你想了解自己的名字利浏洋有何涵义吗?我们依据中华传统姓名学理论,提供姓名测试利浏洋算命,利浏洋名字测试,测名字利浏洋预测名字与人生的关系,并且提供姓名查询解释,根据词典逐字解释名字利浏洋的含义。
汉字 | 繁体 | 拼音 | 五行 | 笔划 | 姓名学解释 |
利 | 利 | lì | 火 | 7 | 刑偶傷子,少年艱難,中年勞,但成功隆昌,名利之字。 (吉) |
浏 | 瀏 | liú | 水 | 19 | (吉) |
洋 | 洋 | yáng | 水 | 10 | 清雅伶俐,多能多才,中年吉祥隆昌,幸福之字。 (吉) |
利:意为好处、顺利、吉利、锋利。(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784610次)
利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2738,第04卷下,刀部第9字 [康熙字典]:页138第19
利〈形〉
(會意。從刀,從禾。表示以刀斷禾的意思。本義:刀劍鋒利,刀口快)
同本義 [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
利銛也。--《說文》
其利斷金。--《易·系辭》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公孫丑下》
又
不以兵革之利。
則國之傷也若以利劍刺之。--《韓非子·解老》
非兵不利。--宋·蘇洵《六國論》
求天下之利匕首。--《戰國策·燕策》
又泛指銳利
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韓非子·難一》
又如:利爪;利喙(尖利的嘴);利矢(鋒
利li
⒈好處,益處,跟"害"、"弊"相對:~益。~國~民。
⒉使得到好處:毫不~己,專門~人。
⒊順當的,與願望相合的:順~。戰無不~。
⒋銳,鋒快,跟"鈍"相對:~刃。銳~的刀。鋒~的劍。〈引〉善於說話:言詞鋒~。辯口~舌。
⒌利潤,利息:微~。盈~。反暴~。本~兩清。
⒍[利害]
1利和害。
2同"厲害":痛得~害。
⒎[利落][利索]
1爽快:她做事乾脆~落。
2整齊:乾淨~落。
3完妥:這事辦~落了。
⒏[利用]
1使人或事物發揮作用:~用時間。廢品~用。
2用手段使人或事物為自己服務:可以~用他。~用這件事教育大家。
浏:水流清亮的样子。(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2980次)
浏字出处:[康熙字典]:页623第17
浏
通“漻”。水深而清澈 [(of water) clear and deep]
溱与洧,浏其清矣。――《诗·郑风·溱有》
如:浏如(清澈貌);浏滥(清净而泛滥)
风疾速的样子 [(wind) speedy]
白露纷以涂涂兮,秋风浏以萧萧。――《楚辞》
又如:浏浏(风疾的样子);浏飙,浏飚(疾风,暴风)
风轻吹的样子 [softly blow]。如:浏漂(随风漂流的样子);浏莅(风吹林木的声音);浏若清风
浏(瀏)liú
⒈水流清亮的样子。
⒉风刮得紧的样子。
⒊[浏览]粗略地观看:~览一过。
────────────────—
浏liū 1.溜。偷偷地走开。
洋:众多;广大,盛大;旧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442760次)
洋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7045,第11卷上,水部第100字 [康熙字典]:页619第28
洋
(形聲。從水,羊聲。本義:古水名)
同本義 [Yang River]
洋水
昆倉之丘…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丑塗之水。--《山海經》
又名西鄉河。在陝西省南部。源出西鄉縣星子山,北流合木馬河會於西鄉縣東,東北流注於漢水
漢水又東,右會洋水。--《水經注》
舊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 [ocean]。今指地球表面上被水覆蓋的廣大的地區,約佔地球面積的十分之七,分成四個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舊稱銀幣為洋錢,簡稱洋 [dollar]。如:銀洋
洋
盛多、廣大 [multitudinous;vast]
洋,多也。--《爾雅》。註:「洋,溢也。」
洋yang
1眾多。
2廣大;盛大。
3舊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
4今指地球表面上廣袤的水域,約佔地球總面積的十分之七﹑海洋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九。分為四個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外國的;來自外國的。
6新奇,與眾不同。
7指現代化的(區別於"土")。
8洋錢,銀元。
9用同"烊"。熔化;溶化。
十用同"漾"。晃動。
⑾用同"漾"。拋擲。
⑿水名。又名西鄉河。在陝西省南部。源出西鄉縣星子山,北流合木馬河會於西鄉縣東,東北流注於漢水。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五.漢中府》。
────────────────—
洋yǎng "洋洋"﹑"洋然"。
────────────────—
洋xiang
1通"翔"。引申指翼﹑側。
2通"祥"。福,賜福。
3通"祥"。祥和。參見"洋風"。
4古水名。即今山東省的彌河。參閱《說文.水部》"洋,水"段玉裁注。
5古州名。本為漢成固縣,秦為漢中郡,北周為洋州,唐為洋州,均治今陝西省西鄉縣,明初改為洋縣。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五.漢中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