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自己的名字左林朴有何涵义吗?我们依据中华传统姓名学理论,提供姓名测试左林朴算命,左林朴名字测试,测名字左林朴预测名字与人生的关系,并且提供姓名查询解释,根据词典逐字解释名字左林朴的含义。
汉字 | 繁体 | 拼音 | 五行 | 笔划 | 姓名学解释 |
左 | 左 | zuǒ | 火 | 5 | 理智充足,膽識豪傑,一生清雅榮貴,溫和隆昌,忌車怕水。 (吉) |
林 | 林 | lín | 木 | 8 | 一生平凡,清雅多才,肯做肯勞,重信用,中年勞,晚年吉祥。 (吉) |
朴 | 樸 | pǔ | 木 | 16 | (吉) |
左:方位词,跟右相对,面向南时在东的一边。思想政治上属于进步的或激进的。(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5660次)
左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3010,第05卷上,左部第1字 [康熙字典]:页325第08
左
(會意。甲骨文字形,像手的象形。本義:輔佐,從旁幫助。後作「佐」)
同本義 [assist]
左,手相左助也。--《說文》。俗字作「佐」。
以左右民。--《易·象上傳》
予欲左右有民。--《虞書》
實左右商王。--《詩·商頌·長髮》
以左右刑罰。--《周禮·士師》
左右就養無方。--《禮記·檀弓》。註:「謂扶持之。」
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易·泰》
朕且繼禮左助聽政。--《後漢書·殤帝紀》
貶謫,從朝廷下放到地方為官 [banish from the court]
左,謫官為左遷。自漢起至唐,亦謂去朝廷為州縣曰左遷。--《增韻
左zuǒ
⒈方位詞。跟"右"相對,面向南時在東的一邊:~腳。~邊。江~(江東)。山~(太行山以東,特指山東)。
⒉思想政治上屬於進步的或激進的:~派。~翼。
⒊相反,不合:意見相~。
⒋偏,差錯,邪僻:想~了。別說~了。旁門~道。
⒌附近:~近。~鄰。
⒍證據,證人:~證。
⒎[左遷]舊指降職。
⒏[左袒]露出左臂。
⒐[左右]
1左和右兩方面:~右開弓。~右為難。
2上下:五十~右。
3影響,操縱:不受他人~右。
4反正,橫豎:算了吧,~右都一樣。
5侍從,隨從:有~右相隨。
⒑[左右手]〈喻〉得力的助手。
林:二木为林,生生不息,表示旺盛。意为成片的树木、聚集在一起的人事。(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1376520次)
林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3828,第06卷上,林部第1字 [康熙字典]:页516第05
林〈名〉
(會意。從二木。表示樹木叢生。本義:叢聚的樹木或竹子)
同本義 [forest;grove;woods]
林,平土有叢木曰林。--《說文》
野外謂之林。--《爾雅·釋地》
有鶴在林。--《詩·小雅·白華》
每大林麓。--《周禮·地官·序官·林衡》。註:「竹木生平地曰林。」
山中叢木曰林。林,森也。--《釋名》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晉·陶潛《桃花源記》
蔽林間窺之。--《黔之驢》
又如:竹木林;山林(有山有樹林的地方);深山老林;防護林;林落(樹林,叢林);林浪(林琅、琳琅、林郎。叢林);林麓(森林與山腳);林泉(林木與泉石);林錯
林lin
⒈成片的樹木或竹子等:樹~。竹~。森~。防護~。封山育~。
⒉指林業:農~牧副漁。
⒊〈喻〉林立的、眾多的,在一起的人或事:石~。碑~。儒~。著作之~。
⒋[林檎]落葉小喬木,花粉紅色。果實小像蘋果,也叫"花紅",可以吃。
朴:旧式武器,一种刀身窄长、刀柄比大刀柄短的刀,双手使用。(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9490次)
朴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3553,第06卷上,木部第160字 [康熙字典]:页510第04
朴刀 po
[a sword with a long blade and a short hilt wielded with both hands] 旧式武器,一种刀身窄长、刀柄比大刀柄短的刀,双手使用
杨志提了朴刀,拿了藤条,自去赶那担子。――《水浒传》
朴 〈名〉 po
(形声。左形,右声。古代二字意义不同。“朴”,本义:树皮。《说文》:“木皮也。”王褒《洞箫赋》:“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
树木的皮,木皮 [bark]。如:厚朴
榆科,朴属植物的泛称 [hackberry]木名,落叶乔木,高五六丈,叶形椭圆而尖,上部缘边有锯齿,花细小,色淡黄。实为球形小肉果,黄赤色,味甘可食。木材可制器具
大木材 [big ti
朴piáo
⒈姓。
────────────────—
朴pō[朴刀]旧时一种窄长有短把的刀。
────────────────—
朴pò[朴树]落叶乔木。花小黄绿色。果实球形或卵形,棕色或黑色。木材可制器具。
────────────────—
朴(樸)pǔ
⒈未加工的木材。〈喻〉不加修饰的:~素。~实。质~。淳~。
────────────────—
朴pū 1.击,挞。 2.打人的用具。
────────────────—
朴pú 1.姓。三国魏有巴七姓夷王朴胡。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