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自己的名字施士景有何涵义吗?我们依据中华传统姓名学理论,提供姓名测试施士景算命,施士景名字测试,测名字施士景预测名字与人生的关系,并且提供姓名查询解释,根据词典逐字解释名字施士景的含义。
汉字 | 繁体 | 拼音 | 五行 | 笔划 | 姓名学解释 |
施 | 施 | shī | 金 | 9 | 一生多福少勞,福祿豐厚,中年吉祥,晚年勞神。 (吉) |
士 | 士 | shì | 金 | 3 | 身弱短壽,幼年辛苦,中年隆昌,晚年勞神,少樂之字。 (凶) |
景 | 景 | jǐng | 木 | 12 | 多才賢能,精明公正,中年成功隆昌,環境良好。 (吉) |
施:意为给予、施舍。(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17440次)
施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4271,第07卷上,×部第13字 [康熙字典]:页482第01
施
(形聲。從,也聲。本指旗幟)
旗飄動 [wave]
旖施,柔順搖曳之貌。--《說文》朱駿聲通訓定聲
施,旗貌。--《說文》
旖旎(施)從風。--《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猶阿那也。」
假借為「吔」。給,給予。引申為施捨 [give]
施,予也。--《廣雅》
德施普也。--《易·乾》。釋文:「與也。」
施其功事。--《周禮·內宰》。註:「賦也。」
齊侯好示務施。--《國語·晉語》。註:「惠也。」
旅有施捨。--《左傳·宣公十二年》
王施捨不倦。--《左傳·昭公十九年》
留待作遺施,於今無會圖。--《玉台新詠·古詩為焦
施shī
⒈實行,展示,發揮:~行。~展。~工。把本領~出來。
⒉用上,加上:~用。~肥。略~丹粉。
⒊給予:~禮。~遺(遺:贈送)。
⒋[施捨]舊時指將財物送給窮人或出家人,多是剝削階級的偽善行為。又是迷信者為免除所謂的"禍祟"而做的事。
────────────────—
施yi 1.邪。 2.謂太陽西斜。 3.逶迤斜行。 4.大尺名。
────────────────—
施yi 1.延續;延伸。 2.移易;改變。
────────────────—
施shǐ 1.棄置,忘卻。 2.解除。 3.寬緩。
士:优良、优秀。对人的美称。(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191330次)
士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0226,第01卷上,士部第1字 [康熙字典]:页242第38
士〈名〉
(會意。從一,從十。善於做事情,從一開始,到十結束。本義:古代男子的美稱)
同本義 [bachelor in old China;man]
士,事也。--《說文》
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白虎通·爵》
學以居位曰士。--《漢書·食貨志》
以才智用者謂之士。--《後漢書·仲長統傳》
太子晉,胄成人,能治上官,謂之士。--《周書》
是以為大夫卿士。--《書·牧誓》
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禮記·曲禮》
其士女之問桃葉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錯也。--《馬伶傳》
嘗試語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唐·韓
士shi
⒈〈古〉指男子,特指未婚男子:以谷我~女(谷:養活)。
⒉我國商、周時代貴族的最低一級,介於卿大夫和庶民之間的一個階層。
⒊指讀書人:學~。碩~。~農工商。
⒋軍銜名。在尉級以下:上~。中~。又泛指軍人:戰~。激勵~氣。
⒌具有某種專業技術或某種品質的人:護~。技~。院~。以(因)才智用者謂之~。
⒍對人的美稱:人~。壯~。烈~。
景:景字的本义是指亮光或日光.又引申指景象或风物,以及表示大或仰慕之义。(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292150次)
景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4190,第07卷上,日部第23字 [康熙字典]:页496第30
景
(形聲。從日,京聲。本義:日光)
同本義 [sunlight]
景,日光也。--《說文》
濁明外景,清明內景。--《荀子·解蔽》
四時和謂之景風。--《爾雅》
南方景風。--《廣雅》。按,猶日光風也。
日出天而耀景。--江淹《別賦》
朱光馳北陸,浮景忽西沈。--《文選·張載·七哀詩》
流景曜之韡曄。--張衡《西京賦》
景翳翳以將入。--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至若春和景明。--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又如:景曜(光彩);景光(亮光);景煥(光彩照射);景輝(光輝)
太陽 [sun]。如:景夕(黃昏;天黑);景緯(日與星);景西(太陽西
景jǐng
⒈日光:耀~。
⒉風光,風景:~致。~色。佳~。美~。
⒊狀況,情況,景象:盛~。情~。遠~。背~。
⒋敬慕,佩服:~慕。~仰。
⒌大:~山與京(京:高丘)。
⒍[佈景]舞台上或攝影棚等,根據需要,人工佈置景物。
⒎[景遇]同"境遇"。處境和遭遇。
⒏[景頗族]我國少數民族之一。
⒐〈古〉通"影"。影子。
────────────────—
景yǐng 1.後多作"影"。影子;陰影。《詩.墉風.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孔穎達疏:"泛泛然見其影之去往而不礙。"一說,通"憬"。遠行的樣子。見清王引之《經義述聞.毛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