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自己的名字昌棹洋有何涵义吗?我们依据中华传统姓名学理论,提供姓名测试昌棹洋算命,昌棹洋名字测试,测名字昌棹洋预测名字与人生的关系,并且提供姓名查询解释,根据词典逐字解释名字昌棹洋的含义。
汉字 | 繁体 | 拼音 | 五行 | 笔划 | 姓名学解释 |
昌 | 昌 | chāng | 金 | 8 | 口快心直,性剛,忌車怕水,中年勞,晚年成功隆昌,榮貴官旺。 (吉) |
棹 | 棹 | zhào | 木 | 12 | (凶) |
洋 | 洋 | yáng | 水 | 10 | 清雅伶俐,多能多才,中年吉祥隆昌,幸福之字。 (吉) |
昌:昌字的本义是善,正当,如昌言,指正当的言论。昌字还有兴盛,繁荣之义,此外又表示壮盛美好之义。(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397660次)
昌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4216,第07卷上,日部第49字 [康熙字典]:页491第10
昌
(會意。從日,從曰。本義:善,正當)
同本義 [good]
昌,美言也。--《說文》
禹拜昌言。--《書·大禹謨》
又如:昌言(正直的善言、好話);昌教(善美的教化)
興旺發達,與「亡」相對 [flourishing]
邦乃其昌。--《書·仲虺之誥》
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史記·太史公自序》
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又如:昌瑞(昌盛祥瑞);昌樂(興盛安樂)
光;光明 [light]
一曰日光。詩曰:東方昌昌。--《說文》
又如:昌暉(光明);昌華(光華)
壯大;美好 [great;fine]
猗嗟昌兮,頎
昌 chāng
1興旺;茂盛:~盛。
2姓。
【昌明】(政治、文化)興旺發達:科學~。
────────────────—
昌chāng興旺,繁榮:~盛。~明。
────────────────—
昌chang 1.通"倡"。倡導。參見"昌導"。 2.通"唱"。吟唱。參見"昌誦"。
棹:划船的用具,形状像桨。引申为船,划(船)。(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110次)
棹字出处:[康熙字典]:页535第03
棹
(形聲。從木,卓聲。本義:長的船槳)
同本義 [long oar]
桂棹兮蘭枻。--《楚辭·九歌·湘君》
又如:棹竿(竹竿製作的船槳)
泛指船槳 [oar]
短棹沿洄野興濃。--陸游《泛舟》
又如:短棹(短把的船槳)
指船 [boat]
發戰棹東下。--《宋史·太祖本紀》
春歌弄明月,歸棹落花前。--徐彥伯《採蓮曲》
又如:棹夫(船夫);棹郎(船夫);棹楫(船槳);棹影(船影)
棹
劃[船] [row (a boat)]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晉·陶潛《歸去來兮辭》
又如:棹船(划船);棹力(船槳划水之力);棹舟(划船);棹卒(操棹行船的兵士)
棹(櫂)zhao划船的用具,形狀像槳。〈引〉船,〈方〉劃(船):歸~。~舟。
────────────────—
棹zhuō 1.木名。 2.同"桌"。桌子。
洋:众多;广大,盛大;旧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442760次)
洋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7045,第11卷上,水部第100字 [康熙字典]:页619第28
洋
(形聲。從水,羊聲。本義:古水名)
同本義 [Yang River]
洋水
昆倉之丘…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丑塗之水。--《山海經》
又名西鄉河。在陝西省南部。源出西鄉縣星子山,北流合木馬河會於西鄉縣東,東北流注於漢水
漢水又東,右會洋水。--《水經注》
舊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 [ocean]。今指地球表面上被水覆蓋的廣大的地區,約佔地球面積的十分之七,分成四個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舊稱銀幣為洋錢,簡稱洋 [dollar]。如:銀洋
洋
盛多、廣大 [multitudinous;vast]
洋,多也。--《爾雅》。註:「洋,溢也。」
洋yang
1眾多。
2廣大;盛大。
3舊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
4今指地球表面上廣袤的水域,約佔地球總面積的十分之七﹑海洋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九。分為四個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外國的;來自外國的。
6新奇,與眾不同。
7指現代化的(區別於"土")。
8洋錢,銀元。
9用同"烊"。熔化;溶化。
十用同"漾"。晃動。
⑾用同"漾"。拋擲。
⑿水名。又名西鄉河。在陝西省南部。源出西鄉縣星子山,北流合木馬河會於西鄉縣東,東北流注於漢水。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五.漢中府》。
────────────────—
洋yǎng "洋洋"﹑"洋然"。
────────────────—
洋xiang
1通"翔"。引申指翼﹑側。
2通"祥"。福,賜福。
3通"祥"。祥和。參見"洋風"。
4古水名。即今山東省的彌河。參閱《說文.水部》"洋,水"段玉裁注。
5古州名。本為漢成固縣,秦為漢中郡,北周為洋州,唐為洋州,均治今陝西省西鄉縣,明初改為洋縣。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五.漢中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