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自己的名字殷玉明有何涵义吗?我们依据中华传统姓名学理论,提供姓名测试殷玉明算命,殷玉明名字测试,测名字殷玉明预测名字与人生的关系,并且提供姓名查询解释,根据词典逐字解释名字殷玉明的含义。
汉字 | 繁体 | 拼音 | 五行 | 笔划 | 姓名学解释 |
殷 | 殷 | yīn | 土 | 10 | 出外吉祥,清雅多才,中年勞或奔波,晚年隆昌。 (吉) |
玉 | 玉 | yù | 木 | 5 | 智勇雙全,刑偶傷子,名利雙收,榮貴隆昌,女人病弱,有愛情厄,欠子之字。 (吉) |
明 | 明 | míng | 水 | 8 | 多才巧智,清雅伶俐,中年多災,有愛情厄,晚年吉慶。 (吉) |
殷:盛,众多;情意深厚。(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10310次)
殷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5227,第08卷上,×部第2字 [康熙字典]:页585第02
殷 yan
黑紅色[blackish red]。如:殷妍(紅艷);殷殷(殷紅的樣子)
殷紅
[dark red] 發黑的紅色
殷紅的血跡
血流殷地。--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殷 yin
(會意。從殷從殳。本義:盛樂)
同本義 [grand music]
殷,作樂之盛稱殷。--《說文》。按,殷者,舞之容,殳者,舞之器。
五年而殷祭。--《公羊傳·文公二年》
服除而後殷祭。--《禮記·曾子問》
月半不殷奠。--《儀禮·士喪禮》
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易·豫》。王弼註:「用此殷盛之樂薦祭上帝也。」
神其來思,時歆薦殷。--《金史》
殷(慇)yīn
⒈盛,眾多:士與女~其盈矣(男男女女盛多)。〈引〉富足,富裕:~實。~富。
⒉情意深厚:~切懷念。期望甚~。
⒊[慇勤]
1熱情,周到:~勤招待。
2獻媚,討好:他為謀取私利,給權貴行賄獻~勤。
⒋朝代名。殷朝,商朝遷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之後的別稱。
⒌[殷殷]憂愁的樣子:憂心~ ~。
⒍見yān。
────────────────—
殷yān
⒈黑紅色:~色。
────────────────—
殷yǐn 1.雷聲;震動聲。 2.震;震動。
玉:玉字是指一种质地柔软、透明有光泽的石头,可用来 心制造装饰品或做雕刻的材料,由于较为贵重难得,历史上一直与金并称为金玉,形容价值珍贵的东西。此外,玉字还引申有洁白美丽之义。(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1841850次)
玉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0081,第01卷上,玉部第1字 [康熙字典]:页726第04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一根繩子,串著一些玉石。「玉」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
同本義 [jade]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說文》
君無故玉不去身。--《禮記·曲記》。疏:「玉謂佩也。」
五玉。--《虞書》。鄭註:「執之曰瑞,陳列曰玉。」
王齊則共食玉。--《周禮·王府》
惟辟玉食。--《書·洪範》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傳》
又如:玉情兒(玉石的質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階);玉闕(寶座;皇宮);玉虛(道教指玉帝的居處);玉樹(指槐樹);玉硯(玉石製的硯台);玉雕(玉石雕成
玉yu
⒈一種珍貴的礦石,質細而堅硬,有光澤,微透明,可雕琢成簪、環等裝飾品。〈喻〉潔白、美麗:~顏。~龍。~人。
⒉敬詞:~體。~照(人像照片)。
⒊[玉米]也叫"玉蜀黍","棒子","包谷"或"珍珠米"等。一年生草本,莖高而粗,葉大而長。它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花柱可供藥用。子實供吃、釀酒、制澱粉等用。稈、葉、穗可作飼料用。
明:象征光明。意为明亮、公开、清楚、深明大义。(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2790440次)
明字出处:[康熙字典]:页491第12
明
(會意。甲骨文以「日、月」發光表示明亮。小篆從月囧,從月,取月之光;從囧,取窗牖之明亮。本義: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義。與「昏暗」相對 [brilliant;light;bright]
明,照也。--《說文》
照臨四方曰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東方明矣。--《詩·齊風·雞鳴》
明,精白也。--《國語·周語》
視曰明。--《書·洪範》
明則著。--《禮記·中庸》
明星謂之啟明。--《爾雅》
東有啟明。--《詩·小雅·大東》
在天者莫明於日月。--《荀子·天論》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月明星稀,烏
明ming
⒈亮,照亮:~晃晃。天~。燈火通~。
⒉清楚,懂得,瞭解:~白。~確。~禮。深~大義。~見萬里。
⒊公開,不隱蔽,顯露在外,跟"暗"相對:~說。~碼實價。~槍暗箭。
⒋視力,視力好:左丘失~(左丘:〈古〉人名)。聰耳~目。
⒌看得清,認得准,見識高:~智。英~。心~眼亮。
⒍次,下一個(專指日、年):~天。~年。
⒎迷信者稱神靈:神~。
⒏[明器]也作"冥器"。陪葬用的器物。
⒐朝代名。明朝,公元1368-1644年。第一代君主是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