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自己的名字水明健有何涵义吗?我们依据中华传统姓名学理论,提供姓名测试水明健算命,水明健名字测试,测名字水明健预测名字与人生的关系,并且提供姓名查询解释,根据词典逐字解释名字水明健的含义。
汉字 | 繁体 | 拼音 | 五行 | 笔划 | 姓名学解释 |
水 | 水 | shuǐ | 水 | 4 | 一生平凡,有才能理智,晚婚大吉,刑偶欠子,晚年隆昌。 (吉) |
明 | 明 | míng | 水 | 8 | 多才巧智,清雅伶俐,中年多災,有愛情厄,晚年吉慶。 (吉) |
健 | 健 | jiàn | 木 | 11 | 智勇雙全,操守廉正,中年成功隆昌,清雅榮貴,出外大吉,官旺。 (吉) |
水:一种无色无味无臭而透明的液体,它是氢和氧的化合物,是世间万物之源。(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165200次)
水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6946,第11卷上,水部第1字 [康熙字典]:页603第01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像水脈,兩旁似流水。「水」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從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稱,或表示水的流動,或水的性質狀態。本義:以雨的形式從雲端降下的液體,無色無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為 H2O,是一切生物體的主要成分)
同本義 [water]
水,准也。--《說文》
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於水。--《釋名》
積陰之寒氣為水。--《淮南子·天文》
五行一曰水。--《書·洪範》
凡平原出水為大水。--《左傳·桓公元年》
水曰清滌。--《禮記·曲禮》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水shuǐ
⒈一種無色無味無臭而透明的液體,它是氫和氧的化合物:節約用~。喝開~。
⒉河流:漢~。湘~。
⒊江、河、湖、海洋等的通稱:隔~相望。~路運輸。
⒋泛指汁液:藥~。汽~。菊花~。
⒌指用水洗的次數:這衣服已洗過兩~。
⒍舊時指銀子的成色,後來轉指補貼、匯費:貼~。匯~。
⒎[水位]一定地點的水面在一定時間高出平均海平面的高度。
⒏[水平]
1靜水的平面。
2達到的程度:學識~平。
⒐[水準]
1以海平面為基點,對地面高低的測定標準。
2對事物要求的標準。
⒑[水分]物體內含有的水。
⒒[水族]我國少數民族之一。
明:象征光明。意为明亮、公开、清楚、深明大义。(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2790440次)
明字出处:[康熙字典]:页491第12
明
(會意。甲骨文以「日、月」發光表示明亮。小篆從月囧,從月,取月之光;從囧,取窗牖之明亮。本義: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義。與「昏暗」相對 [brilliant;light;bright]
明,照也。--《說文》
照臨四方曰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東方明矣。--《詩·齊風·雞鳴》
明,精白也。--《國語·周語》
視曰明。--《書·洪範》
明則著。--《禮記·中庸》
明星謂之啟明。--《爾雅》
東有啟明。--《詩·小雅·大東》
在天者莫明於日月。--《荀子·天論》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月明星稀,烏
明ming
⒈亮,照亮:~晃晃。天~。燈火通~。
⒉清楚,懂得,瞭解:~白。~確。~禮。深~大義。~見萬里。
⒊公開,不隱蔽,顯露在外,跟"暗"相對:~說。~碼實價。~槍暗箭。
⒋視力,視力好:左丘失~(左丘:〈古〉人名)。聰耳~目。
⒌看得清,認得准,見識高:~智。英~。心~眼亮。
⒍次,下一個(專指日、年):~天。~年。
⒎迷信者稱神靈:神~。
⒏[明器]也作"冥器"。陪葬用的器物。
⒐朝代名。明朝,公元1368-1644年。第一代君主是朱元璋。
健:健字的意思是指人的体格强壮、身体好、健康,另外也指人在某一方面的才能出众、非同一般。作人名用时,两者的意思兼而有之。(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692810次)
健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4973,第08卷上,人部第50字 [康熙字典]:页111第11
健
(形聲。從人,建聲。本義:強有力)
同本義 [strong]
健,伉也。--《說文》
震其究為健。--《易·說卦傳》
四健驕也。--《韓詩外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乾》
天下健者。--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與汝幸雙健。--清·林覺民《與妻書》
又如:健舉(剛勁有力);健舞(剛健風格的舞蹈)
健康;健壯 [healthy;robust]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壟畝無東西。--杜甫《兵車行》
健卒十人。--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子弟素健。--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又如:健節(健壯,有力);健夫(強壯的男子)
敏捷;高明;有
健jian
⒈強壯,身體好:~兒。~康。
⒉使強壯:~脾胃。~身操。
⒊善,善於:~談。~步。~忘。
⒋有才能:~將(
1體育~將。
2勇猛善戰的將領)。
⒌[健全]
1身體強健,沒有缺陷。
2完善無缺,或使完善:組織~全。逐漸~全制度。
────────────────—
健qian 1.見"健馱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