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自己的名字鄂被有何涵义吗?我们依据中华传统姓名学理论,提供姓名测试鄂被算命,鄂被名字测试,测名字鄂被预测名字与人生的关系,并且提供姓名查询解释,根据词典逐字解释名字鄂被的含义。
汉字 | 繁体 | 拼音 | 五行 | 笔划 | 姓名学解释 |
鄂 | 鄂 | è | 木 | 16 | (吉) |
被 | 被 | bèi | 水 | 11 | 口快性剛,事勞無功,身弱短壽,一生幸福。 (吉) |
鄂:古地名,也是湖北省的简称。(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3520次)
鄂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4076,第06卷下,邑部第93字 [康熙字典]:页1274第22
鄂
古地名 [E county]
湖北省的簡稱 [another name for Hubei Province]。因清代省會武昌是隋以後鄂州的治所而得名
邊界 [boundary]
紛被麗而亡鄂。--《文選·揚雄·甘泉賦》
通「愕」。驚愕 [stunned;stupefied]
象鄂不懌。--《史記·五帝本紀》
「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史記·留侯世家》
群臣皆驚鄂失色,莫敢發言,但唯唯而已。--《漢書·霍光傳》
又如:鄂然(吃驚的樣子)
通「萼」。花托 [receptacle]
又如:鄂鄂(花開放的樣子);鄂不(花萼和花托);鄂足(花托)
鄂縣
[E county] 現在湖北省鄂城縣
鄂 e
1湖北省的簡稱。
2姓。
【鄂畢河】蘇聯大河之一。由源於阿爾泰山脈的比亞河與卡通河匯合而成。向西北注入北冰洋喀拉海的鄂畢灣。匯合點以下長3680公里。流域面積約248萬平方公里。
【鄂爾多斯高原】位於內蒙古高原南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境內。黃河三面環繞,南界為長城。面積13萬平方公里。海拔1000-1300米。東部多草原,西、北、南部多沙漠。
【鄂倫春族】中國少數民族。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6965人(1990)。說鄂倫春語,屬滿一通古斯語族。舊時從事遊獵業,信仰薩滿教。
【鄂溫克族】中國少數民族。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26315人(1990)。說鄂溫克語,屬滿一通古斯語族。主要從事牧業、農業。舊時信仰薩滿教。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之一。1927年11月至1929年11月,共產黨人先後組織農民起義,分別創立鄂豫邊、豫東南、皖西根據地。1930年連成一片,成立工農民主政權,組成紅四方面軍。1932年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川陝邊區後,留下紅二十五軍堅持游擊戰。又稱鄂豫皖蘇區。
【鄂豫皖蘇區】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被:本义指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后引申为表面,遮盖等含义。(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70次)
被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5297,第08卷上,衣部第70字 [康熙字典]:页1115第10
被
(形聲。從衣,皮聲。本義:睡眠時用以覆體的夾被;被子)
同本義 [cotton-padded quilt]
被,寢衣,長一身有半。--《說文》
翡翠珠被。--《楚辭·招魂》
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記·貨殖列傳·序》
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棉被;夾被;毛巾被;被窩(覆以棉被,容人安睡的地方);被臥(睡眠用的被子)
表面 [surface]
被
被覆;遮蓋 [cover]
被袗衣。--《孟子·盡心下》
被練三千。--《左傳·襄公三年》。疏:「被是被覆衣著之名。」
皋蘭被徑兮。--《楚辭·招魂》
乃祖吾
被 bei
1被子:棉~、鴨絨~。
2遮蓋:~覆。
3遭遇:~創(受傷)。
4介詞。用在句子中表示主語是受事者:書~人拿走了。
5用在動詞前構成被動詞組:~壓迫。
【被動句】句式之一。由被動(受動)者充當主語的句子。
【被動語態】表示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如
【被縛的奴隸】雕塑。意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於1513-1516年為朱理二世陵墓所雕塑的兩個奴隸塑像中的一個。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古希臘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的代表作。歌頌了為人類的生存而盜取天火的普羅米修斯不畏強暴、敢於犧牲的精神。
【被覆】
1遮蓋;蒙。
2遮蓋地面的草木等:保護森林~。
【被積表達式】參見【不定積分】。
【被積函數】參見【不定積分】、
【定積分】。
【被開方數】參見【開方】。
【被難】】因遭受災禍等喪失生命。
【被字句】句式之一。用介詞構成的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
────────────────—
被bi 1.假髮。截取他人發綹編成的頭飾。後多作"髲"。
────────────────—
被pī 1.後作"披"。搭衣於肩背。 2.後作"披"。穿著。 3.後作"披"。比喻精神上的擔負。 4.後作"披"。靠近;依傍。 5.後作"披"。見"被被"。 6.後作"披"。見"被堤"。 7.後作"披"。劈開;打開。 8.後作"披"。量詞。表示護身物之計量。
────────────────—
被pi 1.背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