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自己的名字马一比有何涵义吗?我们依据中华传统姓名学理论,提供姓名测试马一比算命,马一比名字测试,测名字马一比预测名字与人生的关系,并且提供姓名查询解释,根据词典逐字解释名字马一比的含义。
汉字 | 繁体 | 拼音 | 五行 | 笔划 | 姓名学解释 |
马 | 馬 | mǎ | 水 | 10 | 清雅多才,中年劳或奔波,晚年吉祥。 (吉) |
一 | 一 | yī | 土 | 1 | 克父傷母,性剛果斷,少年艱難,中年勞,晚年吉祥。 (吉) |
比 | 比 | bǐ | 水 | 4 | 英俊才人,多才巧智,中年雖困苦,成功隆昌,晚年子孫興旺。 (吉) |
马:家畜。耳小直立,面长,颈上缘有鬃,尾巴有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等。皮可制革。(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10220次)
马字出处:[康熙字典]:页1447第24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horse]。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又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伕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的绳子);马褐(马
马(馬)mǎ
⒈家畜。耳小直立,面长,颈上缘有鬃,尾巴有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等。皮可制革。
⒉通"码":筹~。
⒊同类中比较大的:~蜂(比蜜蜂大)。~勺(大勺)。
⒋[马上]即时,立刻:~上办。
⒌[马虎]草率,敷衍,疏忽大意:这件事你做的太~虎。
⒍[马力]功率单位。一马力等于在一秒钟内将75公斤重的物体,提高到1米所做的功。
⒎[马达]用电或汽油发动的机器,特指电动机。
⒏[马脚]漏洞,破绽:露出了~脚。
⒐[马弁]旧时称军官的护卫兵。
⒑[马到成功]战马一到就胜利了。形容迅速地取得胜利。
一:数目字。整数中最小的数。又指:特定;相当;必然。全部,所有的。[一贯]从来如此,始终如一。(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372430次)
一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0001,第01卷上,一部第2字 [康熙字典]:页75第01
一
(指事。「一」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數詞。大寫作「壹」。最小的正整數。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數量)
同本義 [one]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說文》
一也者,萬物之本也。--《淮南子·詮言》
抱一而天下試。--《老子》
故一人有事於四方。--《書·君奭》。傳:「天子也。」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漢·賈誼《過秦論》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劉皇后聽信宦官誣告,殺死大臣郭崇韜,時謠言紛起,人心惶惶。屯駐在貝州(現河北省清河縣)的軍人皇甫暉勾結黨羽作
一yī
⒈數目字。整數中最小的數:~龍~豬。
⒉純,專:~心~意。用心~也。
⒊相同,同樣:~致。~模~樣。
⒋全,滿:~如既往。~網打盡。~身是膽。
⒌又,其它,另外:昆明市~名春城。
⒍用在重疊動詞的中間,〈表〉稍微,短暫:試~試。望~望。停~停。
⒎跟"就"呼應。
1〈表〉每逢:~想到要回祖國,就歸心似箭。
2〈表〉兩事的時間緊接著:~教就懂。~學就會。
⒏〈古〉副詞。乃,竟:~至此乎!
⒐〈古〉副詞。[一何]相當於"多麼":~何苦。~何壯也(壯:雄壯)!
⒑〈古〉副詞。一旦,一經:~聞人之過,終身不忘。
⒒舊時樂譜記音符號之一,相當於簡譜的低音"7"。
⒓[一定]
1特定:~定的階級。
2相當:工作上取得了~定的成績。
3規定,確定:按~定的規章辦事。
4必然:共產主義~定會實現。
⒔[一統]指全國統屬於一個政權:~統天下。
⒕[一切]全部,所有的。
⒖[一貫]從來如此,始終如一:她~貫努力工作。~貫嚴以律己。
比:意为比例,连接,接近,比较,考校,核对等。(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2620次)
比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5203,第08卷上,比部第1字 [康熙字典]:页590第09
比
(會意。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字形,像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它與「從」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說文》:「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本義:並列;並排)
同本義 [be nextor near to]
比物四驪。--《詩·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爾雅·釋鳥》
危東六星,兩兩相比曰司空。--《史記·天官書》
比其具。--《周禮·世婦》。註:「次也。」
及獻比禽。--《周禮·田僕》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戰國策·燕策》
納比籠中。--《聊齋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