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白话文
何之元传
何之元,庐江飅人。
祖父何僧达,齐南台治书侍御史。
父何法胜,以行业闻名。
之元幼时好学,颇有才思,因居丧过于毁顿,为梁司空袁昂所看重。
天监末年(519),袁昂上表举荐他,因而得蒙召见。
初仕为梁太尉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不久转为主簿。
及至袁昂为丹一陽一尹,征辟之元为丹一陽一五官掾,总领户曹事务。
不久任信义县令。
何之元的族人何敬容,位高势重,多次造访,之元始终不曾回访。
有人问其故,之元说:“当年楚国观起受一宠一于令尹,禄位低而有马数十乘,因而遭诛,此后,像观起这样无其禄而有其马的得一宠一之人便都逃亡了。
德薄而受重用,必然已到了败亡之边缘。
我怕的是未能从中得利而先已招致祸患。”
有识之士因此而称道他。
适逢安西武陵王为益州刺史,以何之元为安西刑狱参军。
侯景之乱发,武陵王以太尉之位而继位,授之元为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
武陵王自成都举兵东下,之元与蜀中百姓均进言请求武陵王不要东下,王认为他败坏军心,囚之于舰中。
及至武陵王兵败,之元随邵陵太守刘恭到郡。
不久江陵陷落,刘恭卒,王琳召何之元为记室参军。
梁敬帝册封王琳为司空,之元授职为司空府谘议参军,领记室。
王琳立萧庄时,任之元为中书侍郎。
适逢齐文宣帝薨,令之元前往吊唁。
还至寿春,而王琳败,齐主以之元为扬州别驾,治所即寿春。
及至众军北伐,取得淮南地,湘州刺史始兴王陈叔陵遣功曹史柳咸赍书招徕之元。
之元因先前与朝廷有误会,等到书信到,十分惶恐,读信至“孔璋无罪,见用为左车”,之元仰天叹息说:“词意如此,怎会是欺诳我呢?”
便随柳咸到了湘州。
太建八年(576),任中卫府功曹参军事,不久升任谘议参军。
及至叔陵遭诛,之元便断绝与陈书人交往,潜心于著述。
认为梁朝起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之运数,盛衰之踪迹,足以垂示后代以鉴戒,确定史书褒贬之准则。
考究其始终,起自齐永元元年(499),迄于王琳被擒(太建五年即公元573年),七十五年大事,起稿为三十卷,名之曰《梁典》。
序文曰:
记事之史,其流派非止一种,编年之作,没有早于《春秋》的,它是鲁国之史书,并非帝王之典籍。
案三皇之简为《三坟》,五帝之册为《五典》,典之义由此而生。
至于《尚书》叙述唐帝部分为《尧典》,虞帝部分为《舜典》,这又有经文为明确之据。
所以典之涵义的产生已是很久远了。
至于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述帝王称纪,自此以后,史家均沿用此名。
至陈寿所撰,名之曰志,综合三国,使各分其道而扬其镳。
只有何法盛《晋书》变帝纪为帝典,既声称以古为师,于理也顺当。
所以我这里所作,称为《梁典》。
梁拥有天下,自中大同以前,海内安宁晏静,太清以后,寇盗交相侵扰,综其首尾而言,算不上完美,所以此书开篇,分为六意。
以高祖创立基业,承袭齐末,追根溯源,起自永元,今以永元前若干卷为《追述》。
高祖出生于布衣,成长于风俗败坏之社会,知晓风俗教化的善恶,了解人一性一之真伪。
及至统御天下,大展政治方略,四十八年下来,实在也称得上天下富足。
今以若干卷为《太平》。
世道没有长久的平安,时代也没有永远的治世,不信自我之后,仍属动乱频仍,今以若干卷为《叙乱》。
及至高祖崩驾之年,而太宗蒙辱之岁,歌颂之一声、狱讼之事,均是向着西都江陵而去不是向着东都建康,对叛逆之人的处理,对流散之士的招徕,征伐及礼乐制度均归于世祖绎而非归于太宗纲。
治理混乱的局面,恢复正常秩序,其功勋有在,政治安定,大功告成,其勋业实属世祖。
今以若干卷为《世祖》。
到了天下艰难窘迫,几乎要改朝换代之时,则有敬皇继立,最终禅位于陈,今以若干卷为《敬帝》。
骠骑将军王琳,扶立萧梁后嗣,尽避不得天命之助,然而是其忠贞之节一操一,今以若干卷为《后嗣王》。
对于太宗,虽然加给美谥,然而大宝之年号,世人不曾遵循,大抵因为受制于贼人侯景的缘故罢。
承圣纪年,自应上接太清,皇上亲笔诏书,不应擅加更改,这一点列于后论中详述,应该来说是顺理成章的。
大凡事件均有始终,而人有其行业,对于本与末之界限,要加以品评叙说。
案臧荣绪称作史如无剪裁和论断,就好比起居注了。
由此而言,对于本末之分实在应该加以详尽地了解。
又编年而列其岁次,大抵是取其线索分明而易于查找之优点。
至于夷族气焰嚣张,盘踞危害我中原,初中只有拓跋氏一国,后分为东西二君,其事迹互有相关,容易造成编纂上的杂乱。
今以未分裂之前为北魏,分裂之后高氏所辅佐者为东魏,宇文氏所辅佐者为西魏,以此来加以区分。
又因隐笔与显笔不同体,繁文与省文文法不同,其中有所损益之处,有凡例加以说明。
祯明三年(589),京城陷,于是移居于常州之晋陵县。
隋开皇十三年(593),卒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