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道:陰陽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黄帝内经白话文》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黄帝内经白话文

黄帝内经白话文 - 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

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道:陰陽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

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陰陽二字。

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陽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陰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

陰是比较静止的,陽是比较躁动的;陽主生成,陰主成长;陽主肃杀,陰主收藏。

陽能化生力量,陰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陰,热气能产生清陽;清陽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

浊陰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

这就是陰陽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所以大自然的清陽之气上升为天,浊陰之气下降为地。

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人一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陽之气出于上窍,浊陰之气出于下窍;清陽发泄于腠理,浊陰内注于五脏;清陽充实与四肢,浊陰内走于六腑。

水分为陰陽,则水属陰,火属陽。

人一体的功能属陽,饮食物属陰。

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一精一所产生的,就是一精一可以化生功能。

而一精一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一精一,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

如果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经气耗伤,一精一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不节而受损伤。

味属于陰,所以趋向下窍,气属于陽,所以趋向上窍。

味厚的属纯陰,味薄的属于陰中之陽;气厚的属纯陽,气薄的属于陽中之陰。

味厚的有泄下的作用,味薄的有疏通的作用;气薄的能向外发泄,气厚的能助陽生热。

陽气太过,能使元气衰弱,陽气正常,能使元气旺盛,因为过度亢一奋的陽气,会损害元气,而元气却依赖正常的陽气,所以过度抗盛的陽气,能耗散元气,正常的陽气,能增强元气。

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属于陽,气味酸苦而有通泄功用的,属于陰。

人一体的陰陽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陰气发生偏生,则陽气受损而为病陽气发生了偏生,则陰气耗损而为病。

陽气发生了偏生,则陰气耗损而为病。

陽偏生则表现为热一性一病症,陰偏生则表现为寒一性一病症。

寒到极点,会表现热象。

寒能伤形体,热能伤气分;气分受伤,可以产生疼痛形体受伤,形体可以发生肿胀。

所以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分先伤而后及于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病后及于气分。

风邪太过,则能发生痉一挛动摇;热邪太过,则能发生红肿;燥气太过,则能发生干枯;寒气太过,则能发生浮肿;湿气太过,则能发生濡泻。

大自然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它影响了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

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

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

突然大怒,会损伤陰气,突然大喜,会损伤陽气。

气逆上行,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离去形体了。

所以喜怒不加以节制,寒暑不善于调适,生命就不能牢固。

陰极可以转化为陽,陽极可以转化为陰。

所以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了风气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人,讲求人一体的形态,分辨内在的脏腑,了解经脉的分布,交会、贯通有六一合,各依其经之许循行路线;气一穴一之处,各有名称;肌肉空隙以及关节,各有其起点;分属部位的或逆或顺,各有条理;与天之四时陰陽,都有经纬纪纲;外面的环境与人一体内部相关联,都有表有里。

这些说法都正确吗?歧伯回答说:东方应春,陽生而日暖风和,草木生发,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气,肝气又能滋养于筋,筋膜柔和则又能生养于心,肝气关联于目。

它在自然界是深远微妙而无穷的,在人能够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在地为生化万物。

大地有生化,所以能产生一切生物;人能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就能产生一切智慧;宇宙间的深远微妙,是变化莫测的。

变化在天空中为风气,在地面上为木气,在人一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的变动为怒。

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

南方应夏,陽气盛而生热,热甚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长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充足,则又能生脾,心气关联于舌。

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一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徽,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忧,在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为喜。

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热能伤气,以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能滋养肌肉,肌肉丰满,则又能养肺,脾气关联于口。

它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一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哕,在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的变动为思。

思虑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以风气抑制湿气,甘味能伤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应秋,秋天天气急而生燥,燥与金气相应,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气,肺气能滋养皮一毛一,皮一毛一润泽则又能养肾,肺气关联于鼻。

它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一体为皮一毛一,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病变的表现为咳,在窍为鼻,在无味为辛,在情致的变动为忧。

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热能伤皮一毛一,寒能抑制热;辛味能伤皮一毛一,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应冬,冬天生寒,寒气与水气相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长骨髓,骨髓充实,则又能养肝,肾气关联于耳。

它的变化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一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在病变的表现为战栗,在窍为耳,在五味为咸,在情致的变动为恐。

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寒能伤血,燥(湿)能够抑制寒;咸能伤血,甘味能抑制咸味。

所以说:天地是在万物的上下;陰陽如血气与男一女之相对待;左右为陰陽运行不息的道路;水一性一寒,火一性一热,是陰陽的象征;陰陽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原始能力。

所以说:陰陽是互相为用的,陰在内,为陽之镇守;陽在外,为陰之役使。

黄帝道:陰陽的法则怎样运用于医学上呢?歧伯回答说:如陽气太过,则身一体发一热,腠理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一体亦为之俯仰摆一动,无汗发一热,牙齿干燥,烦闷,如见腹部帐满,是死症,这是属于陽一性一之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持,夏天就不能耐受了。

陰气盛则身发寒而汗多,或身一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厥逆,如见手足厥逆而腹部胀满的,是死症,这是属于陰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

这就是陰陽互相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

黄帝问道:调摄陰陽的办法怎样?歧伯说: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则人身的陰陽就可以调摄,如其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发生早衰现象。

一般的人,年到四十,陰气已经自然的衰减一半了,其起居动作,亦渐渐衰退;到了五十岁,身一体觉得沉重,耳目也不够聪明了;到了六十岁,陰气萎弱,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会常常流着眼泪鼻涕。

所以说:知道调摄的人身一体就强健,不知到调摄的人身一体就容易衰老;本来是同样的身一体,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

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注意共有的健康本能;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只知道强弱异形。

不善于调摄的人,常感不足,而重视调摄的人,就常能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一体轻强,即使已经年老,亦可以身一体强壮,当然本来强壮的就更好了。

所以圣人不作勉强的事情,不胡思乱想,有乐观愉快的旨趣,常使心旷神怡,保持着宁静的生活,所以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

这是圣人保养身一体的方法。

天气是不足与西北方的,所以西北方属陰,而人的右耳也不及左边的聪明;地气是不足于东南方的,所以东南方属陽,而人的左手足也不及右边的强。

黄帝问道,这是什麽道理?歧伯说:东方属陽,陽一性一向上,所以人一体的一精一神集合于下部,集合于下部则夏部强盛而上部虚弱,所以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

如虽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则身一体的右侧较重,在下部则身一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陰陽之所不能全,而人身亦有陰陽左右之不同,所以邪气就能乘虚而居留了。

所以天有一精一气,地有形体;天有八节之纲纪,地有五方的道理,因此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无形的清陽上生于天,有形的浊陰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陰陽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始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循环不休。

懂得这些道理的人,他把人一体上部的头来比天,下部的足来比地,中部的五脏来比人事以调养身一体。

天的轻清通于肺,地的水谷之气通于嗌,风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溪谷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

六经犹如河流,肠胃犹如大海,上下九窍以水津之气贯注。

如以天地来比类人一体的陰陽,则陽气发泄的汗,象天的下雨;人身的陽气,象天地疾风。

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气,象陽热的火。

所以调养身一体而不取法于自然的道理,那麽疾病就要发生了。

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一体,急如疾风暴雨。

善于治病的医生,于邪在皮一毛一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至邪在肌肤才治疗;又更差的,至邪在五脏才治疗。

假如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一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之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感受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

所以善于运针法的,病在陽,从陰以诱导之,病在陰,从陽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里面的病变;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

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陰属陽;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之原因。

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势正盛,必须待其稍微衰退,然后刺之而愈。

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消减之法治之;其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

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一精一气不足的,当补之以厚味。

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导之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渍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泄;病势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状,以制伏之;实症,则用散法或泻法。

观察病的在陰在陽,以辨别其刚柔,陽病应当治陰,陰病应当治陽;确定病邪在气在血,更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适宜用泻血法,气虚宜用导引法。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黄帝内经白话文》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黄帝道:陰陽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黄帝内经白话文》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