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录之七传一习一录中录先师手书,凡八篇《王阳明全集》卷七

王阳明全集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王阳明全集

王阳明全集 - 卷七

王阳明全集

卷七

知行录之七 传一习一 录中

录先师手书,凡八篇。

其答徐成之二书,吾师自谓:“天下是朱非陆,论定既久,一旦反之为难。

二书姑为调停两可之说,使人自思得之。”

故元善录为下册之首者,意亦以是欤?今朱、陆之辩明于天下久矣。

洪刻先师《文录》置二书于《外集》者,示未全也,故今不复录。

其余指“知行之本体”,莫详于答人论学与答周道通、陆清伯、欧一陽一崇一四书;而谓“格物为学者用力日可见之地”,莫详于答罗整庵一书。

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惟恐吾人不闻斯道,流于功利机智,以日堕于夷狄禽一兽 而不觉;其一体同物之心,譊终身,至于毙而后已:此孔、孟已来贤圣苦心,虽门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

是情也,莫详于答聂文蔚之第一书。

此皆仍元善所录之旧。

而揭“必有事焉即致良知功夫,明白简切,使人言下即得入手”此又莫详于答文蔚之第二书;故增录之。

元善当时汹汹,乃能以身明斯道,卒至遭奸被斥,油油然惟以此生得闻斯学为庆,而绝无有纤芥愤郁不平之气。

斯录之刻,人见其有功于同志甚大,而不知其处时之甚艰也。

今所去取,裁之时义则然,非忍有所加损于其间也。”

答顾东桥书

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诚大惠也。”

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何以救之乎?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何言哉!复何言哉!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

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系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

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一交一 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

然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衣,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

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云:“一交一 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

又云“工夫次第不能不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

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

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一精一。

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

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

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一精一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即如来书所云“知食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

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也。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

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

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

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

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

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

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

心,一而已。

以其全体侧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

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

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此语然矣。

然而推本吾子之意,则其所以为是语者,尚有未明也。

朱子以尽心、知性、知天为物格知致,以存心、养性、事天为诚意、正心、修身,以夭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王阳明全集》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知行录之七传一习一录中录先师手书,凡八篇《王阳明全集》卷七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