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
【原文】
子贡曰:“如果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①!夫②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①病诸:病,不足。
诸,““之乎”的合音。
②夫:发语词,在句首起提挈作用。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
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说仁,那不过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让别人飞黄腾达。
能够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读解】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际上就是“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必也圣乎!”的境界。
这当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
不仅一般人做不到,在孔子看来,就连尧舜那样的圣人也没有完全做到。
仁的境界就不一样了。
仁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达到,因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以,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做什么。
将心比己,推己及人。
说到底,也就是曾于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面“忠”的一方面,加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一方面,就完整地构成了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道”。
这个“道”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仁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
所谓时势造英雄,天才和英雄的业绩实际上不是单凭个人努力就能创造出来的。
所以也可以说,圣的境界实际上不是个人的境界。
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而仁的境界则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
所以,我们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努力实行仁道,使人人都有一颗仁一爱一的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