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新读
刘邦的左膀右臂(8)
册封迁都
汉六年正月,刘邦封赏功臣。
张良长期以来一直是在幕后出谋划策,没有直接参加战斗,因此也就没有战功,但刘邦却不这么认为,他对各位大臣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张良的字)的功劳啊!所以,他可以自主的选择齐国地区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邑。”
面对这样厚重的赏赐,要是别人早就高兴地接受了,但是张良却推辞不就,他对刘邦说:“陛下,臣当年为了反抗秦朝残暴统治,率领各位义士在下邳起义,后来有幸在留县与陛下相会,这是上天将我授给陛下的啊!陛下英明神武,深谋远略,在作战时经常采用臣的计策,侥幸的是我这些小计谋还能时常奏效,所以,臣认为自己也没什么出众才能,被封在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齐地三万户封邑。”
刘邦心想,别人都在这里争功,而你却在发扬风格,值得嘉奖。
于是刘邦对张良更加器重,将他与萧何等大功臣一同册封,封张良为留侯。
刘邦开始分封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那些未能及时分封的人日夜争功,他们不仅上朝时候争,私下里也在到处为自己活动。
由于你争我夺,议论纷纷,搞得刘邦也不知道该封谁合适。
因此,相关封赏迟迟不能最终敲定下来。
一次,刘邦登上洛一陽一南宫中的空中阁道,参观风景,从那里望见诸位将领坐在沙地上,在相互间议论着什么,一会儿窃窃私语,一会儿又谈笑风生。
刘邦心里很纳闷,就问他的随从。
其他的人都支支吾吾说不清楚,留侯张良走到刘邦身边小声说:“陛下难道还不知道吗?他们在商议谋反的事情。”
刘邦一听心里大惊,感到更不明白了,就问张良:“天下都已经安定了,他们为什么还要谋反呢?”
张良解释说:“陛下当初以平民的身份起兵,势力单薄,依靠这些人夺取了天下;如今,您贵为天子,封赏的又都是您所亲近的萧何、曹参等人,诛杀的都是您平生所怨恨的人。
现今,军吏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您封赏所有功臣。
这些人担心自己受不到封赏,又害怕平日里有可能得罪过您而遭到诛杀,所以便聚在一起图谋造反。”
刘邦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一性一,也没有心情再观赏身边的阁楼美景,担忧的向张良询问对策。
张良问刘邦:“陛下平日里憎恨的人中间,而群臣又都知道的,谁最突出呢?”
刘邦皱着眉头沉思了一下说:“雍齿与我有宿有怨恨,曾经多次使我窘迫、受辱。
我早就想杀了他,但是因为他的功劳多,一直没有忍心下手。”
张良便劝刘邦说:“现在,您应当赶快封赏雍齿给群臣看。
群臣看见雍齿都被封赏了,那么,他们对自己的封赏就会坚信不疑了。
这样,他们也就不会再有谋反之心了。”
刘邦听完之后,赶紧摆驾回宫,把群臣都召集在一起,大摆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
同时催促丞相、御史等人赶快评定功劳、进行封赏。
酒宴结束以后,群臣个个都高兴地说:“雍齿都被封为侯了,我等就没有必要再担心了。”
刘敬曾经劝谏刘邦定都关中。
关中是当初刘邦重要的根据地,对于刘邦后来夺得天下提一供了重要的物质和人力支援,刘邦对它有很深的感情。
对此,刘邦当年就是颇为赞同,但是他还心有疑虑。
因为朝中大臣绝大多数都是山东地区的人,他们大多建议刘邦定都洛一陽一。
这些人说:“洛一陽一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坚固无比,发生战事的时候足可以倚仗它来防御敌军。”
为此,刘邦左右摇摆不定,就专门询问了张良的意见。
张良拿出地图,放在地上一边比画一边对他说:“陛下请看,洛一陽一虽然有险可守,但是它的中心地区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土地贫瘠,四面受敌,这里不是用武之地。
关中地区,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以及蜀地的岷山,其间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资源,北部又有适宜放牧的草原。
依靠三面的险阻而固守此地,只用东方一面来控制诸侯。
如果诸侯安定,朝廷可以用黄河、渭水来转运天下的粮食,西上来供给京都;如果诸侯敢叛乱,朝廷又可以顺流而下,渭水、黄河又足以运送军队和粮草。
可见,关中地区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
刘敬的建议是正确的。”
刘邦听完之后大一腿一拍,拍案叫好,随即就下定了决心,于当日起驾,率领着臣民们向西行进,定都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