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十汉武帝元光二年(戊申,公元前133年)《资治通鉴》白话版《资治通鉴》txt·汉纪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

资治通鉴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 白话版《资治通鉴》txt·汉纪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

资治通鉴

白话版《资治通鉴》txt·汉纪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

汉纪十汉武帝元光二年(戊申,公元前133年)

[1]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

[1]冬季,十月,武帝来到雍地,在五举行祭祀。

[2]李少君以祠灶却老方见上,上尊之。

少君者,故深泽侯舍人,匿其年崐及其生长,其游以方遍诸侯,无妻子。

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余金钱、衣食。

人皆以为不治生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争事之。

少君善为巧发奇中。

尝从武安侯饮,坐中有九十余老人,少君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儿时从其大父,识其处,一坐尽惊。

少君言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寿可益,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

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

[2]李少君凭借祭祀灶神求长生不老的方术进见武帝,武帝很尊敬他。

李少君是已去世的深泽侯的舍人,他隐瞒了自己的年龄、出生成长的地方,凭借着他的方术周游结交诸侯,没有妻子儿女。

人们听说李少君能役使鬼神万物,并有长生不老的方术,纷纷赠送财礼给他,所以他经常有余剩的金钱和衣食用品。

人们都认为他不经营产业却很富袷,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更加相信他,争着侍奉他。

李少君善于用巧妙的语言猜中一些离奇的事情。

他曾经陪武安侯田饮酒,座中有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李少君就说起与老人的祖父一起游玩射猎的地方;老人还是儿童时曾跟随祖父,记得那个地方,满座的客人都大吃一惊。

李少君对武帝说:“祭祀灶神就能招来奇异之物,招来了奇异之物就可以使丹砂化为黄金,可以延年益寿,可以见到蓬莱的仙人。

见到仙人,进而举行封禅仪式,就可以长生不死,黄帝就是这样的。

我曾经在海上漫游,遇见了安期生,他给我枣吃,那枣如同瓜一般大。

安期生是仙人,往来于蓬莱仙境,谁和他合,他就显身相见,谁和他不合,他就隐身不见。”

于是武帝就开始亲自祭祀灶神,派遣方士到大海中去寻找蓬莱安期生之类的仙人,并且从事熔化丹砂和其它药物,企图炼出黄金。

过了很久,李少君病死,武帝认为他化身成仙,并没有死去;因此,燕地、齐地等沿海地区那些怪诞迂谬的方士,纷纷前来对武帝谈论有关神仙的事情了。

[3]毫人谬忌奏祠太一_7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于是天子立其祠长安东南郊。

[3]毫县人谬忌奏请武帝祭祀太一神。

他在上奏的方形木牍上写道:“天神中最尊贵的是太一神,太一神的辅佐是五帝神。”

于是,武帝就在长安的东南郊建立了祭祀太一神的祭坛。

[4]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

上召问公卿。

王恢曰:“臣闻全代之时,北有强胡之敌,内连中国之兵,然尚得养老、长幼,种树以时,仓廪常实,匈奴不轻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然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

臣窃以为击之便。”

韩安国曰:“臣闻高皇帝尝围于平城,七日不食;及解围反位而无忿怒之心。

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公,故遣刘敬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

臣窃以为勿击便。”

恢曰:“不然。

高帝身被坚执锐,行几十年,所以不报平城之怨者,非力不能,所以休天下之心也。

今边境数惊,士卒伤死,中国车相望,此仁人之所隐也。

故曰击之便。”

安国曰:“不然。

臣闻用兵者以饱待饥,正治以待其乱,定舍以待其劳;故接兵覆众,伐国堕城,常坐而役敌国,此圣人之兵也。

今将卷甲轻举,深入长驱,难以为功;从行则迫胁,衡行则中绝,疾则粮乏,徐则后利,不至千里,人马乏食。

《兵法》曰:‘遗人,获也。

’臣故曰勿击便。”

恢曰:“不然。

臣今言击之者,固非发而深入也;将顺因单于之欲,诱而致之边,吾选枭骑、壮士陰伏而处以为之备,审遮险阻以为其戒。

吾势已定,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其后,单于可禽,百全必取。”

上从恢议。

[4]雁门郡马邑县的豪强之士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武帝建议:“匈奴刚刚与汉和亲结好,亲近信任边境吏民,可用财利引一诱他们前来,汉军预设伏兵袭击,这是肯定会打败匈奴人的妙计。”

武帝召集公卿讨论这个建议,战国之初,代国保有它的全境时,北面有强敌匈奴的威胁,内受中原诸国军队的牵制,但仍然可以尊养老人,抚育幼童,按照季节时令种粮植树,粮仓中一直有充足的储粮,匈奴不敢轻易入侵。

现在,凭陛下的神威,天下一统,但匈奴的入侵却持续不断,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因为在于没有使匈奴恐惧罢了。

我私下认为打击匈奴对国家有利。”

韩安国说:“我听说高皇帝曾被匈奴围困在平城,七天没能吃上饭;等到解脱围困返回都城之后,却没有愤怒之心。

圣人有包一皮容天下的器度,不因自身的私怒而伤害天下大局,所以斑皇帝派遣刘敬为使臣与匈奴和亲,到现在已为五世的人带来益处。

我私下认为不打匈奴对国家有利。”

王恢说:“不对。

高帝身披铠甲,手执利器,征战将近几十年,他不向匈奴报复被困平城的怨恨,并不是因为力所不及,而是出于让天下人休息的仁心。

现在边境经常受到匈奴侵扰,受伤战死的士兵很多,中原地区运载死亡士兵棺木的车辆络绎不绝,这是仁人所悲痛的事。

所以说打匈奴是应当的。”

韩安国说:“不对。

我听说善于用兵的人,让自己的军队温饱以等待敌军饥饿,严明军纪以等待敌军混乱,安居军营以等待敌军疲劳。

所以,崐一旦交战,就会全歼敌人;一旦进攻敌国,就会攻破城防,经常安坐不动地迫使敌人俯首听命,这是圣人的作战方法。

现在如果轻易地对匈奴用兵,长驱直崐入,难以成功;如果孤军深入就会受到威胁,齐头并进就没有后继,进军太快就会缺乏粮食给养,进军缓慢就会丧失有利的战机,还没有走到一千里,就会人马都缺乏粮食。

这正是《兵法》所说:‘派出军队,就会被敌人擒获。

’所以我说不打匈奴为好。”

王恢说:“不对。

我现在所说的打匈奴的方法,本不是征发军队深入敌境;而是要利用单于的贪欲,引一诱他们到我们的边境,我们挑选骁勇的骑兵和壮士,暗中埋伏,用来防备敌军,谨崐慎地据守险要的地势,以加强防御的力量。

我们的部署已经完成,有的军队攻崐打敌军左翼,有的军队攻打敌军右翼,有的军队阻止敌人前进,有的军7断绝敌人的退路,这样就肯定能擒住单于,必定大获全胜。”

武帝采纳了王恢的主张。

[5]夏,六月,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车骑、材官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约单于入马邑纵兵。

陰使聂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以城降,财物可尽得。”

单于一爱一信,以为然而许之。

聂壹乃诈斩死罪囚,悬其头马邑城下,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万入武州塞。

未至马邑百余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

乃攻亭,得雁门尉史,欲杀之;尉史乃告单于汉兵所居。

单于大惊曰:“吾固疑之。”

乃引兵还,出曰:“吾得尉史,天也!”以尉史为天王。

塞下传言单于已去,汉兵追至塞,度弗及,乃皆罢兵。

王恢主别从代出击胡辎重,闻单于还,兵多,亦不敢出。

[5]夏季,六月,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统率战车、骑兵、步兵共三十多万人暗中埋伏一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约定等单于进入马邑就挥军出击。

汉军暗地派聂壹当间谍,逃到匈奴人那儿,聂壹对单于说:“我能杀马邑县的县令和县丞,献城归降,您可以得到全城的所有财物。”

单于很喜欢信任聂壹,认为他说得对,就同意了他的计划。

聂壹返回马邑县城,就斩杀死刑囚犯,用来假冒县令、县丞,把他们的头挂在马邑城下,让单于的使者观看,以此做为证明,说:“马邑县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于是,单于越过边塞,统率十万骑兵进入武州塞。

走到距离马邑县城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单于见牲畜遍野,却没有一个放牧的人,感到奇怪。

单于就派人攻打亭隧,俘虏了雁门郡的尉史,要杀掉他,这个尉史就告诉单于汉兵埋伏的地点。

单于大吃一惊,说:“我本来就怀疑其中有诈。”

就领兵撤退,在撤出汉境之后,单于说:“我俘虏了这个尉史,是天保佑我啊!”就称尉史为“天王”。

边塞守军传报单于已率军退走,汉军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了,就全军撤回。

王恢指挥另一支军队,从代地出发,准备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听说单于返回,军队很多,也不敢出击。

上怒恢。

恢曰:“始,约为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

今单于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只取辱。

碧知还而斩,然完陛下士三万人。”

于是下恢廷尉,廷尉当“恢逗桡,当斩。”

恢行千金丞相,不敢言上,而言于太后曰:“王恢首为马邑事,今不成而诛恢,是为匈奴报仇也。”

上朝太后,太后以言告上。

上曰:“首为马邑事者恢,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

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尉士大夫心。

今不诛恢,无以射天下。”

于是恢闻,乃自一杀。

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饱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

武帝对王恢很恼怒。

王恢说:“根据原来的计划,约定引匈奴进入马邑县城,主力军队与单于交战,而我率军袭击他们的后勤给养,可以获胜。

现在单于未到马邑就全军撤回,我用三万人的军队打不过匈奴大军,那样做只能是自辱。

我本知道撤兵回来是要杀头的,但这样却保全了陛下的三万将士。”

于是汉武帝就把王恢交附廷尉审判,廷尉判决:“王恢避敌观望,不敢出击,判处斩首。”

王恢暗中向丞相田行一贿一千金,求他开脱罪名,田不敢向武帝说,就对太后说:“王恢第一个提出了在马邑诱歼匈奴主力的计划,现在行动失败而杀了王恢,这是等于为匈奴报了仇啊。”

武帝朝见太后时,太后就把田的话告诉了武帝。

武帝说:“王恢是马邑计划的主谋,我听从了他的建议,调集了天下几十万人马,安排了这次军事行动。

况且,即使捉不到单于,王恢的军队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仍然可以安慰将士们的心。

如今不杀王恢,无法向天下人谢罪。”

王恢得知了武帝的话,就自一杀了。

从此之后,匈奴断绝了与汉的和亲,进攻扼守大路的要塞,常常入侵汉朝边境,不可胜数;但是匈奴仍然贪图在边关的互市贸易,喜一爱一汉朝的财物;汉朝也不关闭边境贸易市场,以投其所好。

三年(己酉、前132)

三年(己酉、公元前132年)

[1]春,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

夏,五月,丙子,复决濮陽瓠子,注钜野,通淮、泗,泛郡十六。

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发卒十万塞之,辄复坏。

是时,田奉邑食;居河北,河决而南,则无水灾,邑收多。

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塞之未必应天。”

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

于是天子久之不复事塞也。

[1]春季,黄河决口改道,从顿丘向东南方流去。

夏季,五月,丙子(初三),黄河又一次在濮陽县的瓠子决口,注入钜野县,连通了淮河和泗水,十六个郡受水灾。

武帝派汲黯、郑当时征发十万役夫堵塞黄河决口,刚刚堵住,就又被洪水冲毁。

当时,田的食邑是县;县在黄河北岸,黄河决口向南泛滥,县就不会遭受水灾,食邑收入就会增加。

田对武帝说:“长江、黄河的决口都是天意的安排,用人力强行堵塞很不容易,堵住了未必符合天意。”

而那些候望云气和使用法术的方士们也认为是这样。

这样一来,武帝很长时间不再征发人力从事堵塞决口的工程。

[2]初,孝景时,魏其侯窦婴为大将军,武安侯田乃为诸郎,侍酒跪起如子侄;已而日益贵幸,为丞相。

魏其失势,宾客益衰,独故燕相颍陰灌夫不去。

婴乃厚遇夫,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夫为人刚直,使酒,诸有势在己之右者必陵之;数因酒忤丞相。

丞相乃奏案:“灌夫家属横颍川,民苦之。”

收系夫及支属,皆得弃市罪。

魏其上书论救灌夫,上令与武安东朝廷辨之。

魏其、武安因互相诋讦。

上问朝臣:“两人孰是?”

唯汲黯是魏其,韩安国两以为是;郑当时是魏其,后不敢坚。

上怒当时曰:“吾并斩若属矣!”即罢。

起,入,上食太后,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乎!”上不得已,遂族灌夫;使有司案治魏其,得弃市罪。

[2]当初,孝景帝在位时,魏其侯窦婴担任大将军,武安侯田才是个普通的郎官,陪侍窦婴饮酒时,田下跪起立如同儿子、侄子一样;后来,田日益显贵受一宠一,出任丞相。

而魏其侯窦婴失去了权势,依附他的宾客越来越少,唯独原来的燕相、颍陰县人灌夫不离去。

窦婴就厚待灌夫,两人互相援引、互相倚重,来往如同父子一样。

灌夫为人刚强正直,好借酒使气,对那些权势在自己之上的权贵,必定给予凌一辱;他多因酒后闹事冒犯丞相田。

丞相就向武帝弹劾:“灌夫家属在颍川郡横行霸道,百姓都被害苦了。”

于是收捕灌夫和包一皮括旁支亲属在内的家人,都被判处公开斩首示众的罪名。

魏其侯窦婴上书营救灌夫,武帝命令他和武安侯田到太后居住的东宫中,当廷申辩。

魏其侯、武安侯就利用这个机会互相诋毁。

武帝问朝廷群臣:“他们两人谁对?”

只有汲黯认为魏其侯对,韩安国认为两人都对;郑当时本认为魏其侯对,后来不敢坚持。

武帝怒骂郑当时说:“我把你这类的人一起斩了!”随即罢朝,站起来,进入内宫,侍奉太后用餐,太后气冲冲地不吃饭,说:“如今我还活着,别人已经在欺负我的弟弟;假若我死了,他们就都来宰杀他了!”武帝没有办法,就下令将灌夫满门处斩;派执法官员审查魏其侯,判处魏其侯斩首示众。

四年(庚戌、前131)

四年(庚戌,公元前131年)

[1]冬,十二月晦,论杀魏其于渭城。

春,三月,乙卯,武安侯亦薨。

及淮南王安败,上闻受安金,有不顺语,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1]冬季,十二月三十日,根据所定罪名在渭城处死了魏其侯窦婴。

春季,三月,乙卯(十七日),武安侯田也死去了。

等到后来淮南王刘安谋反失败,武帝得知田接受过刘安的黄金,并且说过大逆不道的话,就说:“假若武安侯还活着,就应该把他灭族了!”

[2]夏,四月,陨霜杀草。

[2]夏季,四月,出现寒霜,冻死了野草。

[3]御史大夫安国行丞相事,引,堕车,蹇。

五月,丁巳,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

[3]御史大夫韩安国代理丞相职务,为武帝引导车驾,从车上摔下来,成了跛腿。

五月,丁巳(二十日),汉武帝任命平棘侯薛泽为丞相;韩安国因病免职。

[4]地震;赦天下。

[4]发生了地震;大赦天下。

[5]九月,以中尉张欧为御史大夫。

韩安国疾愈,复为中尉。

[5]九月,武帝任命中尉张欧为御史大夫。

韩安国的腿疾痊愈,重新出任为中尉。

[6]河间王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以金帛招求四方善书,得书多与汉朝等。

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采礼乐古事,稍稍增辑至五百余篇,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之游。

[6]河间王刘德,努力钻研学问,喜好古代典籍、治学注重实事求是,用黄金丝帛购买各地的好书,购得的书,数量与汉朝廷的存书一样多。

当时,淮南王刘安也喜一爱一书籍,他所征集到的大多是浮滑论辩的书;而刘德所征集的书,都是用古代文字书写的先秦时期的旧书。

他搜集礼乐制度的古事,稍加增订,编辑成书,长达五百余篇。

他的思想和言谈举止,都务求符合儒家学说,崤山以东的儒生大多追随他,与他交往。

五年(辛亥、前130)

五年(辛亥,公元前130年)

[1]冬,十月,河间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

天子下太乐官常存肄河间王所献雅声,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也。

春,正月,河间王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一爱一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

大行令奏:“《谥法》‘聪明睿知曰献’。

谥曰献王。”

[1]冬季,十月,河间王刘德来京朝见,进献用于郊庙朝会的正乐,回答了有关三雍宫的典章制度及皇帝拟定的三十多个问题。

他的回答,都是依据并阐明了儒学思想,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字简捷,观点明确。

武帝下令让掌管宫廷音乐的太乐官经常练习河间王所献的雅乐,作为年节典礼中的项目,但平常很少演奏。

春季,正月,河间王刘德去世,中尉常丽向朝廷报告了他的死讯,并说:“河间王立身端正,行为谨饬,温良仁义,恭敬俭朴,敬上一爱一下,聪明智慧,洞察隐微,恩惠及于鳏夫寡一妇。”

大行令奏报武帝:“《谥法》说:‘聪明睿智称之为献。

’议定河间王刘德的谥号为献王。”

班固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

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盎贵谓之不幸。

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一婬一失道。

何则?沈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

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班固赞曰:过去鲁哀公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在深宫中出生,在妇人抚育下长大,从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未体验过什么是恐惧。”

这话说得多么真实啊。

这样的人做君主,即便他不想使国家陷入危亡的绝境,也不可能啊!所以古人把安享太平看成为毒酒,把没有仁德而身居富贵之位称之为不幸。

汉朝建国,直到孝平帝,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横荒一婬一丧失道德。

为什么这样呢?沉溺在放纵恣肆的环境中,他们所处的地位导致他们如此。

即使是常人都要深受习俗的影响,何况鲁哀公之类的人呢!“学识渊博,出类拔萃”,河间献王刘德可说近似这样的人。

[2]初,王恢之讨东越也,使番陽令唐蒙风晓南越。

南越食蒙以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柯江。

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

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

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

夜郎者,临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

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然亦不能臣使也。”

蒙乃上书说上曰:“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窃闻夜郎所有一精一兵可得十余万,浮船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甚易。”

上许之。

[2]当初,王恢率军讨伐东越的时候,派番陽县令唐蒙去向南越王说明进军意图。

南越人让唐蒙吃蜀地所产的枸酱,唐蒙问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南越人说:“是从西北方向的柯河运来的。

柯江宽几数,从番禺城近旁流过。”

唐蒙回到长安,又问蜀地的商人。

商人说:“只有蜀地出产枸酱,许多人私自带着它出境去卖给夜郎。

夜郎靠近柯江,柯江宽一百多步,行船毫无问题。

南越国利用财物引一诱和支配夜郎,向西一直影响到桐师人的居住地,但也不能让这一地区成为南越的臣属国,对它俯首听命。”

唐蒙就向武帝上书说:“南越王使用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黄屋左纛,盘踞东西长达万余里的地区,名义上是朝廷的外臣,实际上是一州之主。

现在如果从长沙国、豫章郡出兵征讨南越,水路大多淤塞断绝,难以通行。

我听说夜郎的一精一兵总计可有十余万人,我军乘船顺柯江而下,出其不意,这是制一服南越的一条奇计。

只要真的使用汉朝的强威,再加上巴、蜀两地富袷的经济力量,那么,打通夜郎的道路,在那儿设置官吏实施统治,是很容易做到的。”

武帝批准了唐蒙的建议。

乃拜为中郎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

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

还报,上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道指柯江,作者数万人,士卒多物故,有逃亡者;用军兴法诛其渠率,巴、蜀民大惊恐。

上闻之,使司马相如责唐蒙等,因谕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报。

于是,武帝任命唐蒙为中郎将,率领士兵一千人和运输粮食衣物的民夫一万多人,经过巴蜀两郡,从关进入夜郎境内,于是见到夜郎侯多同。

唐蒙带来厚重的赏赐,告知汉朝的严威圣德,约定由朝廷在当地任命官吏,并让多同的儿子担任县令一级官员。

夜郎附近的小城邑都贪图得到汉朝的丝绸,他们以为从汉朝到当地来,道路艰险,汉朝终究不可能占有这片地区,于是就暂且表示服从唐蒙的约定。

唐蒙返京奏报,武帝就在这一地区设立了犍为郡,征发巴、蜀两郡的士卒修筑道路,从道指向柯江,修路的人有数万人,许多士卒死亡,有的士卒就逃跑了;唐蒙等人用“军兴法”诛杀逃亡士卒的头目,巴、蜀百姓极度惊恐。

武帝得知此事,就派司马相如前去责备唐蒙等人,并公开告知巴蜀一带的百姓,唐蒙等人的作法并不是皇帝的本意;司马相如返京奏报处置情况。

是时,邛、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

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冉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

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及副使王然于等乘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邛、、冉、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天子大说。

这时,邛人和人的部落酋长听说南夷与汉朝结交,得到很多的赏赐,大多甘愿做汉朝统治下的臣民,请朝廷仿照统治南夷的模一式,在他们的居住地任命官吏。

武帝询问司马相如的意见,相如说:“邛、、冉都靠近蜀郡,道路也容易开通;秦朝时曾经开通,设置过郡县,到汉朝建国才罢废。

现在如果真能再次开通,在那儿设置郡县,将胜过南夷地区。”

天子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持皇帝的符节出使西夷,相如和副使王然于等人乘坐驿车,利用巴蜀两郡的官府财物收买西夷;邛、、冉、斯榆各部族的酋长,都请求做汉朝直接统治下的臣民。

废除了原有的边关,新设立的边关向外扩展,西部到达沫水、若水,南至柯江为界,开通了零关道,在孙水上架起了桥,用来接连邛都,在这一地区设立了一个都尉、十多个县,隶属于蜀郡。

武帝很高兴。

[3]诏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

[3]武帝下诏调集一万士卒修治雁门郡的险要关隘。

[4]秋,七月,大风拔木。

[4]秋季,七月,出现大风,拔起树木。

[5]女巫楚服等教陈皇后祠祭厌胜,挟妇人媚道;事觉,上使御史张汤穷治之。

汤深竟一党一与,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于市。

乙巳,赐皇后册,收其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窦太主惭惧,稽颡谢上。

上曰:“皇后所为不轨于大义。

不得不废。

主当信道以自一慰,勿受妄言以生嫌惧。

后虽废,供奉如法,长门无异上宫也。”

[5]女巫师楚服等教陈皇后祭神祈祷,使用妇人诅咒的方法,企图除去与陈皇后争一宠一的女人;事情败露,武帝指派御史张汤彻底查处。

张汤深入地追究有关的人,相互牵联和被处死的有三百多人,楚服在街市被斩首,头颅高悬示众。

乙巳(十四日),武帝赐给皇后一份册书,收回了皇后的印玺,废去尊号,贬入长门宫。

陈皇后的母亲窦太主羞惭恐惧,向武帝叩头请罪。

武帝说:“皇后的行为不符合大义,不得不把她废黜。

你应该相信道义而放宽心怀,不要轻信闲言而产生疑虑和恐惧。

皇后虽然被废了,仍会按照法度受到优待,居住在长门宫与居住在上宫并无区别。”

[6]初,上尝置酒窦太主家,主见所幸卖珠儿董偃,上赐之衣冠,尊而不名,称为“主人翁”,使之侍饮;由是董君贵一宠一,天下莫不闻。

常从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上大欢乐之。

上为窦太主置酒宣室,使谒者引内董君。

是时,中郎东方朔陛戟殿下,辟戟而前曰:“董偃有斩罪三,安得入乎!”上曰:“何谓也?”

朔曰:“偃以人臣私侍公主,其罪一也。

败男一女之化,而乱婚姻之礼,伤王制,其罪二也。

陛下富于春秋,方积思于《六经》;偃不遵经劝学,反以一靡一丽为右,奢侈为务,尽狈马之乐,极耳目之欲,是乃国家之大贼,人主之大蜮,其罪三也。”

上默然不应,良久曰:“吾业已设饮,后而自改。”

朔曰:“夫宣室者,先帝之正处也,非法度之政不得入焉。

故一婬一乱之渐,其变为篡。

是以竖貂为一婬一而易牙作患,庆父死而鲁国全。”

上曰:“善!”有招止,更置酒北宫,引董君从东司马门入;赐朔黄金三十斤。

董君之一宠一由是日衰。

是后,公主、贵人多逾礼制矣。

[6]当初,武帝曾经在窦太主家中摆设酒席,窦太主引见了她一宠一幸的珠宝商人董偃,武帝赏赐给董偃衣服和冠帽,为了表示尊重,不称他的名字而称他为“主人翁”,让他陪侍饮酒;从此董偃尊贵受一宠一,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

董偃经常陪同武帝在北宫游戏,在平乐观骑马追逐、参与斗鸡、踢球,赛狗、赛一马,武帝十分欢喜。

武帝在宣室中摆酒款待窦太主,派谒者引导董偃入内。

当时,中郎东方朔持戟立燥马追逐、参与斗鸡、踢球,赛狗、赛一马,武帝十分欢喜。

武帝在宣室中摆酒款待窦太主,派谒者引导董偃入内。

当时,中郎东方朔持戟立燥马追逐、参与斗鸡、踢球,赛狗、赛一马,武帝十分欢喜。

武帝在宣室中摆酒款待窦太主,派谒者引导董偃入内。

当时,中郎东方朔持戟立在殿下,他放下戟走近武帝说:“董偃犯有三项死罪,怎能让他进来呢!”武帝说:“你说的是什么呢?”

东方朔说:“董偃以臣子的身份私通公主,这是他的第一条罪状。

败坏男一女风化??灺一橐隼穹ǎ?茘坏圣王制度,这是他的第二条罪状。

陛下年轻,正在努力学习《六经》等儒学典籍,董偃不遵循经书教诲劝勉学习,反而崇尚豪华追求奢侈,尽情地享受斗狗赛一马的欢乐,极力满足感官欲一望,他是国家的大贼,君主的大害,这是他的第三条罪状。”

武帝沉默不答,过了很久才说:“我今天已准备好宴席了,以后再自己改正吧。”

东方朔说:“宣室,本来是先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不是讨论有关法度的政务的人都不得进入。

所以一婬一乱的苗头发展,就会变成篡夺君位。

正是由于这个道理,当年齐桓公因信用竖貂和易牙受害,而庆父死后,鲁国就得以保全。”

武帝说:“你说得好!”下诏让董偃停下来待命,重新在北宫设置酒宴,领董偃从东司马门入宫,赏赐给东方朔三十斤黄金。

董偃所受的一宠一爱一,自此以后日益衰减。

此后,公主、贵人一大多不按礼制行一事了。

[7]上以张汤为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

拘守职之吏,作见知法,吏传相监司。

用法益刻自此始。

[7]武帝任命张汤为太中大夫,张汤与赵禹共同制定了各项法律条令,务求繁密严苛。

严格控制在职官吏,制定了官员知人犯罪而不一举报就要判刑的“见知法”,使官吏互相监视、互相侦察。

从此开始,用法更加严厉刻苛了。

[8]八月,螟。

[8]八月,庄稼发生螟虫之害。

[9]是岁,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令,令与计偕。

[9]这一年,武帝征召官吏百姓中明晓当世政务、熟知古代圣王治国之术的人到朝廷任职,命令应征者与各地进京的“上计吏”同行,由沿途各县供一应饭食。

川人公孙弘对策曰:“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一奸一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

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

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则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罚当罪,则一奸一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

凡此八者,治之本也。

故民者,业之则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一爱一之则亲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

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

川人公孙弘在考试时答道:“我听说上古尧舜那个时期,没有尊贵的官爵和丰厚的奖赏,但百姓却相互勉励行善;不重刑罚,但百姓却不犯法,这是因为君主为臣民做出了正直的表率,而且对待百姓很讲信用;到了末代,有尊贵的官爵和丰厚的赏赐,但百姓却得不到劝勉,设立了严酷的刑罚却不能禁止违法犯罪,当时的君主本身不正,对待百姓又不讲信用。

用丰厚的奖赏和严酷的刑罚,还不足以鼓励行善、禁止作恶,只有靠讲信用,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所以,根据人的才能而委任的官职,就能各司其职,做好工作;抛弃无用的虚言,就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制作无用的器物,就可以减少对百姓的赋税;不在农忙季节征发役夫,不妨害民力,百姓就会富裕;有德的人受到重用,无德的人被罢免,朝廷就尊贵威严;有功的人升职,无功的人降级,群臣就会明白退让的道理;判处刑罚与罪过相应,就能制止犯罪;给予奖赏与贤能相符,就能劝勉臣子。

这八项,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天下百姓,让他们各自从事生产就不会发生争斗,事情得到合理的解决就不会怨恨,让他们接受教育知道礼义就不会使用暴力,君主一爱一护他们,他们就会亲近君主,此是统治天下的当务之急。

礼义,是百姓甘愿服从的;再用奖赏和刑罚来推行礼义,百姓就不会违犯禁令了。

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

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

故陰陽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

“我听说:气相同就能互相影响带动,声相同就能互相呼应。

现在,君主在上面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德义,百姓在下面与君主相谐调,所以心和就能气和,气和就能形和,形和就能声和,声和就会出现天地安和了。

所以陰陽调和,风雨适时,甘露降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茁一壮稻谷生机勃勃,红色瑞草萌生成长,山岭不光秃,湖泊不干涸,这是天地安和的最佳状态。”

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

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当时参加对策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太常奏报考试成绩,把公孙弘列为下等。

对策上呈武帝,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成绩提升为第一名,任命他为博士,在金马门伺应一召对。

齐人辕固,年九十余,亦以贤良征。

公孙弘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诸儒多疾毁固者,固遂以老罢归。

齐人辕固,已经九十多岁了,也被选为贤良,征召入京。

公孙弘斜着眼睛,不正视辕固,辕固说:“公孙先生,一定要依据儒学论事,可不要歪曲儒学来迎一合当世!”儒生们有许多人嫉妒诽谤辕固,辕固就以年老为名免官回原籍了。

是时,巴、蜀四郡。

凿山通西南夷,千余里戍转相饷。

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巨万计而无功。

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

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弘每朝会,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

于是上察其行慎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大说之,一岁中迁至左内史。

这时,巴、蜀等四郡开凿山险修筑连接西南夷的通道,千余里外转运粮饷。

过了几年,道路没有开通,修路的士兵疲惫饥饿、遭受炎热潮一湿折磨而死的人很多,西南夷又多次反叛,调集军队去进攻,军费开支以万万计,却不见功效。

武帝很担忧,下诏派公孙弘前去该地视察情况。

公孙弘返京奏报情况,极力批评开通西南夷没有什么作用,武帝不听从他的意见。

公孙弘每当在朝廷讨论问题时,总是列举陈述事情的端绪,让武帝自己抉择,不肯在朝廷之上与武帝当面争辩。

因此武帝看出他为人谨慎厚道,善于辩论,熟悉文书法令和具体的官府公务,又会用儒术加以文饰,对他非常欣赏,一年之中升官到左内史。

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

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

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汲黯廷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

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上然弘言。

左右辛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公孙弘上奏,遇到武帝不同意时,他不在朝廷上争辩。

常与汲黯请求单独召见,先由汲黯提出问题,后由公孙弘进一步补充,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所提的建议都加以采纳,因此,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

公孙弘曾经和公卿商定某一问题的处置意见,到了武帝面前,他却完全背弃了原来的约定,而迎一合武帝的心意。

汲黯当即在朝廷上批评公孙弘说:“齐人一大多欺诈而不忠诚老实;他开始和我们一道商定此条建议,现在却全都背弃了,这是不忠!”武帝责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

武帝认为他说得对。

武帝身边的亲信经常诋毁公孙弘,武帝对他却更加优待。

六年(壬子、前129)

六年(壬子,公元前129年)

[1]冬,初算商车。

[1]冬季,开始对商人的车辆征税。

[2]大司农郑当时言:“穿渭为渠,下至河,漕关东粟径易,又可以溉渠下民田万余顷。”

春,诏发卒数万人穿渠,如当时策;三岁而通,人以为便。

[2]大司农郑当时建议:“从渭水开辟一条河道,下连黄河,用来漕运函谷类以东地区的粮食,路线直而且方便,又可灌溉河道附近的一万多顷农田。”

春季,武帝下诏调集数万役卒开掘河道,按照郑当时的建议办事;用了三年时间,河道开通了,大家都认为很方便。

[3]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

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各万骑,击胡关市下。

卫青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为胡所败,亡七千骑;李广亦为胡所败。

胡生得广,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佯死,暂腾而上胡儿马上,夺其弓,鞭马南驰,遂得脱归。

汉下敖、广吏,当斩,赎为庶人;唯青赐爵关内侯。

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

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

[3]匈奴入侵上谷郡,杀害抢掠官吏百姓。

武帝派遣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郡出兵,骑将军公孙敖从代国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郡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郡出兵,各自率领一万骑兵,出击屯兵在边关贸易市场敖近的匈奴军队。

卫青进攻到龙城,斩首和俘获匈奴七百多人;公孙贺一无所得;公孙敖被匈奴打败,损失了七千骑兵;李广也被匈奴打败。

匈奴人活捉了李广,把他安置在两匹并行的马匹中间,让他躺在用绳子结成的网袋中,走出了十多里路;李广先是装死,后来突然纵身跃起,跳到了一个匈奴人骑坐的马上,夺得他的弓箭,打着马向南奔驰,于是得以逃脱归来。

汉朝廷把公孙敖、李广交付司法官吏审讯,罪当斩首,后出钱赎罪,做了平民;只有卫青被赏给关内侯的爵位。

卫青虽然出身于奴仆,但是善于骑马射箭,勇力超过常人;对官吏士大夫以礼相待,对士兵有恩,众人都愿为他效力,他有做军事统帅的才能,所以每次率兵出征能立下战功。

天下人由此都佩服武帝的知人善任。

[4]夏,大旱;蝗。

[4]夏季,大旱,出现蝗灾。

[5]六月,上行幸雍。

[5]六月,武帝亲临雍县。

[6]秋,匈奴数盗边,渔陽尤甚。

以卫尉韩安国为材官将军,屯渔陽。

[6]秋季,匈奴多次攻掠边境,渔陽郡受害最为严重。

武帝任命卫尉韩安国担任材官将军,率兵驻守渔陽郡。

元朔元年(癸丑、前128)

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

[1]冬,十一月,诏曰:“朕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

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也。

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

其议二千石不一举者罪!”有司奏:“不一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奏可。

[1]冬季,十一月,武帝下诏书说:“朕殷切嘱告官吏,奖励廉吏,举荐孝子,希望能养成风气,继承和发扬光大古代圣人的事业。

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小村落,其中必定有忠信之士;三人共同行走,其中必定有可做我老师的贤人。

现在有的郡甚至不向朝廷举荐一个贤人,这说明政令教化不能贯彻下去,而那些积累了善行的贤人君子,被壅闭,使天子无法得知。

况且,推荐贤人的人给以上等的奖赏,壅闭贤人的人给以公开的杀戮,这是古代的治世原则。

应该议定二千石官员不向朝廷举荐人才的罪名!”有关官吏奏报:“凡是不一举荐孝子的,属于不遵守诏令的行为,应当按‘不敬’的罪名论处;凡是不察举廉吏的,就是不胜任职务,应当免官。”

武帝批准了这一建议。

[2]十二月,江都易王非薨。

[2]十二月,江都王刘非去世。

[3]皇子据生,卫夫人之子也。

三月,甲子,立卫夫人为皇后,赦天下。

[3]皇子刘据出生,他是卫夫人所生的儿子。

三月,甲子(十三日),武帝立卫夫人为皇后,大赦天下。

[4]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围韩安国壁;又入渔陽、雁门,各杀略千余人。

安国益东徙,屯北平;数月,病死。

天子乃复召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

匈奴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4]秋季,匈奴用二万骑兵入侵汉境,杀死辽西郡的太守,掳去两千多人,围困韩安国指挥的汉军营垒;又侵入渔陽郡和雁门郡,在两地各杀害或掳掠了一千多人。

韩安国迁往更远的东方,率军驻守北平;数月之后,病死。

武帝就再次起用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

匈奴称李广为“汉朝的飞将军”,畏避李广,连续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郡。

[5]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青斩首虏数千人。

[5]车骑将军卫青统率三万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将军李息领兵从代郡出击;卫青所部斩杀匈奴数千人。

[6]车夷君南闾等共二十八万人降,为苍海郡;人徒之费,拟于南夷,燕、齐之间,一靡一然騷动。

[6]东夷君南闾等二十八万人归降,朝廷在其居住区设置了苍海郡;因此而支付的安置徒众的费用,与南夷地区的相同,燕、齐一带,出现騷动。

[7]是岁,鲁共王馀、长沙定王发皆薨。

[7]这一年,鲁王刘馀、长沙王刘发都去世了。

[8]临人主父偃、严安,无终人徐乐,皆上书言事。

[8]临人主父偃、严安,无终县人徐乐,都向武帝上书议论政事。

始,偃游齐、燕、赵,皆莫能厚遇,诸生相与排摈不容;家贫,假贷无所得,乃西入关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

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

’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当初,主父偃在齐、燕、赵各地活动,都没有受到人家的厚待,儒生们联合起来排斥他,不能相容;家中贫穷,借贷无门,主父偃就西入关中,到皇宫的门阙下上书,早晨把奏书呈上,晚上就被召入宫中拜见武帝。

他上书谈了九项事情,其中八项是关于律令问题;另外一项是谏止征伐匈奴,他写道:“《司马法》说:‘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太平,忘掉战事必定危险。

’愤怒是背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最末的节一操一。

那些追求战争胜利、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不悔恨的。

昔秦皇帝并吞战国,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李斯谏曰:‘不可。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徒鸟举,难得而制也。

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一靡一敝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

地固沮泽,咸卤,不生五谷。

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

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东、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锺而致一石。

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织,不足于帷幕,百姓一靡一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从前,秦始皇吞并列国,求胜的欲一望没有止休,就想攻打匈奴。

李斯劝阻说:‘不可这样做。

匈奴没有城郭等定居的处所,没有储藏物资钱粮的仓库,迁徙不定,如同鸟飞,很难得以制一服它。

军队轻装深入敌境,粮食供一应必定断绝;军队携带军粮行动,就会因负重而赶不上战机。

夺得匈奴的土地,不足以为国家带来好处;俘获匈奴的民众,不可调一教,也无法设置官员进行管理;如果战胜匈奴,只能杀掉他们,而这又不是为民父母的明君该有的行为;使中原地区疲敝,使匈奴人快意,这不是正确的决策。

’泰始皇不听从劝告,就派蒙恬率军进攻匈奴,开辟疆土千里,与匈奴以黄河河套划界。

这一带本来就是湖泊和盐碱地,不能种植五谷。

后来,秦始皇又调集全国成年男子去戍守北河,军队暴露在外十多年,死者多得无法统计,终究不能越过黄河占领北部地区,这难道是因为兵力不足、装备不齐吗?是形势不允许啊。

又使天下百姓急速地用车船运输粮草,从东、琅邪等沿海郡县开始,运输到北河,大约起运时的三十锺粮食,运到目的地仅存一石。

男子拼命耕作,收获不够缴纳军粮,女子纺线绩麻,织出的布帛满足不了军营帐蓬的需要,百姓倾家荡产,无法养活孤寡老弱,路上死去的人一个接一个,天下人就从此开始反叛秦朝了。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

御史成进谏曰:‘不可。

夫匈奴之一性一,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

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

“等到高皇帝平定天下,到边境巡行,听说匈奴人集中在代谷的外面,就想去进攻他们。

有位名叫成的御史进言劝阻说:‘不能这样做。

匈奴人的习一性一,忽而如同野兽聚集,忽而如同鸟类分飞,追赶他们就好象与影子搏斗一样,无从下手。

现在,凭陛下这样的盛大功德,却要去攻击匈奴,我私下认为很危险。

’高皇帝不听从他的意见,于是就向北进军到达代谷,果然发生了被围困在平城的事变,高皇帝大概非常后悔,才派遣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的盟约,从此之后全国上下就忘记了战争的事情了。

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一性一固然。

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一兽畜之,不属为人。

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匈奴难以制一服,不是这一代才如此。

侵犯城邑劫掳人畜,这是他们的生业,天一性一本来就是这样。

远到虞、厦殷、周统治时期,本来就不对匈奴征收贡赋、实施监督,只把他们视为禽一兽,不当做人来看待。

不向上回顾虞、夏、殷、周的传统,却向下沿用近代的失误,这是我所最忧虑的事,也是天下百姓所疾苦的事。”

严安上书曰:“今天下人民。

用财侈一靡一,车马、衣裘、宫室,皆竟修饰,调五声使有节族,杂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于前,以观欲天下。

彼民之情,见美则愿之,是教民以侈也;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徼末矣。

末不可徒得,故绅者不惮为诈,带剑者夸杀人以矫夺,而世不知愧,是以犯法者众。

臣愿为民制度以防其一婬一,使贫富不相耀以和其心;心志定,则盗贼消,刑罚少,陰陽和,万物蕃也。

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以攻越。

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

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

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

今徇西夷,朝夜郎,降羌、,略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也。”

严安上书说:“现在全国的百姓,花费钱财,生活奢侈腐化,车辆马匹、衣服裘装、房屋住宅竟相修饰得富丽堂皇,谐调音乐使它有节奏,混杂颜色使它色彩斑斓,美味佳肴广列于前,用来显示自己的欲一望。

那些百姓的本一性一,见到漂亮的东西就要仿效,这是用奢侈来引导民众;追求奢侈而无节制,就无法满足欲一望,百姓就会脱离农桑本业而去从事工商末业了。

工商末业的财利不能凭空飞来,所以穿官服的不忌惮作欺诈的事,带剑的竟相杀人以巧取豪夺,对这样的行径,世人不知羞愧,因此犯法的人很多。

我希望结民众设立制度以约束他们的过度欲一望,使富有者不向贫困者夸耀以调和人心;人心安定了,盗贼就会消除,少用刑罚,陰陽和调,万物就会茂盛。

过去,秦始皇踌躇满志,贪得无厌,想向海外显示威力,派蒙恬率兵向北进攻匈奴,又派尉屠睢率领水军将士去进攻越人。

在这个时期,秦朝兵连祸结,北方与匈奴交战,南方和越人难分胜负,军队驻扎在无用之地,只能前进而无法退回。

历时十多年,成年男子当兵打仗,成年女子运送粮饷,生活悲惨,活不下去,纷纷在路边树上上吊自一杀,死者一个接一个。

等到秦始皇死,天下反叛,秦被灭了后代,绝了祭祀,这是穷兵黩武产生的祸害啊。

所以,周朝失之于衰弱,秦朝失之于强一暴,都是不改变国政所产生的恶果。

现在,朝廷要征服西夷地区,诱使夜郎入朝称臣,降服羌人和人,攻取州,建筑城邑,进军匈奴腹地,烧毁匈奴的龙城,议事的大臣们都赞美这些行动和计划;但这只能让主持其事的大臣得到好处,对于国家来说不是好计策。”

徐乐上书曰:“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

徐乐上书武帝,说:“我听说天下的最大祸害,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都是如此。

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

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

奋棘矜,偏袒大呼,天下从风。

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

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此之谓土崩。

故曰天下之患在乎土崩。

“什么叫‘土崩’?秦朝末年就是土崩。

陈涉没有千乘之主的尊位,没有一尺的封地,本身不是王公贵人名门望族的后代,没有获得乡里的赞誉,没有孔子、曾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没有陶朱公和猗顿那样的财富;但是,他起自贫民居住的街巷,举起长戟,袒露一个臂膀大呼,天下人闻风响应。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民众困苦而君主却不加体恤,臣民怨恨而君主却毫不知情,社会风俗已乱而国家政治却仍不进行整治。

这三条,正是陈涉用来起事的资本,这就是所说的土崩。

所以说天下最大的祸害在于土崩。

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

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

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竟外之助,此之谓瓦解。

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什么叫‘瓦解’?吴、楚、齐、赵的举兵叛乱就是瓦解。

七国之主图谋叛乱,他们都号称是拥有万辆战车的诸侯王,有数十万的军队,其威力足以控制封地全境,其财力足以奖励他属下的官吏百姓;但是他们却不能向西夺取一柄一家一尺一寸的土地,反而在中原地区被俘虏,这是什么原因呢?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权势比一个平民轻,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兵力比陈涉弱。

在那时,先帝的德政影响还没有衰减,而且安土乐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诸侯得不到本人封地之外的援助,这就是所说的瓦解。

所以说天下最大的祸害不在于瓦解。

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贤主之所宜留意而深察也。

“这两个问题,是关系一柄一家安危的关键,贤明的君主对此是应该注意并且认真观察的。

间者,关东五谷数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民宜有不安其处者矣。

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

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

“近来,函谷关以东地区粮食连年歉收,年景没有恢复正常,百姓大多穷困,再加上还要承担边境战争的负担,按照规律和常理来看,百姓之中应该出现不安分守己的人了。

不安分守己,就容易动乱;百姓容易动乱,这就是土崩的局势。

所以贤明的君主只注意观察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明了安危的关键,治理于朝廷之上,就能消除尚未完全形成的祸患,其要领不过是设法使天下没有土崩的局势罢了。”

书奏,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皆拜为郎中。

主父偃尤亲幸,一岁中凡四迁,为中大夫;大臣畏其口,赂遗累千金。

或谓偃曰:“太横矣!”偃曰:“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奏书上呈武帝,武帝召见了他们三人,对他们说:“诸位原来都在何处,我们为什么相见得这样晚!”武帝都把他们任命为郎中。

主父偃更受武帝信任一宠一幸,一年之内共升了四次官,担任了中大夫;大臣们都害怕主父偃贿崐赂赠送他的财物总计有千金。

有人对主父偃说:“您太蛮横了!”主父偃说:“我如果活着享受不到列五鼎进餐的贵人生活,死时就受五鼎烹的酷刑好了!”

二年(甲寅、前127)

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

1冬,赐淮南王几杖,毋朝。

[1]冬季,武帝赏赐淮南王刘安几案和手杖,恩准他不必来京朝见。

[2]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一婬一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上从之。

春,正月,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2]主父偃劝说武帝道:“古代诸侯的封地不超过方圆百里,朝廷强地方弱的这种格局,容易控制。

现在的诸侯有的连城数十座,封地方圆千里,朝廷控制较宽时,他们就骄横奢侈,容易做出一婬一乱的事情,朝廷控制一紧时,他们就会凭借自身的强大而联合起来反叛朝廷;如果用法令来分割削弱他们,就会产生叛乱的苗头。

以前晁错推行削藩政策而导致吴楚七国叛乱就是这种情况。

现在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而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人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不能享有一尺的封地,这就使得仁孝之道不明显了。

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可以把朝廷给他的恩惠推广到其他子弟的身上,用本封国的土地封他们做侯,他们人人都为得到了希望得到的东西而欢喜;陛下用的是推行恩德的方法,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的封国领地,朝廷没有采用削夺的政策,而王国却逐渐衰弱了。”

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春季,正月,武帝下诏说:“诸侯王中有想推广自己所享受的恩惠,分封领地给子弟的,命令各自一一奏报,朕准备亲自给他们确定封邑的名号。”

从此之后,诸侯王国开始被分割,而诸侯王的子弟们都成了侯了。

[3]匈奴入上谷、渔陽,杀略吏民千余人。

遣卫青、李息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

诏封青为长平侯;青校尉苏建、张次公皆有功,封建为平陵侯,次公为岸头侯。

[3]匈奴入侵上谷郡、渔陽郡,杀害和掳掠官吏百姓一千多人。

武帝派遣卫青、李息从云中郡出击,向西一直打到陇西,在黄河以南进攻匈奴的一方的楼烦王和白羊王,获得匈奴首级和俘虏数千,夺得牛羊一百多万头,赶走了白羊王和楼烦王,于是就夺取了黄河以南地区。

武帝下诏封卫青为长平侯;卫青的校尉苏建和张次功,都立了军功,武帝封苏建为平陵侯,封张次功为岸头侯。

主父偃言:“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

上下公卿议;皆言不便。

上竟用偃计,立朔方郡,使苏建兴十余万人筑朔方城,复缮笔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转漕甚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钜万,府库并虚;汉亦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陽地以予胡。

主父偃说:“黄河以南地区,土地肥沃富饶,对外有黄河天险为屏障,蒙恬当年在此地修筑城池以驱逐匈奴,对内节省了转运输送屯戍漕运的人力物力,又扩大了中国的疆域,这是消灭匈奴的根本方法。”

武帝把他的意见交给公卿大臣讨论;大家都说不便利。

武帝终究还是采用了主父偃的计谋,设置了朔方郡,派遣苏建征调十多万民夫修筑朔方城,又修缮原秦王朝时期蒙恬所建造的要塞,利用黄河天险作屏障。

水陆运输的路程十分遥远,自崤山以东的地区,人民都蒙受运输的劳苦,耗资高达数十百万万,钱府粮库被支付一空。

汉朝还放弃了上谷郡所辖的与匈奴犬牙交错的僻远县份��造陽县,把这片土地给了匈奴。

[4]三月,乙亥晦,日有食之。

[4]三月,乙亥晦(三十日),发生日食。

[5]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5]夏季,汉朝廷招募了十万百姓迁居朔方郡。

[6]主父偃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一奸一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上从之,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6]主父偃对武帝说:“茂陵邑刚刚设立,天下有名的豪强人物、兼并他人的富家大户、鼓励大众动乱的人,都可以迁移到茂陵邑居住;这样对内充实了京师,对外消除了一奸一邪势力,这就是所说的不用诛杀就消除了祸害。”

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迁徙各郡国的豪强人物和财产超过三百万钱以上的富户到茂陵邑居住。

轵人郭解,关东大侠也,亦在徙中。

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

上曰:“解,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

卒徙解家。

解平生睚眦杀人甚众,上闻之,下吏捕治解,所杀皆在赦前。

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解专以一奸一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

吏以北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绝莫知为谁。

吏奏解无罪,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

遂族郭解。

轵县人郭解,是函谷关以东地区的著名侠士,也在被迁徙之列。

卫将军替郭解说好话:“郭解家中贫困,不合迁徙的标准。”

武帝说:“郭解是平民,他的权势大到使将军替他说情,这证明他家不穷。”

终究迁徙了郭解全家。

郭解平生因被人瞪视之类的小事杀了许多人,武帝听说了,就下令司法官吏把郭解逮捕,立案审查,审查的结果说明,郭解所犯的罪都在颁布赦令之前。

轵县有位儒生陪侍前来审案的使者坐,座中客人赞扬郭解,儒生就说:“郭解专门以一奸一邪触犯国法,怎么能说他贤能!”郭解的门客听了这话,就杀死了这个儒生,并割去他的舌头。

审案官吏用这件事来责问郭解,郭解确实不知道是谁杀的人,杀人凶手到最后也没有查清是谁。

官吏向武帝奏报郭解无罪,公孙弘议论说:“郭解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做行侠弄权的事情,看谁不顺眼就随意杀掉;轵县儒生的被杀,郭解虽然不知情,但这个罪比郭解亲手杀人还要大,应按大逆无道的罪名判决论罪。”

于是就把郭解灭族。

班固曰: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大夫世权,陪臣执命。

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繇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而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穷交魏齐之厄;信陵无忌,窃符矫命,戮将专师,以赴平原之急;皆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扼腕而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

于是背公死一党一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矣。

及至汉兴,禁网疏阔,未知匡改也。

是故代相陈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阎闾、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众庶荣其名迹,觊而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资治通鉴》史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汉纪十汉武帝元光二年(戊申,公元前133年)《资治通鉴》白话版《资治通鉴》txt·汉纪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