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
卷之三十-唇口病诸候(凡十七论)
一、口舌疮候
手少一陰一,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
足太一陰一,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
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诊其脉,浮则为一陽一,一陽一数者,口生疮。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
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凡人常觉脊背崛强,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仰面努膊井向上,头左右两向 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气行动定,然始更用。
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
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二七。
除寒热病,脊腰颈项痛,风痹。
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终尽除也。
二、紧唇候
脾与胃合,胃为足一陽一明,其经脉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
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
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亦名沈唇。
三、唇疮候
脾与胃合,足一陽一明之经,胃之脉也,其经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
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
四、唇生核候
足一陽一明为胃之经,其支脉环于唇,入络于脾。
然脾胃为表里,有风热邪气乘之,而冲发于唇,与血气相搏,则肿结;外为风冷乘,其结肿不消,则成核。
五、口吻疮候
足太一陰一为脾之经,其气通于口。
足一陽一明为胃之经,手一陽一明为大肠之经,此二经脉一交一并于口。
其腑脏虚,为风邪湿一热所乘,气发于脉,与津一液相搏,则生疮,恒湿烂有汁,世谓之肥疮,亦名燕口疮。
六、唇口面皴候
唇口面皴者,寒时触冒风冷,冷折腠理,伤其皮肤,故令皴劈。
经络之气,诸一陽一之会,皆在于面,其脉有环唇夹于口者。
若血气实者,虽劲风严寒,不能伤之;虚则腠理于面受邪,故得风冷而皴劈也。
又,冬时以暖汤洗面及向火,外假热气,动于腠理,而触风冷,亦令病皴。
七、兔缺候
人有生而唇缺,似兔唇,故谓之兔缺。
世云,由妇人妊一娠时见兔及食兔肉使然。
八、口臭候
口臭,由五脏六腑不调,气上胸膈。
然腑脏气臊腐不同,蕴积胸膈之间,而生于热,冲发于口,故令臭也。
《养生方》云:空腹不用见臭一尸一,气入脾,舌上白黄起,口常臭也。
九、口舌干焦候
手少一陰一,心之经也,其气通于舌;足太一陰一,脾之经也,其气通于口。
腑脏虚热,气乘心脾,津一液竭燥,故令口舌干焦也。
诊其右手寸口名曰气口以前脉,沉为一陰一,手太一陰一肺之经也。
其脉虚者,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无津一液故也。
又,右手关上脉,浮为一陽一,足一陽一明胃之经也。
其脉虚者,病苦唇口干。
又,左手关上脉,浮为一陽一,足少一陽一胆之经也。
其脉实者,病苦腹中满,饮食不下,咽干
十、舌肿强候
手少一陰一,为心之经,其气通于舌;足太一陰一,脾之经,其气通于口。
太一陰一之脉起于足大指,入连舌本。
心脾虚,为风热所乘,邪随脉至舌,热气留心,血气壅涩,故舌肿。
舌肿脉胀急,则舌肿强。
十一、謇吃候
人之五脏六腑,禀四时五行之气,一陰一陽一相扶,刚柔相生。
若一陰一陽一和平,血气调适,则言语无滞,吐纳应机。
若一陰一陽一之气不和,腑脏之气不足,而生謇吃。
此则禀一性一有阙,非针药所疗治也。
若腑脏虚损,经络受邪,亦令语言謇吃。
所以然者,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脾脉连舌本,邪乘其脏,而搏于气,发言气动,邪随气而干之,邪气与正气相一交一,搏于口舌之间,脉则痞涩,气则壅滞,亦令言謇吃,此则可治。
《养生方》云:愤满伤神,神通于舌,损心则謇吃。
十二、重舌候
舌,心之候也。
脾之脉起于足大指,入连于舌本。
心脾有热,热气随脉波于舌本,血脉胀起,变生如舌之状,在于舌本之下,谓之重舌。
十三、悬痈肿候
悬痈,为音声之关也。
喉咙,气之所上下。
五脏六腑有伏热,上冲于喉咽,热气乘于悬痈,或长或肿。
十四、咽喉垂倒候
喉咙者,气之所上下也,五脏六腑,呼吸之道路。
腑脏有风邪,热气上冲咽喉,则肿垂,故谓之垂倒。
十五、失欠颔车蹉候
肾主欠,一陰一陽一之气丁引则欠。
诸一陽一之筋脉,有循颔车者,欠则动于筋脉,筋脉挟有风邪,邪因欠发,其急疾,故令失欠颔车蹉也。
十六、数欠候
肾主欠,而肾为一陰一也。
一陽一气主上,一陰一气主下。
其一陰一积于下者,而一陽一未尽,一陽一引而上,一陰一引而下,一陰一陽一相引,二气一交一争,而挟有风者,欠则风动,风动与气相击,故欠数。
十七、失枕候
失枕,头项有风,在于筋之间,因卧而气血虚者,值风发动,故失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