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
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文帝小时候在寺庙中长大,过惯了节俭的生活,所以他当皇帝之后仍然保持着这种良好的品质。
他深知节俭的重要一性一,当他发现太子杨勇生活奢侈后,就对杨勇说:“古今的帝王,凡是生活奢侈的,必定不能在皇位上坐得长久。
你是太子,以后就会成为一国之君,你怎么能够不注意节俭呢?”
杨广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他知道父亲喜欢节俭,所以就投其所好,故意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博得了隋文帝的好感。
隋文帝将杨勇的太子名分废掉,把杨广立为太子。
杨广登上太子之位后,便不再伪装,恶劣的品一性一完全暴露出来。
杨坚深感后悔,打算将杨勇重新立为太子。
杨广为夺得皇位,终将隋文帝谋害。
公元604年,杨广登上了皇位,第二年改元为大业。
杨广就是隋炀帝。
杨广即位之后,对教育非常重视,特别注意选拔人才。
他在诏书中写道:“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现人才,杨广命令那些负责视察各州的官员,主动寻找文才出众,或者有特殊才能的人,经过考察之后将他们送到京城。
这使得很多读书人来到京城之中。
杨广安排专人组织这些读书人进行学术辩论,之后给他们排列名次。
如此一来,很多出身于寒门的读书人获得了走上仕途的机会。
杨广还有意网罗学者来整理典籍。
他在位期间,一共完成了一百三十部典籍,共计一万七千多卷。
此外,他还组织学者编写了《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长洲玉镜》四百卷,成功地保护了大量古代典籍。
在重视教育,选拔人才这方面,杨广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建立科举制度。
在隋朝之前,每个朝代都有自己选拔人才的制度。
在汉朝之前,多为“世卿世禄”的制度。
“世卿”是指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世禄”是指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到了汉朝,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便取消了“世卿世禄”的制度,开始采用察举制和征辟制。
所谓“察举制”,是指地方政一府把德才兼备的人才推荐给朝廷,“征辟制”是指由朝廷或地方政一府向社会招揽人才。
由郡推举的人才称作孝廉,由州推举的人才称作秀才。
这两种制度虽然能够挖掘民间的人才,为统治阶级所用,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比如察举制没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判标准,导致很多地方官员徇私舞弊,把本来没有才能的人推荐给朝廷。
魏文帝曹丕时期,陈群改良察举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这种制度是由指派官员,对民间的人才,按照品德和出身进行考核,然后把选拔一出来的人才分为九品,按照品级安排合适的职位。
这种制度废除了地方官员推荐人才的权力,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
到了魏晋时期,士族的势力非常强大,很多考核的官员都会受此影响,在考核人才时过于看重出身。
后来,选拔人才甚至只看出身,只有那些士族大家的人才有做官的机会,出身于寒门的有才之士根本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不仅闭塞了朝廷的选才范围,还导致士族大家势力过大,对皇权构成了威胁的严重后果。
到隋朝时,庶族地主不断兴起,士族门阀已经衰落下去。
九品中正制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于是,隋文帝即位之后,便将九品中正制废除,开始采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到了公元606年,隋炀帝杨广开始设置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政论文章是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朝廷选出那些才华出众、文笔优美的人才,对他们委以重任。
第二年,科举考试的科目已经增加到十科。
科举制度自从被确立之后,便一直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所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为历朝历代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从隋炀帝时期科举制被创立,到清末被废除,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者成千上万,这些人一大多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其次,相对于世袭、举荐这些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度无疑更为公平、公正。
正是因为这一点,它才会被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效仿。
在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很多法国和英国的思想家都对这种公平、公正的制度推崇备至。
英国在十九世纪创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也受到了科举制度的影响。
因此,有人把科举制度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第三,科举制度促进了读书风气的形成。
由于科举考试不看出身,所以很多下层百姓便鼓励自己的孩子读书,希望以此来改变自身的地位。
如此一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读书的风气。
因此说,隋炀帝所创立的科举制度,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创举。
分封制和井田制 老子哲学 雍正创立军机处 废除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