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
《中国共产党宣言》最早中文稿原件下落河在?
1920年11月7日,一份既秘密又公开的新杂志在上海创刊。
这家杂志的刊名,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叫《共一产一党一》。
它是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的,李达主编。
11月7日,正是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
陈独秀为《共一产一党一》创刊号写了《短言》,相当于发刊词,非常明确地提出“跟着俄国的共一产一党一”。
李达、沈雁冰、李汉俊、施存统等分别化名在《共一产一党一》创刊号上发表《俄国共产政一府成立三周年纪念》、《俄国共一产一党一的历史》、《俄罗斯的新问题》以及专门介绍列宁的文章。
就在创办《共一产一党一》月刊的日子里,由陈独秀执笔、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笔杆子们参加讨论,起草了一个纲领一性一文件——《中国共一产一党一宣言》——这是中国共一产一党一最早的宣言!是筹建中国共一产一党一的纲领,是中国共一产一党一第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
《中国共一产一党一宣言》第一部分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指出“共产主义者主张将生产工具——机器工厂,原料,土地,交通机关等一一收归社会共有,社会共用”,“共产主义者要使社会上只有一个阶级(就是没有阶级)——就是劳动群众的阶级“。
第二部分是“共产主义的目的”,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
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
“资本家政一府的被推翻,和政权之转移于革命的无产阶级之手,这不过是共一产一党一的目的之一部分,己告成功;但是共一产一党一的任务还是没有完成,因为阶级斗争还是继续的,不过换了一个方式罢了——这方式就是无产阶级专一政”。
第三部分是“阶级斗争的最近状态”,指出“无产阶级专一政的任务是一面继续用强力与资本主义的剩余势力作战,一面要用革命的办法造出许多共产主义的建设法,这种建设法是由无产阶级选出来的代表——最有觉悟和革命一精一神的无产阶级中之一部分——所制定的”。
“一直等到全世界的资本家的势力都消灭了,生产事业也根据共产主义的原则开始活动了,那时候的无产阶级专一政还要造出一条到共产主义的道路”。
著名作家叶永烈在《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一产一党一诞生纪实》(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介绍了这篇中国共一产一党一最早的宣言部分内容后,继续写道:“这篇《中国共一产一党一宣言》虽然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写的《共一产一党一宣言》那么气势宏伟、文采飞扬,但写得简明扼要、通俗明白。
这篇在中国共一产一党一正式诞生之前写下的宣言,其中的原则迄今仍为中国共一产一党一所遵奉。”
不过,这篇最早的《中国共一产一党一宣言》,没有公开发表过,它的中文稿原件,迄今不知下落。
现存于世的只有英译稿。
叶永烈说,1956年,当苏共中央向中一共中央移交驻共产国际代表一团一的档案,内中存有这篇宣言的中文稿。
但这一中文稿不是原件,是根据英译稿还原译成的。
译者为“Chang”,亦即“张”(也可译成“章”、“常”、“昌”、“长”等)。
这位不知其名的姓“张”的译者在《中国共一产一党一宣言》前面加了一段说明:译者的说明:亲一爱一的同志们!这个宣言是中国共一产一党一在去年十一月间决定的。
这宣言的内容不过是关于共产主义原则的一部分,因此没有向外发表,不过以此为收纳一党一员之标准,这宣言之中文原文原稿不能在此地找到,所以兄弟把它从英文稿翻译出来。
决定这宣言之时期既然有一年多了,当然到现在须要有修改和添补的地方,我很希望诸位同志把这个宣言仔细研究一番,因为每一个共产主义者都要注意这种重要的文件——共一产一党一宣言。
并且会提出远东人民会议中国代表一团一中之共产主义者组讨论。
讨论的结果,将要供中国共一产一党一的参考和采纳。
Chang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十日这位姓“Chang”的同志究竟何许人?叶永烈认为,要么是张太雷,要么是张国焘。
因为在出席远东人民会议的中国代表一团一成员之中,只有两“张”。
这两人的英语都不错。
不过,据中一共一党一史专家分析,由于张太雷“不仅负责大会的组织工作,而且负责英文翻译”,因此,由张太雷译出的可能一性一更大些。
至于原先的中文稿,是由谁译成英文,已很难查考。
很可能是陈独秀写出《中国共一产一党一宣言》之后,由李汉俊译成英文,交给魏金斯基,而魏金斯基把英文稿带到苏俄。
当然,这只是“可能”罢了。
总之,《中国共一产一党一宣言》中文稿原件是否还存在人世间?原存于苏俄档案的那件英译稿,译者究竟是谁?原存的中文稿,究竟是由谁译成英文并带至苏俄的?这都是一党一史研究中的课题。
(大海)
有没有过尧舜禅让? 周太王亶父号“古公”吗? 武王伐纣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过西域吗? 太伯是吴国的开创者吗? 越王勾践是否夏禹的后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北朝17位帝后为何出宫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终还是被害身亡? 崇祯皇帝死于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