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9.11 气功:动静相宜 轻重自如
【动功】
轻功是气功中的一种,分为动功、静功和轻功三个主要类别。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气功当中的一些门道。
“动功”是相对于“静功”而言的。
虽然说动静两者不能分割,要“由动入静”。
但实际练习中,讲究分开练习,显示出“动”、“静”的作用不同。
动功是静功的基础,也是练功夫的入门第一课。
道家对于练气功夫,创造了一套“由动入静”、“以静制动”、“用柔济刚”、“行气导脉”的非常一精一致的动功方法,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
动功也分为各宗各派,它们之间有差别,也有一致的要点。
动功讲究“柔道”,要求全身的筋骨、皮肉全部放松,不可带一点儿硬一性一和使用一丝的气力。
然后气沉丹田,下盘要稳,整个运气过程要缓慢平和。
呼吸要讲究柔软,延绵不绝。
最重要的是动功的柔,也在于动作的缓慢和细致,要能够感觉什么是“蛇行”和“涌动”。
让人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自然和人自己本身,以达到内外一致的境界。
在工作疲劳之后,专心练一套一动功,疲劳消逝,一精一神还会增长。
如此反复用心研习,不论外界是什么状态,都能柔然应付,自信从容。
时日一长,勤加演练,不论练那一派的动功,都会练到很高的境界,所谓外练筋、骨、皮,坚如金刚,柔似止水,外邪不侵,疾病不生。
如果练得炉火纯青,全身气脉了如指掌,就是上了“由动归静”的正确道路,再去打坐练静功,就顺理成章了。
【静功】
静功是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一精一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增强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
在古代,道家一般把静功称为服气、炼丹、修道、养气、练气等;而在佛家,静功一般叫坐禅。
它们都是运用一精一神内守和调整呼吸的方法,着重练身一体内部,所以也称为内气功。
静功把人一体看做一个自动平衡的稳定系统,通过身一体和一精一神的入静,可以让人一体自动进行平衡调整。
练功者要用各自的办法来排除多种念头,将思维集中于一念,并尽量将此一念定下来。
定得好的甚至一念也没有了。
据说静功练得好,就能出现“内视”、幻听、直觉等现象。
静功根据练法的不同,也分各种派别。
吐纳派强调呼吸锻炼,禅定派强调意念锻炼,要求练功者思想内敛、静坐凝心;此外还有存想派、周天派等,都是通过周身的运气达到入静的目的。
【轻功】
轻功在武侠小说中被赋予了一浪一漫色彩,几乎成了飞的代名词。
古时练武之人,不论习哪家哪派的功夫,都极重视身法的轻灵,如果动作呆滞,不仅难以制人,还容易为人所制。
所以轻功是各家各派的长练功夫。
轻功不需要助跑,只需两足一蹬,就可起高和跃远,如飞一燕掠空、蜻蜓点水,着瓦不响,落地无声。
它能“轻”能“稳”,因为有一股“浮劲”在身。
古传内家轻功,以跌坐练气,或早或晚行功,能将气自一由提起与沉下,数年之后能起数丈之高,身轻如羽,墙壁可走,水面可行。
要练就这样的本领,需要练气行功。
除有恒心苦练外,还需有较高的悟一性一,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悟一性一。
古时习武之人练轻功的方法归结起来,不外乎顶功和铁锡碑两种。
顶功,就是垂手直立,用脚前掌向上跳,此练弹劲,不屈膝,不用拙力,要尽量把体重提向顶部,不使下沉;而铁锡碑,就把锡瓦铁衣穿在身上,按一整套的程序来练功。
这样一开始就感到很沉重,但经过刻苦锻炼,就会逐渐适应。
一旦去掉附加的身外重物,就能顿感轻松,行走奔跳也会非常舒适和迅疾。
其实这个道理,和平时运动员的训练是一样的,平时严格要求,等到了比赛时,就会应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