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战国策》白话解析——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提要】
生活在人类社会,无法避免地经常处在复杂的利害关系和多种冲突的旋涡中,尤其是在人多但资源有限的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非常的激烈,商界和政界人士对此可能更有感触。
我们不妨看看战国说客是如何在复杂的利害关系和多种冲突下保全自己利益的。
【原文】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借兵乞食于西周。
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敢、魏,今又攻秦益之。
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
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
君不如令弊邑陰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借兵乞食。
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
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
’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德秦,秦得无破,而以楚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
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
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
薛公曰:“善。”
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借兵乞食于西周。
【译文】
齐国孟尝君田文,又称薛公,用齐来为韩、魏攻打楚,又为韩、魏攻打秦,而向西周借兵求粮。
韩庆(韩人但在西周作官)为了西周的利益对薛公说:“您拿齐国为韩、魏攻楚,5年才攻取宛和叶以北地区,增强了韩、魏的势力。
如今又联合攻秦,又增加了韩、魏的强势。
韩、魏两国南边没有对楚国侵略的担忧,西边没有对秦国的恐惧,这样地多辽阔的两国愈加显得重要和尊贵,而齐国却因此显得轻贱了。
犹如树木的树根和枝梢更迭盛衰,事物的强弱也会因时而变化,臣私下替你齐国感到不安。
您莫如使敝国西周暗中与秦合好,而您不要真的攻秦,也不必要向敝国借兵求粮。
您兵临函谷关而不要进攻,让敝国把您的意图对秦王说:‘薛公肯定不会破秦来扩大韩、魏,他之所以进兵,是企图让楚国割让东国给齐。
’这样,秦王将会放回楚怀王来与齐保持和好关系(当时楚怀王被秦昭公以会盟名义骗入秦地,并被扣押),秦国得以不被攻击,而拿楚的东国使自己免除灾难,肯定会愿意去做。
楚王得以归国,必定感激齐国,齐得到楚国的东国而愈发强大,而薛公地盘也就世世代代没有忧患了。
秦国解除三国兵患,处于三晋(韩、赵、魏)的西邻,三晋也必来尊事齐国。”
薛公说:“很好。”
因而派遣韩庆入秦,使三国停止攻秦,从而让齐国不向西周来借兵求粮。
【评析】
韩庆游说的根本和最初目的,就是让齐国打消向西周借兵求粮的念头。
他的聪明之处是没有直接说出这个目的,而是以为齐国的利益着想、为齐国的前途考虑为出发点,在为齐国谋划过程中,自然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所以在说服他人时一定要以对方为出发点,要让他明白各种利害关系、挑明他的利益所在,然后再关联到自己的目的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