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新读
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6)
苏代经过魏国时,魏国替燕国拘留了苏代。
齐国派人对魏王说:“齐国愿把宋国的土地封给秦国的泾一陽一君,然而秦国一定不敢接受。
因为秦国并不认为,通过齐国的帮助轻易得到宋国的土地是件好事,其实说白了秦国根本不相信齐王和苏先生能真的将土地送给秦国,相反会以为是一个陷阱。
现在如果齐国和魏国为了苏先生把两国的关系搞僵了,不和睦到这样严重的地步,那么齐国为了国家安全就不会再欺骗秦国了,反而会真诚地拉拢秦国,泾一陽一君就真的能得到宋国的土地,齐国和秦国也就联合起来了,这样对对魏国是不利的。
因此大王不如让苏先生东归齐国,这样,秦国一定会怀疑齐国,也不会再相信苏先生了。
齐国和秦国就不能达成合作,而其他的国家对齐国也会很恼怒,这样一来讨伐齐国的形势也就形成了。”
魏国于是就释放了苏代。
苏代前往宋国,宋国友好地接待了他。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地处在中原地区,各诸侯国都想吞并。
宋国危急之时,苏代就送信给燕昭王,劝他趁齐国惹下众怒之际,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付齐国。
燕昭王认为他的信讲得很有道理,说道:“先王曾经对燕国有恩,子之叛乱的时候,苏氏兄弟离开了燕国。
燕国想向齐国复仇,没有苏氏兄弟是不行的。”
燕昭王于是召见苏代,又一次友好地接待他,跟他商议攻打齐国的事。
终于齐国被打败,齐湣王也出逃了。
很久以后,秦国邀请燕王到秦国去。
燕王打算应邀前往,苏代却劝阻他,苏代用各国的境遇,来说明秦国夺取天下靠的是,用公然的暴力强迫各诸侯国臣服于它,而从燕国和赵国到秦国去的人回来后,都劝说自己的国君向秦国称臣,对秦国效忠,这令我十分忧虑,大王此次去只怕也是一个陷阱。
燕昭王听了苏代的进言,于是取消了秦国之行。
苏代再一次在燕国受到重用。
燕国同样派苏代去游说各诸侯国订立盟约、合纵相亲,有的国家遵从了,有的国家没有遵从。
但天下人从此推崇苏氏兄弟所倡导的合纵盟约,苏代和苏厉都能享尽天年,名扬诸侯。
矢志不渝
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拜鬼谷子先生为师,共同学习游说之术。
苏秦自认为自己的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后,就去游说诸侯各国。
他曾陪着楚国的国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都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家境贫穷,品行也不好,一定是他偷了丞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并痛打了几百下,严刑拷打。
但张仪始终没有承认自己偷过东西,他们最后只好把张仪释放。
张仪的妻子得知后,抚一摸一着张仪的满身伤痕,又悲又恨地对张仪说:“唉!你要是不读书,不出去谋官做,哪会受这样的委屈!”张仪却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当然还在呀。”
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智激张仪
当时,苏秦已经说服了赵王,正在游说各国缔结合纵联盟,苏秦料到,赵国作为合纵抗秦的盟主,势必要被各诸侯国视为眼中钉,列为首要进攻的目标。
如果秦国对赵用兵,必将破坏刚刚建立的列国合纵,便想派人游说秦惠王,使其暂缓出兵。
赵国尽避颇有文臣武将、策士游客,但苏秦筛来选去,觉得无一人中意。
于是他想到了同窗张仪,他深知张仪的为人,请将不如激将,于是他叫来手下的家臣,叮咛嘱咐了一番,便打发他去了。
派去的人寻机接近张仪,暗示道:“当初,先生与苏秦交谊至深,现今苏秦仕途亨通,您何不前去求见,借以实现平生宏愿。”
张仪正苦于怀才不遇,当然希望得到同窗地提携,便决定投奔苏秦。
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拜见苏秦。
苏秦在此前就叮嘱门前侍卫不给张仪通报,让他在门前逗留了好几天,张仪欲进不得,欲退不能,左右为难,心里很是烦躁。
度日如年地又熬过了几日,苏秦这才接见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