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奉上谕:自古凶顽之徒,心怀悖逆,语涉诋诬者,史册所《大义觉迷录》一、我雍正是将遗诏的“十”改成“于”字而谋取皇...

大义觉迷录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大义觉迷录

大义觉迷录 - 一、我雍正是将遗诏的“十”改成“于”字而谋取皇...

大义觉迷录

一、我雍正是将遗诏的“十”改成“于”字而谋取皇...

【原文】

奉上谕:自古凶顽之徒,心怀悖逆,语涉诋诬者,史册所载,不可枚举。

然如今日曾静此事之怪诞离奇,张为幻,实以古所未见,为人心之所共忿,国法之所断不可宽者。

然朕往复思之,若伊讪谤之语,有一事之实,在朕有几微不可问心之处,则不但曾静当蓄不臣之心,即天下臣民,也应共怀离异之志;若所言字字皆虚,与朕躬毫不干涉,此不过如荒山穷谷之中,偶闻犬吠?鸣而已,又安得谓之讪谤乎!上年此事初发之时,朕即坦然于怀,实无丝毫仇怒之意,笑而览之。

此左右大臣皆深知之。

嗣令侍郎杭奕禄、副都统海兰,前往湖南拘曾静到案,明白晓谕,逐事开导,动以天良,祛其迷惑。

而伊始豁然醒悟,悔过感恩。

其亲笔口供,不下数万言,皆本于良心之发见,而深恨从前之误听浮言,遂妄萌悖逆之念,甘蹈赤族之诛也。

盖其分别华夷中外之见,则蔽锢陷溺于吕留良不臣之邪说;而其谤及朕躬者,则阿其那、塞思黑、允、允等之逆一党一 奸徒,造作蜚语,布散传播,而伊误给以为实之所致。

自上年至今,已将一载。

朕留心体察,并令内外大臣各处根究,今日案内著邪书、造谤言之首恶俱已败露,确有证据,并不始于曾静者,尽明白矣。

与朕初意毫无差谬。

则曾静之误听,尚有可原之情,而无必不可宽之罪也。

据曾静供称,伊在湖南,有人传说:先帝欲将大统传于允,圣躬不豫时,降旨召允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允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

其他诬谤之语,得之于从京发遣广西人犯之口者居多等语。

又据曾静供出,传言之陈帝锡、陈象侯、何立忠之人,昨从湖南解送来京。

朕令杭奕禄等讯问,此等诬谤之语,得自何人?陈帝锡等供称:路遇四人,似旗员举动,憩息邮亭,实为此语。

其行装衣履是远行之客,有跟随担负行李之人,言中京师王府中来,往广东公干等语。

查数年以来,从京发遣广西人犯,多系阿其那、塞思黑、允、允门下之太监等匪类,此辈听伊主之指使,到处捏造,肆行流布。

【译文】奉皇上旨意:自古以来,那些凶顽之人,心怀反叛之意,以言论诋毁朝廷,这种情况,史册上可以说很多。

但是像今天曾静这件事的古怪离奇程度,是自古以来所罕见的。

为人心之所共仇,国法也万万不能宽容的。

但是我经过反复考虑,如果他所说的诽谤之言,有一件属实,那么对我个人来讲也值得有扪心自问之处,而曾静则不但应当有反叛之心,而且天下百姓也应该共怀离异之志,大家反对我,我无话可说;如果他的诬谤之词都不是事实,与我毫不相干,这样的话,那就不过是荒山穷谷之中,偶然听到几声兽叫禽鸣罢了,又怎么能说是讪谤呢?去年这个事情刚刚发生的时候,我的心情就十分坦然,没有一点忿怒之意,含笑而审阅这个案情。

这是左右大臣都知道的。

后来令侍郎杭奕禄、副都统海兰,前往湖南把曾静缉拿归案,对他讲明道理,进行开导,以天良感动他,使他解除了迷惑。

而他也开始豁然醒悟,痛悔过错。

他的亲笔口供,不下数万言,看来都是出自他的良心发现,深恨自己从前误听谣言,而做出反叛的举动,因此他甘心受到严刑处置。

大概他鄙视少数民族的观点,都是因为受了吕留良邪说的影响。

他对我个人的诽谤诬蔑,完全是因阿其那、塞思黑、允、允等逆一党一 奸徒作谣言到处传布后,他误信所致。

自从去年至今,已将近有一年时间,我留心体察,并且命令内外大臣到各处调查,追究原因。

那种暗著邪书,造遥诽谤的首恶,都已经败露,确有证据,并不是从曾静开始的,这已经很明白了。

与我一开始的判断一样。

那么曾静的误听,还是有情可原的,而没有必要非治他的罪不可。

根据曾静的供词中所言,他在湖南听有人传说:先帝本想将大位传给允,然而皇上生命垂危时,降旨通知允从边关回京,圣旨被隆科多所隐藏。

先帝去逝之日,允不到,隆科多传旨就立了当今皇上。

其它诬蔑诽谤的话,是从一些自京城发遣到广西的犯人口中得知的等等。

又根据曾静的供词中讲到的传言之人陈帝锡、陈象侯、何立忠等,昨天从湖南把他们解送来京,我令杭奕禄等人讯问他们:这些诬谤谣言,从什么人那里听到的。

陈帝锡等供道:“在路上遇到四个人,好像是旗人的举动,在邮亭休息时说的话。

他们的衣着打扮,是行远路的客人,另外还有几名跟随担行李的仆从,他们说从京师王府中来,往广东出差等等。

经查,这几年以来,从京城发遣去广西的人犯,多属阿其那、塞思黑、允、允门下的太监等匪类。

这些人听从他主子的指使,到处捏造,散布流言。

【原文】

现据广西巡抚金奏报,有造作逆语之凶犯数人,陆续解到。

讯据逆贼耿一精一忠之孙耿六格供称,伊先充发在三姓地方时,于八宝家中,有太监于义、何玉柱向八宝女人谈论: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

又云: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如,圣祖皇帝就崩了驾。

皇上就登了位。

随将允调回囚禁。

太后要见允,皇上大怒,太后于铁柱上撞死。

皇上又把和妃及其他妃嫔,都留于宫中等语。

又据达色供,有阿其那之太监马起云向伊说:皇上令塞思黑去见活佛,太后说:“何苦如此用心1皇上不理,跑出来。

太后甚怒,就撞死了。

塞思黑之母亲,亦即自缢而亡等语。

又据佐领华赉供称,伊在三姓地方为协领时,曾听见太监关格说,皇上气愤母亲,陷害兄弟等语。

八宝乃允管都统时用事之鹰犬,因抄抢苏克济家私一案,圣祖皇帝特行发遣之恶犯;何玉柱乃塞思黑之心腹;太监关格系允亲给之太监;马起云系阿其那之太监;其他如允之太监马守柱、允之太监王进朝、吴守义等,皆平日听受阿其那等之逆论,悉从伊等之指使。

是以肆行诬捏,到处传播流言,欲摇惑人心,泄其私仇。

昨据湖南巡抚赵弘恩等一一查出,奏称:查得逆犯耿六格、吴守义、达色、霍成等,经过各处,沿途称冤,逢人讪谤。

解送之兵役,住宿之店家等,皆共闻之。

凡遇村店城市,高声呼招:你们都来听新皇帝的新闻,我们已受冤屈,要向你们告诉,好等你们向人传说。

又云:只好问我们的罪,岂能封我们的口!等语。

是此等鬼蜮之伎俩,一无所施,蓄心设谋,惟以布散恶言为煽动之计,冀侥幸于万一而已。

夫允平日,素为圣祖皇考所轻贱,从未有一嘉予之语。

曾有向太后闲论之旨:“汝之小儿子,即与汝之大儿子当护卫使令,彼也不要。”

此太后宫内人所共知者,圣祖皇考之鄙贱允也如此。

而逆一党一 乃云,圣意欲传大位于允,独不思皇考春秋已高,岂有将欲传大位之人令其在边远数千里外之理!虽天下至愚之人,亦知必无是事矣。

只因西陲用兵,圣祖皇考之意,欲以皇子虚名坐镇,知允在京毫无用处,况秉性愚悍,素不安静,实借此驱远之意也。

【译文】

现在根据广西巡抚金报告,抓住了几个造谣的凶犯,陆续解到。

经审讯,据逆贼耿一精一忠之孙耿六格供称,他原被发配到三姓地方的时候,在八宝家中,有两个太监于义和何玉柱向八宝女人谈论道:“圣祖皇帝本来是把天下传给十四阿哥允,皇上把“十”字改为“于”字,又说: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了一碗人参汤,不知为什么,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

后来马上将允调回来囚禁。

太后要见允,皇上大怒,太后撞铁柱自一杀。

皇上又把和妃及其他妃嫔,都留到自己宫中享用等等。

又根据达色供词说,有阿其那的太监马起云向他说:皇上令塞思黑去见活佛,太后说:“何苦这样用心1

皇上不理,跑出来。

太后十分忿怒,就撞死了。

塞思黑的母亲,也即自缢身亡等等。

又根据佐领华赉供道,他在三姓地方为协领时,曾听到太监关格说,皇上气死他的母亲,杀害了他的兄弟。

八宝是允管都统时用的鹰犬走狗,因抢劫苏克济家私一案,圣祖皇帝时特行发遣边远的恶犯;何玉柱是塞思黑的心腹;太监关格是允亲信小太监;马起云是阿其那的太监;其他如允的太监马守柱、允的太监王进朝、吴守义等,都是平时吸取阿其那等叛逆论调,并且受他们的指使。

所以肆意进行诬蔑捏造,到处传布流言,想迷惑人心,发泄私忿。

不管是押送的兵士,或者沿途的客店,都听见过这些谣言。

特别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每遇城市,村店人群多的场合,就高声招呼人们:“你们都来听呵,新皇帝的新闻,我们已经蒙受冤屈,要向你们告诉,希望你们向大家传说传说。

又说什么,他们只能制造我们的莫须有罪名,他们是封不住我们口的”等等。

像这种鬼蜮伎俩,是他们在没有办法情况下,想以散布谣言达到他们的目的的卑劣行径。

圣祖皇考在世时,平时就对允十分轻贱,从没有说过他一句褒奖的话,并且曾在同太后闲话时说:“你的小儿子,就是给你那大儿子当护卫、当传令兵,他都不要。”

这是太后宫内的人都知道的。

圣祖皇考对允这样鄙视,而其逆一党一 却说,圣意想把皇帝之位传给允,他们却没有看到,皇考到了老年,哪有把他将要传位之人放在几千里之外的边远地区的道理呢?天下再傻的人,也知道不会有这种事哩!只因为西部边疆用兵打仗,圣祖皇考的本意,是想以皇子的名义在那里坐镇,其实知道允在京没一点用处,况且秉性粗鲁,从不安静,不过是找个借口,把他赶到远处罢了。

【原文】

朕自幼蒙皇考钟爱器重,在诸兄弟之上,宫中何人不知!及至传位于朕之遗诏,乃诸兄弟面承于御榻之前者,是以诸兄弟皆俯首臣伏于朕前,而不敢有异议。

今乃云皇考欲传位于允,隆科多更改遗诏,传位于朕,是尊允而辱朕躬,并辱皇考之旨,焉有不遭上帝皇考之诛殛者乎!

朕即位之初,召允来京者,彼时朕垂涕向近侍大臣云:痛值皇考升遐大故,允不得在京,何以无福至此!应降旨宣召,俾得来京以尽子臣之心。

此实朕之本意,并非防范疑忌而召之来也。

以允之庸劣狂愚,无才无识,威不足以服众,德不是以感人,而陕西地方,复有总督年羹尧等在彼弹压,允所统者,不过兵丁数千人耳,又悉皆满州世受国恩之辈,而父母妻子俱在京师,岂肯听允之指使,而从为背逆之举乎!其以朕防范允,召之来京者,皆奸一党一 高增允声价之论也。

及允将到京之时,先行文礼部,询问见朕仪注,举朝无不骇异。

及到京见朕,其举动乖张,词气傲慢,狂悖之状不可殚述。

朕皆隐忍宽容之。

朕曾奏请皇太后召见允,太后谕云:我只知皇帝是我亲子,允不过与众阿哥一般耳。

未有与我分外更亲处也。

不允。

朕又请:可令允同诸兄弟入见否?太后方谕允。

诸兄弟同允进见时,皇太后并未向允分外一语也,此现在诸王阿哥所共知音者。

后允于朕前肆其咆哮,种种不法,太后闻知,特降慈旨,命朕切责允,严加训诲之,此也宫中人所共知者。

允之至陵上,相去太后晏驾之前三、四月,而云太后欲见允而不得,是何论也?且何玉柱等云,太后因闻囚禁允而崩;马起云向伊妹夫达色又云,太后因闻塞思黑去见活佛而崩。

同一诬捏之语,彼此参差不一者如此。

且塞思黑去西大同,在雍正元年二月,朕将不得已之情,曾备悉奏闻太后,太后是而遣之者,并非未请慈旨太后不知不允之事也。

即允之命往守陵,亦奏闻太后,欣喜嘉许而遣之者,亦非太后不知不允之事也。

雍正元年五月,太后升遐之时,允来京,朕降旨封伊为郡王,切加教导,望其省改前愆,受朕恩眷。

后伊仍回陵寝地方居祝其间阿其那在京,塞思黑在陕,悖乱之逆日益显著。

是其逆心必不可折,邪一党一 必不肯散。

而雍正四年,又有奸民蔡怀玺投书允院中,劝其谋逆之事,朕始将允召回京师拘禁之。

是允之拘禁,乃太后升遐三年以后之事,今乃云太后因允囚禁而崩,何其造作之舛错至此极耶!

【译文】

朕从小受皇考钟爱器重,在众兄弟之上,宫中哪个人不知道!至于说传位于朕的遗诏,是众兄弟当时在御榻都看到了的,当时众兄弟都臣服于朕的面前,没有任何人有异议的。

而现在,他们却说皇考想传位于允,隆科多更改了遗诏后,传位于朕,这是尊敬允而污辱朕,并且也是对皇考圣旨的污辱。

那有不遭皇考在天之灵的愤怒呢?朕刚刚即位时召允来京,当时朕垂泪向近侍大臣说道:“正值圣祖皇考升天大故之时,允却不在跟前,为什么他竟这样没有福气。

应马上降旨宣召,让他赶紧回京以尽子臣的孝心。

朕的本意就是这样,并不是为了防范疑忌他而召他来的。

允庸劣狂愚,无才无识,威不足以服众,德不足以感人;而陕西那个地方,有总督年羹尧等人在那里弹压。

允统兵不过几千人,这些人又都是满州族人的子弟,世世代代都受朝廷的恩惠,他们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城,那肯听允的指使而做叛逆之举呢?那种说朕为了防范允,才召他来京,都是允的奸一党一 为了抬高允的声价罢了。

允将到京时,先行文礼部,询问见朕仪注,满朝无不骇异。

到了进京见到朕时,举动乖张,词气傲慢,狂悖之状不可细述,朕都隐忍宽容了他。

朕曾奏请皇太后召见允,太后谕旨说:“我只知皇帝是我亲儿子,允不过与众阿哥一样罢了,没有同我有特别亲密的地方,所以没有允许。”

朕又请示:可令允同兄弟们一起进见吗?这时太后才允许了。

诸兄弟同允进见时,皇太后并没有多跟允说一句话,这是现在诸王阿哥都知道的。

后来允在朕的面前大肆咆哮,种种不法,太后听说后,特降下慈旨,命朕批评允,严加训诲。

这也是宫中人都知道的。

允去陵上之事,是太后晏驾之前三四个月的事,而有人说太后想见允而见不到他,这是什么议论呢?而且何玉柱等人说,太后因听到囚禁了允而驾崩的;马起云向他妹夫达色说,太后因听说塞思黑去见活佛而驾崩的。

同一诬蔑之语,前后这样矛盾。

况且塞思黑的去山西大同,是在雍正元年二月,朕把不得已的心情,曾详细地奏闻了太后,太后同意后而派他去的。

并不是没有请示太后,也不是太后不知不允的事情。

即使命允去守陵,也是先奏闻了太后,并且是太后对此事很高兴,而不是什么太后不知不允的事情。

雍正元年五月,太后升天之时,允来京,朕降旨封他为郡王,切加教导,希望他改正错误,接受朕的恩眷。

后来他仍回陵寝地方居祝这期间阿其那在京,塞思黑在陕,谋反的迹象一天比一天明显。

这是因为他们的逆心必不可以折服,奸邪之一党一 必不肯散的缘故。

雍正四年,又有奸民蔡怀玺向允投书,劝他谋反。

这时朕才将允召回京师拘禁起来。

这允被拘禁之事,是太后升天三年以后的事,今天他们却说太后是因允被朕囚禁而崩的。

他们的谣言竟错到这种程度。

【原文】

又马起云云,塞思黑之母亲自缢而亡。

现今宜妃母妃,朕遵皇考遗旨,著恒亲王奉养于伊府中,而逆贼等以为昔年自缢,真鬼魅罔谈也。

前康熙四十七年,圣祖皇考圣躬违豫,朕与诸医同诚亲王等,昼夜检点医药,而阿其那置若罔闻。

至圣体大安,朕与之互相庆幸,而阿其那攒眉向朕言;目前何尝不好,虽然如此,但将来之事奈何?是阿其那残忍不孝之心,不觉出诸口矣。

朕曾将伊不是处,对众宣扬羞辱之,而伊深为愧恨。

今乃以六十年之进奉汤药,加恶名于朕,可谓丧尽天理之报复,无怪乎遭神明之诛殛也。

至于和妃母妃之言,尤为怪异莫测。

朕于皇考之宫人,俱未曾有一见面者,况诸母妃辈乎!七年来,如当年皇考宫中之人,即使令女子辈,若曾有一人在朕左右,朕实不对天日以君临兆庶也。

又曾静供称,伊在湖南时,传闻皇上令浙一江一 开捐纳之例,欲将银六百万两修造西湖为游幸之地。

彼时为其所惑,今乃知皆奸一党一 造作,毫无影响之语,无所不至。

夫西湖所有昔年地方官盖造之行宫,朕尚皆令改作佛宇矣,而奸一党一 云,欲捐纳银两修造西湖为游幸之地,不知出自何论。

又三姓地方,有人造播流言:皇上在芦沟桥盖造官房,收往来客商之饭钱等语。

朕因应试士子来京者,桥上查检行李,不免风雨露处之苦,是以特发帑金,盖造房舍,俾其住歇。

令管理税务之人,到店验看应试文凭,即令放行。

在士子辈既有投足之地,又可免奸商冒充应试之人,致于漏税之咎。

此朕之仁政,直省举子感恩颂德之事,而奸一党一 以朕为欲收容商饭钱,作此等诬谤之语,实为可笑,亦可怪也。

【译文】

还有马起云说,塞思黑之母亲是自缢身亡。

现在的宜妃母妃,朕遵照皇考的遗旨,让恒亲王把他们奉养在他的府里,而逆贼却造谣说,他们过去已经自缢,真是鬼话连篇呐。

前康熙四十七年,圣祖皇考圣躬得玻朕与几位御医和诚亲王等人,昼夜检点医药,而阿其那却置若罔闻。

到了圣体康复,朕与大家相互庆贺,然而阿其那却皱眉向朕说道:“虽说目前没有什么不好,但将来之事怎么办?”

这是阿其那残忍不孝之心,不觉说出来了。

朕曾把他的不是处,对众人宣扬并羞辱之,而他深感愧恨。

现在他们又以六十一年进奉汤药的话,给朕加一恶名,真可以说是丧尽天理良心的报复,无怪乎神明也不容哩。

至于和妃母妃之言,更是怪异莫测,朕对皇考的宫人,都没有见过一面,何况诸母妃之辈呢!七年来,如果当年皇考宫中之人有一个曾在朕的左右,就算朕对不起天日,也可以说不应该君临天下百姓。

又根据曾静供称,他在湖南时,听说皇上令浙一江一 百姓额外捐款纳税,把所得六百万两银子,用在为自己在西湖修造游幸之地。

当时人们被他们所迷惑,今日都已澄清事实,知道是奸一党一 的造谣。

即使西湖过去地方官所盖造的那些行宫,朕还令其改作寺庙呢!而奸一党一 却说欲捐纳银两修造西湖游幸之地,不知这出自什么论调。

还有三姓地方,有人传布谣言说:皇上在芦沟桥盖造官房,收往来客商的饭钱等等。

朕因应试士子来京的问题,桥上查检行李,不免有风雨露宿之苦,所以特发帑金,盖造房舍,让他们有地方住宿和休息,令管理税务的人,到店里验看应试文凭,即令放行。

对于士子们来讲,既有投宿之处,又可免奸商冒充应试之人,造成漏税的问题。

这都是朕的仁政,受到举子们感恩戴德之好事,而奸一党一 却造谣说,朕想收客商的饭钱,造这种诬蔑之言,真是可笑,也是怪诞和荒谬的。

【原文】

阿其那、允纵酒无忌,而加朕以酗酒之名。

阿其那等蓄心一陰一险,存倾陷国家之念,怀与皇考为仇之心,而反一一加之于朕。

总因阿其那等平日之逆谋不遂,畜养匪类者久矣。

播散讹言,分门立户,各各收买一党一 羽,欲以蛊惑人之耳目,俾素蓄逆念之蠢动而起,然后快心,祖宗之社稷所不顾也。

夫加朕以凶暴恶名,其罪犹轻,独不念圣祖皇考六十余年之丰功懋烈,而作如此归结,岂为人子者所忍为乎!阿其那、塞思黑等之罪,实万死不足以赎矣。

伊等之奸谋若此,目今败露者,即不胜其数,其他匪类邪一党一 之听其驱使者,奚止数千百人!造作种种诬谤之语,已流散于极边远塞,则宇宙之内,乡曲愚人,为其所惑者,岂止曾静数人而已哉!即如三姓之协领华赉,身在地方,有稽查之责,乃伊将所见所闻,俱行隐瞒,不以入告。

朕在九重大内,何由而知之?何从而究之?又何自而剖晰开示,使天下臣民共晓之?今蒙上天皇考俯垂默佑,令神明驱使曾静自行投首于总督岳钟琪之前,俾造书造谤之奸人一一呈露,朕方得知若辈残忍之情形,明日张胆将平日之居心行事,遍谕荒陬僻壤之黎民,而不为浮言所惑于万一。

亦可知阿其那、塞思黑等蓄心之惨毒,不忠不孝,为天祖之所不容,国法之所难宥处。

天下后世,亦得谅朕不得已之苦衷矣。

此朕不幸中之大幸,非人力之所能为者,即此则曾静不为无功,即此可宽其诛矣。

从来奸宄凶丑,造作妖言,欲以诬民惑众者,无时无之。

即如从前妖言云:“帝出三一江一 口,嘉湖作战潮。

此语已流传三十余年矣。

又如广西张淑荣等言:钦天监奏紫微星落于福建,今朝廷降旨,遣人至闽,将三岁以上九岁以下之男子,悉行诛戮。

又有山东人张玉,假称朱姓,系前明后裔,遇星士推算伊有帝王之命,似此诞幻荒唐,有关世道人心之语,往往地方大臣官员希图省事,目为疯癫,苟且掩护于一时,而未念及其迷惑之害,日月渐远,传播渐多,遂不能究问其所自来,转令无辜之人,受其牵累。

此皆庸碌无能,视国家利害于膜外之大臣等养痈之害也。

【译文】

阿其那、允纵酒无忌,而反给朕加上酗酒之名。

阿其那等人心存一陰一险,企图反叛朝廷,怀着与皇考为仇之心,反而一一强加在朕的身上。

总之是因为阿其那等平日的一陰一谋作乱没有实现,所以畜养匪类已经很久了。

他们散布讹言,分门立户,各有收买一党一 羽,想以蛊惑人心,让那些有逆念的人们蠢动而起反对朝廷,他们然后幸灾乐祸。

他们那里为祖宗社稷着想。

加到朕身上的恶名,还算是轻的;而不顾圣祖皇考积六十余年的丰功伟业将毁于一旦,这难道是为人子的忍心做的事吗?

阿其那、塞思黑等人的罪恶,实在是万死都不能赎其罪过。

他们的奸谋涉及的败露人员今天已不胜其数,那么其他匪类邪一党一 或听其驱使的人,何止千万人。

所造种种诬谤之语,已经流传到极远的边塞,则普天之下,乡曲愚人,被他们迷惑的,岂只是曾静几个人而已。

比如三姓那个地方的协领华赉,身在地方,有稽查之责,他还把所见所闻,尽行隐瞒,不进行报告。

朕在九重大内,怎么能够得知呢?怎么能够追究呢?又怎么能够说明清楚,使天下臣民都明白呢?今蒙上天皇考的在天之灵暗中保佑,令神灵驱使曾静自行投首于总督岳钟琪的面前,使那些造谣诽谤的奸人一一暴露出来,朕才能知道他们残忍的情形。

他们明目张胆地把平日的居心行事,告诉荒山僻壤的百姓,而不被浮言所蛊惑的则成为了少数人。

从此,可知阿其那、塞思黑等存心不良 ,狠毒惨忍,不忠不孝,为天祖所不容,国法也难宽大处理。

天下后世,也得原谅朕不得已的苦衷埃这是朕不幸中的大幸,不是人力所能为的。

根据这个情况看来,曾静不能说没有功劳,就凭这就可以宽大处理,免其死罪。

从来奸贼小丑,造作妖言,想以此诬陷人民迷惑众人,没有一个时期不存在。

比如从前有句妖言说道:“帝出三一江一 口,嘉湖作战潮。

这句话已经流传三十多年了。

又如广西张淑荣等说:钦天监奏有紫微星下落到福建一带,朝廷将降下圣旨,派人去那个地方,把三岁以上九岁以下的男童,尽行杀戮。

又如山东人张玉,假称自己姓朱,是前明后裔,遇到星相人士推算,说他有帝王之命。

像这些荒唐言语,往往是那些地方大臣或官员为了省事,把其看成疯癫之人的疯话,总想掩盖过去了事,而没有想到它的害处,是迷惑人心,时间一长,传播渐渐多起来,便无法追问由来,使那些无辜之人,受到牵累。

这也是那些无能之辈、对国家利害漠不关心的大臣等造成的养痈之患。

【原文】

又如村塾训蒙之人,本无知识,而又穷困无聊,心怀抑郁,往往造为俚鄙怪妄之歌词,授于村童传唱。

而不知者遂误认以为童谣,转相传流布。

此皆奸民之欲煽惑人心,紊乱国法者。

地方大吏有司,视为泛常,不加稽察惩创,以防其渐。

可乎?

前年,有人捏称侍郎舒楞额密奏八旗领米一事,欲以摇惑旗人之心。

舒楞额闻之,据实入奏。

此时朕随降旨根究,即得其造言之人,加以惩戒。

凡属流言初起之时,若地方大臣能肯悉心穷究,必得其根由,使奸宄不至漏网,庸愚无知亦不至拖累,其有裨于人心世道者,良非浅鲜。

今因曾静之事,而查出首先造谤之渠魁,盖以此案发觉尚早,易于追寻,故可递推而得其根源也。

且朕之宽宥曾静,非矫情好名而为此举也。

《虞书》曰:“宥过无大,刑故无校”

曾静之过虽大,实有可原之情。

若我皇考时时训诲子臣曰:“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故人以改过为贵。

但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之大小,皆不当罪之也。”

朕祗承圣训,日以改过望天下之人。

盖过大而能改,胜于过小而不改者,若曾静可谓知改过者矣。

朕赦曾静,正欲使天下臣民,知朕于改过之人,无不可赦之罪,相率而趋于自新之路也。

且朕治天下,不以私喜而赏一人,不以私怒而罚一人。

曾静狂悖之言,止于谤及朕躬,并无反叛之实事,亦无同谋之众一党一 。

彼跳梁逆命之人,果能束身归命,畏罪投诚,尚且邀赦宥之典,岂曾静独不可贷其一死乎!

【译文】

再如,有些村中私塾先生,本来没有多少知识,而且加上穷困无聊,心中怀着抑闷压抑之情,往往造作一些俚俗怪妄的顺口溜,教给不懂事的村中儿童传唱。

而不知道原因的,误以为是什么童谣,继而相传流传开去。

这都是那些奸民想煽动人心,扰乱国法的行为。

地方上的大吏有司,负责法制的官员或部门,不当回事,不加惩处,不防止它的蔓延。

这是不行的。

前年,有人捏造说侍郎舒楞额密奏八旗领米一事,想以此扰乱迷惑旗人之心。

舒椤额听到后,马上向朝廷报告,此时朕随即降旨追究,立即找到了造谣之人,加以惩戒。

凡是流言初起之时,如果地方大臣能详细认真予以追究,必然能够找到根由,不致使奸人漏网,那些庸俗愚蠢的人不知道,也受不了拖累,这样对人心的净化,世道的治理,是非常有益的。

今因曾静的事,而查出首先造谣的首恶,这是因为这个案件发觉的早,容易追查,所以顺藤摸瓜而找到了根源。

朕的宽待曾静,不是因为他说了奉承的话而才这样的。

《虞书》曰:“宥过无大,刑故无斜。

曾静之过错虽大,实在是有情可原。

过去我皇考时时教导子臣说:“凡是人,谁没有过错?有了错误而能改正,这是重新做人的机会,所以人以能改正错误为贵。

凡是确实能改正错误者,不论他的错误大小,都不应当把他当成罪行去处理。”

朕坚信圣训,希望天下人犯了错误能够改正。

所以错误大而能改正,比错误小而不改正要好。

像曾静可以说是知道改正错误的人。

朕赦曾静,正想让天下人都知道,朕对于能改错的人,都可以赦免其罪,使大家都能走上自新的道路。

况且朕治理天下,不以个人的喜好行事,不因为喜欢某人而奖赏他,也不以个人的恼怒而惩罚他。

曾静过去那些诽谤之言,仅仅对着朕个人本身。

他并没有反叛整个朝廷的实事,也没有什么同谋众一党一 或组织,属于不安分守己的跳梁小丑。

他果能束身归命,畏罪投诚,而且想获得赦宥的恩典。

那怎么不能免他一死呢?

【原文】

且曾静之前后各供,俱系他亲笔书写,并非有所勉强逼勒,亦并非有人隐受意指,实由于天良感动,是以其悛悔之心迫切诚恳,形于纸笔。

此及可原之情,并非以其为谄媚颂扬之词,而欲宽其罪也。

若今日喜其谄媚而曲宥之,则从前即当怒其诬谤而速诛之矣。

况曾静今日颂扬之词,较之从前诬谤之语,其轻重悬殊,何止千百?论其情罪,岂足相抵!若有人议朕喜曾静之谄媚而免其罪者,则与曾静从前之犬吠?鸣无以异矣。

然朕亦不论。

除造作布散流言之逆一党一 ,另行审明正法外,著将曾静、张熙免罪释放,并将伊之逆书及前后审讯诘问之语,与伊口供,一一刊刻颁布,使天下人共知之。

湖南省地方大小官员等,平日既不能宣布国恩,敷扬朕训,化诲百姓,尽去邪心,致有此等愚昧狂乱之人,实有阄忝于父母斯民之责,此则深当愧耻者。

今若以羞忿怨恨之心,或将曾静,张熙有暗中贼害情形,朕必问以抵偿之罪。

曾静等系朕持旨赦宥之人,彼本地之人,若以其贻羞桑梓有嫉恶暗伤者,其活罪亦然。

即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究诛戮之。

盖曾静之事,不与吕留良等。

吕留良之罪,乃皇考当日所未知而未赦者,是以朕今日可以明正其罪。

若曾蒙皇考赦免之旨,则朕亦自遵旨而曲宥其辜矣,特谕。

【译文】

并且曾静的前后供词,都是他亲笔书写,并不是逼他说出违心的话,也没有暗中授意指使他,确实是由于天理良心受了感动,所以他的悔罪之心迫切诚恳,形成了文字。

这是他可原之情,更不是因为他说了些谄媚颂扬之词,才对他宽大处理的。

如果说今日因喜其谄媚而宽宥他,那么从前何不因怒其诬蔑诽谤而马上杀掉呢?况今天曾静的颂扬之词,比以前的诬蔑诽谤之语,可以说轻重悬殊的程度,相差千百里。

论他的情罪,是两者不能相抵消的。

如果有人议论朕是因为喜欢曾静的谄媚而免其罪,那就与曾静从前的犬吠?鸣没有区别了。

即使这样,朕也不以罪论处。

除了造谣布散谎言的逆一党一 ,另行审明正法外,还是要将曾静、张熙免罪释放,并把他的逆书及前后审讯中答问之语、各种口供,一一刊刻印刷,颁布天下,使全国人民都知道这件事情。

楚省地方的大小官员等,平日既然不能宣传朝廷恩德,公布朕训,教育百姓,尽去邪心,致使出现这种愚昧狂乱之人,实在有失职之责任,此时应该深深地感到有愧。

现在如果在他们羞忿怨恨之心的驱使下,有人暗地里把曾静、张熙杀害之事,朕必然让其抵命。

曾静等系朕特别下旨赦免罪行之人。

当地之人,若因为丢了乡土人的面子而对他们进行暗伤者,其罪也要严肃处理。

即使朕的子孙,将来也不得以其诋毁朕躬之名,而追究杀害他们。

总之,曾静之事,与吕留良不同。

吕留良之罪,是皇考当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赦免的罪行,所以朕今天可以治其罪。

若曾蒙皇考赦之旨,则朕也自然遵旨而对其宽大处理,特谕。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大义觉迷录》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原文】奉上谕:自古凶顽之徒,心怀悖逆,语涉诋诬者,史册所《大义觉迷录》一、我雍正是将遗诏的“十”改成“于”字而谋取皇...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