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
第十四回 谈寿夭道经聂耳 论穷通路出无肠
话说三人走了多时,不能穿过岭去。
多九公道:“看这光景,大约走错了。
恰好那边有个茅庵,何不找个僧人问问路径?”
登时齐至庵前。
正要敲门,前面来了一个老叟,手中提著一把酒壶,一个猪首,走至庵前,推开庵门,意欲进去。
唐敖拱手道:“请教老丈,此庵何名?里面可有僧人?”
老叟听罢,道声“得罪”,连忙进内,把猪首、酒壶放下,即走出拱手道:“此庵供著观音大士。
小子便是僧人。”
林之洋不觉诧异道:“你这老兄既是和尚,为甚并不削发?你既打酒买一肉一,一自一然养著尼姑了?老叟道:“里面虽有一个尼姑,却是小僧之妻。
此庵并无别人,只得小僧夫一妇一自一幼在此看守香火。
至僧人之称,国中向无此说,因闻天朝一自一汉以后,住庙之人俱要削发,男谓之僧,一女一谓之尼,所以此地也遵天朝之例,凡入庙看守香火的,虽不吃斋削发,称谓却是一样。
即如小子称为僧,小子之妻即称为尼——
不知三位从何到此?”
多九公告知来意。
老叟躬身道:“原来三位却是天朝大贤!小僧不知,多多有罪。
何不请进献茶?”
唐敖道:“我们还要赶过岭去,不敢在此耽搁。”
林之洋道:“你们和尚尼姑生出儿一女一叫作甚么?难道也同俺们-样么?”
老叟笑道:“小僧夫一妇一不过在此看守香火,既不违条犯法,又不作盗为娼,一切行为,莫不与人一样,何以生出儿一女一称谓就不同呢?大贤若问僧人所生儿一女一唤作甚么,只问贵处那些看守文庙的所生儿一女一唤作甚么,我们儿一女一也就唤作甚么。”
唐敖道:“适见贵邦之人都有云雾护足,可是一自一幼生的?”
老叟道:“此云本由足生,非人力可能勉强。
其一色一以五彩为贵,黄一色一次之,其余无所区别,惟黑一色一最卑。”
多九公道:“此地离船往返甚远,我们即恳大师指路,趁早走罢。”
老叟于是指引路径,三人曲曲弯弯穿过岭去。
到了市中,人烟辏集,一切光景,与君子国相仿,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一色一,其形不。
只见有个乞丐,脚登彩云走过。
唐敖道:“请教九公,云之颜一色一,既以五彩为贵,黑一色一为卑,为何这个乞丐却登彩云?”
林之洋道:“岭上那个秃驴,又吃荤,又喝洒,又有老婆,明明是个酒一肉一和尚,他的脚下也是彩云。
难道这个花子同那和尚有其好处么?”
多久公道:“当日老夫到此,也曾打听。
原来云之颜一色一虽有高下,至于或登彩云,或登黑云,其一色一全由心生,总在行为善恶,不在富贵贫贱。
如果一胸一襟光明正大,足下一自一现彩云;倘或满腔一奸一私暗昧,足下一自一生黑云。
云由足生,一色一随心变,丝毫不能勉强。
所以富贵之人,往往竟登黑云;贫贱之人反登彩云。
话虽如此,究竟此间民风淳厚,脚登黑云的竟是百无一二。
盖因国人皆以黑云为耻,遇见恶事,都是藏身退后;遇见善事,莫不踊跃争先,毫无小人一习一 气,因而邻邦都以‘大人国’呼之。
远方人不得其详,以为大人国即是长大之义,那知是这缘故。”
唐敖通:“小弟正在疑惑,每每闻得人说,海外大人国身长数丈,为何却只如此?原来却是讹传。”
多九公道:“那身长数丈的是长人国,并非大人国。
将来唐兄至彼,才知‘大人’、‘长人’迥然不同了。”
忽见街上民人都向两旁一闪,让出一条大路。
原来有位官员走过,头戴乌纱,身穿员领,上置红伞;前呼后拥,却也威严;就只脚下围著红绫,云之颜一色一看不明白。
唐敖道:“此地官员大约因有云雾护足,行走甚便,所以不用车马。
但脚下用绫遮盖,不知何故?”
多九公道:“此等人,因脚下忽生一股恶云,其一色一似黑非黑,类如灰一色一,人都叫做‘晦气一色一’。
凡生此云的,必是暗中做了亏心之事,人虽被他瞒了,这云却不留一情一,在他脚下生出这股晦气,教他人前现丑。
他虽用绫遮盖,以掩众人耳目,那知却是‘掩耳盗铃’。
好在他们这云,一色一随心变,只要痛改前非,一心向善,云的颜一色一也就随心变换。
若恶云久生足下,不但国王访其劣迹,重治其罪,就是国人因他过而不改,甘于下流,也就不敢同他亲近。”
林之洋道:“原来老天做事也不公!”唐敖道:“为何不公?”
林之洋道:“老天只将这云生在大人国,别处都不生,难道不是不公?若天下人都有这块招牌,让那些瞒心昧己、不明道德的,两只脚下都生一股黑云,个个人前现丑,人人看著惊心,岂不痛快?”
多九公道:“世间那些不明道德的,脚下虽未现出黑云,他头上却是黑气冲天,比脚下黑云还更利害!”林之洋道:“他头上黑气,为甚俺看不见?”
多九公道:“你虽看不见,老天却看的明白,分的清楚。
善的给他善路走,恶的给他恶路走,一自一有一定道理。”
林之洋道:“若果这样,俺也不怪他老人家不公了。”
大家又到各处走走,惟恐天晚,随即回船。
走了几时,到了劳民国,收口上岸。
只见人来人往,面如黑墨,身一子都是摇摆而行。
三人看了,以为行路匆忙,身一子一自一然乱动;再看那些并不行路的,无论坐立,身一子也是摇摇摆摆,无片刻之停。
庸敖道:“这个劳’字,果然用的切当。
无怪古人说他‘躁扰不定’。
看这形状,真是举动浮躁,坐傲立中安。”
林之洋道:“俺看他们倒象都患羊角风。
身一子这样乱动,不知晚上怎样睡觉?幸亏俺生天朝,倘生这国,也教俺这样,不过两天,身一子就摇散了。”
唐敖道:“他们终日忙忙碌碌,举止不宁,如此躁劳,不知寿相如何?”
多九公道:
“老夫向闻海外传说,劳民同智佳国有两句口号,叫作:‘劳民永寿,智佳短年。
’原来此处虽然忙碌,不过劳动筋骨,并不躁心;兼之本地不产五谷,都以果木为食,煎炒烹调之物,从个入口,因此莫不长寿。
但老夫向有头目眩晕之症,今见这些摇摆样子,只觉头晕眼花,只好失陪,先走一步。
你们二位各处走走,随后来罢。”
唐敖道:“此处街市既小,又无可观,九公既伯头晕,莫若一同回去。”
登时齐归旧路。
只见那些国人提著许多双头鸟儿货卖。
那鸟正在笼中,百般鸣噪,极莫好听。
林之洋道:“若把这鸟买去,到了岐舌国,有人见了,倘或要买,包一皮一皮管赚他几坛酒吃。”
于是买了两个,又买许多雀食,回到船上。
走了数日,到了聂耳国。
其人形体面貌与人无异,惟耳一垂至腰,行路时两手捧耳而行。
唐敖道:“小弟闻得相书言:‘两耳一垂肩,必主大寿。
’他这聂耳国一定都是长寿了?”
多九公道:“老夫当日见他这个长耳,也曾打听。
谁知此国一自一古以来,从无寿享古稀之人。”
唐敖道:“这是何意?”
多九公道:“据老夫看来,这是‘过犹不及’。
大约两耳过长,反觉没用。
当日汉武帝问东方朔道:“联闻相书言,人个长至-寸,必主百岁之寿。
今朕人中约长寸余,似可寿享百年之外,将来可能如此?东方朔道:“当日彭祖寿享八百。
若这样说来,他的人中一自一然比脸还长了——恐无此事。”
林之洋道:“若以人中比寿,只怕彭祖到了末年,脸上只长人中,把鼻子、眼睛挤的都没有地方了。”
多九公道:“其实聂耳国之耳还不甚长。
当日老夫曾在海外见一附庸小柄,其人两耳下垂至足,就象两片蛤蜊壳,恰恰将人夹在其中。
到了睡时,可以-耳作褥,一耳作被。
还有两耳极大的,生下儿一女一,都可睡在其内。
若说大耳主寿,这个竟可长生不者了!”大家说笑。
那日到了无肠国,唐敖意欲上去。
多九公道:“此地并无可观。
兼之今日风顺,船行甚快,莫若赶到元股、深目等国,冉去望望罢。”
唐敖道:“如此,遵命。
但小弟向闻无肠之人,食物皆直通过,此事可确?”
多几公道:“老夫当日也因此说,费了许多工夫,方知其详。
原来他们未曾吃物,先找大解之处;若吃过再去大解,就如饮酒太过一般,登时下面就要还席。
问其所以,才知吃下物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随即一直通过。
所以他们但凡吃物,不肯大大方方,总是贼头贼脑,躲躲藏藏,背人而食。”
唐敖道:“即不停留,一自一然不能充饥,吃他何用?”
多九公道:“此话老夫也曾问过。
谁知他们所吃之物,虽不停留,只要腹中略略一过,就如我们吃饭一般,也就饱了。
你看他腹中虽是空的,在他一自一已光景却是充足的。
这是苦于不一自一知,却也无足为怪。
就只可笑那不曾吃物的,明明晓得腹中一无所有,他偏装作充足样子;此等人未免脸厚了。
他们国中向来也无极贫之家,也无大富之家。
虽有几个富家,都从饮食打算来的——那宗打算人所不能行的,因此富家也不甚多。”
唐敖道:“若说饮食打算,无非‘俭省’二字,为何人不能行?”
多九公道:“如果俭省遍于正道,该用则用,该省则省,那倒好了。
此地人食量最大,又易饥饿,每日饮食费用过重。
那想发财人家,你道他们如何打算?说来倒也好笑,他因所吃之物,到了腹中随即通过,名虽是粪,仍入腹内并不停留,尚未腐臭,所以仍将此粪好好收存,以备仆婢下顿之用。
日日如此,再将各事极力刻薄,如何不富!”林之洋道:“他可一自一吃?”
多九公道:“这样好东西,又不花钱,他安肯不吃!”唐敖道:“如此腌[月赞],他能忍耐受享,也不必管他。
第以秽一物仍令仆婢吃,未免太过。”
多九公道:“他以腐臭之物,如教仆婢尽量饱餐,倒也罢了;不但忍饥不能吃饱,并且三次、四次之粪,还令吃而再吃,必至闹到‘出而哇之’,饭粪莫辨,这才‘另起炉灶’。”
林之洋道:“他家主人,把下面大解的,还要收存;若见上面哇出的,更要一爱一借,留为一自一用了。”
正一自一闲谈,忽觉一股酒一肉一之香。
唐敖道:“这股香味,令人闻之好不垂涎!茫茫大海,从何而来?”
多九公道:“此地乃犬封境内,所以有这酒一肉一之香。
‘犬封’按古书又名‘狗头民’,生就人身狗头。
过了此处,就是元股,乃产鱼之地了。”
唐敖道:“犬封’二字,小弟素日虽知,为何却有如此美味,直达境外?这是何故?”
末知如何,下回分解——
古香斋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