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传别讲
下传06章 乾坤其易之门邪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
乾,一陽一物也;坤,一陰一物也。
一陰一陽一合德,而刚柔有体。
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易》之门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一陽一物也;坤,一陰一物也。
一陰一陽一合德,而刚柔有体。
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这七八十来年,许多学者研究《易经》,常提出来说,《易经》是我们老祖宗们的一性一心理学。
他们的理由认为一陽一卦是代表男一性一的一性一器一官,一陰一卦是代表女一性一的一性一器一官。
像顾颉刚、章太炎等都主张这个说法,甚至我的一位老朋友也写了一篇有关《易经》的文章来看我。
我很不宫气地痛骂了他一顿。
实际上他的年龄比我大,但我毫不留情地说他,为什么跟章太炎学?他胡说你也胡说?他说章太炎有根据呀!根据就是“乾坤其易之门邪”!“乾,一陽一物也;坤,一陰一物也”。
这是孔子讲的嘛!实际上我那位朋友是章太炎的女婿,也是章太炎的得意门生,年纪比我大不少。
当时他写了那篇《易经》文章来给我看,被我摔在地上,他就拿孔子这里的话跟我辩。
其实大家都几十岁了,他也不生气,问我说哪里不对。
我说你一开始就不对。
不错,孔子是那么说的,但你研究中华文化,哪一本秦汉以前的书上把男人一性一器叫“一陽一物”的?你找出来,或者你反你老丈人从棺材里拉出来,让我跟他谈一谈!你能找出来我就投降。
孔子说的“一陽一物”、“一陰一物”,等于老子所讲到的物,不是我们现在唯物的物,而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东西”。
“乾,一陽一物了”,就是说乾卦代表了一陽一性一的东西。
后来在宋朝以后的医书,才出现把男一性一的一性一哭叫一陽一物,女一性一的叫一陰一户的说法。
这是宋朝的医书上说的,汉朝以前连医书都没有,哪个地方把男一性一性一器叫一陽一物啊?这是你根本上搞错了,所以才这样说。
也有人认为《易经》是一性一史,还有人以为《易经》是情报学,卦是秘密通讯的号码……这类说法的书,在台湾都有出版。
所以研究《易经》非常有意思,各方面的著作很多。
但自己若没有主见,很容易走上歧路。
尤其是近八十年大学问家的著作,像梁启超、章太炎等一讲出来,大家都不敢反对,一般人都是先入为主的。
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学问,往往会碰到刚才所说的这种差误,所以说治学问很难。
前辈名人的话不一定是对的,大家必须留意。
这是孔子说,学《易经》必须先要把乾坤两卦研究透彻,乾坤两卦研究透彻了,然后再研究《易经》,这样,这一门学问的中心就可以抓住了。
所以,“乾坤其易这门邪”!是研究《易经》的入门,是一把钥匙。
“乾,一陽一物也”,是说乾代表一陽一性一的东西,换句话说,一陽一性一的东西就叫“乾”;《说卦传》最后的一章说:“乾为天、为圆”。
天是乾;乾代表皇帝为君,也代表了父亲,玉也是乾,天气冷了是乾,冰块也是乾,赤色也是乾,好马是乾,老马是乾,瘦马是乾,花马也是乾,木瓜也是乾,木上的果,不只是木瓜,树上的果也是乾……
坤代表一陰一性一的东西,代表地,代表一妈一妈一,代表布,代表饭锅,代表吝啬,以及古代可以用的大车等……
龚定庵的影响
所以“乾”这个符号代表一陽一性一的东西,“坤”代表一陰一性一的东西。
这是物理的法则、人事的法则、一陰一陽一的法则,“一陰一陽一合德,而刚柔有体”。
所以,“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易经》的道理就在这里。
宇宙万物相对的组合,相对的矛盾组合,也可说矛盾就是中和。
矛盾并不一定是不好的,或者是不对的,譬如男人与女人两者绝对是矛盾的,但他们组合在一起,便是一个很好的家庭,还会生出小孩来。
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头跟脚也是矛盾,脑子会想,脚会走路,这就是矛盾组合。
从文字表面看,好像矛盾就是不对的,可是矛盾产不是不好,矛盾也并不是非要反对不可!
大家研究近代史,近代的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包括孙中山先生,一路下来,没有不受龚定庵思想影响的。
龚定庵学问大,读书多。
他的儿子叫龚半伦,五伦之中他只有半伦,连父亲他都不大理。
龚半伦读他父亲的文章、诗词的时候,供一个父亲的牌位在那里,手中拿一挂鞭子,读到不对时,一鞭子打到牌位上说你又错了!龚半伦除了母亲这个半伦外,其他都不承认。
他是个狂人,但他学问也真好。
龚半伦真是半吊子,八国联军瓦德西是他带进宫来的,后来沦落在上海,很惨。
这是题外的话。
总之龚定庵的思想影响了我们中国一百多年。
刚才为什么又扯到别处去了?就是在说明“一陰一陽一合德”的道理,矛盾不一定是坏,也不一定是相反,矛盾有时候是中和,所以要“一陰一陽一合德”,因为这个宇宙都是相对的。
一陰一陽一不和便孤一陽一不生,孤一陰一不长,那是没有用的。
所以在宇宙间一切都是相对的组合,无论物理世界及人事,都离不开中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从这个道理产生的。
“一陰一陽一合德,而刚柔有体。”
有体才有用,“以体天地之撰”,“体”就是体会,有这个矛盾中间的组合,才可以体会。
体会什么?体会“天地之撰”,“撰”就是造就。
谁在造就?没有人在造就!也没有人能造就!只有一陰一陽一两个力量。
“一陰一陽一合德、刚柔有体”,这样才能“以通神明之德”。
“神明”是不可知的,最高明的,上帝也好,鬼也好。
上帝上一陽一的,鬼是一陰一的。
大家读古书,对这个“德”字要特别注意,这个“德”在古书里边所代表的意义,并不完全是我们后人观念中道德的“德”。
“德”就是成果,所以古人的解释说“德者,得也”,“德”就是得到,“以通神明之德”,就是这个意思。
《春秋》言三世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这一段开始,是讲写文章的方法。
我以前常告诉新闻界的朋友,写社论就要“杂而不越”,尤其是写大文章的道理,取材的角度,下笔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学问。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
“名”的意思,在这时可以说是“用字遣辞”,一个名词、一个小掌故、或者讲道理、理论,引证得很准确。
“杂”是很广泛,包罗很广,能照顾全面;“不越”是不会过分,没有超过范围,没有不得体、不离谱,等等。
“于稽其类”,引用资料的正确一性一,说话要有根据,不要乱讲,在写同类的东西时,似是而非的关键之处,要能辨别,能剖析。
这是孔子研究《易经》,及研究文王周公著作的心得。
“其衰世这意邪?”
孔子的《春秋》言三世,就是太平世、升平世、衰世。
衰世就是乱世,就像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如果按孔子所定三世的标准,大同世界就是太平盛世,但是很难做到。
西洋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孔子的太平盛世,恐怕永远是人类挂在那里的一个目标。
所以我经常比它为驴子的红萝卜。
一个赶驴车的乡下人,因为驴子不肯走,他便在前面吊一个红萝卜,驴子为了吃那个红萝卜,就只好拼命向前走。
但是,这个红萝卜目标很难追求得到。
普通历史上的小升平,如果十年二十年没有战争,人民的生活就能获得安定。
但是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三十年不变乱的,要想安定很难。
十二年是一纪,三十年是一世,这是古代的观念。
现在把一百年叫一个世纪,这是西文人的观念翻译过来的。
讲到衰世,钱穆先生曾说庄子、老子、《易经》的“三玄之学”是衰世之学。
我就讲笑话说:如果三玄之学是衰世之学,那四书五经也可以称为忧患之书了,因为四书五经的学问都是从忧患中来的。
钱先生这么讲也有他的根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其衰世之意邪”的道理!
但是大家要注意,伟大的哲学家、宗教家都出在乱世。
越是乱世,人才越多。
乱世的人都是痛苦的,因为痛苦,便要用思想来解决问题。
太平时候都是文学家,因为生活优裕,就把一精一神用到悠闲娱乐方面去了。
《红楼梦》的那个时代,就是太平时代的反映。
由康熙下半期开始,算是太平了三百多年,那个时候公子少爷,文学家特别多。
像袁子才这下班人,都出生在那个时候。
所以当时就流行不作无益之事——一天到晚不去跳舞、打麻将、喝酒,如何排遣有涯之生命?人的生命有限啊!如果不做些有意义的事,那个日子怎么打发?活几十年太长啦!实在受不了,人会要发疯的。
这种话大家恐怕很难会听见了。
我现在想想,那个日子真的很舒服啊!要放暑假了,担心这两个月的暑假,回到家怎么“玩”?怎么过啊?回到家以后,竹一床一一铺,当着风口睡倒,看看唐一人的诗词,翻翻书,很快地下午两三点了!一妈一妈一的下午点心还没有出来,已经对一妈一妈一很不舒服了!一妈一妈一把点心拿来,一尝不对胃口,便不吃啦!一妈一妈一再劝,反正不好吃,一副撒娇的样子。
一妈一妈一说:好,我再去做别的……现在想想古人所说的“日长如梦闲方觉,事大如天醉已休”,过一天好像过一年一样,这种生活情形,几十年来台湾青年差不多感觉到了。
大家生长在温室里边,我很担心将来大家怎么办?不做无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所以大家飙车、签大家乐,舞厅“蓬拆”到天亮……
可见历史上永远不会出现太平,所以真正领导这个世界的大政治家是很痛苦的。
大政治家要在这个世界将乱未乱的时候就导正它、预防它,但还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跟一个家庭一样。
我半夜三四点钟起一床一,看到对面卖豆浆的夫妇,已经起来磨豆浆了。
夫妇俩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买了房子,银行里存了钱,到了儿子长大,便不会再这么辛苦了,到了孙子便要“不做无益之事,何以败此辛苦之家”了。
一个家庭不会超过三代,那是真的。
这个社会上的家庭,是不是如此呢?
知往而察来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易经》告诉了我们过去,懂了历史,懂了过去,就懂了未来,但也会忽略了一些明显的、大家习知的平常事,所以要“微显阐幽”。
因为我们往往把明显的、轻易的,认为了解清楚了,实际上却还没有看清楚。
越是明亮的地方,也越有黑暗,可能你找不出来。
做情报工作的就是“微显阐幽”,看看有没有问题,因为问题就出在那个没有问题的里头,所以要“微显阐幽”。
因为看不见的、黑暗的里头都有东西。
“开而当名辨物”,你懂了《易经》以后,每一个卦象都是人生、宇宙、物理,就是生活经验。
“当名”,每个卦名都是恰妥的、合理的。
我们随便举例如风雷益这一卦。
台风来了一打雷,台风停了,不是很有益吗?“辨物”则是辨别物理的道理。
“正言断辞,则备矣。”
告诉我们人生的经验,“正言”是很正确的说法,要真懂了《易经》就可以了。
所以我说做社论文章,能做到“正言断辞”,就可以了,“则备矣”,这就是一篇大文章。
《易经》的取象,都是我们生活周遭所常知常见的,如龙啊、虎啊、象阿、狐啊、风霜雨露啊等等。
“其称名也小”,使你懂得这个道理,因小而知大。
“其取类也大”,这是智慧之学,知道一点就知道其他的。
常常有些同学怪我,觉得我很多的道理都不肯讲。
我说我讲了那么多你都不懂,我还要怎么讲?要我把茶叶蛋、马虎蛋都拿来跟你讲,那还叫做学问吗?学问之道,“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所以有人问什么人可以学禅?释迦牟尼佛说“良马见鞭影而驰”。
一匹良马,见马鞭子一扬就跑了,不要说举一反三,挂一漏万是很难做学问的。
成功失败两相依
“其旨远,其辞文。”
我们写文章,真正能写到这样,才算大文章,就成功了。
这一点很不容易,我们都做不到。
“其旨远”,一篇文章能够留得千古,它的主论没有时代的限制。
像宗教的圣典,它没有时间的限制,永远有它的一精一义。
“其辞文”,它的文彩,更充满了文学一性一。
“其言曲而中”,它所讲的话是圆的,但也是真正的,实在的。
“中”就是很恰当。
“其事肆而隐”,“肆”就是放肆,中间包括得很广,有很多层的道理,你慢慢去看、去读,加上你的人生经验,你会体会得更多。
当年一位朋友说我,你十年读书,十年做人,然后才懂得我的话。
真的!有位老友并不是瞎说的,我现在还很怀念他,他的话很有道理。
那个时候自己年轻,读书不多,阅历不够,很多事情都不懂,自己还以为很了不起的样子,其实很幼稚,所以那位朋友拍拍我的肩膀,说了这几句话。
学《易经》是要学一辈子的,有些地方要很久才会懂得。
“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这是结论,“贰”就是相对的,指一陰一陽一两面,《易经》就是一陰一陽一的两面。
“因贰以济民行‘这句话里边学问很大、很多,一个在政治家、大军事家,有一个大的计划,就会有一个辅助的计划。
参谋总长下达一个打胜仗的计划,地区作战指挥官便要有一个打败仗的计划。
两个计划分开来做,做好了,再把两个相反的意见合起来,变成一个计划。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因贰“。
一个计划下来,万一出了一毛一病,第二个救急的办法就来了。
我看现在的人做事都很主观,认为他的计划绝对百分之百成功。
百分之百就糟啦!所以我常常提醒他们要多想想啊!生个孩子要有屁一眼的。
虽然这个话讲得很难听,但却是实在的。
等于我去区办所办事,第一次他说要身份一证,带着身份一证去了,又说要户口名簿,第三次又说要私章……为什么不一次告诉人家呢?他们多一句话也不肯讲,办的都是些绝后的绝事,你看多可怕。
每个人做事都像大街上女孩子穿的鞋子——空前、绝后的样子。
你看我们的社会怎么得了!
所以大家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做了成功的计划后,还要做一个最坏的辅助计划,懂了这个,就可以懂政治哲学,可以懂领导哲学,也可以懂得写文章了。
“因贰以济民行”,“民”就是人们。
什么道理呢?有一陰一必有一陽一,这也是因果关系,跟宇宙的道理一样。
“以明失得之报”,万事有因必有果,有失必有得,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这个里边有“还报”的道理,就是回转来的道理,也就是老子说的“天道好还”。
什么叫好还?你付出了些什么,就回转来些什么;你怎么对人,回来的是什么就知道了。
你说这个人对自己不好,大概自己付出的也就是这个样子吧!天道好还,本来就是如此。
所以一切应该求之于已,反求诸已而已!
【修正日志】2014.12.24 网友“charles”将“成功失败两相依”段重新排版
【劝学网】衷心感谢每一位中华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