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战争史
第六节 粤、闽、赣地区的作战
一、作战双方的企图及部署
夺取便东,是段祺瑞“武力统一”战略中最根本的任务。
段政一府认为:“欲谋统一,必先收粤,粤不下,湘不安,战局不了,国是不定”②。
因此,在1917年9月傅良佐带北军入湘时,北洋政一府就同时指令闽、赣、浙省军队和琼州龙济光部,对粤拾同时并举,协力进攻”,以策应湘省作战。
其攻粤部署是:龙军直取钦(州)、廉(州)、高(州)、雷(州)地区,东图广州,并切断粤桂通路;福建派两混成旅沿汀江入粤,进占嘉应州(治今梅州市)、惠州(治今惠州市)地区,西攻广州,江西派一混成旅逾大庾岭,入韶州(治今韶关市)地区,南攻广州,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①10月23日,北洋政一府收买广东潮梅镇守使莫擎宇,宣告“对省独立”,与广东省政一府脱离关系,直接听命于北京政一府,并立即派兵攻打惠州。
①
莫擎宇发难兴兵,为北洋政一府大举图粤制造了契机。
10月24日,闽督李厚基在段政一府授意下通电支持莫擎宇,并令汀漳镇守使兼北洋第十四混成旅旅长臧致平率兵十营进援。
此后不久,龙济光也由琼州出兵,抄袭粤省侧背。
于是,段系军队攻粤之战全面展开。
1917年11月10日,陆荣廷在梧州召开军事会议,讨论粤省饱防作战计划。
参加会议的除桂系要员外,还有孙中山的代表胡汉民、海军总司令程璧光、广东省长李耀汉等。
会上,军政一府代表提出应将屡与军政一府为敌的广东督军陈炳焜调离,并要求将已编为警卫军的原省长朱庆澜的二十营军队,重归陈炯明统带①。
陆荣廷表示“让步”,建议调陈炳焜为讨龙军总司令(后改为李烈钧),但同时要求陈炯明率所部二十营协助攻闽,借以削弱军政一府的势力。
会议推举陆荣廷为两广巡阅使兼广东督军,陆自称“年老多脖,派其亲信、原广惠镇守使莫荣新代理广东督军。
莫荣新上任后,鉴于莫擎宇盘踞潮汕,李厚基出兵援潮,在陆荣廷的授意下,决定在进剿莫擎宇部之同时,实施大规模攻闽作战,以策应湘省军事。
11月27日,由程璧光出面,召集滇军总司令李烈钧、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督军署参谋长郭椿森以及胡汉民、汪一精一卫等,在广州海珠开军事会议,商订攻闽方略。
决定成立“征闽海陆联合军”,以程璧光为总司令,指挥海军、滇军、粤军三支部队,分五路攻闽。
兵力包括驻粤海军全部,陈炯明之粤军二十营,驻粤滇军全部,和粤省地方军八营,桂军一支队。
具体部署是:以陈炯明部二十营进攻漳州,为第一路;李烈钧统率滇军两个师进攻汀州(今长汀),为第二路;沈鸿英率“平潮军”②十二营进攻上杭,为第三路;刘志陆率“平潮军”十五营进攻诏安,为第四路;程璧光率海军舰队袭击福州,为第五路。
计划确定不久,得悉龙济光于12月11日由琼州出兵攻粤,遂重新调整部署:由攻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继续率所部进攻闽省;以驻粤滇军第六军军长方声涛为征闽靖国军总指挥,率所部第八旅(旅长伍毓瑞)、第九旅(旅长夏述唐)进驻潮、汕①,策应陈炯明部作战;以李烈钧为讨龙军总指挥,率沈鸿英、林虎两支部队赴粤东南抵御龙济光部;海军则全部参加讨龙作战。
二、攻闽之战(参见附图三十四)
(一)双方兵力及作战部署
陈炯明于1917年12月8日就任攻闽粤军总司令职后,便着手进行作战准备。
由于原二十营粤军装备低劣,每营仅有槍二三百支,莫荣新又从中掣肘,除拨少量开拔费外,饷弹方面概不负责。
陈炯明等深感实力单薄,出兵困难,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施行一项扩充实力的方案:一面向地方士绅借槍,一面向海外革命人士募捐饷款。
其中规定,能募到人槍二百者为营长,人槍六十者为连长,人槍二十者为排长,不愿担任军职的按槍付钱。
经过一番努力,共筹集到各种槍二千余支,子弹数万发。
这样,加上滇军方声涛部,攻闽军总数达二万人左右。
陈炯明将攻闽军编为若干个支队,每支队辖二至四个营不等①,任邓铿为参谋长。
1918年1月25日,陈炯明在广州誓师攻闽。
27日,率主力部队离开广州,开赴汕头。
这时,闽省全部军队约有三个师的兵力,其中有福建第一旅(旅长姚建屏)驻福州;北洋第十混成旅(旅长唐国谟)驻厦门;北洋第十四混成旅(旅长臧致平)驻诏安;闽省清乡队(总司令张清汝)驻延平(今南平市)。
另有巡防队约四个一团一分驻各地。
总计二万二千余人。
闽督李厚基得到粤军将要攻闽的情报后,一面调唐国谟等部开赴永定、上杭一带赶筑工事,准备抗击粤军,一面迭电北洋政一府派兵援闽。
早在1917年11月底,北洋政一府看到潮梅的莫擎宇部将被粤军剿灭,闽省兵力单薄,岌岌可危,感到“闽或有失,浙必动摇,粤、闽、湘、桂联成一片,大局益不易收拾,斯时政一府处置愈难”②,于是急派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由直隶廊坊南下援闽(冯旅到江苏浦口后又改援湘西),继而又令浙江童葆暄师赴闽助战。
(二)粤军三路攻闽
1918年2月中旬,攻闽粤军进抵潮州(今潮安)、汕头一带。
但是,陈炯明对攻闽作战并不热心,部队进抵潮汕地区后,忙于招兵索饷,培植个人势力,迟迟不向闽省发动进攻,致使北军得以从容调遣兵力,扩充力量,加强并完善了在闽西南的防御部署。
3月22日,孙中山致电陈炯明,指出:“若乘敌军初到,地形未谙,利用内应,犹可先发制人”,宜“速下攻击命令”。
③但陈炯明以“布置未周”为借口,对孙中山之电令置若罔闻。
4月5日,孙中山再次致电陈炯明,严厉指出:“援闽之举,准备已久”,“惟攻击之令,至今寂然无闻,敌备日增,且狃于岳长之役,虏气益骄,我军顿兵不进,足以示弱”,“况段贼复出,积极图南,我军从事准备,增力几何?而彼则恃有外援,愈久则力愈充,及今图之,惟在速战”。
①孙中山着眼全局,晓以利害,催陈速战,是很有道理的。
陈炯明部在粤闽边境滞留三个月,确已错过了大好战机。
在此期间,其它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湘省,北军陷岳一陽一,占长沙,正向湘南推进;在江西,陈光远已调遣兵力,袭占广东南雄;在闽省,不仅防御准备日臻完善,而且浙江援军已经入闽,军事力量已得到较大加强。
总之,整个形势对攻闽粤军越来越不利。
到5月初,攻闽粤军已扩充至三十营,约一万二千人。
在孙中山和粤军将领的一逼一促下,陈炯明才下达进攻命令。
其第一阶段作战计划是:许崇智第二支队四个营为左路,从蕉岭向武平、上杭进攻,得手后,进规长廷连城;陈炯明亲自指挥第一、三、四支队和预备队为中路,分两路进攻,以第一支队和预备队共五营,从大埔进攻永定,得手后,进规龙岩,第三、四两个支队共六营,从饶平(今三饶)进攻柏嵩关以规平和;右路则由参谋长邓铿指挥,包括第五支队三营和游击二营,集中于澄海、黄冈(今饶平)以监视诏安、云霄之敌。
粤军指挥部设在三河坝。
5月10日,粤军发动全面进攻。
由于许崇智在民国元年曾任闽军师长,较有声望,战前已运动驻武平的一个营和驻上杭的一个大队倒戈附粤,故该路进展顺利,当日即占领武平,三日后占领上杭。
因中路李炳荣第一支队进攻永定受阻,许崇智当即派出二营增援,始克永定。
中路第三、四支队也顺利攻占柏嵩关。
这样,闽军第一道防线完全被突破,粤军向闽省推进达五十公里,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作战任务。
粤军稍事休整后,即准备实行第二阶段作战计划。
左路许崇智部分为二支,一从上杭进攻连城、永安,规取沙县;一取长廷清流、归化(今明溪)、将乐、顺昌,然后进占延平;中路李炳荣第一支队和熊略预备队分别进攻龙岩、南靖;罗绍雄、邓本殷第三、四支队进攻平和,攻取漳州;右路洪兆麟第五支队进攻云霄、漳浦。
各路若进展顺利,则继续向纵深发展,夹击福州。
不料部队尚未行动,从浙江援闽的童葆暄第一师已抵前线,闽、浙军队联合发起反攻,战局急剧逆转。
(三)闽浙联军大举反攻
1918年5月20日,北京政一府任命张怀芝为援粤总司令,吴佩孚为援粤副司令,调集北方各省军队组成援粤军,拟分三路攻粤。
段祺瑞野心勃勃,企图一口吞并粤剩但是,吴佩孚对任其为援粤副司令一事不予理睬;张怀芝则在湘东作战时吓破了胆,已无攻粤的勇气;各拾援粤”军也相互观望,迟迟不动;只有东线李厚基,处在粤军进攻正面,为保住地盘,不得不拚力作战。
5月底,童葆暄率浙军第一师赶到前线后,北洋政一府任命李厚基为闽浙援粤军总司令,童葆暄为副司令。
6月4日,闽浙联军分兵三路,向粤军发动全线反攻:以臧致平旅为左路,拟突破诏安、黄冈粤军阵地,进窥潮汕;童葆暄师为中路,从平和进攻柏嵩关,然后进取斑陂,控扼韩江,威胁粤军总指挥部所在地三河坝;唐国谟旅为右路,收拢被许崇智部击散之溃兵,拟先取龙岩、上杭、永定,然后改取守势,牵制粤军左翼兵力。
闽浙联军投入反攻之总兵力约一万五千人,基本企图是左攻右守,首先进占潮汕,同时袭取大埔、三河坝,将粤军南北割裂,进而各个击破。
此时,陈炯明与方声涛之间已出现隔阂,滇军隔岸观火,消极怠战。
粤军右路兵少力弱,饷弹不继,在闽军臧致平旅的反击下,放弃黄冈,退守汕头。
陈炯明急调许崇智之左路军一部增援,企图趁臧旅立足未稳之际,收复黄冈。
不料闽军右路又乘虚而入,攻占永定,许崇智部退守岩前;粤军中路防线也被浙军突破。
激战日余,粤军在初期攻取的闽西南要地又全部丧失。
接着,闽军左翼前锋深入到汕头一带,其中路已突破峰市,进一逼一大埔。
粤军被动挨打,形势岌岌可危。
这时,已经离开广东护法军政一府的孙中山,鉴于闽粤战场形势恶化,极为焦虑,于6月27日致电陈炯明,指出:粤省北面,张怀芝已组织军队屯集赣南;南面,北军已由海路运兵二千至汕头;东面,李厚基、童葆暄大兵压境。
攻闽粤军已处于三面包围之中,“此时敢冒险进攻则生,不冒险则必致坐困。
以攻为守,则士气壮,响应多,敌胆寒,一进必收奇效。
否则士气日丧,响应日微,敌胆日壮,而我以可胜不可败之兵,据能战而不能退之地,必无幸免也”。
②然而,陈炯明此时对北洋政一府已有“内附之意”①,因此,一面消极防御,节节退守,一面暗向北军传递函电,以示妥协。
但是,这时北军在军事上迭获胜利,气焰正盛,对陈炯明“内附”之表示置之不理,拟乘其斗志动摇之机,“一击破之”①。
于是闽浙军队继续穷追猛打,并以主力从左翼楔入粤境,于7月18日攻占大埔,威胁粤军总指挥部驻地三河坝。
在此危急时刻,孙中山再次写信给陈炯明,向其分析敌我形势后指出:“兄身当敌冲,后援难恃,强敌在前,所部又饷械俱乏,处此局势,万难一操一全胜之算,若审慎求全,则我之兵力有限,敌之增援无穷。
为兄今日计,惟有奋力前进,冒险求胜,规取闽中”②。
孙中山一面反复劝导陈炯明,一面派广东军政一府参谋部长吕公望(原浙江督军)往前线策动浙军倒戈起义,分化瓦解北军。
(四)粤军转败为胜
陈炯明见“内附”之意不被北军理睬,当面敌军又步步进一逼一,因而不得不听从孙中山的劝导,重新组织兵力,从军事上寻找出路。
7月23日,他将右路之洪兆麟支队调至中路,增强三河坝一线防御力量。
8月初,陈炯明集中中路粤军反攻大埔,以一部兵力从正面仰攻,分兵一部由漳溪下游攻敌侧背。
经两昼夜激战,闽军不支,弃城溃逃。
这时,驻守饶平的浙军第一一团一团一长陈肇英,在吕公望等人的策动下率部起义,成立“援闽浙军”总司令部。
浙军师长童葆暄仓皇率部撤离前线,退往厦门。
粤军乘势全线反攻,右翼邓铿部连克诏安、云霄、漳浦等城,直一逼一漳州。
左翼许崇智部乘势向闽西进攻,连占武平、上杭、龙岩等地,与主力部队会攻漳州。
8月31日,粤军攻克漳州,继而向厦门推进。
李厚基惊慌失措,逃回福州。
9月12日,李致电段政一府,报告闽军处境危急,请辞闽浙援粤军总司令职。
段政一府一面电令李厚基坚守待援,一面急调北军从三路援闽:赣省一抽一调军队开赴上杭,浙省增派军队驰往厦门,海军派舰队进入厦门海面。
10月3日,军政一府任命陈炯明为福建省宣抚使兼攻闽军总司令。
11月,粤军与闽浙联军在福建前线划界停战。
三、讨龙之战
龙济光同张勋一样,是反动愚顽的“怪物”之一。
在护国战争后期,面对滇桂军的强大军事压力,龙济光走投无路,后由黎元洪出面调解,才得以两广矿务督办名义率残部移驻琼州。
龙在琼州招兵买马,企图卷土重来,重作广东的土皇帝。
护法战争爆发后,段祺瑞调动北军进攻湖南,龙济光认为时机已到,迭函冯国璋,表示愿充攻粤前驱。
他声称:“惟冀钧座排除群论,速定方针,……济光秣马厉兵,敢惮征缮。
各将领枕甲请缨,勿灰其气,望钧座有以策厉之。”
①北洋政一府也很赏识龙济光这只鹰犬,于1917年11月8日任命龙为两广巡阅使,令其出兵攻粤。
龙济光受命后,立即以所部二万余人分三路进攻:任李嘉品为第一路司令,拟从一陽一江登陆,经合山、恩平进图广州,并控扼西江中段,断绝桂粤联系;任段尔源为第二路司令,马存发为第三路司令,拟从海安登陆,先占雷州半岛,尔后向桂粤边界发展,伺机攻取南宁。
1917年12月14日,李嘉品率部在一陽一江秘密登陆成功,即以一部兵力驻守一陽一江,主力向恩平和一陽一春推进。
龙济光则亲率第二、三路军从海安登陆,向石城(今廉江)、化州方向发展。
广东督军莫荣新得知龙军大举进犯,急令沿海粤军抗击登陆之敌,以待后援;继令驻粤海军分别开赴闸坡、崖门等地,堵截龙军后继船队。
旋于12月16日召开军事会议,商订讨龙作
战计划。
12月30日,莫荣新任命钦廉镇守使沈鸿英为讨龙军第一军司令,令其率所属十二营在石城至化州一线阻击龙军;以原高雷镇守使林虎为讨龙军第二军司令,令其率警卫军十二营开往恩平方向迎敌。
以上两支军队兼程开赴前线,在预定地点展开并完成防御部署,阻止和迟滞向前疾进的龙军。
嗣后,莫荣新又分任督军署参谋长刘志陆和粤省警务处长魏邦平为讨龙军第三、四军司令,李根源为讨龙靖国军(由滇军三个一团一组成)司令①。
以上讨龙军总数共五十营约二万余人。
东路一陽一江方向作战非常激烈。
林虎所部讨龙军开赴前线后,猛一冲猛打,曾一度收复一陽一江,迫敌前锋退守织篢。
1918年2月初,李嘉品之后续部队驰赴织篢,会合退守该地之先头部队并力反扑,于25日复占一陽一江,东路战局再度恶化。
3月7日,粤督莫荣新任命李烈钧为讨龙军总指挥,统一指挥一陽一江方向之作战。
3月11日,李烈钧拟定了全线反攻作战的计划,基本企图是:集中主力部队于开平至一陽一春一线,分兵四路围歼李嘉品所部龙军,收复一陽一江,再进击石城、化州之敌。
具体作战部署是:第四军由那扶进一逼一陽一江东部,负责牵制敌人;第三军由恩平、那龙出合山,进一逼一陽一江东北部;第二军于恩平与一陽一春之间前进,攻击一陽一江西北部;李根源靖国军由黄泥湾至一陽一春大道前出,配合第二军进击一陽一江西北部,并负责警戒高州、雷州方向之敌;沈鸿英之第一军进抵石城一带,袭击龙军之二、三路,阻敌增援一陽一江。
3月16日,刘志陆指挥第三军克复恩平,为其它各路军跟进展开扫除了障碍。
李烈钧当即决定第三军从正面牵制敌人,而以李根源之靖国军作为主攻部队,于24日前插到一陽一江北部,从翼侧攻击敌人。
同时令第二、三、四军均按原计划分别于23日前向一陽一江推进,掩护李根源部之进攻行动。
讨龙军四路进攻,海军舰队也协力堵剿。
李嘉品见难于抵抗,遂于3月25日放弃一陽一江,逃向电白(今电白东)。
讨龙军乘胜追击,于4月12日占领电白。
这时,龙济光主力麇集在高州、化州、石城一带,准备顽抗。
讨龙军攻克电白后,立即分兵两路,以左翼部队配合沈鸿英部扼制化州东北部,并向化州、石城之正面攻击;以步兵一营、工兵一连组成别动支队,在海军掩护下,在雷州半岛南部登陆,攻击龙军侧背;另以军舰载步兵一部,在琼州登陆,袭击龙军老巢。
龙济光部四面被围,已无斗志。
讨龙军步步推进,势如破竹,于4月25日收复化州,27日攻克石城,28日下遂溪。
与此同时,琼东县(今琼海东北)警卫营长杨锦龙,联络本部及当地黎族人民宣布独立,反对龙济光在琼州的统治。
龙济光见所部弹尽粮绝,进退失据,只好弃军逃走,赴北京投靠段祺瑞,其部下多缴械投降。
四、南雄之战
1918年4月,江西督军陈光远遵照段祺瑞三路攻粤的命令,派兵攻入广东南雄。
南雄位于大庾岭南麓,是江西进入广东的通道之一。
4月18日,陈光远派赣南镇守使吴鸿昌为攻粤总司令,混成旅长丁效兰为副司令,率兵两旅向南雄进攻。
广州护法军政一府陆军总长、靖国军第五军军长张开儒,鉴于南雄只有守兵四营,难于抵敌,急调驻韶关、仁化等地的第五旅、第六旅及炮兵一一团一,向南雄增援。
但援军立足未稳,即被赣军击溃,南雄陷落。
莫荣新得报,急任李根源为粤赣湘边防军务督办,令率所部滇军由讨龙战场疾速北上。
李根源率靖国军赶到韶关,将所部布置在韶关以北,接替第五军防务。
5月初,李烈钧又奉命率讨龙部队增援北线。
由于张开儒南雄之败,莫荣新乘机排除异己,撤掉了张的军长职务②,将第五军交给李根源统率。
李烈钧、李根源整顿部队后,决定分兵三路反攻赣军。
命滇军朱培德旅出仁化、扶溪,杨益谦旅出都坑、罗坝,威胁赣军两翼;第五军为中路,从正面进攻南雄。
为加强攻击能力,李烈钧从广州调运数门重炮配属部队。
6月3日,靖国军发动全面反攻。
激战四昼夜,赣军向赣境败退,靖国军克复南雄。
靖国军反攻获胜后,李烈钧联络在衡、宝以南屯集的湘、桂军,拟相互策应,大举北进:由湘桂军负责攻取衡、宝,滇军负责攻取坝州;另调驻守潮梅的方声涛部由梅县出武夷山,直捣宁都。
但此时粤、桂军意见纷歧,俱无战意;陆荣廷则主张“湘边现状,宜取守势,虽有生力军到,亦不必汲汲进攻,但以保守桂边,静待为上”③。
不久,李烈钧奉调为广州军政一府参谋长,其三路反攻计划遂成泡影。
此后,滇、赣军相持于大庾岭及信丰、崇义之间,再无大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