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话文
儒林传序
如今的儒学,本是承继古时的六经之学。
以此来弘扬王化匡正风俗,这是王者治国的首要之举。
自从秦氏焚书坑儒,儒道因之亡缺。
到汉武帝时,开设学校,立五经博士,设置弟子生员,分设科目进行策问,并以官禄相鼓励,因此传习儒学者便越来越多了。
此后的太学生徒,经常有上万人,各郡国的学校也处处满员,那些自学于山野的人,也都来加入其行列。
所以自两汉荐举贤人,都是根据其经术如何。
到魏正始年间以后,改为崇尚玄虚,无论公卿士庶,少有人能通经术。
当时荀靑、挚虞等人,虽然也曾议及创尊儒之制,但没有人能够改换当时的风气。
从此中原溃败,礼义沉一沦。
等到东晋偏安江左,自身难保,也就顾不上这些。
这种状况一直到宋、齐,国家的学校虽然有时也开办,然而勉励督导不够,难以维持到十年以上,只不过作一时文饰而已。
当时各地乡间无人开馆讲学,公卿也少有通经术的。
朝廷大儒,只是自学而不肯培养徒众,后生晚辈孤陋寡闻,抱着经书而没地方听人讲授,大道郁闭不通实在太久了。
到梁武帝开创基业,很为儒道败落忧伤。
天监四年(505),下诏开设五经学馆,建立国家的学校,总括《五经》进行讲授,设置《五经》博士各一人。
当时以平原明山宾、吴郡陆琏、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会稽贺蠩充任博士,各人主持一馆。
每馆有数百生员,供给其生活用度,其中经考核通晓经术的,马上就任为官吏,于是学习儒家经典的人云集而来。
又选拔学生派遣到会稽云门山,向庐江何胤受学业。
分派博士、祭酒到各州郡开设学校。
七年(508),又下诏令皇太子、宗室、王侯都到学校受业,武帝御驾亲临,祭祀先师先圣孔子,对师生们殷勤寄语,赠束帛以慰劳,一时人才满座,济济一堂,一派奉行大道的气象。
及陈武帝创立新朝,正经历天下动乱,士大夫遭难,贼寇尚未平定,敦促勉励经学之事,也就顾不上了。
天嘉年间以后,逐渐设置学官,虽然广招生徒,但成就很少。
所搜罗来作点缀的,也都还是梁朝遗儒。
如今一并汇集起来,以作为儒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