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齐州僧抱玉师束草师惠宽素和尚怀信佛陀萨《太平广记》卷第九十八 异僧十二

太平广记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 - 卷第九十八 异僧十二

太平广记

卷第九十八 异僧十二

李德裕 齐州僧 抱玉师 束草师 惠宽 素和尚 怀信 佛陀萨 兴元上座 赵蕾 怀浚 智者禅师 法本

李德裕

唐相国李德裕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尝召一僧,问己之休咎。

僧曰:“非立可知。

愿结坛设佛像。”

僧居其中,凡三日。

谓公曰:“公灾戾未已,当万里南去耳。”

公大怒,叱之。

明日,又召其僧问焉,虑所见未仔细,请更观之。

即又结坛三日,告公曰:“南行之期,不旬月矣。

不可逃。”

公益不乐,且曰:“然则吾师何以明其不妄耶?”

僧曰:“愿陈目前事为验,庶表某之不诬也。”

公曰:“果有说也。”

即指其地曰:“此下有石函,请发之。”

即命穷其下数尺,果得石函,启之亦无睹焉。

公异而稍信之,因问:“南去诚不免矣?然乃遂不还乎?”

僧曰:“当还耳。”

公讯其事,对曰:“相国平生当食万羊,今食九千五百矣。

所以当还者,未尽五百羊耳。”

公惨然而叹曰:“吾师果至人。

且我元和十三年,为丞相张公从事于北都,尝梦行于晋山,见山上尽目皆羊,有牧者十数,迎拜我。

我因问牧者,牧者曰:‘此侍御平生所食羊。

’吾尝记此梦,不泄于人。

今者果如师之说耶,乃知一陰一骘固不诬也。”

后旬日,振武节度使米暨遣使致书于公,且馈五百羊。

公大惊,即召告其事。

僧叹曰:“万羊将满,公其不还乎!”公曰:“吾不食之,亦可免耶。”

曰:“羊至此,已为相国所有。”

公戚然。

旬日,贬潮州司马,连贬涯州司户。

竟没于荒裔也。

(出《宣室志》)

唐朝宰相李德裕在任太子少保分管东都洛一陽一时。

曾经召见一位僧人,让他占卜自身吉凶。

僧人说:“这不是马上就能知道的。

我要设立祭坛和佛像,才能观察出来。”

祭坛设好后,僧人居于其中,一共过了三天,他对李公说:“你的灾难还没有结束,你要到万里之遥的南方去。”

李公大怒,大声地呵叱了他一顿。

第二天,他又召见这位僧人问卜,对他说:“我担心你昨天看得不仔细,今天请你重新观察一下。”

于是又设祭坛观察了三天,僧人告诉李公道:“你离南行的日期,不足一个月了。

这是逃脱不了的。”

李公更为不高兴,并且质问道:“然而,师父怎么能够证明你说的话不是随便胡说的呢?”

僧人说:“我可以说件眼前的事作为验证,略微表示一下我的话绝非欺人之谈。”

李公说:“你果然有说词呀!”僧人当即指着一个地方说:“这下面有只石盒子,请你挖开看看。”

李公立即命人往下挖了几尺深,果然挖出一只石盒子,打开盒子什么也没看见。

李公有些惊异,对他的话有点相信了,于是便问道:“到南方去看来确定是免不了的事了,然而去了之后就回不来吗?”

僧人说:“能回来的。”

李公询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僧人对他说:“相国平生应当吃一万只羊,现在吃了九千五百只了。

说你能够回来的理由,就是因为还差五百只羊而已。”

相国伤心地叹道:“师父果然是个了不起的人呀!我在元和十三年,在北都为张丞相从事时,曾梦到正在晋山走路,看见山上满眼都是羊,有十几个牧羊人迎着我施礼,我就询问他们,牧羊人说:‘我们在这里放牧的,就是您平生所吃的羊’我过去一直记着这个梦,没有向别人透露过。

今天果然像师父说的一样呀。

由此便知一陰一德之事确实不是骗人的。”

过了十天,振武节度使米暨派人给相国送书信,并且赠给他五百只羊。

李相国大为吃惊,立即召见僧人告诉了他这件事。

僧人叹道:“一万只羊要够数了,相国公南行可要回不来了!”李相国说:“我不食这些羊,也是可以避免的嘛。”

僧人说:“羊即到这里,就已为相国所有。”

李相国非常愁闷。

第十天,李相国被贬为潮州司马。

接着又贬为崖州司户。

最终死在荒凉的边远地区。

齐州僧

史论在齐州时,出猎至一县界。

憩兰若中,觉桃香异常,访其僧。

僧不及隐。

言近有一人,施二桃,因从经案下取出,献论。

大如饭碗。

论时饥,尽食之。

核大如鸡卵。

论因诘其所自,僧笑曰:“向实谬言之。

此桃去此十余里,道路危险。

贫道偶行脚见之,觉异,因掇数枚。”

论曰:“愿去骑从,与和尚偕往。”

僧不得已,导论出荒榛中。

经五里许,抵一水。

僧曰:“恐中丞不能渡此。”

论志诀往,乃依僧解衣,载之而浮。

登岸,又经西北,涉二水,上山越涧,数里至一处。

奇泉怪石,非人境也。

有桃数百株,枝干扫地,高二三尺,其香破鼻。

论与僧各食一串,腹饱矣。

论解衣,将尽力包之。

僧曰:“此域灵境,不可多取。

贫道常听长老说:“昔有人亦尝至此,怀五六枚,迷不得出!”论亦疑僧(僧原作生,据明抄本改)非常,取两颗而返。

僧切戒论不言。

论至州,使召僧,僧已逝矣。

(出《酉一陽一杂俎》)

史论在齐州的时候,出外打猎走到一个县的边界。

他在一座寺庙里歇息,闻到一股非常香的桃子味,便问这里的僧人。

僧人来不及隐瞒。

就说附近有个人施舍给他两枚桃子,于是便从经案下面拿出来献给了史论。

桃子大如饭碗。

史论当时饿了,把桃子全吃了。

桃核像鸡蛋那样大。

吃完之后,史论详细盘问桃子的来历,僧人笑着说:“刚才我说的,其实是假话。

这桃子离此地十多里远,道路又很危险。

贫道偶然间走到那里看见了,觉得奇异,于是摘了几个。”

史论说:“我愿扔下马与随从人员,跟和尚一起去。”

僧人不得已,只好带他去。

他们穿过灌木丛,走了五里左右,到了一条河边,僧人说:“史中丞恐怕不能渡过这条河。”

史论坚决要过,便依照僧人的样子脱掉衣服,用手举着衣服游了过去。

上岸后,又经西北方向,涉过两条河,爬山越涧,走了好几里,来到一个地方,只见到处是奇泉怪石,与人间大不一样。

这里有几百棵桃树,枝条垂到地上,树高只有二三尺,散发着冲鼻的香味。

史论与僧人各吃了一串,肚子便饱了。

史论脱下衣服,想尽量多包几个,僧人说:“这个地方是仙境,不可多拿。

贫道常听方丈说,过去有人也曾到过这里,带了五六枚桃子,结果迷路出不去了。”

史论也怀疑僧人不是寻常人,只拿了两颗就往回走。

僧人极力劝诫史论,回去之后不要跟任何人说起此事。

史论回到齐州后,派人去叫僧人来,僧人却已经消失了。

抱玉师

抱玉师以道行闻,居长安中,师而事者千数。

每夕独处一室,阖户撤烛。

尝有僧于门隙视之,见有庆云自口中出。

后年九十卒,时方大暑,而其一尸一无萎败。

唐宰相第五琦与师善,及卒,来治丧。

将以香乳灌其口,已而有祥光自口出,晃然四照。

公甚奇之。

或曰。

佛有庆祥光,今抱玉师有之,真佛矣。

(出《宣室志》)

抱玉禅师以道行高深闻名于世,住在长安城内,拜他为师的门人弟子数以千计。

每天夜晚他独处一室,关着门窗不点灯烛。

曾有个僧人从门缝里去看他,见有一片祥云从他的嘴里飘了出来。

抱玉师后来在九十岁时去世,当时正是盛夏酷暑,但他的一尸一体一点也不腐败。

唐朝宰相府中的第五琦与抱玉师关系密切,抱玉师去世时第五琦前来吊丧。

他用香奶汁往抱玉师的嘴里灌,灌完之后,见有祥光从嘴里射出来,明晃晃地照射着四面。

第五琦非常惊奇。

有人说,佛的嘴里就有祥庆之光,如今抱玉师也有这种光,可见他是真佛。

束草师

长安平康坊菩提寺,先有僧,不言姓名,常负束藁,坐卧于于寺西廊下,不肯住院,经数年。

寺纲维或劝其住房。

曰:“尔厌我耶?”

其夕,遂以束藁焚身。

至明,唯灰烬耳,无血菺之臭。

众方知为异人,遂塑灰为僧于佛殿上。

世号为束草师。

(出《酉一陽一杂俎》)

长安平康坊菩提寺里,原先有个僧人,自己从来不说姓名,常常背着一捆川芎,整天呆在寺庙西面的廊檐下,不愿住在寺院里,就这样一连过了好几年。

寺院里有个管事的和尚劝他到僧房里去住,他却说:“你们这样厌恶我吗?”

那天夜晚,他便用那捆川芎把自己烧化了,到天亮时,只剩下一堆灰烬,没有半点血腥味。

众人这才知道他是个异人,便用他烧剩的灰塑了他的像,供在佛殿上。

世人称他为束草师。

惠 宽

绵州静慧寺僧惠宽,先时年六岁,随父设黄箓斋。

众礼石天尊像。

惠宽时在,不肯礼,曰:“礼则石像遂倒,不胜致也。”

既礼而天尊像果倒,腰已折矣。

后出家在寺。

寺近池,人多扑鱼为业。

惠宽与受戒,且曰:“尔辈不当以此为给,吾能令汝所得,不失于旧。”

因指其池畔,尽生菌蕈。

鱼人采之,省力得利。

后人呼为和尚蕈也。

(出《成都记》)

绵州静慧寺僧人惠宽,当年他仅六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摆设道教的斋场。

人们信奉道教,都给天尊的石像施礼。

惠宽当时在场,却不肯施礼,他说:“我若施礼,石像就会倒了,弄得不可收拾。”

他施礼之后,天尊的石像果然倒下,腰已经摔折了。

惠宽后来出家住进了寺院。

寺院附近有个池塘,许多人在池塘捕鱼为业。

惠宽给他们讲解佛教戒规,让他们受戒,不要杀生,并且说:“你们不要以捕鱼的收入维持生活,我能让你们所得的收入不低于捕鱼。”

于是用手指了指池畔,池畔顿时生满了香菇。

渔民都去采磨菇,与捕鱼相比,即省力气又能多卖钱,后来,人们称这种蘑为和尚蘑。

素和尚

长安兴善寺素和尚院庭有青桐数株,皆素之手植。

唐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

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

昭国郑相,尝与丞郎数人避暑,恶其汗,渭素曰:“弟子为和尚伐此桐,各植一松也。”

及暮,素戏祝树曰:“我种汝二十余年,汝以汗为人所恶,来岁若复有汗,我必薪之。”

自是无汗矣。

素公不出院,转法华经三万七千部。

夜常有狼子听经。

斋时,有乌鹊就案(酉一陽一杂俎续五案作掌)取食。

长庆初,有僧玄幽题此院诗云:“三万华经三十春,半生不蹋院门尘。”

当时以为佳句也。

(出《酉一陽一杂俎》)

长安兴善寺素和尚的庭院里有几棵青桐树,都是素和尚亲手栽植的。

唐宪宗元和年间,朝廷的卿相们经常到这座院里游览。

青桐树每到夏天就往外淌汗,沾到人的衣服上就像车上的润滑油一样,没法洗掉,昭国郑相曾与丞郎数人来这里避暑,因为厌恶青桐树上的汗,便对素和尚说:“弟子给和尚把这几棵青桐伐掉算了,伐一棵青桐就给你栽一棵松树。”

到天黑时,素和尚开玩笑对青桐树说:“我种了你二十多年了,你因为流汗被别人所厌恶。

明年如果再有汗,我一定把你当木柴烧。”

从此之后,这几棵青桐树就不再淌汗了。

素和尚从不出院门,整年坐在屋里抄经书,共抄写《法华经》三万七千部。

夜里经常有狼来听他读经。

吃饭时常有乌鸦与喜鹊飞到桌子上啄取食物。

唐穆宗长庆初年,有位僧人玄幽给这个庭院题的诗道:“三万华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

当时的人认为这两句诗是佳句。

怀 信

扬州西灵塔,中国之尤峻峙者。

唐武宗末,拆寺之前一年,有淮南词客刘隐之薄游明州。

梦中如泛海,见塔东渡海。

时见门僧怀信居塔三层,凭栏与隐之言曰:“暂送塔过东海,旬日而还。”

数日,隐之归扬州,即访怀信。

信曰:“记海上相见时否?”

隐之了然省记。

数夕后,天火焚塔俱尽,白雨如泻,旁有草堂,一无所损。

(出《独异志》)

扬州的西灵塔是中国最高的佛塔。

唐武宗末年,在拆毁寺庙的头一年,淮南有个词客刘隐之,到明州去旅游,梦到自己好像在漂洋过海,看见西灵塔正在泛海东渡。

同时看到守护寺塔大门的僧人怀信正在第三层塔上,靠着塔上的栏杆与刘隐之说道:“我现在暂时护送寺塔渡过东海,十天后再返回来。”

过了几天,刘隐之从明州回到扬州,立即去访问怀信。

怀信说:“你还记得在海上与你相见时的情况不?”

刘隐之豁然想了起来。

几天之后,突然起火把塔烧光了,塔上的白灰以及瓦砾像大雨一样落下来,塔旁的草房却一点也没有损坏。

佛陀萨

有佛陀萨者,其籍编于岐一陽一法门寺。

自言姓佛氏,陀萨其名也。

常独行岐陇间,衣黄持锡。

年虽老,然其貌类童騃。

好扬言于衢中,或诟辱群僧。

僧皆怒焉。

其资膳裘紵,俱乞于里人。

里人怜其愚,厚与衣食,以故资用独饶于群僧。

陀萨亦转均于里中穷饿者焉,里人益怜其心。

开成五年夏六月,陀萨召里中民告曰:“我今夕死矣,汝为吾塔瘗其一尸一。”

果端坐而卒。

于是里中之人,建塔于岐一陽一之西冈上,漆其一尸一而瘗焉。

后月余,或视其首,发仅寸余,弟子即剃去。

已而又生,里人一大异,遂扃其户,竟不开焉。

(出《宣室志》)

有个叫佛陀萨的僧人,他的名籍编在岐一陽一法门寺。

他自己说是姓佛,陀萨是他的名字。

他常常一个人在岐一陽一的乡村行乞,穿的是道教徒常穿的黄衣服,手里拿着佛僧离不了的锡杖。

年纪虽然老了,然而相貌就像不懂事的孩子一样。

他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声说话,或者辱骂其他僧人。

僧人对他又气又恨。

他的吃喝穿戴都是跟乡里人乞讨来的。

乡里人可怜他愚呆,格外多给他衣食,所以他的费用比其他僧人都富裕。

佛陀萨也把自己宽裕的东西匀给乡里的穷苦人,乡里人于是更喜爱他的善良心肠。

开成五年夏季六月,陀萨召集起乡里人,告诉他们说:“我今晚上就要死了,你们要为我建一座塔,把我的一尸一体葬在里面。”

到了晚上,他果然端坐着死去了。

乡里人于是在岐一陽一的西山岗建起佛塔,把他的遗体安葬在里面。

一个多月之后,有人看到他的头发长出一寸多长,弟子们便去剃掉了。

剃完之后又长了出来,乡里人一大为惊异,便把塔门锁住了,再也打不开。

兴元上座

兴元县西墅有兰若,上座僧常饮酒食肉,群辈皆效焉。

一旦多作大饼,招群徒众,入一尸一陁林。

以饼裹腐一尸一肉而食,数啖不已。

众僧掩鼻而走。

上座曰:“汝等能食此肉,方可食诸肉。”

自此缁徒因成一精一进也。

(出《云溪友议》)

兴元县西郊有座寺庙,上座僧人常常喝酒吃肉,下面的许多僧人都跟着效仿。

有一天早上寺庙里做了许多大饼,上座僧人招呼着一群门徒,走进了专门停放一尸一体的山林。

他用大饼包着腐一尸一的肉吃,一块一块地吃起来没完。

僧人们一个个捂起鼻子就跑。

上座僧却说:“你们只有能吃此肉,才能吃其他的肉。”

从此以后,佛教徒因为能吃此物更修行一精一深了。

赵 蕃

唐国子祭酒赵蕃,大和七年为南宫郎。

忽一日,有僧乞食于门且谓,其家僮曰:“吾愿见赵公。

可乎?”

家僮告蕃,蕃即命延入与坐。

僧乃曰:“君将有忧,然亦可禳去。”

蕃即拜而祈之。

僧曰:“遗我裁刀一千五百、庶可脱君之祸。

不然,未旬日,当为东南一郡耳。”

蕃许之,约来日就送焉,且访其名暨所居。

僧曰:“吾居青龙寺,法安其名也。”

言已遂去。

明日,蕃即办送之。

使者至寺,以物色访群僧,僧皆不类。

且询法安师所止,周遍院宇,无影响踪迹。

后数日,蕃出为袁州刺史。

(出《宣室志》)

唐朝国子祭酒赵蕃,文宗大和七年时任南宫郎。

一天,忽然有个僧人到他门前讨饭,并且对僮仆说:“我要见见你家赵公。

可以吗?”

僮仆报告了赵蕃,赵蕃就让把僧人领进屋,又让他坐下。

僧人说:“你要面临忧患,但这忧患也是可以消除的。”

赵蕃急忙施礼祈求消除之法,僧人说:“送给我一千五百把剪刀,说不上就能解除你的祸患。

不然,你要离开朝廷而去东南一个郡任职。”

赵蕃答应了他,约定明天把剪刀送去,并且询问僧人的名字与住所,僧人说:“我住在青龙寺,法安是我的名字。”

说完他就走了。

第二天,赵蕃就备齐了剪刀派人给送去。

使者到了青龙寺时,根据相貌在僧人群里查找法安,僧人们一个个都不像。

他便询问法安师父在什么地方。

全寺庙都找遍了,也没见到法安的音讯和踪迹。

过了几天,赵蕃离开京城出任袁州刺史。

怀 浚

秭归郡草圣僧怀浚者,不知何处人。

唐乾宁初到彼,知来藏往,皆有神验。

爱草书,或经、或释、或老,至于歌诗鄙琐之言,靡不集其笔端。

与之语,即阿唯而已,里人以神圣待之。

刺史于公以其惑众,系而诘之。

乃以诗代通状曰:“家在闽川西复西,其中岁岁有莺啼。

如今不在莺啼处,莺在旧时啼处啼。”

又诘之,复有诗曰:“家住闽川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

而今不在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

郡牧异而释之。

详其诗意,似在海中,得非杯渡之流乎?行旅经过,必维舟而礼谒,告其吉凶,唯书三五行,终不明言,事往果验。

荆南大校周崇宾谒之,书字遗之曰:“付皇都勘。”

尔后入贡,因王师南讨,遂絷于南府,竟就戮也。

押衙孙道能谒之,书字曰:“付竹林寺。”

其年物故,营葬乃古竹林寺基也。

皇甫铉知州,乃画一人荷校,一女子在旁。

后为娶民家女遭讼,锢身入府。

波斯穆昭嗣幼好药术,随其父谒之,乃画一道士乘云把一胡一 卢,书云:“指挥使高牒衙推。”

穆生后以医药有效,南平王高从诲与巾裹,摄府衙推。

王师伐荆州,师寄南平王诗云:“马头渐入扬州路。

亲眷应须洗眼看。”

是岁输诚淮海,获解重围。

其他不可殚记。

或一日,题庭前芭蕉叶上云:“今日还债。

幸州县无更勘穷。”

来日为人所害,一尸一首宛然,刺史高公为之荼毗之。

(出《北梦琐言》)

秭归郡草圣僧人怀浚,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唐昭宗乾宁初年到了秭归。

他能预测未来的事情,每次都像神灵一样准确。

爱好草书,对于儒教、佛教、道教等思想学说,乃至于诗歌、笔记、小说等文字,无不广泛涉猎,都能驾驭运用。

别人跟他说话时,他只是哼哼哈哈而已。

乡里人都把他当做神人圣人看待。

秭归刺史于公以“惑众”之罪名把他绑了去审问,他用诗歌代替状子道:“家在闽川西复西,其中岁岁有莺啼。

如今不在莺啼处,莺在旧时啼处啼。”

又一次审问他,他又用诗回答道:“家住闽川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

而今不在红花处,花在旧时红处红。”

郡守以为他是异人,就把他释放了。

推究他的那两首诗的含义。

似乎说的是在海中的事,怀浚莫非是杯渡之流吗?过路的行人在路过此地时,必定泊船停车前去访问他。

他在告诉人家吉凶之事时,只写几句文字,一直不明说。

事过之后,往往都能应验。

荆南大校尉周崇宾访向他时,他写了几个字送给他,这几个字是:“付皇都勘”。

尔后氏入朝进贡,因为朝廷军队南下讨伐,周崇宾被拘囚在南府,终于被杀死了。

押衙孙道能访向他时,他写的几个字是:“付竹林寺”。

这年孙道能死了,安葬的地点就是过去一座竹林寺的旧址。

皇甫铉知州访问他时,他画了一个人带着枷,有一女子在旁边。

后来皇甫铉因为娶了民家女子一事吃了官司,被关押在官府里。

波斯人穆昭嗣年幼时爱好制药的技术,跟着父亲去访问怀浚时,怀浚画了一个道士手把一胡一 卢坐在云端,并在画上题字道:“指挥使高牒衙推。”

穆昭嗣后来因为药做得好,很有疗效,南平王高从海给一套官服,让他统摄府内衙推。

南平王出师讨伐荆州时,怀浚师寄给南平王两句诗:“马头渐入扬州路,亲眷应须洗眼前。”

这一年南平王输诚于淮海,才得以解脱了重围。

类似的例子很多,其他的就不能一件件都写在这里了。

有一天,怀浚在院子内的芭蕉叶上题写道:“今日还债。”

因为州县之中没有比他更贫穷的,所以当天并没人杀害他。

后来有一天被人害死了,一尸一体就象活着时一样,表情很自然,刺史高公将他遗体火化了。

智者禅师

唐越州山一陰一县有智禅师。

院内有池,恒赎生以放之。

有一鼍,长三尺,恒食其鱼。

禅师患之,取鼍送向禹王庙前池中。

至夜还来。

禅师咒之曰:“汝勿食我鱼,即从汝在此。”

鼍于是出外放粪,皆是青泥。

禅师每至池上,唤鼍即出,于师前伏地。

经数十年,渐长七八尺。

禅师亡后,鼍亦不复见。

(出《朝野佥载》)

唐代,越州山一陰一县有个智禅师。

寺庙院里有个池塘,他经常赎回被人扑捞的生物放到池塘里。

池塘里有一只大鳄鱼,有三尺长,总吃池塘里的鱼。

禅师把它当作祸患,便把它送到禹王庙前面的池塘里去了。

到了夜晚,这只大鳄鱼又自己回来了。

禅师对它诅咒道:“你不吃我的鱼,就随你呆在这里。”

从此,鳄鱼到池塘外面排粪时,排出的全是黑泥。

禅师到池边一召唤它就爬上来,趴在禅师面前。

过了几十年,这只鳄鱼慢慢长到七八尺长。

禅师去世后,鳄鱼也看不到了。

法 本

晋天福中,考功员外赵洙言:近日有僧自相州来。

云:“贫道于襄州禅院内与一僧名法本同过夏,朝昏共处,心地相洽。

法本常言曰:‘贫道于相州西山中住持竹林寺,寺前有石柱。

他日有暇,请必相访。

’”其僧追念此言,因往彼寻访。

洎至山下村中,投一兰若寄宿。

问其村僧曰,此去竹林寺近远。

僧乃遥指孤峰之侧曰:“彼处是也。

古老相传,昔圣贤所居之地。

今则但有名存焉,故无院舍。”

僧疑之,诘朝而往。

既至竹林丛中,果有石柱,罔然不知其涯涘。

当法本临别云:“但扣其柱,即见其人。”

其僧乃以小杖扣柱数声。

乃风雨四起,咫尺莫窥。

俄然耳目豁开,楼台对峙,身在山门之下。

逡巡,法本自内而出,见之甚喜,问南中之旧事。

乃引其僧,度重门,升秘殿,参其尊宿。

尊宿问其故,法本云:“早年相州同过夏,期此相访,故及山门也。”

尊宿曰:“可饭后请出,在此无座位。”

食毕,法本送至山门相别。

既而天地昏暗,不知所进。

顷之,宛在竹丛中石柱之侧,余并莫睹。

即知圣贤之在世,隐显难涯,岂金粟如来独能化见者乎。

(出《玉堂闲话》)

晋朝天福年间,考功员外赵洙说,近日有个僧人从相州来到京城,对他说:“贫道在襄州禅院里与一个叫法本的僧人一起避暑,朝夕共处,情投意合。

法本经常说:‘贫道在相州西山中住持竹林寺,寺前有石柱。

他日有闲暇时,请你一定去访向我。

’”这位僧人一直惦记着法本的话,便去相州寻访法本。

他到了相州西山下的村庄,在一座寺庙里寄宿。

他问村里的僧人,去竹林寺还有多远。

村中僧人指着远处孤峰的侧面说:“那个地方就是竹林寺。

自古以来代代相传,说那个地方是从前圣贤所居之地。

但是现在只保留下竹林寺的名称,并没有寺院房舍。”

这位僧人表示怀疑,第二天一早就朝那里走去。

走到竹林丛中,果然看到有石柱,但除了石柱之外,再也看不到可供找寻的标志。

他想起法本临别时说过,只要敲上石柱就能见到他本人,于是就用手中的小锡杖敲了石柱几下。

顿时风雨四起,眼前漆黑一一团一 ,咫尺之内都看不见东西。

眨眼之间又豁然开朗,耳目为之一新,只见楼台双双耸立,自己就站在寺庙的山门跟前。

不大一会儿,法本从寺内走了出来,两人相见十分高兴,又问起当初在襄州相处时的往事,然后就领着这位僧人穿过重门,走上秘殿,参见法本的老前辈。

老前辈询问法本为什么领进这位僧人来,法本说:“早年在相州一起避暑时,约他来此访问我,所以他才来到山门下的。”

老人家说:“请他吃过饭后就出去吧。

在这里没有他的座位。”

吃完饭后,法本送他到山门。

于是两人相别。

他与法本刚刚分手,就见眼前天昏地暗,不知该往哪里走。

转眼之间,他已站在竹林丛中石柱旁边,刚才看到的一切全不见了。

由此可知,古代圣贤在世间是存在的,只不过他们的存在或隐或显很难辨清而已;岂止像金粟如来等能够化身而出现在世上呢!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太平广记》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李德裕齐州僧抱玉师束草师惠宽素和尚怀信佛陀萨《太平广记》卷第九十八 异僧十二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