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演义
第六十一卷 捋帝须老臣爱国 扪杖痕嗣主忘亲
话说北朔州原是齐之重镇,风俗强悍,士卒骁勇。
既降于周,周主遣齐降将封辅相为其地总管。
有长史赵穆智勇盖世,心不忘齐,会任城王起兵瀛州,谋执辅相,以城迎之。
辅相逃去,及任城被执,乃迎定州刺史高绍义。
绍义据马邑,引兵南出,欲取并州。
至新兴而肆州已为周守,又闻宇文神举大兵将到,还保北朔州。
神举进兵一逼一之,绍义谓赵穆曰:“我兵新集,敌皆劲旅,将何以战?”
穆曰:“战也,胜之,可以席卷并、肆;不胜,则北走突厥,再为后图。”
遂进战,连战数阵,绍义皆败,穆战死。
绍义北奔突厥,犹有众三千人,下令曰:“欲还者听。”
于是辞去者大半。
突厥佗钵可汗常谓齐神武英雄天子,以绍义重踝似之,甚见一爱一重。
凡齐人在北者,悉以隶之。
高宝宁自和龙劝进,绍义遂称皇帝。
以宝宁为丞相,欲延齐一线之脉。
而窜身异域,不敢与周相抗。
于是除和龙外,齐地皆入于周。
凡得州五十,郡一百六十二,县三百八十五,户三百三十万二千五百二十八。
帝命班师,驾至长安,置高纬于前,列其王公等于后,车舆、旗帜、器物,以次陈之。
备法驾,布六军,奏凯乐,献俘于太庙。
观者夹路,皆称万岁。
爵赏有功,大赦天下。
封高纬为温公。
齐之诸王三十余人,咸受封爵。
一日,宴于内廷。
齐君臣皆侍饮,帝令温公起舞,折旋中节。
延宗在坐,悲不自持。
又命孝珩吹笛,辞曰:“亡国之音,不足上渎王听。”
固命之,才执笛,泪下呜咽。
帝不复强,以李德林为内史上士,自是诏诰格式及用山东人物,并以委之。
帝从容谓群臣曰:“我往常唯闻李德林名,欲见其面不可,得复见其为齐朝作诏书移檄,正谓是天上人。
岂意今日得其驱使。”
纥豆陵毅对曰:“臣闻骐驎凤凰为王者瑞,可以德感,不可力致。
然骐驎凤凰,得之无用,岂如德林为瑞,且有用哉?”
帝大笑曰:“诚如卿言。”
未几,有诬告温公与定州刺史穆提婆谋反者,遂同日诛之。
其宗族皆赐死。
众人多自陈冤,欲求免诛,独延宗攘袂不言,以椒塞口而死。
纬弟仁英以清狂,仁雅以瘖疾得免。
其亲属不杀者,散配西土,皆死于边裔。
先是温公至长安,向帝求冯淑妃。
帝曰:“朕视天下如敝屣,一女子岂为公惜。”
仍以赐之。
及温公遇害,妃归代王达。
王甚嬖之,偶弹琵琶,弦断。
妃有诗曰:
虽蒙今日一宠一,犹忆昔时怜。
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
任城王有妃卢氏,任城死,赐大将斛斯征。
卢妃蓬首垢面,长斋不言笑,征怜而放之,乃为尼。
其后,齐之宫妃嫔御流落在外者,贫不能存,至以卖烛为业。
此皆后话不表。
且说帝自灭齐后,节己一爱一民,亲贤远佞,殷殷求治,人皆喜太平可致。
时帝生七子,太子贇最长,故以储位归之。
但一性一顽劣,好昵近小人。
大臣皆忧其不才。
于是左宫正宇文孝伯言于帝曰:“太子者,国之根本,天下之命悬于太子。
今皇太子为国储贰,德义罕闻,臣忝宫官,实当其责。
且太子春秋尚少,志业未成,伏乞陛下妙选正人,为其师友,调护圣质,犹望日就月将,如或不然,恐后悔无及。”
帝敛容曰:“卿世代鲠直,竭诚所事。
观卿此言,有家风矣。”
孝伯拜谢曰:“非言之难,受之难也。”
帝曰:“正人岂复过卿,吾将使尉迟运助吾子。”
于是,以运为右宫正。
又尝问内史乐运曰:“卿言太子何如人?”
对曰:“中人。”
帝顾谓齐王宪曰:“百官佞我,皆称太子聪明仁恕,惟运所言,不失忠直耳。”
因问辅翼中人之状。
运曰:“如齐桓是也。
管仲相之则伯,竖貂辅之则乱。
可与为善,可与为恶。”
帝曰:“我知之矣。
其使之亲君子,远小人乎?”
遂擢运为京兆丞。
太子闻之,意甚不悦。
太子妃杨氏,隋公坚女。
坚姿相奇伟,时辈莫及,见者皆惊为异人。
畿伯大夫来和善相人,私谓坚曰:“吾阅人多矣,未有如公之相者。
眼如曙星,无所不照。
后日当王有天下,愿忍诛杀。”
坚曰:“公勿言此,以速予祸,得不失职足矣。”
齐王宪与坚友善,然谓帝曰:“普六茹坚形貌异常,非人臣相。
臣每见之,不觉自失。
恐为宗庙忧,请早除之。”
帝亦颇以为疑,因使来和相之。
和诡对曰:“坚相不过位极人臣,正是守节人,可镇一方。
若为将领,收江南如拉朽。”
盖帝本有平陈之意,闻之大喜,待坚愈厚。
时吐谷浑入犯,帝命大将军王轨辅太子讨之。
吐谷浑退,大兵至伏俟城而还。
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苦役士卒,耗损军粮,嬖臣郑译等相助为非。
轨谏不听。
军还,轨言之帝。
帝大怒,杖太子一百;并杖译,除其名;宫臣亲幸者咸被遣。
越数日,太子潜召译等,戏狎如初。
译因曰:“殿下何时得据天下,臣得一心事主。”
太子曰:“且有待。”
益昵之。
帝遇太子甚严,每朝见,与群臣无二。
虽隆寒盛暑,不得休息,以其嗜酒,禁不得至东宫。
有过辄加捶挞。
尝谓之曰:“古来太子被废者几人,余儿岂不堪立耶!”乃命东宫官属录太子言语动作,每月奏闻。
太子畏帝威严,矫情饰说,由是过不上闻。
王轨尝与内史贺若弼言,太子必不克负荷。
弼深以为然,劝轨陈之。
轨后侍坐帝旁,共谈国政,色若不豫者。
帝怪之,问曰:“卿何为尔?”
轨对曰:“皇太子仁孝无闻,恐不了陛下家事,奈何?愚臣庸昧,不足深信。
陛下尝以贺若弼有文武才,亦每以此为忧。”
帝召弼问之,弼曰:“皇太子养德深宫,未闻有过也。”
既退,轨让弼曰:“平生言论,无所不道。
今者对扬,何得乃尔反覆?”
弼曰:“此公之过也。
太子国之储贰,岂易发言?
事有蹉跌,便至灭族。
本谓公密陈臧否,何得遂至昌言?”
轨默然久之,乃曰:“吾专心国家,遂不存私计。
向者对众,良实非宜。”
后轨因内宴上寿,捋帝须曰:“可一爱一好老公,但恨后嗣弱耳。”
先是帝问孝伯曰:“吾儿比来何如?”
孝伯曰:“太子比惧天威,更无过失。”
及闻轨言,罢酒责孝伯曰:“公尝语我,云太子无过。
今轨有此言,公为诳矣。”
孝伯曰:“臣闻父子之际,人所难言。
臣知陛下必不能割慈忍一爱一,遂尔结舌。”
帝默然久之,乃曰:“朕已委公矣,公其勉之。”
后王轨又言于帝曰:“太子非社稷主,若为帝必败,普六茹坚有反相,若不除之,必为后患。”
帝不悦曰:“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
坚闻之甚惧,深自晦匿。
帝亦深以轨言为然。
但汉王次长素有过,余子皆幼,故得不废。
又屡欲除坚,不果而止。
俄而,帝不豫,越数日,疾益剧。
六月丁酉朔,遂殂。
时年三十六。
戊戌,太子即位,是为周宣帝。
尊皇后阿史那氏为皇太后,立妃杨氏为后。
以后父坚为上柱国、大司马。
宣帝始立,即逞奢欲,大行在殡,曾无戚容,扪其杖痕,大骂曰:“死晚矣!”武帝宫人有美色者,即一逼一为一婬一乱。
超拜郑译为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大夫,委以朝政。
出王轨为徐州总管。
葬武帝于孝陵,庙号高祖。
既葬,诏内外公除帝及六宫,皆议即吉。
或以为葬期既促,事讫即除,太为汲汲不从。
以齐王宪属尊望重忌之,谓孝伯曰:“公能为朕图齐王,当以其官相授。”
孝伯叩头曰:“先帝遗招,不许滥诛骨肉。
齐王,陛下之叔,功高德茂,社稷重臣。
陛下若无故害之,臣又顺旨曲从,则臣为不忠之臣,陛下为不孝之子矣。”
帝不怿,由是疏之。
有嬖臣于智为帝设计曰:“此事臣能任之。
臣请往候宪,归即诬其谋反。
陛下召而诣之。
臣与面质,教他有口难辩,则杀之不患无名矣。”
帝从其计,乃使于智语宪,欲以为太师,且召之曰:“晚与诸王俱入。”
宪至殿门,有旨诸王皆退,独被引进,方升阶,有壮士数人从内出,见而执之。
宪曰:“我何罪而执我?”
帝在上厉声曰:“躬图反逆,焉得无罪?”
宪问:“何据?”
于智从旁证之。
宪目光如炬,与智争辩不屈。
或谓宪曰:“以王今日事势,何用多言?”
宪曰:“死生有命,宁复图存。
但老母在堂,留兹遗憾耳。”
掷笏于地,众遂缢之。
帝复召宪僚属,使证成其罪。
参军李纲誓之以死,处以极刑,终无挠辞。
有司以露车载宪一尸一而出,故吏皆散,唯纲抚棺号恸,躬自瘗之,哭拜而去。
又杀大将军王兴、仪同独狐熊、大将军豆卢绍,皆素与宪亲善者也。
杀宪既属无名,兴等无辜受诛,时人谓之“伴死”。
以于智为有功,加柱国,封齐郡公。
正月癸巳,帝受朝于露门,始与群臣服汉、魏衣冠。
大赦,改元大成。
置四辅官:以大冢宰越王盛为大前疑,总管蜀公迥为大右弼,申公李穆为大左辅,隋公杨坚为大后丞。
先是帝初立,以高祖《刑书要制》为太重而除之。
又数行赦宥,既而民轻犯法,一奸一宄不止。
又自以奢一婬一多过,恶人规谏,欲为威虐,慑服群下,乃更为《刑经圣制》,用法益深。
大醮于正武殿,率群臣拜于殿下,告天而行之。
密令左右伺察百官,小有过失,辄加诛谴,以为彼方救死不暇,安敢规我。
于是人莫敢言。
日恣声乐,鱼龙百戏,常陈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
多聚美一女,以实后宫。
衣服宫室,俱穷极华美。
高祖节俭之风,于斯荡尽。
游宴沉湎,或旬日不出。
群臣请事者,皆因宦官奏之。
以至百弊丛生,朝政多阙。
于是京兆丞乐运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
其略云:大尊比来事多独断,不参诸宰辅与众共之,非询谋佥同之道,政事焉得无缺?一失也。
广搜美一女,以为嫔御;仪同以上女,不许出嫁。
贵贱同怨,非所以慰人心而光君德,二失也。
大尊一入后宫,数日不出,所须闻奏,多附宦者。
君门等于万里,上下情意不孚,三失也。
即位之初,下诏宽刑,未及半年,更严前制。
非法之加,害及无辜,四失也。
高祖斫雕为朴,率民以俭。
崩未逾年,而遽穷奢丽,财用不恤,五失也。
徭赋下民,以奉俳优角抵,六失也。
上书字误者,即治其罪。
杜献书之路,塞忠言之入,七失也。
天象垂诫,不能谘诹善道,修布德政,八失也。
唯兹八失,臣知而不言,则死有余责。
陛下知而不改,臣见周庙不血食矣。
书上,帝览之大怒,立命绑赴市曹斩之。
朝臣恐惧,莫有敢救者。
内史中大夫元岩叹曰:“臧洪同死,昔人犹且愿之,况比干乎!若乐运不免受诛,吾将与之同死。”
乃谓监刑者曰:“且缓须臾,予将见帝言之。”
岩即诣阁请见,帝怒容以待。
岩从容谓帝曰:“乐运不顾其死,欲以求名。
陛下遽以为戮,适遂其志。
不如劳而遣之,以广圣度。
是运不得名,而陛下得名矣。”
帝颇感悟,遂令勿杀。
明日召运谓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为忠臣。”
运再拜曰:“大尊能不忘臣言,社稷之福也,天下幸甚。”
赐以御食而后出,举朝闻之,群相庆贺,谓帝有悔悟之机。
但未识自是以后,帝能顿改前过否,且听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