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
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
【原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①,见不善如探汤②;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注释】
①如不及:好象赶不上似的,形容急切追求。
②探汤:探,用手试;汤,滚一烫的热水。
【译文】
孔子说:“见到善就如同赶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见到不善就如同用手试开水一样急忙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
隐居以保持自己的志向,行仁义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到过这样的话,但没有看到这样的人。”
【读解】
这里展示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处世哲学:前一种是独善其身的人;后一种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尽心上》的人,或者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叫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述而》)
发两种人都不错。
但孔子认为前一种还比较容易做到,所以说他不仅听到过这种说法,也确实见到过这种人。
后一种则不容易做到,所以说他只听到过这种说法,但却没有真的见到过这种人。
其实,孔子也不是完全没有见到过这种人。
在《公治长》篇里,他曾评论南容时:“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并把自己的侄女儿嫁给了他。
在《卫灵公》篇里,他又评论卫国大夫蘧伯玉,说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这些人都是他见过的。
甚至在与颜渊谈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的处世态度时,他还说“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认为只有他和得意弟子颜渊能做到这样。
当然,所有这些人,包括他自己和颜渊,都有做的程度不同,尤其是,往往是有这种处世态度,但不一定真正实现了,特别是关于“达则兼善天下”,也就是“行义以达其道”的方面,无论是颜渊还是他自己都没能够做到,南容和蘧伯玉也成就不大,所以,朱嘉认为只有伊尹、姜大公一流的人才真正州了“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伊尹、姜大公都只是孔子听到过而没有见到过的人。
为什么独善其身还比较容易做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就非常难做到呢?这是因为,独善其身的主观能动一性一可以起很大的作用,不外呼是自己管住自己罢了。
而“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其道”,尤其是“行义以达其道,,不只是靠主观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还必须有客观的条件,也就是时势和机遇才行。
所以,没有时势和机遇,你也就不必苦苦追求,‘行义以达其道”了,能够做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独善其身、洁身自好也就算不错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