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邵·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邵姓主要是以封地为姓氏,出自姬姓。
据《通志·氏族略》载,周文王之子召公奭,封邑于召(今陕西省东岐山西南),称为召公,后又封于燕国(今河北北部)。
他派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任太保。
在整个周王朝时代,召公的子孙在周王室中地位一直十分显赫。
公元前222年,秦国灭掉了燕国,于是召公的后裔就以原封地“召”为姓。
汉代以后,召姓后裔又把“召”改成“邵”,从此诞生了邵姓。
【全国的分布】
据有关史籍记载,燕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三国魏晋时,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一陽一、汝南一带;唐宋时期,浙一江一、安徽、福建多有邵姓居住;明初,邵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安徽、浙一江一、山东等地;清朝开始,有邵姓迁至台湾及海外地区。
如今,邵姓主要分布在甘肃、一江一苏、安徽等省。
【姓氏名人】
邵雍:字尧夫,谥康节,范一陽一(今河北省涿州)人,北宋著名哲学家。
一精一研周易,创立象数之学。
著有《宋史》、《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邵光祖:字弘道,河南人,元朝著名学者。
好儒学,非圣贤之书不读。
吴中学者称其为“五经师”。
邵普涵:今浙一江一余姚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历史学家。
他还长于经学,撰有《尔雅正义》,成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他还曾参与纂修《继三通》、《八旗通志》等书。
今天的《四库全书》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姓氏文化】
邵雍墓
邵雍墓位于河南省洛一陽一市伊川县平等乡西村的山坡上。
墓地东临伊水,西依紫荆山,南北长89米,东西宽48米,占地面积1764平方米。
自宋代起,经明、清、民国时期多次修整,规模宏大。
邵雍墓呈圆锥状,高2米,周长10.8米,沿墓家底部砌有高1米的八角形青砖护冢墙。
墓冢墙南侧平面上砌石碣一块,上刻“新安伯”三字。
石碣南为墓碑,上书“宋先儒康节邵夫子墓”。
墓南建有石坊,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后毁。
清乾隆十七年重建。
石坊由青石砌成,底柱四根,呈正方形,石坊檐下,挂有“安乐佳城”石厦额。
墓园中央有按堂三间,是1968年在原址上重建。
最南端是山门,始建于明宣德三年,清乾隆六年重修。
山门面南而开,青砖门墙两边均嵌有石刻对联,上联为“删后无诗啸月嘲风留去壤”,下联是“画前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
山方有石刻匾额,上书“邵夫子墓”。
在山门通往墓冢的神道两侧有石狮一对,威武庄严。
1963年,被河南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又进行了修葺并建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