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古文版《资治通鉴》在线阅读·宋纪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
宋纪二宋文帝元嘉元年(甲子,公元424年)
[1]春,正月,魏改元始光。
[1]春季,正月,北魏改年号为始光。
[2]丙寅,魏安定殇王弥卒。
[2]丙寅(初四),北魏安定殇王拓跋弥去世。
[3]营陽王居丧无礼,好与左右狎昵,游戏无度。
特进致仕范泰上封事曰:伏闻陛下时在后园,颇习武备,鼓在宫,声闻于外。
黩武掖庭之内,喧哗省闼之间,非徒不足以威四夷,祗生远近之怪。
陛下践阼,委政宰臣,实同高宗谅暗之美;而更亲狎小人,惧非社稷至计,经世之道也。”
不听。
泰,宁之子也。
[3]营陽王刘义符在为其父宋武帝刘裕服丧期间,喜欢与左右侍从亲一昵轻佻,嬉戏游乐,不能自我节制。
以特进衔退休的范泰呈上一本用皂囊封板的奏章,说:“我听说陛下常常在后花园习武练功,鼓虽在宫中,鼓声却远传宫外,在禁宫深院,打闹砍杀,又在朝廷各部公堂之间,喧哗嘶喊。
如此,则不但不能威服四方夷族,而只能使远近各邦觉得怪诞不经。
陛下即位以来,把政务都交给了宰相大臣,实际上同商朝的高宗武丁一样,有着服丧期间闭口不言的美誉。
想不到您却与小人亲近,恐怕这不是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和维持世风的好策略。”
刘义符没有理会范泰的劝告。
范泰是范宁的儿子。
南豫州刺史庐陵王义真,警悟一爱一文义,而一性一轻易,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慧琳道人情好款密。
常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
灵运,玄之孙也,一性一褊傲,不遵法度;朝廷但以文义处之,不以为有实用。
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常怀愤邑。
延之,含之曾孙也,嗜酒放纵。
刘宋南豫州刺史庐陵王刘义真,聪睿敏捷,喜一爱一文学,但是一性一情轻浮,常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以及慧琳道人等情投意合,过从甚密。
刘义真曾经说:“有朝一日我当上皇帝,就任命谢灵运、颜延之任宰相,慧琳道人为西豫州都督。”
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一性一情傲慢偏激,不遵守法令及世俗的约束。
当时朝廷只把他放在文学侍从之臣的位置上,却不认为他有从事实际工作的才干。
而谢灵运却自认为他的才能应该参与朝廷机要,因而常常愤愤不平。
颜延之是颜含的曾孙,喜一爱一饮酒,放一荡不羁。
徐羡之等恶义真与灵运等游,义真故吏范晏从容戒之,义真曰:“灵运空疏,延之隘薄,魏文帝所谓‘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者也;但一性一情所得,未能忘言于悟赏耳。”
于是羡之等以为灵运、延之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出灵运为永嘉太守,延之为始安太守。
司空徐羡之等对刘义真与谢灵运的交游,十分厌恶。
刘义真的旧部范晏曾婉言规劝刘义真,刘义真说:“谢灵运思想空疏不切实际,颜延之心胸狭窄,见识浅薄,正如魏文帝曹丕所说的‘古今文人,多不拘小节’呀!然而,我们几人一性一情相投,不能象古人说的互相理解而忘了言语那样。”
于是,徐羡之等认为谢灵运、颜延之挑一拨是非,离间亲王与朝廷的关系,诽谤朝廷要臣,贬谢灵运为永嘉太守,颜延之为始安太守。
义真至历陽,多所求索,执政每裁量不尽与;义真深怨之,数有不平之言,又表求还都,谘议参军庐江何尚之屡谏,不听。
时羡之等已密谋废帝,而次立者应在义真;乃因义真与帝有隙,先奏列其罪恶,废为庶人,徙新安郡。
前吉陽令堂邑张约之上疏曰:“庐陵王少蒙先皇优慈之遇,长受陛下睦一爱一之恩,故在心必言,所怀必亮,容犯臣子之道,致招骄恣之愆。
至于天姿夙成,实有卓然之美,宜在容养,录善掩瑕,训尽义方,进退以渐。
今猥加剥辱,幽徙远郡,上伤陛下常棣之笃,下令远近然失图。
臣伏思大宋开基造次,根条未繁,宜广树藩戚,敦睦以道。
人谁无过,贵能自新;以武皇之一爱一子,陛下之懿弟,岂可以其一眚,长致沦弃哉!”书奏,以约之为梁州府参军,寻杀之。
刘义真来到历陽之后,不断向朝廷索要供一应,掌权的朝臣每次都裁减,不完全听命。
刘义真深怀怨恨,经常有愤懑不平的言论,又上书朝廷请求回到京师建康。
谘议参军庐江人何尚之多次进言劝阻,刘义真拒不接受。
此时,徐羡之等已经在密谋策划废黜少帝刘义符,但废黜刘义符后,身为次子的刘义真依照顺序,应当继位。
于是,徐羡之等便利用刘义真与刘义符之间早已存在的宿怨,先上疏弹劾刘义真的种种罪行,将刘义真贬为平民,放逐到新安郡。
前吉陽县令堂邑人张约之上疏说:“庐陵王从小就得到先帝优厚慈一爱一的待遇,长大后又受到陛下和睦友一爱一的恩一宠一,所以心里有什么话,一定要说出来,内心想什么,一定会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
或许在某些地方违背了为臣之道,招致骄傲放纵而带来的灾祸。
但他聪明早熟,确有过人的才华,应该对他宽容教养,发挥他的长处,宽恕他的缺点,以恰当的方法训戒引导,升降都不应该过急。
如今朝廷突然剥夺了他的爵位,把他放逐并幽禁到边远的地方。
对上伤害了陛下手足之情,对下使远近民心仓皇失措。
我认为,我们大宋刚刚建立,宗室枝叶未繁,应该广泛树立藩属屏障,互相之间,敦厚和睦。
人谁能无过,可贵的是能够改过自新。
刘义真是武皇帝的一爱一子,是陛下的品德美好的弟弟,怎么可以因为他一时之过,就长期地舍弃放逐!”奏疏呈上后,朝廷任命张约之为梁州府参军,不久,便把他杀了。
[4]夏,四月,甲辰,魏主东巡大宁。
[4]夏季,四月,甲辰(十四日),北魏国主拓跋焘向东巡视,抵达大宁。
[5]秦王炽磐遣镇南将军吉毗等帅步骑一万南伐白苟、车孚、崔提、旁为四国,皆降之。
[5]西秦王乞伏炽磐派遣镇南将军乞伏吉毗等,率领步、骑兵共一万人,向南讨伐白苟、车孚、崔提、旁为等四个部族,全部降服。
[6]徐羡之等以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先朝旧将,威服殿省,且有兵众,乃召道济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五月,皆至建康,以废立之谋告之。
[6]刘宋司空徐羡之等因南兖州刺史檀道济是刘宋武帝时代的大将,威望震慑朝廷内外,而且掌握强大的军队,于是,便征召檀道济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
五月,二人先后抵达京师建康,徐羡之等就把废立皇帝的计划告诉了他们。
甲申,谢晦以领军府屋败,悉令家人出外,聚将士于府内;又使中书舍人邢安泰、潘盛为内应。
夜,邀檀道济同宿,晦悚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
甲申(二十四日),领军将军谢晦声称:领军将军府第破败,于是将家人全部迁到别的地方,而在府中聚集了将士,又派中书舍人刑安泰、潘盛为内应。
这天夜里,谢晦邀请檀道济同一居一室,谢晦又紧张又激动,不能合眼,檀道济却倒头便睡,十分酣畅,谢晦不由得大为敬服。
时帝于华林园为列肆,亲自沽卖;又与左右引船为乐,夕,游天渊池,即龙舟而寝。
乙酉诘旦,道济引兵居前,羡之等继其后,入自云龙门;安泰等先诫宿卫,莫有御者。
帝未兴,军士进杀二侍者,伤帝指,扶出东阁,收玺绶,群臣拜辞,卫送故太子一宫。
当时,少帝刘义符在皇家华林园造了一排商店,亲自买入卖出,讨价还价;又跟左右佞臣一起,划船取乐。
傍晚,刘义符又率左右游逛天渊池,夜里就睡在龙舟上。
乙酉(二十五日)凌晨,檀道济引兵开路,徐羡之等随后继进,从云龙门入宫。
刑安泰等已先行说服了皇家禁卫军,所以没有人出来阻挡。
刘义符还没有起一床一,军士已经闯入,杀掉刘义符的两个侍从,砍伤刘义符的手指,将刘义符扶持出东阁,收缴了皇帝的玉玺和绶带。
文武百官向他叩拜辞行,由军士把刘义符送回到他的故居太子一宫。
侍中程道惠劝羡之等立皇弟南豫州刺史义恭。
羡之等以宜都王义隆素有令望,又多符瑞,乃称皇太后令,数帝过恶,废为营陽王,以宜都王纂承大统,赦死罪以下。
又称皇太后令,奉还玺绂;并废皇后为营陽王妃,迁营陽王于吴。
使檀道济入守朝堂。
王至吴,止金昌亭;六月,癸丑,羡之等使邢安泰就弑之。
王多力,突走出昌门,追者以门关踣而弑之。
侍中程道惠劝徐羡之等人拥立皇弟、南豫州刺史刘义恭。
徐羡之等却认为宜都王刘义隆一向有很高的声望,又多有祥瑞之兆出现,于是,就宣称奉皇太后张氏之命,列举刘义符过失罪恶,废为营陽王,而由宜都王刘义隆继承皇帝之位,赦免死罪以下人犯。
又声称奉皇太后之命,收回皇帝印信,贬皇后司马茂英为营陽王妃,把刘义符送到吴郡,由檀道济入宫守卫朝堂。
刘义符抵达吴郡后,被软禁在金昌亭。
六月,癸丑(二十四日),徐羡之等派刑安泰,前去刺杀刘义符。
刘义符年轻力壮,奋战突围,逃出昌门,追兵用门闩捶击,将刘义符打翻在地杀死。
裴子野论曰:古者人君养子,能言而师授之辞,能行而傅相之礼。
宋之教晦,雅异于斯,居中则任仆妾,处处则近趋走。
太子、皇子,有帅,有侍,是二职者,皆台皂也。
制其行止,授其法则,导达臧否,罔弗由之;言不及于礼义,识不达于今古,谨敕者能劝之以吝啬,狂愚者或诱之以凶慝。
虽有师傅,多以耆艾大夫为之;虽有友及文学,多以膏粱年少为之;具位而已,亦弗与游。
幼王临州,长史行一事;宣传教命,又有典签;往往专恣,窃弄威权,是以本根虽茂而端良甚寡。
嗣君冲幼,世继一奸一回,虽恶物丑类,天然自出,然习则生常,其流远矣。
降及太宗,举天下而弃之,亦昵比之为也。
呜呼!有国有家,其鉴之矣!
裴子野论曰:古代君王养育儿子,儿子会说话的时候,由师傅教他文辞;会走路的时候,由师傅教他礼仪,刘宋国的皇家教育,一向与此不同;皇子在宫里的时候,交给奴仆婢女;在宫外,则依靠左右跟班。
不论是太子,还是皇子,都有所属的“帅”和“侍”,但是,担任这二种职务的人,都是等级低下的臣仆。
太子、皇子们的言谈举止,教育修养,以及行善行恶都由他们诱导。
而他们口中从不谈论礼义,见识不知古今。
因此,拘束谨慎的人,能把太子和皇子引向小气鄙俗,而狂妄粗一暴的人,则可能把太子和皇子引向凶暴与邪恶。
太子、皇上们虽然也有师傅,多由年迈力衰的大臣充任,虽然也有“友”和《文学》这些设置,但多是些纨子弟充当,徒有其名而已。
何况,皇子们也不愿跟这些人来往。
年幼的亲王,赴州就任,而负实际责任的,却是长史,并由长史推广教化,执行政务,又设有典签一职。
他们也往往窃弄权一柄一,恣意横行。
所以,皇族根一部虽然很茂盛,优良的枝叶却很少。
继位的小皇帝年纪幼小,邪恶一奸一佞之人世代不断。
虽然恶物丑类,出自上天,然而习惯已成,流毒久远呵!直到刘宋太宗皇帝刘,更是无道,连整个国家都丢弃了他,也是由于亲近一奸一佞小人的缘故呀!呜呼!有国有家的人,应当以此为鉴。
[7]傅亮帅行台百官奉法驾迎宜都王于江陵。
祠部尚书蔡廓至寻陽,遇疾不堪前;亮与之别。
廓曰:“营陽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弑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时亮已与羡之议害营陽王,乃驰信止之,不及。
羡之大怒曰:“与人共计议,如何旋背即卖恶于人邪!”羡之等又遣使者杀前庐陵王义真于新安。
[7]刘宋尚书令傅亮率领行台的文武百官,携带皇帝专用的法驾,前往江陵迎接宜都王刘义隆。
随行的祠部尚书蔡廓走到寻陽,患病不能继续前进。
傅亮与蔡廓辞别时,蔡廓说:“如今营陽王刘义符在吴郡,朝廷的供奉应十分优厚。
万一发生不幸,你们几人有弑君之罪名,到那时候,仍想活在世上就难了!”当时,傅亮已经与徐羡之商量好,决定谋害营陽王刘义符,听了蔡廓这番话后,便急忙写信给徐羡之,阻止这次行动,但已来不及。
徐羡之大怒,说:“与人共同商议的计划,怎么能够转过身就改变主意,而把恶名加给别人呢!”徐羡之等又派人杀死了流放在新安的庐陵王刘义真。
羡之以荆州地重,恐宜都王至,或别用人,乃亟以录命除领军将军谢晦行都督荆·湘等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欲令居外为援,一精一兵旧将,悉以配之。
徐羡之认为荆州之地十分重要,恐怕宜都王刘义隆抵达京师后,或许任命别人继任,于是他以录尚书事、总领朝政的名义,任命领军将军谢晦代理都督荆、湘等七州诸军事,兼荆州刺史,希望谢晦居外地作为声援。
于是,为谢晦配备了一精一锐军队和能征善战的将领。
秋,七月,行台至江陵,立行门于城南,题曰“大司马门”。
傅亮帅百僚诣门上表,进玺绂,仪物甚盛。
宜都王时年十八,下教曰:“猥以不德,谬降大命,顾己兢悸,何以克堪!辄当暂归朝廷,展哀陵寝,并与贤彦申写所怀。
望体其心,勿为辞费。”
府州佐史并称臣,请题榜诸门,一依宫省;王皆不许。
教州、府、国纲纪宥所统内见刑,原逋责。
秋季,七月,行台到江陵,把象征一性一的宫城城门立在城南,题名“大司马门”。
傅亮率领文武百官前往“大司马门”,呈上奏章和皇帝玉玺和服装,仪式盛大隆重。
宜都王刘义隆当时年仅十八岁,发布文告说:“我无才无德,蒙上天错一爱一降下大命。
我实在惶恐惊悸,怎么能够担负起如此大任!现在暂且回到京师,哀祭祖先陵墓,并与朝中贤能的大臣陈述我的意见,希望诸位大臣体谅我的用心,不要再说别的。”
荆州府州长史及其他辅助官员一律称臣,并请求仿效国都宫城,更改各门名称。
刘义隆一概不许。
而且命令荆州、都督府和宜都国的官署宽怒管辖地区内已叛决的罪人,和无力偿还的债务。
诸将佐闻营陽、庐陵王死,皆以为疑,劝王不可东下。
司马王华曰:“先帝有大功于天下,四海所服;虽嗣主不纲,人望未改。
徐羡之中才寒士,傅亮布衣诸生,非有晋宣帝、王大将军之心明矣;受寄崇重,未容遽敢背德。
畏庐陵严断,将来必不自容。
以殿下宽睿慈仁,远近所知,且越次奉迎,冀以见德;悠悠之论,殆必不然。
又,羡之等五人,同功并位,孰肯相让!就怀不轨,势必不行。
废主若存,虑其将来受祸,致此杀害;盖由贪生过深,宁敢一朝顿怀逆志!不过欲握权自固,以少主仰待耳。
殿下但当长驱六辔,以副天人之心。”
王曰:“卿复欲为宋昌邪!”长史王昙首、南蛮校尉到彦之皆劝王行,昙首仍陈天人符应,王乃曰:“诸公受遗,不容背义。
且劳臣旧将,内外充满,今兵力又足以制物,夫何所疑!”乃命王华总后任,留镇荆州。
王欲使到彦之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反,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陽。
刘义隆左右将领和亲信闻知营陽王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二人被杀身死,都认为可疑,劝刘义隆不要东下。
司马王华说:“先帝功盖天下,四海威服;虽然继承人违法犯纪,皇家的威望却没有改变。
徐羡之才能中等、出身寒士;傅亮也是由平民起家的书生。
他们并没有晋宣帝司马懿、王敦那样的野心,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他们接受托孤的重任,享有崇高的地位,一时不会背叛。
只是害怕庐陵王刘义真下肯宽宥,将来无地自容,才痛下毒手。
殿下聪睿机敏,仁慈宽厚,远近闻名。
他们这次破格率众前来奉迎,是希望殿下感激他们。
毫无根据的谣言,一定不是真的。
另外,徐羡之等五人,功劳地位相同,谁肯服谁?即使他们中有人心怀不轨,企图背叛,也势必不成。
被废黜的君主如果活着,他们担心将来遭到报复,所以才起杀机,是因为他们过于贪生怕死的缘故,他们怎么敢一朝之间突然谋反呢!只不过想牢牢地掌握大权,巩固地位,奉立年轻的君主使自己得到重视而已!殿下只管坐上六匹马拉的车驾,长一驱一直一入,才能不辜负上天及百姓的希望。”
宜都王刘义隆说:“你莫非想当宋昌第二!”长史王昙首、南蛮校尉到彦之等都劝刘义隆动身东行。
王昙首又分析了天象和人间的种种祥瑞征兆。
刘义隆才说:“徐羡之等接受先帝的遗命,不致于背义忘恩。
而且功臣旧将,布满朝廷内外,现有的兵力又足以制一服叛乱,如此,我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于是,刘义隆命令王华总管善后事务,留守荆州,又想派到彦之率军作前锋,先行出发开道,到彦之说:“如果肯定他们不反,就应该穿上官服,顺流而下,倘若万一发生不测,我的这支军队根本不能抵御,却使他们由此产生误会,不符合远近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正好雍州刺史褚叔度去世,刘义隆就派遣到彦之暂且镇守襄陽。
甲戌,王发江陵,引见傅亮,号泣,哀动左右。
既而问义真及少帝薨废本末,悲哭呜咽,侍侧者莫能仰视。
亮流汗沾背,不能对;乃布腹心于到彦之、王华等,深自结纳。
王以府州文武严兵自卫,台所遣百官众力不得近部伍。
中兵参军朱容子抱刀处王所乘舟户外,不解一带者累旬。
甲戌(十五日),刘义隆一行从江陵出发,他接见了傅亮,痛哭不已,悲哀的情绪感动了左右侍从人员。
过了一会儿,刘义隆又问及刘义真及少帝刘义符被废及被杀的经过,不胜哀恸,悲哭不止,两旁侍从都不敢抬头。
傅亮汗流浃背,张口结舌不能应对。
过后,傅亮派心腹去结交到彦之、王华这些人,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
刘义隆命令他的府州文武百官和军队加强保护,严密戒备。
从建康来的临时朝廷文武官员和军队则不能接近他的队伍。
中兵参军朱容子,手抱佩刀,守卫在刘义隆所乘船舱房门外,衣不解一带地守卫长达几十天。
[8]魏主还宫。
[8]北魏国主拓跋焘回宫。
[9]秦王炽磐遣太子暮末帅征北将军木弈干等步骑三万出貂渠谷,攻河西白草岭、临松郡,皆破之,徙民二万余口而还。
[9]西秦王乞伏炽磐派遣太子乞伏暮末率征北将军木弈干等以及步、骑兵三万人向貂渠谷出击,进攻北凉的白草岭和临松郡,秦军都攻破这几个地方,俘虏居民二万余人而还。
[10]八月,丙申,宜都王至建康,群臣迎拜于新亭。
徐羡之问傅亮曰:“王可方谁?”
亮曰:“晋文、景以上人。”
羡之曰:“必能明我赤心。”
亮曰:“不然。”
[10]八月,丙申(初八),宜都王刘义隆抵达京师建康,朝廷文武百官都赶赴新亭迎接叩拜。
徐羡之问傅亮说:“宜都王可以比历史上的谁?”
傅亮说:“比晋文帝,景帝还要高明。”
徐羡之说:“他一定明白我们的一片忠心。”
傅亮说:“未必。”
丁酉,王谒初宁陵,还,止中堂。
百官奉玺绶,王辞让数四,乃受之,即皇帝位于中堂。
备法驾入宫,御太极前殿,大赦,改元,文武赐位二等。
丁酉(初九),刘义隆拜谒了其父宋武帝的陵墓初宁陵,回来停留在中堂。
朝廷的文武百官呈上皇帝的印信,刘义隆推让了几次,才接受,在中堂继承了皇位。
然后又乘坐皇帝专用的法驾入宫,登太极前殿,下令大赦,改年号为元嘉,文武百官一律加官二等。
戊戌,谒太庙。
诏复庐陵王先封,迎其柩及孙华、谢妃还建康。
戊戌(初十),刘义隆祭拜皇家祖庙。
下诏恢复刘义真庐陵王的封号,把刘义真的灵柩及刘义真的母亲孙修华、刘义真的正室谢妃,迎回建康。
庚子,以行荆州刺史谢晦为真。
晦将行,与蔡廓别,屏人问曰:”吾其免乎?”
廓曰:“卿受先帝顾命,任以社稷,废昏立明,义无不可。
但杀人二兄而以之北面,挟震主之威,据上流之重,以古推今,自免为难。”
晦始惧不得去,既发,顾望石头城喜曰:“今得脱矣!”
庚子(十二日),刘义隆下诏,命代理荆州刺史谢晦改为实任。
谢晦赴任前,向祠部尚书蔡廓辞行,屏去左右侍从,问蔡廓:“你看我能够幸免吗?”
蔡廓说:“你们接受先帝临终托孤大事,以社稷的兴衰为己任,废黜昏庸无道的君主而改立英明的皇帝,从道义上讲,没有什么不可。
可是,杀害人家的两个哥哥,却又北面称臣,则有震主之威。
你又镇守长江上流重镇,这样,以古推今,你恐怕在劫难逃。”
谢晦这才开始害怕无法得以逃脱,等到船只离岸,谢晦回首顾望石头城,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说:“今日终于得以脱险了!”
癸卯,徐羡之进位司徒,王弘进位司空,傅亮加开府仪同三司,谢晦进号卫将军,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
癸卯(十五日),刘义隆下诏,擢升司空徐羡之为司徒,王弘进升为司空,傅亮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谢晦则加授卫将军,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
有司奏车驾依故事临华林园听讼。
诏曰:“政刑多所未悉;可如先者,二公推讯。”
有关部门上疏奏请文帝,依照惯例到华林园听取诉讼。
刘义隆下诏说:“我对于政务刑法很不熟悉,可以跟从前一样,仍请徐羡之、王弘二公主持。”
帝以王昙首、王华为侍中,昙首领右卫将军,华领骁骑将军,朱容子为右军将军。
随后,刘义隆又任命王昙首、王华为侍中,王昙首还兼任右卫将军,王华兼任骁骑将军,朱容子为右军将军。
[11]甲辰,追尊帝母胡婕妤曰章皇后。
封皇弟义恭为江夏王,义宣为竟陵王,义季为衡陽王;仍以义宣为左将军,镇石头。
[11]甲辰(十六日),刘义隆追尊生母胡婕妤为章皇后。
封皇弟刘义恭为江夏王,刘义宣为竟陵王,刘义季为衡陽王。
仍命刘义宣任左将军,镇守石头。
徐羡之等欲即以到彦之为雍州,帝不许;征彦之为中领军,委以戎政。
彦之自襄陽南下,谢晦已至镇,虑彦之不过己。
彦之至杨口,步往江陵,深布诚款;晦亦厚自结纳。
彦之留马及利剑、名刀以与晦,晦由此大安。
徐羡之等打算任命到彦之为雍州刺史,文帝不许;文帝征召到彦之来京,担任中领军,负责京师守卫。
到彦之于是从襄陽南下赴京,这时,领军将军谢晦已经到荆州,担心到彦之不会来看自己。
到彦之一到杨口,就从陆路前往江陵探望谢晦,真挚地表达自己的诚意。
谢晦也推心置腹,缔结友情。
到彦之留下自己的名马及利剑、名刀赠给谢晦,谢晦至此才完全安定下来。
[12]柔然纥升盖可汗闻魏太宗殂,将六万骑入云中,杀掠吏民,攻拔盛乐宫。
魏世祖自将轻骑讨之,三日二夜至云中。
纥升盖引骑围魏主五十余重,骑一逼一十马首,相次如堵;将士大惧,魏主颜色自若,众情乃安。
纥升盖以弟子于陟斤为大将,魏人射杀之;纥升盖惧,遁去。
尚书令刘言于魏主曰:“大檀自恃其众,必将复来,请俟收田毕,大发兵为二道,东西并进以讨之。”
魏主然之。
[12]柔然汗国纥升盖可汗郁久闾大檀闻知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的消息,率骑兵六万人攻入云中地区,屠一杀掳掠吏民百姓,并且攻陷了盛乐宫。
北魏国主拓跋焘亲自率领轻骑兵前往讨伐,他们三天两夜,才抵达云中。
纥升盖可汗率领柔然骑兵将拓跋焘的轻骑队伍包一皮围五十余重,铁骑紧一逼一十拓跋焘的马首,依次排列,如同铁墙。
北魏将士大为恐惧,拓跋焘却神情自若,十分镇静,军心这才安定。
纥升盖可汗任命他的侄儿郁久闾于陟斤为大将。
北魏用箭射杀了郁久闾于陟斤;纥升盖可汗郁久闾大檀恐慌,率柔然大军逃走。
尚书令刘对拓跋焘说:“郁久闾大檀仗恃他的兵多将广,一定会卷土重来。
请等秋天田里的庄稼收割以后,我们派遣大军分兵两路,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并进,加以讨伐。”
拓拔焘允准。
[13]九月,丙子,立妃袁氏为皇后;耽之曾孙也。
[13]九月,丙子(十八日),刘宋皇帝刘义隆封王妃袁齐妫为皇后。
袁齐妫是袁耽的曾孙女。
[14]冬,十月,吐谷浑威王阿柴卒。
阿柴有子二十人。
疾病,召诸子弟谓之曰:“先公车骑,以大业之故,舍其子拾虔而授孤;孤敢私于纬代而忘先君之志乎!我死,汝曹当奉慕为主。”
纬代者,阿柴之长子;慕者,阿柴之母弟、叔父乌纥提之子也。
[14]冬季,十月,吐谷浑可汗慕容阿柴去世。
慕容阿柴共有二十个儿子。
病重时,慕容阿柴把他的子弟们召集到病榻前,对他们说:“先公车骑将军因维持汗国大业的缘故,不教他的儿子慕容拾虔继承汗位,而把大任交给了我。
我怎么敢用私心把汗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慕容纬代,而忘记先帝的伟大志向呢!我死后,你们要拥戴慕容慕为汗。”
慕容纬代是慕容阿柴的长子;慕容慕是慕容阿柴同母异父的弟弟、叔父慕容乌纥堤的儿子。
阿柴又命诸子各献一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
慕利延折之。
又取十九箭使折之,慕利延不能折。
阿柴乃谕之曰:“汝曹知之乎?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汝曹当戮力一心,然后可以保国宁家。”
言终而卒。
慕容阿柴又命令所有的儿子,每人各拿出一箭,在其中一抽一出一支,叫他的弟弟慕容慕利延折断,慕容慕利延就把它折断。
阿柴又把剩下的十九支箭合在一起,叫慕容慕利延折断,慕利延无法折断。
慕容阿柴于是告诫大家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容易折断,一把箭则难以摧折。
你们应该同心合力,然后才可以保国保家。”
说完就去世了。
慕亦有才略,扶秦、凉失业之民及氐、羌杂种至五六百落,部众转盛。
慕容慕也富有才干韬略,他妥善地安一抚了来自凉州、秦州失业的难民,以及羌族、氐族等各部族共五六百余部落,增加了部众人数和国家的实力。
[15]十二月,魏主命安集将军长孙翰、安北将军尉眷北击柔然,魏主自将屯柞山。
柔然北遁,诸军追之,大获而还。
翰,肥之子也。
[15]十二月,北魏国主拓跋焘,派安集将军长孙翰、安北将军尉眷,北上进攻柔然汗国。
拓跋焘亲自率兵,屯驻在柞山。
柔然汗国的部众闻讯北逃,北魏的几路大军紧紧追击,大获全胜而回。
长孙翰是长孙肥的儿子。
[16]诏拜营陽王母张氏为营陽太妃。
[16]刘宋文帝下诏,封营陽王的母亲张氏为营陽太妃。
[17]林邑王范陽迈寇日南、九德诸郡。
[17]林邑王范陽迈,进犯刘宋日南、九德等郡。
[18]宕昌王梁弥匆遣子弥黄入见于魏。
宕昌,羌之别种也。
羌地东接中国,西通西域,长数千里,各有酋帅,部落分地,不相统摄;而宕昌最强,有民二万馀落,诸种畏之。
[18]宕昌王梁弥匆,派遣他的儿子梁弥黄,前往北魏朝见。
宕昌是羌族的一个支派。
羌族所居住的地域,东与中原相接,西与西域相通,东西长数千里。
羌族各支各有首领,部落与部落之间也分地而居,不相管辖。
其中,属宕昌部的实力最强,共有二万多个部落,其他各部族都非常畏惧他们。
[19]夏主将废太子而立少子酒泉公伦。
闻之,将兵七万北伐伦。
伦将骑三万拒之,战于高平,伦败死。
伦兄太原公昌将骑一万袭,杀之,并其众八万五千,归于统万。
夏主大悦,立昌为太子。
[19]夏王赫连勃勃,准备废黜太子赫连而改立幼子酒泉公赫连伦。
赫连听到这个消息,立即率兵七万人北上进攻赫连伦。
赫连伦率兵三万人迎击,双方在高平大战。
赫连伦兵败身死。
赫连伦的同胞兄、太原公赫连昌率骑兵一万人袭击赫连的大军,斩杀赫连,收服了他的部众八万五千人,回到国都统万,夏王大喜,封赫连昌为太子。
夏主好自矜大,名其四门:东曰招魏,南曰朝宋,西曰服凉,北曰平朔。
夏王赫连勃勃一向妄自尊大,他给都城统万的四个城门分别命名:东门为招魏门,南门为朝宋门,西门为服凉门,北门为平朔门。
二年(乙丑、425)
二年(乙丑,公元425年)
[1]春,正月,徐羡之、傅亮上表归政;表三上,帝乃许之。
丙寅,始亲万机。
羡之仍逊位还第;徐佩之、程道惠及吴兴太守王韶之等并谓非宜,敦劝甚苦;乃复奉诏视事。
[1]春季,正月,刘宋司徒徐羡之、尚书令傅亮上书刘宋文帝,请求文帝亲自主持朝政,归还政权,一连上奏了三次,文帝才批准。
丙寅(初十),文帝开始亲自处理朝廷政务。
徐羡之于是辞职返回私宅。
徐佩之、侍中程道惠、吴兴太守王韶之等都认为徐羡之此举不合适,苦苦规劝敦促徐羡之返回朝廷。
徐羡之于是接受诏书,当朝视事。
[2]辛未,帝祀南效,大赦。
[2]辛未(十五日),刘宋文帝前往南郊,祭祀天神。
下令大赦。
[3]己卯,魏主还平城。
[3]己卯(二十三日),北魏国主拓跋焘返回平城。
[4]二月,燕有女子化为男;燕主以问群臣。
尚书左丞傅权对曰:“西汉之末,雌鸡化为雄,犹如王莽之祸。
况今女化为男,臣将为君之兆也。”
[4]二月,北燕国中有女子变成了男子。
北燕王以此询问朝中文武官员的意见。
尚书左丞傅权回答说:“西汉末年,母鸡变为公鸡,结果出现了王莽篡汉的大祸。
何况今天发生的是女子变为男子,这是臣属变成君王的先兆!”
[5]三月,丙寅,魏主尊保母窦氏为保太后。
密后之殂也,世祖尚幼,太宗以窦氏慈良,有一操一行,使保养之。
窦氏抚视有恩,训导有礼,世祖德之,故加以尊号,奉养不导所生。
[5]三月,丙寅(十一日),北魏国主拓跋焘尊奉他的一乳一母窦氏为保太后。
拓跋焘的母亲杜贵嫔死时,拓跋焘年纪尚幼。
明元帝拓跋嗣因为窦氏心地善良,品德好,所以让她哺育拓跋焘。
窦氏一精一心照顾拓跋焘,至为疼一爱一,教导也很有方,拓跋焘十分感激,所以继位后奉上尊号,奉养她跟生母一样。
[6]丁巳,魏以长孙嵩为太尉,长孙翰为司徒,奚斤为司空。
[6]丁巳(初二),北魏国主拓跋焘任命长孙嵩为太尉,长孙翰为司徒,奚斤为司空。
[7]夏,四月,秦王炽磐遣平远将军叱卢犍等袭河西镇南将军沮渠白蹄于临松,擒之,徙其民五千余户于罕。
[7]夏季,四月,西秦王乞伏炽磐派遣平远将军叱卢犍等袭击北凉国镇南将军沮渠白蹄镇守的临松,擒获沮渠白蹄,把临松五千余户居民强行迁徙到罕。
[8]魏主遣龙骧将军步堆等来聘,始复通好。
[8]北魏国主拓跋焘派遣龙骧将军步堆等前来刘宋访问,两国又恢复了友好关系。
[9]六月,武都惠文杨盛卒。
初,盛闻晋亡,不改义熙年号,谓世子玄曰:“吾老矣,当终为晋臣;汝善事宋帝。”
及盛卒,玄自称都督陇右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遣使来告丧,始用元嘉年号。
[9]六月,受东晋封号的氐族首领、武都惠文王杨盛去世。
当初,杨盛听说东晋灭亡的消息,坚持不改东晋的义熙年号,对他的世子杨玄说:“我已经老朽了,应当至死当晋朝的臣民;而你们则应好好事奉宋国。”
等到杨盛去世,杨玄自称都督陇右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和武都王,派遣使臣前往刘宋报丧。
这时,才开始改用元嘉年号。
[10]秋,七月,秦王炽磐遣镇南将军吉毗等南击黑水羌酋丘担,大破之。
[10]秋季,七月,西秦王乞伏炽磐派镇南将军乞伏吉毗等,南下袭击黑水羌族部落酋长丘担,大败丘担的军队。
[11]八月,夏武烈帝殂,葬嘉平陵,庙号世祖;太子昌即皇帝位。
大赦,改元承光。
[11]八月,夏国武烈帝赫连勃勃去世,安葬在嘉平陵,庙号称世祖;夏太子赫连昌即皇帝位,下令大赦,改年号为承光。
[12]王弘自以始不预定策,不受司空;表让弥年,乃许之。
乙酉,以弘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12]王弘因最初未能参与废黜少帝、拥戴文帝的政变,因此不接受司空一职的任命,不断地呈上奏章,辞让了一年,文帝才下诏批准。
乙酉(初二),宋文帝任命王弘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13]冬,十月,丘担以其众降秦,秦以担为归善将军;拜折冲将军乞伏信帝为平羌校尉以镇之。
[13]冬季,十月,黑水羌族部落酋长丘担,率领他的部众归降西秦。
西秦任命丘担为归善将军。
另行任命折冲将军乞伏信帝为平羌校尉,以镇抚归附的黑水羌族部落。
[14]癸卯,魏主大伐柔然,五道并进:长孙翰等从东道,出黑漠,廷尉卿长孙道生等出白、黑二漠之间,魏主从中道,东平公娥清出栗园,奚斤等从西道,出尔寒山。
诸军至漠南,舍辎重,轻骑,赍十五日粮,度漠击之。
柔然部落大惊,绝迹北走。
[14]癸卯(二十一日),北魏国主拓跋焘大规模讨伐柔然汗国,五路兵马,同时并进。
司徒长孙翰等从东路,出兵黑漠;廷尉卿长孙道生等出兵白漠、黑漠之间;拓跋焘亲自率军,从中道直入;东平公娥清出兵栗园;奚斤等从西道,出兵尔寒山。
几路军队到达漠南以后,舍弃辎重,改作轻骑兵,每人带十五天的干粮,深入大漠攻击。
柔然各部落大吃一惊,全部撤退,向北逃窜。
[15]十一月,以武都世子玄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
[15]十一月,刘宋任命武都惠文王杨盛的世子杨玄为北秦州刺史和武都王。
[16]初,会稽孔宁子为帝镇西谘议参军,及即位,以宁子为步兵校尉;与侍中王华并有富贵之愿,疾徐羡之、傅亮专权,日夜构之于帝。
[16]最初,刘宋会稽人孔宁子为刘义隆镇西谘议参军。
刘义隆即位以后,任命孔宁子为步兵校尉。
孔宁子与侍中王华都有追求荣华富贵的强烈愿望,对徐羡之、傅亮等专揽大权深怀不满。
于是,他们日夜在刘义隆面前,捏造罪状,陷害徐、傅二人。
会谢晦二女当适彭城王义康、新野侯义宾,遣其妻曹氏及长子世休送女至建康。
帝欲诛羡之、亮,并发兵讨晦,声言当伐魏,又言拜京陵,治行装舰。
正巧,谢晦的两个女儿将分别嫁给彭城王刘义康、新野侯刘义宾,所以,谢晦派他的妻子曹氏和长子谢世休送女儿抵达建康。
文帝打算诛杀徐羡之、傅亮,并准备发兵讨伐谢晦。
于是,他宣称要征伐北魏,又声称到京口的兴宁陵祭拜祖母孝懿皇后,整治行装,放到战舰上。
亮与晦书曰:“薄伐河朔,事犹未已,朝野之虑,忧惧者多。”
又言“朝士多谏北征,上当遣外监万幼宗往相谘访。”
时朝廷处分异常,其谋颇泄。
傅亮写信给谢晦说:“目前,朝廷就要动员讨伐黄河以北,事情并不到此为止。
朝廷内外的官吏和百姓,对此多深感忧虑和恐惧。”
又写道:“朝中多数官员都劝阻皇上北征,皇上将要派遣外监万幼宗去荆州听取你的意见。”
当时朝廷的举动不同寻常,文帝的清洗计划有些泄漏。
三年(丙寅、426)
(丙寅,公元426年)
[1]春,正月,谢晦弟黄门侍郎驰使告晦,晦犹谓不然,以傅亮书示谘议参军何承天曰:“计幼宗一二日必至。
傅公虑我好事,故先遣此书。”
承天曰:“外间所闻,咸谓西讨已定,幼宗岂有上理!”晦尚谓虚妄,使承天豫立答诏启草,言伐虏宜须明年。
江夏内史程道惠得寻陽人书,言“朝廷将有大处分,其事已审”,使其辅国府中兵参军乐封以示晦。
晦问承天曰:“若果尔,卿令我云何?”
对曰:“蒙将军殊顾,常思报德,事变至矣,何敢隐情!然明日戒严,动用军法,区区所怀,惧不得尽。”
晦惧曰:“卿岂欲我自裁邪?”
承天曰:“尚未至此。
以王者之重,举天下以攻一州,大小既殊,逆顺又异。
境外求全,上计也。
其次,以腹心将兵屯义陽,将军自帅大众战于夏口;若败,即趋义陽以出北境,其次也。”
晦良久曰:“荆州用武之地,兵粮易给,聊且决战,走复何晚!”乃使承天造立表檄;又与卫军谘议参军琅邪颜谋举兵,饮药而死。
[1]春季,正月,谢晦的弟弟黄门侍郎谢,派专人飞驰警告谢晦。
但谢晦仍以为不至于此,并拿出傅亮的信给谘议参军何承天看,说:“估计万幼宗一二日之内就会到达,傅亮怕我招惹是非,所以先送此信。”
何承天说:“我在外面听到的,都说向西讨伐我们的计划已经确定,万幼宗怎么会有到这里来的道理!”谢晦仍然认为谣言虚妄不可信,就命何承天先行起草回答诏书的奏章,建议朝廷如果讨伐北魏,最好延到明年。
江夏内史程道惠接到一封寻陽方面送来的信,信中说:“朝廷将有大规模的非常行动,事情已经明确了。”
程道惠派辅国府中兵参军乐,把信封好送给谢晦。
谢晦问何承天:“如果真有不测,你认为我该怎么办呢?”
何承天说:“我蒙受将军您的特殊照顾,常想报答您的恩惠。
如今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怎么敢隐瞒真情!可是,一旦明天下令戒严,动不动就用军法制裁,我心中要说的话,恐怕不能说尽。”
谢晦惊恐地问道:“你难道让我自一杀吗?”
何承天说:“还不到这个地步。
以帝王的威严和全国的力量去进攻一个州,实力大小既悬殊,民心逆顺又迥异·您到国境外保全一性一命,是上策。
其次,派心腹将领驻军义陽,将军您亲率大军与敌人在夏口决战;如果失败,可以取道义陽北上出境,投奔北魏,这是中策。”
谢晦沉吟良久才说:“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兵力和粮草都容易接济,不妨先来一次决战,打败了再走也不晚。”
于是,命令何承天撰写檄文;又与卫军谘议参军琅邪人颜商讨起兵反抗。
颜服毒自一杀。
晦立幡戒严,谓司马庾登之曰:“今当自下,欲屈卿以三千人守城,备御刘粹。”
登之曰:“下官亲老在都,又素无部众,情计二三,不敢受此旨。”
晦仍问诸将佐:“战士三千足守城否?”
南蛮司马周超对曰:“非徒守城而已,若有外寇,可以立功。”
登之因曰:“超必能辨,下官请解司马、南郡以授之。”
晦即于坐命超为司马,领南义陽太守。
转登之为长史,南郡如故。
登之,蕴之孙也。
谢晦竖一起大旗,下令戒严,对司马庾登之说:“我现在要亲自东下出征,打算委屈你以三千人守卫江陵,防备刘粹。”
庾登之说:“我的双亲都已年迈,身在建康,而我自己又从来没有过直属的部队,我考虑再三,不敢接受这项命令。”
谢晦又问其他将领和佐臣:“战士三千人,够不够守城?”
南蛮司马周超说:“不仅足够守城,如有敌人从外面攻击,还可以立功。”
庾登之于是说:“周超一定能够胜任,我愿意解除司马和南郡太守两个职务转授给他。”
谢晦当即就在座位上任命周超为司马,兼任南义陽郡太守。
改庾登之为长史,仍任南郡太守如初。
庾登之是庾蕴的孙子。
帝以王弘、檀道济始不预废弑之谋,弘弟昙首又为帝所亲委,事将发,密使报弘,且召道济,欲使讨晦。
王华等皆以为不可,帝曰:“道济止于胁从,本非创谋,杀害之事,又所不关;吾抚而使之,必将无虑。”
乙丑,道济至建康。
刘宋文帝认为王弘、檀道济在开始并没有参预废弑刘义真、刘义符的陰谋,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又是刘宋文帝亲近信任的心腹。
所以,在开始行动之前,刘义隆秘密派人告诉王弘,并且召见檀道济,打算派檀道济去讨伐谢晦。
王华等刘义隆身边的大臣都坚决反对。
刘义隆说:“檀道济当初只不过是被胁迫而随从徐羡之等行一事,本不是他主动提出,而谋杀的事,更与他没有关系。
我安一抚并使用他,不必有其他顾虑。”
乙丑(十五日),檀道济抵达建康。
丙寅,下诏暴羡之、亮、晦杀营陽、庐陵王之罪,命有司诛之,且曰:“晦据有上流,或不即罪,朕当亲帅六师为其过防。
可遣中领军到彦之即日电发,征北将军檀道济骆驿继路,符卫军府州,以时收翦,已命雍州刺史刘粹等断其走伏。
罪止元凶,馀无所问。”
丙寅(十六日),刘宋文帝下诏公布徐羡之、傅亮、谢晦杀害营陽王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的罪状,命有关部门逮捕诛杀,并且说:“谢晦据守长江上游,可能不会立即伏法。
朕将亲自统率朝廷的大军前往讨伐。
可派中领军到彦之即日开始急速出发,征北将军檀道济陆续出发为后继。
符卫军府及荆州官属,应及时逮捕并诛杀谢晦。
已命雍州刺史刘粹等截击,切断其逃跑或潜伏的道路。
罪犯只限谢晦一人,其他胁从者一律不加追究。”
是日,诏召羡之、亮。
羡之行至西明门外,谢正直,遣报亮云:“殿内有异处分。”
亮辞以嫂病暂还,遣使报羡之,羡之还西州,乘内人问讯车出郭,步走至新林,入陶灶中自经死。
亮乘车出郭门,乘马奔兄迪墓,屯骑校尉郭泓收之。
至广莫门,上遣中书舍人以诏书示亮,并谓曰:“以公江陵之诚,当使诸子无恙。”
亮读诏书讫,曰:“亮受先帝布衣之眷,遂蒙顾托。
黜昏立明,社稷之计也。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于是诛亮而徙其妻子于建安;诛羡之二子,而宥其兄子佩之。
又诛晦子世休,收系谢。
这天,文帝下诏召见徐羡之、傅亮。
徐羡之走到建康城西明门外,谢正在值班,派人飞报傅亮说:“殿内举动异常!”傅亮马上借口嫂嫂生病,暂时回家,派人通知徐羡之,徐羡之回到西城,乘坐宫廷内部人出差的车逃出建康城,又步行走到新林,在一个烧陶器的窑里,自缢身死。
傅亮乘车逃出建康城,再乘马奔其兄傅迪的墓园,屯骑校尉郭泓将他逮捕。
到建康城北门广莫门,文帝刘义隆派中书舍人拿诏书给傅亮看,对他说:“因你当初在江陵迎驾时,态度至为诚恳,所以饶恕你的儿子们不死。”
傅亮读过诏书说:“我出身平民,蒙先帝垂一爱一,赋予托孤大任。
废黜昏君,迎立明主,全是为国家百年大计。
要想把罪过强加在我身上,还怕没有借口吗?”
于是,傅亮被杀,他的妻室和子女被放逐到建安。
又斩杀了徐羡之的两个儿子,而饶恕了他的侄儿徐佩之。
诛杀了谢晦的儿子谢世休,逮捕谢。
帝将讨谢晦,问策于檀道济,对曰:“臣昔与晦同从北征,入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为少敌。
然未尝孤军决胜,戎事恐非其长。
臣悉晦智,晦悉臣勇。
今奉王命以讨之,可未陈而擒也。”
丁卯,征王弘为侍中、司徒、录尚书事、扬州刺史,以彭城王义康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刘宋文帝将要讨伐谢晦,向檀道济询问策略,檀道济说:“我当年与谢晦一同北伐,当时得以入关的十项计策,有九项是由谢晦提出的。
谢晦才略一精一明老练,大约很少有敌手。
但他从没有单独带领部队打过胜仗,战场上的军事行动,恐怕不是他所擅长的。
我了解谢晦的才智,谢晦也了解我的勇敢。
今天我奉皇帝的命令来讨伐他,可以在他没有摆开阵势以前,就把他擒获。”
丁卯(十七日),宋文帝召见王弘,并任命他为侍中、司徒、录尚书事和扬州刺史;任命彭城王刘义康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和荆州刺史。
乐复遣使告谢晦以徐、傅及等已诛。
晦先举羡之、亮哀,次发子弟凶问,既而自出射堂勒兵。
晦从高祖征讨,指麾处分,莫不曲尽其宜,数日间,四远投集,得一精一兵三万人。
乃奉表称羡之、亮等忠贞,横被冤酷。
且言:“臣等若志欲执权,不专为国,初废营陽,陛下在远,武皇之子尚有童劝,拥以号令,谁敢非之!岂得溯流三千里,虚馆七旬,仰望鸾旗者哉!笔庐陵王,于营陽之世积怨犯上,自贻非命。
不有所废,将何以兴!雹不以贼遗君、父,臣亦何负于宋室邪!此皆王弘、王昙首、王华险躁猜忌,谗构成祸。
今当举兵以除君侧之恶。”
辅国府中兵参军乐,再派人报告谢晦,说徐羡之、傅亮、谢等已被杀。
于是,谢晦先为徐羡之、傅亮举行祭礼,又为弟弟及儿子发布死讯。
然后亲自走出虎帐统率军队。
谢晦当年随刘宋武帝南征北讨,经验丰富,所以发号施令,指挥调动,莫不切实妥当,几天之间,人们从四面八方投奔谢晦,很快就聚集了一精一兵三万人。
于是,谢晦上表,盛赞徐羡之、傅亮等都是忠贞之臣,却遭受横暴的冤杀。
又说:“我们这些人如果想长久地把握权一柄一,不一心为国家着想,我们当初在废黜营陽王时,陛下您远在荆州,武皇帝的儿子中还有幼童,我们完全可以拥戴小皇帝,发号施令,谁敢说个不字!怎么会逆流而上三千里,虚位七十多天,去迎接陛下的鸾旗!已故的庐陵王刘义真,在营陽王在位的时候,就曾积恨,冒犯皇上,是他自己死于非命,不有所废黜,怎么会有兴起!雹不曾把贼寇遗留给君王,我又有什么地方辜负了宋皇室呢!这都是因为王弘、王昙首、王华一伙陰险、狂一暴,多所猜忌和挑一拨离间造成的灾祸。
现在,我要发动大军,以清除陛下一身边的邪恶之徒。”
[2]秦王炽磐复遣使如魏,请用师于夏。
[2]西秦王乞伏炽磐,再次派使臣前往北魏,请求对夏国采取军事行动。
[3]初,袁皇后生皇子劭,后自详视,使驰白帝曰:“此儿形貌异常,必破国亡家,不可举。”
即欲杀之。
帝狼狈至后殿户外,手拨幔禁之,乃止。
以尚在谅暗,故秘之。
闰月,丙戌,始言劭生。
[3]最初,刘义隆的皇后袁氏,生下皇子刘劭以后,端详婴儿良久,派人飞快报告刘义隆,说:“此儿相貌异常,将来一定会弄得国破家亡,不能养他!”就要动手把婴儿弄死。
刘义隆急急忙忙赶到后殿门外,用手拨一开门帘阻止,这才留下刘劭一命。
只是在为父亲守丧期间生子,违犯礼教,所以一直保密。
闰正月,丙戌(初六),才宣布皇子刘劭诞生。
[4]帝下诏戒严,大赦,诸军相次进路以讨谢晦。
晦以弟遁为竟陵内史,将万人总留任,帅众二万发江陵,列舟舰自江津至于破冢,旌旗蔽日。
叹曰:“恨不得以此为勤王之师。”
[4]文帝下诏戒严,实行大赦,各路军队依次出发,讨伐谢晦。
谢晦任命他的弟弟谢遁为竟陵内史,率领一万人留守江陵。
他自己则亲自率兵二万人从江陵出发,他指挥的战舰,从江津一直排列到破冢,旌旗招展,遮天蔽日,谢晦长叹一声,说:“真恨不得这是一支保护皇家的大军!”
晦欲遣兵袭湘州刺史张,何承天以兄益州刺史茂度与晦善,曰:“意趣未可知,不宜遽击之。”
晦以书招,不从。
谢晦想要派兵袭击湘州刺史张,何承天因为张的哥哥、益州刺史张茂度与谢晦私交甚好,就说:“张的态度还不明朗,不应该轻率地发动攻击。”
谢晦写信招抚张,张不肯追随谢晦。
[5]二月,戊午,以金紫光禄大夫王敬弘为尚书左仆射,建安太守郑鲜之为右仆射,敬弘,之曾孙也。
[5]二月,戊午(初九),刘宋文帝任命金紫光禄大夫王敬弘为尚书左仆射,任命建安太守郑鲜之为右仆射。
王敬弘是王的曾孙。
庚申,上发建康。
命王弘与彭城王义康居守,入居中书下省;侍中殷景仁参掌留任;帝姊会稽长公主留止台内,总摄六宫。
庚申(十一日),刘义隆从建康出发。
命令王弘与彭城王刘义康留守京师建康,进驻中书下省;侍中殷景仁也参预负责留守京师的任务。
文帝的姐姐会稽长公主刘兴弟住进皇宫,总管后宫事务。
谢晦自江陵东下,何承天留府不从。
晦至江口,到彦之已至彭城洲,庾登之据巴陵,畏懦不敢进,会霖雨连日,参军刘和之曰:“彼此共有雨耳;檀征北寻至,东军方强,惟宜速战。”
登之怯,使小将陈作大囊,贮茅悬于帆樯,云可以焚舰,用火宜须晴,以缓战期。
晦然之,停军十五日。
乃使中兵参军孔延秀攻将军萧欣于彭城洲,破之。
又攻洲口栅,陷之。
诸将咸欲退还夏口,到彦之不可,乃保隐圻。
晦又上表自讼,且自矜其捷,曰:“陛下若枭四凶于庙庭,悬三监于绛阙,臣便勒众旋旗,还保所任。”
谢晦从江陵东下,何承天留守江陵没有随从。
谢晦抵达西江口,到彦之的军队已开进彭城洲。
庾登之据守巴陵,胆怯畏缩,不敢前进。
当时正值大雨连绵,数日不停,参军刘和之警告庾登之说:“我们遇雨,敌人也遇雨,征北将军檀道济的大军不久就要到了,官军实力正强,我们应该速战速决才好。”
庾登之还是畏惧不敢战,却令手下的小军官陈,制造了一个大型口袋,装满茅草悬挂在桅杆之上,声称可以用来焚毁敌人的舰船。
用火攻必须等到天晴,他用这个办法,延缓会战的日期,谢晦却同意了庾登之的做法,逗留了十五日,才派中兵参军孔延秀进攻驻扎在彭城洲的将军萧欣,大败萧欣的军队,又进攻彭城洲口官军营垒阵地,一举攻克。
官军的大小将领都主张退走,据守夏口,到彦之反对,于是退守隐圻。
谢晦又上疏为自己辩护,并且十分骄傲地夸耀自己在军事上的胜利,说:“陛下如果把‘四凶’斩首,把‘三监’的人头悬挂在宫墙上,我就立刻停止进攻,回转旌期,折返我的任所。”
初,晦与徐羡之、傅亮为自全之计:以为晦据上流,而檀道济镇广陵,各有强兵,足以制朝廷;羡之、亮居中秉权,可得持久。
及闻道济帅众来上,惶惧无计。
当初,谢晦与徐羡之、傅亮为了保全自己,就用谢晦把守长江上游,又把檀道济安置在广陵,使他们各自拥有强兵,足以胁制朝廷;而徐羡之、傅亮在朝中居高官、掌实权,可以维持长久的安定。
等到谢晦听说檀道济率兵来攻打自己,不禁大为惶恐,束手无策。
道济既至,与到彦之军合,牵舰缘岸。
晦始见舰数不多,轻之,不即出战。
至晚,因风帆上,前后连咽;西人离沮,无复斗心。
戊辰,台军至忌置洲尾,列舰过江,晦军一时皆溃。
晦夜出,投巴陵,得小船还江陵。
檀道济的大军一到隐圻,立即与到彦之的军队合兵一处,战舰沿岸停泊。
谢晦最初看见战舰不多,毫不在意,也不马上发动攻击。
到了晚上,东风大起,官军的船舰,帆篷满张,陆续抵达,前后相连,塞满江面。
谢晦军队的士气涣散,军心沮丧,不再有斗志。
戊辰(十九日),官军舰队挺一进到忌置洲尾,战舰排列着渡过长江,谢晦的军队一触即溃,全军大败。
谢晦在夜色的掩护下出走,投奔巴陵,找到一艘小船回到江陵。
先是,帝遣雍州刺史刘粹自陆道帅步骑袭江陵,至沙桥;周超帅万余人逆战,大破之,士卒伤死者过半。
俄而晦败问至。
初,晦与粹善,以粹子旷之为参军;帝疑之,王弘曰:“粹无私,必无忧也。”
及受命南讨,一无所顾,帝以此嘉之。
晦亦不杀旷之,遣还粹所。
最初,刘宋文帝派遣雍州刺史刘粹从陆路,率领步骑兵袭击江陵,刘粹的军队刚到沙桥,谢晦的司马周超就率军一万多人迎战,刘粹军大败,死伤的士卒在一半以上。
不久,就传来谢晦战败的消息。
最初,谢晦与刘粹私交甚好,并任命刘粹的儿子刘旷之为参军;宋文帝对刘粹的态度,感到怀疑。
王弘说:“刘粹没有野心,一定不会出差错。”
等到刘粹接受朝廷的命令讨伐谢晦,则一无反顾,宋文帝因此对刘粹倍加赞许。
谢晦也并没有因此杀害刘旷之,反而把他送回到刘粹那里。
丙子,帝自芜湖东还。
丙子(二十七日),刘宋文帝从芜湖东归建康。
晦至江陵,无他处分。
唯愧谢周超而已。
其夜,超舍军单舸诣到彦之降。
晦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等七骑北走。
遁肥壮,不能乘马,晦每待之,行不得速。
己卯,至安陆延头,为戍主光顺之所执,槛送建康。
谢晦逃回江陵,也没有做其他部署,只是惭愧地向周超道歉。
当天晚上,周超舍弃他指挥的军队,一个人乘舟前往到彦之的营地请降。
谢晦的部将全部散尽,于是,谢晦携同他的弟弟谢遁等人共七匹马向北逃去。
谢遁体胖且壮,不能骑马,谢晦常常要停下来等候,因此他们的速度很慢。
己卯(三十日)谢晦一行才逃到安陆延头,被当地戍守的将领光顺之俘虏,用囚车送到京师建康。
到彦之到马头,何承天自归。
彦之因监荆州府事,以周超为参军;刘粹以沙桥之败告,乃执之。
于是诛晦、、遁及其兄弟之子,并同一党一孔延秀、周超等。
晦女彭城王妃被发徒跣,与晦诀曰:“大丈夫当横一尸一战场,柰何狼藉都市!”庾登之以无任,免官禁锢;何承天及南蛮行参军新兴王玄谟等皆见原。
晦之走也,左右皆弃之,唯延陵盖追随不舍,帝以盖为镇军功曹督护。
到彦之的军队进抵马头,谢晦的谘议参军何承天投降。
到彦之于是主持荆州政务,任命周超为参军,等到刘粹把沙桥之败的情形上报,才逮捕了周超。
于是,刘义隆下令斩谢晦、谢、谢遁以及他们兄弟的儿子,同时被斩的还有谢晦的同一党一孔延秀、周超等人。
谢晦的女儿、彭城王妃披散头发,光着双脚,与父亲诀别,她说:“大丈夫应当战死沙场,为什么要行为不法以致在都城的市上被斩!”庾登之因为在谢晦军中没有实权,所以被免除官职,监禁起来。
何承天及南蛮行参军、新兴人王玄谟等都得到朝廷的赦免。
谢晦败走的时候,左右亲信都抛弃他各自逃命,唯独延陵盖一人追随谢晦不肯离去,刘宋文帝又命延陵盖为镇军功曹督护。
晦之起兵,引魏南蛮校尉王慧龙为援。
慧龙帅众一万拔思陵戍,进围项城,闻晦败,乃退。
谢晦起兵之时,曾连络北魏南蛮校尉王慧龙为外援。
王慧龙率军队一万人,攻陷思陵戍,进而包一皮围了项城,等到听说谢晦战败,才退回北魏境内。
益州刺史张茂度受诏袭江陵;晦败,茂度军始至白帝。
议者疑茂度有贰心,帝以茂度弟有诚节,赦不问,代还。
益州刺史张茂度也曾接受文帝的诏书去袭击江陵;谢晦战败的时候,张茂度的军队才到白帝城。
当时的人怀疑张茂对朝廷有二心,刘宋文帝却因为张茂度的弟弟张忠诚,有节一操一,对张茂度的行为不加追究,只是派人接替而召他回京师。
三月,辛己,帝还建康,征谢灵运为秘书监,颜延之为中书侍郎,赏遇甚厚。
三月,辛己(初二),刘宋文帝返回建康,征召谢灵运担任秘书监、颜延之为中书侍郎,赏赐和礼遇都非常优厚。
帝以慧琳道人善谈论,因与议朝廷大事,遂参权要,宾客辐凑,门车常有数十两,四方赠赂相系,方筵七八,座上恒满。
琳著高屐,披貂裘,置通呈、书佐。
会稽孔觊尝诣之,遇宾客填咽,暄凉而已。
觊慨然曰:“遂有黑衣宰相,可谓冠屦失所矣!”
文帝因为慧琳道人擅长谈论分析,所以常跟他商讨国家大事,慧琳道人因此得到参预国家机要的机会。
于是,宾客们四面八方争先恐后地拥到慧琳道人的门庭,门前等侯召见的车常有数十辆之多,各地送来的财物,前后相接,每天的筵席就有七八桌,座位常满。
慧琳道人脚穿高齿木屐,身披貂皮外衣,在府中设立负责传达的通呈官和掌书翰的官佐。
会稽人孔觊曾经拜访慧琳道人,正遇宾客拥挤,两个人只能寒暄两句,不能多说别的话。
孔觊感慨叹息,说:“如今穿黑衣服的和尚都做了宰相,这真可以说衣冠文士失所了!”
夏,五月,乙未,以檀道济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到彦之为南豫州刺史。
遣散骑常侍袁渝等十六人分行诸州郡县,观察吏政,访求民隐;又使郡县各言损益。
丙午,上临延贤堂听讼,自是每岁三讯。
夏季,五月,乙未(十七日),刘宋文帝任命檀道济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和江州刺史;擢升到彦之为南豫州刺史。
又派遣散骑常侍袁渝等十六人,分别巡察各州郡县,考察官员的政绩,访求民间无处申诉的疾苦。
刘宋文帝还命郡县上疏奏报当地的行政得失。
丙午(二十八日),刘宋文帝亲自到延贤堂听取诉讼。
从此,每年前来三次。
左仆射王敬弘,一性一恬淡,有重名;关署文案,初不省读。
尝预听讼,上问以疑狱,敬弘不对。
上变色,问左右:“何故不以讯牒副仆射?”
敬弘曰:“臣乃得讯牒读之,正自不解。”
上甚不悦,虽加礼敬,不复以时务及之。
左仆射王敬弘,一性一情恬然,甘于淡泊,在朝廷内外享有盛誉。
可是在签署文稿时,从来不事先审阅。
有一次,他随同刘宋文帝听取民间诉讼,文帝就一件有疑问的案件询问王敬弘,王敬弘回答不出。
文帝脸色大变,问左右侍臣:“你们为什么不把案卷的副本送给王仆射?”
王敬弘回答说:“我已看到了案卷的副本,可是看不懂。”
文帝非常不高兴,虽然对他仍然礼敬,却不再与他讨论国家大事。
六月,以右卫将军王华为中护军,侍中如故。
华以王弘辅政,王昙首为上所亲任,与己相埒,自谓力用不尽,每叹息曰:“宰相顿有数人,天下何由得治!”是时,宰相无常官,唯人主所与议论政事、委以机密者,皆宰相也,故华有是言。
亦有任侍中而不为宰相者;然尚书令·仆、中书监·令、侍中、侍郎、给事中,皆当时要官也。
六月,刘宋文帝任命右卫将军王华为中护军,同时仍兼任侍中。
王华认为,司徒王弘是文帝的辅弼之臣,侍中王昙首又是皇上十分信任的心腹,他们的地位与自己相当。
因此,王华自以为自己的才能,无法完全施展,他常常叹息着说:“朝中宰相,一时之间多达数人,天下怎么能够治理!”当时,朝中没有固定的宰相,只要谁与皇帝讨论国家大事,国家机要大事交给谁办,谁就是宰相,所以王华才有这样的议论。
当时也有任侍中的职务而不是宰相的人;然而,尚书令、仆射、中书监、中书令、侍中、侍郎、给事中等都是重要的官职。
华与刘湛、王昙首、殷景仁俱为侍中,风力局干,冠冕一时。
上尝与四人于合殿宴饮,甚悦。
既罢出,上目送良久,叹曰:”此四贤,一时之秀,同管喉唇,恐后世难继也。”
王华与刘湛、王昙首、殷景仁都担任侍中的职务,他们风采卓然,一精一明干练,荣显一时。
刘宋文帝曾经在合殿设宴款待他们四人,与他们共同欢饮,特别高兴。
筵席散后,文帝目送他们好久好久,叹息道:“这四位贤才,是一时之俊杰,一起作为我的喉唇,恐怕后世很难再出现。”
黄门侍郎谢弘微与华等皆上所重,当时号曰五臣。
弘微,琰之从孙也。
一精一神端审,时然后言,婢仆之前不妄语笑;由是尊卑大小,敬之若神。
从叔混特重之,常曰:“微子异不伤物,同不害正,吾无间然。”
黄门侍郎谢弘微与王华等都深得刘宋文帝的重用,当时他与王华、刘湛、王昙首、殷景仁等号称五臣。
谢弘微,是谢琰的侄孙。
他一向端重严谨,在适当的时机,才开口说话,在仆役奴婢面前,也从不随便说笑,因此不论尊卑大小,都象对待神明一样恭敬他。
他的堂叔谢混对他尤其推崇敬重,常说:“谢弘微这人,与别人相异时不会伤害别人,与别人相同时也不会违背正道,对他我是没什么一毛一病可挑的了。”
上欲封王昙首、王华等,拊御一床一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因出封诏以示之。
昙首固辞曰:“近日之事,赖陛下英明,罪人斯得;臣等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上乃止。
刘宋文帝打算封王昙首、王华等人爵位,他抚一摸一着御座说:“这个宝座,如果不是你们兄弟,我今天就坐不上。”
于是,他就拿出封爵的诏书给他们看。
王昙首坚决辞让说:“近来发生的事,全仰赖陛下英明决断,使罪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我们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