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
○叙京都下
《史记》:娄敬,齐人。
汉五年,戍陇西,过洛一陽一。
脱挽辂,(木横展车前人推之。
音一胡一 格反。
)衣其羊裘,因齐人虞将军见上,说曰:"陛下都洛一陽一,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
"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
周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馀世。
成王即位,而营雒邑,以天下中,四方贡职,道理均,有德易以王,无德易以亡。
凡居此者,欲令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人也。
今陛下与项籍战荥一陽一,争成皋,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人肝脑涂地,暴骨中野。
欲与成、康比隆,臣以为不侔矣。
夫秦被山带河,四塞之固。
夫与人斗,不扼其喉,拊其背,未能全胜。
"上疑之。
及留侯言之,上即日车驾西都。
赐敬姓刘氏,拜郎中,号奉春君。
《汉书》曰:刘敬说上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一陽一,曰:"洛一陽一东有成皋,西有崤、渑,背河向洛,其固亦足恃。
"张良曰:"洛一陽一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
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一胡一 苑之利,阻三面而独守,以一面东制,诸侯安定。
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以下,是以委输。
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刘敬说是也。
"上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又曰:秦中,形势之国也,地势便利,以下兵於诸侯,譬如高屋之建瓴水也。
又曰:翼奉上书曰:"天道有常,王道亡常,亡常者,所以应常也。
必有非常之主,然后能立非常之功。
臣愿陛下徙都於成周,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乡嵩高,后介大河,(师古曰:乡读曰向。
介,隔碍也。
)建荥一陽一,扶河东,南北千里以为关,而入敖仓;地方千千里者八九,足以自娱;东厌诸侯之权,西远一胡一 羌之难,(师古曰:厌,抑也,音一叶反。
远,音于万反。
)陛下恭已亡为,按成周之居,兼盘庚之德,万岁之后,长为高宗。
"
《后汉书》:建武元年十月癸丑,车驾入洛一陽一,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
(洛一陽一,宫阙名,有却非殿。
)
又曰: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
班固感前代相如、寿王、东方之徒,造构文辞,终以讽劝,(相如作上林,子虚赋,吾丘寿王作士大夫论及骠骑将军颂,东方朔作客难及非有先生论,其辞以讽喻为主者也。
)乃上《两都赋》,盛称洛一陽一制度美,以折西宾一婬一侈之论。
又《黄琬传》: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徵为司徒,迁太尉,更封一陽一泉乡侯。
卓议迁都长安,琬与司徒杨彪同谏,不从。
琬退而驳议之,曰:"昔周公营洛邑以宁姬,光武卜东都以隆汉,天之所启,神之所安。
大业既定,岂妄有迁动,以亏四海之望也!"
又曰:杜笃以关中表里山河,先帝旧京,不宜改营洛邑,乃上奏《论都赋》。
又曰:王景,建初七年,迁徐州刺史。
先是,杜笃上《论都赋》,欲令车驾迁还长安。
耆老闻者,皆动怀土之心,莫不眷然伫立而望。
景以宫庙已立,恐人情疑惑,会时有神雀诸瑞,(景帝时有神雀凤凰,白鹿、白鸟等瑞。
)乃作《金人论》,颂洛邑之美,天人之符,文有可采。
又曰:陈纪迁侍中,出为平原相,谒董卓,时欲徙都长安,乃谓纪曰:"三辅平敞,四面险固,土地肥美,号为陆海。
今关东兵起,恐洛一陽一不可久居。
长安犹有宫室,今欲迁,何如?"纪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宜修德政,以怀不附。
迁移至尊,诚计之末者。
愚以公宜以事委公卿,专一精一外任。
其有违命,则威之以武。
今关东兵起,民不堪命。
若谦远朝政,率师讨伐,则涂炭之民,庶几可全。
若欲徙万乘以自安,将有累卵之危,峥嵘之险也。
"卓意甚恨,而敬纪名行,无所复言。
《吴录》曰:张纮言於孙权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
秦始皇时,望气者云金陵有王者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
有别小一江一 ,可以贮舡,宜为都邑。
"刘备劝都之,自京口迁都焉。
《吴志》先乱时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归建业死,不就武昌居。
"乃迁都建业。
(案:《一江一 表传》汉建安中,蜀主曾宿於秣陵,睹一江一 山之秀,劝帝居之。
初,张纮谒帝曰:秣陵都,楚威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岗阜,连石头。
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东岗,改名秣陵。
今处所见存地有其气,象天之所会,今宜为都邑。
帝深善之。
后闻刘备语曰:智者意同。
案:《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
叹曰:锺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
《晋书》:周馥,成都王颖以为河南尹。
馥观洛一陽一孤危,乃建策迎天子都寿春,曰:"不图厄运,戎狄一交一 侵,畿甸危逼。
佥以殷人有累迁之事,周王有岐山之徙,方今河朔萧条,崤、函阻涩,宛都屡败,一江一 、汉多虞。
淮、一陽一之地,北阻涂山,南枕灵岳,名州四带,有重险之固。
运漕四通,无屡空之难。
虽圣上神聪,元辅明贤,居俭守约,用保宗庙,未若相土迁宅,以保永祚也。
"
《载记》曰:刘元海之僣,太史令宣于修之言於元海曰:"陛下凤翔龙兴,奄受大命,然皇居仄陋,非可久安。
平一陽一势有紫气,兼陶唐旧都,愿陛下上迎乾象,下协坤祥。
"乃迁都平一陽一。
又石勒下令曰:"武都,吾之丰、沛,万岁之后,魂魄归之。
"初,张宾谓勒曰:"今天下鼎沸,战争方始,夫得地者昌,失地者亡。
邯郸、襄国,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可择此二国而都之。
然后命将四出,授以奇略,推亡固存,兼弱攻昧,王业成矣。
"遂据襄国。
又符坚自临晋登龙门,顾问群臣曰:"美哉!山河之固。
娄敬有言,'关中四塞之国',真不虚矣。
"权翼对曰:"臣闻夏殷之都,非不险也;周秦之众,非不多也;终於身殒南巢,首悬白旗,躯残於犬戎,国分於项籍,何也?德不修故也。
吴起有云:'在德不在险。
'愿陛下守之以德,山河之固,不足恃也。
"
《一江一 表传》:孙皓欲徙都武昌,杨土百姓沿流供给殊以为患,陆凯上疏曰:"臣闻有道之君,以乐乐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
乐人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民者,国之根也。
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乐矣。
又武昌土地危险硗确,非王者建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沉漂,陵居则峻危。
且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就武昌居。
'臣闻翼星为祥,荧惑作妖,童谣之言,发自天心也。
"
《后魏书》文旁泰和十八年,人迁都邺,登铜雀台,魏御史大夫崔吉等曰:"邺城平原千里,运漕四通,有西门、吴起旧迹,可以饶富。
在德不在险,请都之。
"孝文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邺城非长久之地,石虎倾於前,慕容灭於后,国富主奢,暴成速败。
且西有枉人山,东有列人县,北有柏人城,君子不饮盗泉,恶其名也。
"遂止,乃都洛一陽一。
《三国典略》:梁元帝在一江一 陵即位,欲还都建康,领军将军一胡一 僧祐、太府卿黄罗汉,吏部尚书宗懔、御史中丞刘谏等曰:"建业王气已尽,与虏止隔一一江一 ,若有不虞,悔无及也。
且渚宫洲数满百,当出天子,陛下龙飞,是其应乎。
"梁主令朝臣议之,黄门侍郎周弘正、尚书左仆射王褒曰:"帝王所都,本无定处,其如黔首万姓,未见舆驾入建业,谓是列国诸王。
宜顺百姓之心,从四海之望。
"时一江一 陵人士咸云弘正等皆是东人志愿,东下恐非良计。
弘正面折之曰:"若东人劝东,谓为非计,君等西人欲西,岂成良策?"梁王笑之。
又于后堂大会文武五百人,问之曰:"吾欲还业,诸卿以为何如?"众皆愕然,莫敢先对。
梁主曰:"劝吾去者左袒。
"於是左袒者过半。
武昌太守朱买臣入劝梁主云:"建业旧都,茔陵犹在。
荆镇边疆,非王者宅。
愿陛下弗疑,致后悔也。
臣家在荆州,岂不欲陛下住?但恐是臣富贵,非陛下富贵耳。
"乃召卜者杜景象决其去留,遇兆不吉,答云"未去"。
景象退而言曰:"此兆为鬼贼所留也。
"
《五经要义》曰: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
所以总天地之和,据一陰一陽一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也。
王婴《古今通论》曰: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美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城,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
《盐铁论》曰: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一温一 、轵,韩之荥一陽一,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一陽一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之名都。
《世说》曰:谢公时兵厮养逋亡,多外窜在南塘下诸舡中。
或欲求一时搜索,谢公不许,云:"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师?"
谯周《法训》曰:王者居中国,何也?顺天之和,而同四方之统也。
《管子》曰:凡立国都,非大山之下,必广川之上。
高无近旱而水用足,下无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山海经》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
(郭璞注曰:大帝曲密之邑。
)
又曰:帝之下都,昆仑之墟。
又曰:从极之深三百仞,唯冰夷都焉。
(冰夷,河伯。
)
《一尸一子》曰: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
尧闻之贤,举之草茅之中。
与之语礼乐而不逆,与之语政至简而易行,与之语道广大而不穷。
於是妻之以皇,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
《帝王世纪》曰:古公亶父,是为大王,以修德为百姓所附。
狄人攻之,以皮弊事之,不得免焉;又事之以玉帛,不得免焉;又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
遂策杖而去,止於岐山之一陽一,邑於周地,故始改国曰周。
豳人闻之,曰仁人不可失也,东循而奔,从之者如归市焉。
一年而成三千户之邑,二年而成都,三年五倍其初。
王於是改戎俗,筑城郭,立宗庙,设官司,即《诗》所谓"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绳则直,作庙翼翼。
筑之登登,削屡冯冯"者也。
周道之端,盖自此始。
《两京记》曰:隋文帝开皇二年夏,自故都移今所。
帝以长安故城,汉来旧邑,宫宇蠹朽,谋欲迁都。
仆射苏威等议合帝旨,太史令庾季才奏当迁都。
帝曰:"吾乃今知天道。
"开皇二年六月十八日,移入新邑,在汉故城之东南万年县界,南直终南山子午谷,北枕龙首原。
今朝堂即旧杨兴村,村门大树今见在。
初,周代有异僧名枨公,言词多验。
时村人於此树下集,枨公忽来逐之曰:"此天子坐位,何故坐之?"左仆射高颖总领其事,太子右庶子宇文恺创制规模,谓之大兴城。
隋文初封大兴公,及登极,县门园池多取其名。
宫城东西四里,南北二里四十步,周回十三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尺。
又云:东都城,隋大业元年,自故都移於今所。
其地今周之王城。
自周敬王、后汉,并居於今乙故都。
至仁寿四年,隋文帝於此营建,初谓之东京,有诣阙言事者称:"一帝二京,事非稽古。
"乃改为东都。
为王充所据,充平,改洛州总管府,寻又置陕东大行台。
武德九年,复为洛州都督府。
贞观六年,改为东都旧宫为洛一陽一宫。
明庆元年,复为东都,武太后号为神都。
神龙元年,复旧,又改为河南府。
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
初,隋炀帝登北邙观伊阙,顾曰:"此龙门耶,自古何为不建都於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
"帝大悦。
盖其地北据山麓,南望天阙,水木滋茂,川源形胜,自古都邑莫有比也。
又曰:太宗车驾始幸洛一陽一宫,唯因旧宫,无所改制。
终於贞观、永徽之间,荒芜虚耗。
置都之后,方渐修补。
龙朔中,诏司农少卿韦机更缮造。
高宗常谓机曰:"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
"始作上一陽一等宫。
至武太后,遂定都於此。
日加营构,而宫府备矣。
《郡国志》:庐山,在柴桑、彭泽二县之郊,叠障九成,崇岩万仞,《山海经》所谓三天子障,亦曰天子都。
杨雄《蜀都赋》曰:蜀都之地,古曰梁州。
张衡《南都赋》曰:於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一陽一。
《鲁都赋》曰:彼齐诸儒,皆绘弁端衣,散佩垂绅,金声玉色,一温一 故知新,访鲁都之区域,吊先王之遗真。
左思《蜀都赋》曰:盖兆基於上世,开国於中古。
廓灵关而为门,苞玉叠而为宇。
又曰:魏土者,毕昴之所应,虞夏之馀民,先王之桑梓,列圣之遗尘。
考之四奥,则八纮之中;测之寒暑,则霜露所均。
后汉杜笃《论都赋》:夫大汉之盛,代藉雍土之饶,得御外理内之术,孰能致功若斯!创业於高祖,嗣传於孝惠,德隆於太宗,财衍於孝景,威盛於圣武,政行於宣、元,侈极於成、哀,阼祚缺於孝平。
传代十一,历载三百。
(高祖至平帝十一代,历,涉也,合二百一十四年,此言三百者,谓出二百年,涉三百年。
)德衰而复盈,道微而复彰,(谓吕氏乱而文帝兴,昌邑废而宣帝中兴。
)皆莫能迁於雍州,而背於咸一陽一。
宫室寝庙,山陵相望,高显弘丽,可思可荣,羲农已来,无兹著明。
夫雍州,本帝王所以育业,(周始祖后稷封邵,公刘居豳,太一王 居岐,文王居酆,武王居镐,并在关中,故曰育业也。
)霸王所以衍功,战士角难之场也。
(衍,广也。
谓秦都关内也。
)
《太平御览》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