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帝国传奇
序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知什么兴衰的呢?国家!一柄一之兴衰、家之兴衰,政治家如果不能从史书中获得用于现代社会治国的经验教训,读史等于白读;普通人如果不能从史书中获得家族或家庭兴盛衰落的原因和教训以及个人创业或生活的成败得失,读史也等于白读。
读史使人睿智,如果象看故事那样去读,象听评书象那样去理解,只能是言者泛泛,听者泛泛,有何益处哉。
洞彻古人之心,通晓古人之意,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对古人说,如果换成我,我会不会象你一样去处理事务,把握机会呢?读历史,大都讲解的是将相王侯,可能和我们大多数人换不上边,其实不然,他们也是人,普普通通的人,只不过际会相逢,在乱世之秋成就一段段功勋伟业罢了,或是藉父兄之资守成为主,或参政机要成为权臣。
他们与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行为处事也脱不掉习惯一性一的思维,去掉他们头上的光环,他们是再普通不过的人。
由大及小,由国而家,道理是相同的,他们演绎的也就是我们正在演绎的,时针过了今夜午时,今天也是历史。
读书观大略,我一直这般读书,一直这般理解。
我喜欢历史,对经史子集颇感兴趣,由于缺乏古汉语知识,对古文典籍未能深入的学习,纵对字面的理解亦存在许多疑惑,但是每个人对现实和历史都有自己的独道见解之处。
自从两年前,我着手从事南北朝小说写作,开始频繁接触史书文献,始知中国文化博大一精一深,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
为此我开始翻阅西方的历史著作和学术文章,再对照孔孟老庄之道来理解南北朝这段历史,发现自己受益非浅,仰望那一串串广袤夜空中的璀璨星辰,感叹自己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但青蛙之鸣足以响彻荷塘,萤虫之光足以照亮一隅,虽然本人最缺乏毅力和恒心,思考和写作时停时继,所幸感谢上天,自己拥有对历史的志趣,也感谢网络,能和众多朋友分享历史带来的喜怒哀乐。
牛顿有言,“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后人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向前走才不致走弯路,好的东西别人总是要拿来用,否则研究出来有什么用呢?对于本随笔中的观点和想法如与前代或现代的学者雷同或相似,在全文终结时,我将一一列举,以示感谢。
本文的一些主要的观点我想指出来,第一,我承认对东方文化有偏一爱一,但这不妨碍世界最终将趋于大同。
只有儒家文化才有包容天下之心,我们从不排斥外来的文化和宗教,佛学也好、基督教也罢,只有儒家文化的博大襟怀,才能包容和扬弘包括伊斯兰文化在内的世界上的一切文明。
北魏时期关于佛学在中国发展给出明确的答案。
第二,本文的历史观,唯物论。
是历史创造英雄,而非英雄创造了历史。
德国之所以认罪并赔偿并非为了那个战争狂人希特勒,而是为了德国人民,因为二战不是一个希特勒可以发动的,是德国和她的人民。
第三,读者喜闻乐见的是纵横天下的英雄和智谋绝伦的妙计,金戈铁马,儿女情长。
但,如果深入研究历史的话,最该关注的是,要看到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原因和矛盾。
真正的历史其实平淡无奇,因为人的欲念纷争导致血恨情仇的交织蒙蔽世人的眼睛罢了。
我之所以要写《北魏》这部随笔,萌生的原因很简单,是为了给我的小说《南北朝之魏宋崛起》介绍历史背景,好多朋友不了解或者不甚了解那段历史,读起我的小说来会有许多疑惑,如果把这部随笔读下来,那段历史应该比较清晰。
相比而言,我还是喜欢写小说,更有表现力,更易懂,更详尽,也更吸引人,但半部《南北朝之魏宋崛起》写得并不好,远远达不到我理想的预期,要想更进一步,我还得多学习多读书。
这部随笔也未写完,为什么要发贴呢?原因我太懒惰了,我写文章随一性一而发,有灵感就写,没有灵感就不写,加上我还要上班,往往有时几天不想事,成月不动笔。
我把文章贴上来,肯定有朋友喜欢,要顶,没办法,有一个朋友顶,你就得继续啊,那样就可以一逼一我接着发贴,除非没有人喜欢,我也就没动力了。
北魏是个很奇特的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中占据148年的时间,却一直默默无闻,不为世人所知,史藉寥寥无几,其它小说、电一影、电视更是找不到它的影子,似乎这个王朝在历史长河中不声不响地蒸发了。
北魏的历史扑朔迷一离,象一座冰山,纵是喜一爱一中国历史的人,对着那个时代也只能不甚清晰地喊出几个名字:“孝文帝拓跋宏”、“冯太后”、还有谁呢?啊,好象有个小名叫“佛狸”的吧?还有崔浩,再有么?即使绞尽脑汁再也蹦不出什么名字来了。
如果我善意地提醒一下,“花木兰!”呀!引起争议了,那是隋唐时的人嘛,可我要告诉你,她是北魏人。
北魏是由鲜卑人中的一个叫做“拓跋”的鲜卑部落建立起来的王朝,这个民族为生计所迫,由发源地一直南迁,为了生存,和当地部落、国家发生了长期的融合和战争。
在进入中原的过程中他们建立代国,最终建立了强大的魏国。
魏国一统北方,肇基北朝。
可如今,当年叱咤风云的鲜卑人如同他们所建立的王朝一样沉寂在历史风烟之中,杳无踪迹。
一个胜利并建立起自己王国的民族却突然从华夏民族之林中消亡了,为什么呢?谜!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部落是如何建立起强大的北魏王朝?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征服北中国?为什么能在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所建之国经短暂辉煌之后,纷纷灭亡的严峻局面下而能保持住政权,不仅统一北方,还成功的实现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取得辉煌的成就呢?然而就在改革卓有成效、北魏国势日盛之时,却遭六镇起义,为什么顷刻间又土崩瓦解?也是谜!
本文欲解一开的就是这一个接一个的谜一团一。
如果将北魏王朝归类到史学家们划分的历史时段里,它应该属于魏晋南北朝。
再确切一点,它属于北朝,即从公元386北魏建国到公元534年灭亡(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这一段历史时期。
我要为大家描述的北魏王朝不是这么一个时间段,如果我们单纯探讨这一时期的北魏历史,将永远无法解一开藏在它身后的那些谜一团一,也无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一个真正的北魏王朝。
因此,我将描述整个拓跋部的历史,即魏书中所载的魏国的全部历史。
拓跋部有确切的纪年,是在公元174年(汉灵帝熹平二年),在这一年,北魏的始祖神元皇帝力微出生了。
为了使大家对公元174年的映象深刻些,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三国的曹一操一在这一年被东汉朝廷任命为洛一陽一北部尉,在任上,这位仅仅还是洛一陽一令治下的一个小小尉官的一奸一雄以“违禁夜行”为由,下令属下舞动着五色棒打死了一个权倾朝野的宦官的叔叔,而且没有被治罪。
为什么呢?因为他一奸一诈,如果被治了罪,他还是一奸一雄吗?根本原因,其实他本身就是个宦一党一。
当然,他与我们北魏无关,如果需要深入讨论,我们可以另辟一贴。
此后拓跋部经历了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
三国时代,我们相当熟悉,英雄辈出。
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借着晋室皇族内讧的八王之乱,边远的野蛮人,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纷纷内迁,与汉族文明激烈碰撞,儒学衰微,玄风日上,中原大地国家更替频繁,战乱不止,民不聊生,这就是有名的五胡十六国。
其后的南北朝,更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也是兵戈四起、乱世烽烟、风云变幻的时代。
五胡十六国时代,各路英豪群星璀璨,交相辉映。
撑起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第一面旗帜的匈奴人刘渊,从奴隶仅靠青冀十八骑起家的羯族英雄石勒,十三岁带兵,生平未逢一败的慕容垂,开创民族融合政策先河的苻坚,文治武功远超诸葛孔明的王猛,一纸杀胡令威震天下的悼武天王冉闵。
隔江对恃的南北朝时代亦毫不逊色,开创北魏基业,成功使游牧部落向农耕社会转型的拓跋珪;北伐中原,先后砍了鲜卑族和羌族皇帝人头的刘裕;平定北中国,数次击败柔然的太武帝拓跋焘;鲜卑国中一代汉人女主冯太后;以平天下为已任,结束民族纷争的拓跋宏。
在这个无数民族王国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时代之中,北魏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自群星璀灿的夜空中粲然掠过,如昙花般盛开在北中国,为日后的多民族国家大唐开创盛世铺平了道路。
北魏王朝的先人出自林海,辗转大草原,三易都城,最终定鼎中原。
它的兴盛、改革、衰败象一个又一个的谜,如果想解一开其中的谜一团一,解读那段久远的历史,开启那段尘封的记忆,我便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狍鹿成群、松涛澎湃、林海苍翠!
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拓跋鲜卑人的起源地,大鲜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