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苓散(张仲景)行水总剂。(《伤寒论》)【歌诀】五苓散治《汤头歌诀》1.五苓散__十三、利湿之剂

汤头歌诀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 - 1.五苓散__十三、利湿之剂

汤头歌诀

1.五苓散__十三、利湿之剂

1.五苓散(张仲景)行水总剂。

(《伤寒论》)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腑① 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

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和湿兼泻热疸黄②便闭渴呕宁

【词解】①太阳腑、膀胱为太阳之腑。

此指膀胱蓄水证。

乃因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致水蓄膀胱。

②疸黄:指湿热蕴结的黄疸。

【组成】白术十八铢(9g) 泽泻—两六株(15g) 猪苓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也可用官桂)半两(6g)

【用法】上5药共研细末,每次用白饮(即米汤)调服方寸匕(6g),日三次。

【功用】利水渗湿,一温一 阳化气。

【主治】(1)蓄水证。

症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症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中暑烦渴,身重等。

(3)痰饮。

症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喘等。

【分析】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的蓄水证。

方歌云:五苓散治太阳腑”即是此意。

所以水湿内停,小便不利的蓄水证为本方的主证。

表邪未解及中暑均为本方的兼证。

咳、喘、头眩等为本方的次要症状。

故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猪苓、茯苓均淡渗利湿,增强君药利水渗湿之功,以使小便通利,共为臣药。

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可运化水湿;桂枝既外解表邪,又内助膀胱气化,共为佐药。

五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一温一 阳化气之功。

按:本方重在利水渗湿,故可用于水湿壅盛于里的水肿、小便不利、泄泻,以及中暑烦渴等。

使水湿、暑湿从小便而去,利小便而实大便。

若方中用宫桂,则增强了膀胱的气化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故可助利小便之功。

本方为行水利湿的主要方剂。

【附方】(1)四苓散(《明医指掌》) 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

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溏泻,口渴等。

(2)猪苓汤(《伤寒论》)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白术,加入阿胶、滑石而成。

五味药各一两(各9g)。

用法:水煎(阿胶烊化),分三次一温一 服。

功用: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

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

又可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胀满等。

按=四苓散证没有寒热,只见小便不利,口渴等症,故去掉桂枝,功专利水渗湿。

猪苓汤证乃邪已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故用泽泻、猪苓、茯苓利水渗湿,又佐滑石清热利尿,阿胶养阴,使水去阴不伤,组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汤头歌诀》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1.五苓散(张仲景)行水总剂。(《伤寒论》)【歌诀】五苓散治《汤头歌诀》1.五苓散__十三、利湿之剂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