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下卷 灵枢篇 大惑论
【题解】惑,迷乱眩晕的意思;大,形容其严重。
文中主要论述了登高时发生一精一神迷惑、头目眩晕的道理,故篇名为"大惑论"。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
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
独博[1]独眩,披发长跪,俯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气使然?岐伯对日五脏六腑之一精一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一精一。
一精一之窠为眼,骨之一精一为瞳子,筋之一精一为黑眼,血之一精一为络,其窠气之一精一为白眼,肌肉之一精一为约束,裹撷[2]筋骨血气之一精一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其一精一[3],其一精一所中不相比也则一精一散,一精一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目者,五脏六腑之一精一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乒厅生也。
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一陰一,白眼赤脉法于一陽一也,故一陰一陽一合传[4]而一精一明也。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一精一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一精一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日惑也。
黄帝日余疑其然。
余每之东苑[5],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岐伯日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6],则一精一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提要】本段论述了人的眼睛是由五脏之一精一气所充养,眼睛的各部分分属于五脏,眼睛由目系连属于脑的理论。
【注释】
[1]博当作"转",即头晕的意思。
[2]撷包裹的意思。
[3]邪其一精一"邪"后当有"中"字。
[4]传通搏,搏聚的意思。
[5]东苑养禽一兽,植林木之处叫"苑"。
东苑,指清冷之台在东苑。
[6]惑作"感"为是。
【白话解】黄帝说我曾经攀登那高高的清冷之台,上到台阶中层时,向四处观望,然后伏身前行,就感到头眩眼花,一精一神迷乱。
这种异常的感觉,我暗自感到奇怪,尽管自己闭目宁神或睁眼再看,平心静气,力图使一精一神镇定下来,但是这种感觉长久不能消除,仍然感到头晕目眩。
即使是披散开头发,赤脚而跪在台阶上,力求形体舒缓,使一精一神轻松,但当向下俯视时,眩晕仍长久不止,有时这种症状在突然之间却又能自行消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的一精一气,都向上输注于人的眼部,从而产生一精一明视物的作用。
脏腑一精一气汇聚于眼窝,便形成眼睛。
其中肾的一精一气充养瞳子,肝的一精一气充养黑睛,心的一精一气充养内外眦的血络,肺的一精一气充养白睛,脾的一精一气充养眼胞。
脾的一精一气包裹一着肝、肾心、肺的一精一气,与脉络合并,形成目系,向上连属于脑部,向后与项部中间相联系。
如果邪气侵入项部,乘人一体虚弱而向深部发展,则沿着目系而侵入于脑部。
邪人于脑,便发生头晕脑转,从而引起目系拘急而出现两目眩晕的症状。
如果邪气损伤眼部的一精一气,使一精一气离散,就会出现视歧的现象,即看一件东西好像有两件一样。
人的眼睛,既是脏腑的一精一气所形成,也是营、卫、气、血、一精一、神、魂、魄通行和寓藏的所在。
其一精一明视物的功能,是以神气为基础的。
所以人在一精一神过度疲劳的时候,就会出现魂魄失守,意志散乱,眼睛迷一离而无神气。
眼的瞳子部分属于肾,黑睛属于肝,二者为一陰一脏的一精一气所滋养;白睛属肺,眼球的赤脉属于心,二者依赖一陽一脏的一精一气所滋养。
因此,一陰一脏的一精一气和一陽一脏的一精一气相互结合而协调,才能使眼睛具有视物清晰的功能。
眼睛的视觉功能,主要受心的支配,这是因为心主藏神的缘故。
如果一精一神散乱,一陰一脏的一精一气和一陽一脏的一精一气不能相互协调,突然看到异常的景物,就会引起心神不安,一精一失神迷,魂飘魄散,所以发生迷惑眩晕。
黄帝说我有些怀疑你所说的道理。
我每次去东苑登高游览,没有一次不发生眩晕迷惑的,离开那里,就恢复正常,难道说我惟独在东苑那个地方才会劳神吗?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异常的情况呢?岐伯说不是这样。
就人的心情而言,都有自己喜好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一爱一憎两种情绪突然相感,会使一精一神出现一时的散乱,所以视觉不正常而发生眩晕迷惑。
等到离开了当时的环境,一精一神也就转移,就会恢复正常状态。
总之,出现这种症状,较轻的仅是一精一神一时迷糊,好像不能辨别方向似的,较重的就会出现一精一神迷乱而头目眩晕。
【按语】本段论述了眼睛与五脏在生理上的密切联系。
指出了眼睛的所有组成部分都是分属于五脏的。
瞳子属肾,黑睛属肝,血络属心,白眼属肺,上下睑属脾。
这一理论为后世眼科的"五轮学说"奠定了基础。
【原文】黄帝日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日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
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日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日一精一气并于睥,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
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黄帝日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卫气不得入于一陰一,常留于一陽一。
留于一陽一则一陽一气满,一陽一气满则一陽一趼盛,不得入于一陰一则一陰一气虚,故目不瞑矣。
黄帝日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卫气留于一陰一,不得行于一陽一。
留于一陰一则一陰一气盛,一陰一气盛则一陰一曰满,不得入于一陽一则一陽一气虚,故目闭也。
黄帝日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日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
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
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一陽一,夜行于一陰一,故一陽一气尽则卧,一陰一气尽则寤。
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
留于一陰一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一陽一也久,故少瞑焉。
黄帝日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日邪气留于上瞧,上瞧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一陰一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提要】本节分别论述了善忘、善饥而不嗜食、不得卧、不得视、多卧、少瞑、卒然多卧七个病证的病机。
【白话解】黄帝说人出现健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心肺两脏不足,而使得人一体上部气虚,肠胃充实而使得人一体下部气盛。
心肺气虚就会使得营卫之气不能及时向上宣达敷布,长时问滞留于肠胃之间,导致神气失养,所以发生健忘。
黄帝说人如果容易饥饿,但没有食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岐伯说饮食人胃后化生的一精一气,输送于脾。
如果邪热之气停留于胃,就会使胃热而消化力增强,所以容易饥饿。
热邪使得胃气上逆,导致胃脘滞塞,难以受纳,所以出现不欲饮食的症状。
黄帝说因病而不能入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岐伯说卫气在白天行于一陽一分,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入于一陰一分,人就能入睡。
如果卫气不能人于一陰一分,经常停留在一陽一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一体的一陽一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一陽一跻脉就偏盛,卫气不能人于一陰一分,就形成一陰一气虚,一陰一虚不能敛一陽一,所以就不能安睡。
黄帝说因病而两目闭合不能视物,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这是因为卫气滞留于一陰一分,不能外行于一陽一分。
留滞在一陰一分使一陰一气偏盛,一陰一跻脉随之而盛满,卫气既然不得行于一陽一分,便形成一陽一虚,所以愿意闭目而不欲视物。
黄帝说有的人发生嗜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岐伯说这一类人的特点是肠胃较大而皮肤滞涩,肌肉之间又不滑利。
由于肠胃较大,卫气在人一体内部滞留的时间就比较长;皮肤滞涩,分肉之间不滑利,卫气在体表的运行因受到阻止而迟缓。
卫气在人一体循行的常规是白天行在一陽一分,夜间行于一陰一分。
当卫气随昼夜交替在人一体一陽一分运行已尽,由一陽一人一陰一时,人就入睡了;卫气在人一体一陰一分运行已尽,由一陰一出一陽一,人便觉醒。
既然这类人的肠胃较大,卫气在内滞留的时间比较长,再兼皮肤滞涩,分肉组织不滑利,因此卫气运行于体表就较迟缓,使得一精一神不能振作,所以困倦而嗜睡。
那些肠胃较小、皮肤滑一润弛缓,分肉组织之间又通畅滑利的人,卫气行于一陽一分的时间比较长,所以睡眠较少。
黄帝说有的人不是经常嗜睡,而是突然间出现多卧嗜睡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岐伯说这是因为邪气滞留于上焦,使得上焦气机闭阻不通,又因饱食之后,暴饮热汤,卫气滞留在胃肠中,致使卫气久留于一陰一分,而不能外行于一陽一分,所以出现突然多卧嗜睡的症状。
【原文】黄帝日善。
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日先其脏群,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提要】本段论述了对以上七种病证,先要察明患者的形志苦乐,然后再根据正确的诊断进行治疗。
【白话解】黄帝说讲得很好。
对于上述疾病如何进行治疗呢?岐伯说首先要观察脏腑的虚实,辨明病变的部位,即使是轻微邪气,也必须先加以消除,然后再调理营卫之气。
邪气盛的采用泻法,正气虚的采用补法。
还要首先审察患者形体的劳逸、情志的苦乐,做出正确诊断,然后才能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