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下编 卷九·主治下-气
气者。
人身之宝。
凡人五脏六腑。
筋骨皮肉血脉。
一靡一不本气以为迭运。
则气关人甚重。
又曰。
百病皆生于气。
又曰。
气之源。
发于肾。
出于肺。
统于脾。
护于表。
行于里。
又曰。
气有余便是火。
气不足便是寒。
又曰。
诸气郁 。
皆属于肺。
则气之见病甚多。
而其治气之药亦复不少。
姑以补气之剂为论。
如人参黄 。
是补肺气之不足也。
白术。
是补脾气之不足也。
杜仲鸡肉山茱萸续断。
是补肝气之不足者也。
龙眼肉。
是补心气之不足者也。
附子肉桂沉香鹿茸一陽一起石仙茅一胡一巴硫黄远志石钟一乳一蛤蚧益智补骨脂丁香。
是补肾气之不足者也。
但蛤蚧则兼肺气以同理。
益智则兼心脾冷痰以为逐耳。
此补气诸药之各异也。
诸气缺陷不升。
(气陷宜升。
)在肺。
则有桔梗白一党一以为用。
在脾。
则有苍术以为理。
在胃。
则有干葛升麻檀香白附以为投。
在肝。
则有柴一胡一薄荷以为散。
此升提诸气诸药之各异也。
至于诸气不通。
(气塞宜通。
)在心与肺。
则有宜于薰香安息香。
在脾。
则有宜于甘松木瓜菖蒲红豆蔻木香大蒜一胡一荽。
但木香则合肝气而皆通。
大蒜则合胃气以同理。
一胡一荽则合心气以皆治也。
在肝。
则有宜于川芎香附。
在表与胃与肺。
则有宜于生姜烟草。
在诸窍。
则有宜于麝香苏合。
在血脉。
则有宜于诸酒。
在通一陽一辟一陰一。
则有宜于雄黄。
此通气诸药之各异也。
若使诸气窄胀。
其言脾肺与肾。
则有乌药可投。
脾胃。
则有藿香神曲荞麦可治。
膀一胱与肾。
则有荔枝核可入。
小肠。
则有橘核小茴可采。
肝经寒窒。
则有艾叶吴萸可进。
表里中外有形之气。
则有槟榔可理。
无形之气。
则有大腹皮可施。
此宽诸气诸药之各异也。
气滞不通而泄。
(气滞宜泄。
)于肺。
不得不用丁香冬花白牵牛白前女菀。
于脾。
不得不用山楂郁李姜黄。
于肝。
不得不用青皮鹤虱玄一胡一索。
但须相症酌用。
气逆不下而降。
(气升宜降。
)在肺。
无有过于马兜铃青木香旋复花栝蒌葶苈苏子莱菔子杏仁枇杷叶补骨脂。
在肠。
无有过于荞麦。
在肾。
无有过于沉香黑铅。
在胃。
无有过于续随子。
但补骨脂降肺而更降肾。
莱菔子降脾而更降肺之为异耳。
气结不解而破。
(气坚宜破。
)在肺上膈。
无有若于枳壳。
在肺下膈。
无有若于枳实。
在肝气闭。
无有若于三棱。
在肝胃经络。
无有若于山甲之为捷耳。
他如气散气浮不敛。
(气散宜敛。
)有言粟壳乌梅于肺最宜。
龙骨枣仁白芍于肝最宜。
蛤蜊牡蛎于肾最宜。
木瓜则于脾胃肺又最宜也。
气走不固。
(气脱宜固。
)则病皆属于肾。
凡治所用一胡一桃菟丝覆盆补骨脂莲须金樱子山茱萸五味子葡萄阿芙蓉没石子龙骨牡蛎沉香灵砂秦皮石斛桑螵蛸芡实诃子石钟一乳一无不皆于肾理。
惟有恶气内入。
(气恶宜辟。
)在胃与肾。
则必用以良姜甘松大蒜苍术山柰以辟。
在肺。
则必用以生姜以辟。
在肝。
则必用以虎骨蛇蜕蜈蚣一胡一荽薰香及酒以辟。
在诸窍。
则必用以樟脑苏合香以辟。
在胃与肝。
则有雄黄以辟。
在外。
则有排草以辟。
若使时行瘴毒。
则又更有草果烟草槟榔贯众以辟矣!仍须分其寒恶臭恶湿恶毒恶邪恶以治。
大约寒不外于生姜良姜为辟。
臭不外于一胡一荽薰香为辟。
湿不外于苍术为辟。
邪不外于樟脑苏合雄黄为辟。
毒不外于蛇蜕蜈蚣虎骨为辟也。
至于气浮不镇。
(气浮宜镇。
)总不越乎金石重坠之药以为之压。
气急不舒。
(气急宜缓。
)总不越乎甘草等药以为之缓。
凡此皆当审实以投。
他如气寒宜散宜一温一。
气热宜表宜清。
气湿宜燥宜利。
气燥宜滋宜润。
气挟痰至宜开。
气挟暑至宜消。
亦何莫不本此理以为审治。
昔人云。
枳壳利肺气。
多服损胸中至高之气。
青皮泻肝气。
多服能损真气。
木香调诸经之气。
兼泻肺。
能使上焦之气下达。
一陰一火上冲禁用。
砂仁醒脾气而能上升。
然后滞气得以下通。
白豆蔻能泻肺气而使下行。
然后一陽一气得以上达。
香附快滞气。
陈皮泄逆气。
乌药紫苏俱能散气。
使浊从汗散也。
浓朴升胃气。
前一胡一推陈。
槟榔泻至高之气。
能使浊气下坠。
后重有积者宜之。
藿香薰香上行胃气。
沉香升降诸气。
脑麝散真气。
苏子杏仁润燥。
气滞有火者宜之。
豆蔻丁沉檀麝俱辛热。
能散郁气。
暴怒者宜用。
积久成火者忌之。
禀壮气实。
气不顺而刺痛。
枳壳乌药可用。
不愈。
加木香。
肥人气不顺而刺痛。
二陈加浓朴枳壳。
气虚脉弱。
异功散加枳壳木香。
若使药一性一不审。
病症不识。
而徒用以香燥。
是殆速其毙耳!
观此可为妄用气药者一箴。
〔气虚宜补〕
人参(肺) 黄 (肺) 白术(脾) 杜仲(肝) 山茱萸(肝肾) 鸡肉(肝)续断(肝肾) 龙眼(心脾) 附子(肾) 肉桂(肝肾) 鹿茸(肾) 沉香(肾) 一陽一起石(肾) 仙茅(肾) 一胡一巴(肾) 硫黄(肾) 远志(肾) 蛤蚧(肾肺) 益智(心脾肾) 补骨脂(心脾肾)丁香(肺胃肾) 石钟一乳一(肾胃大肠)
〔气陷宜升〕
桔梗(肺) 苍术(脾) 干葛(胃) 升麻(脾胃) 柴一胡一(肝) 檀香(肺胃脾)白附(胃) 白一党一参(肺) 薄荷(肝) 荷叶(胆)
〔气塞宜通〕
薰香(肺) 安息香(心肝) 烟草(肺胃) 大蒜(脾胃诸窍) 雄黄(胃肝) 木香(脾肝) 附子(肾) 芎 (肝) 甘松(脾) 木瓜(脾肺肝) 菖蒲(心) 一胡一荽(心肺) 麝香(诸窍) 生姜(胃肺) 红豆蔻(脾) 酒(肝血) 苏合香(诸窍)
〔气窄宜宽〕
乌药(胃肾) 藿香(脾胃肺) 槟榔(肠胃) 大腹皮(肠胃) 神曲(脾胃) 橘核(小肠) 荞麦(肠胃) 荔枝核(膀一胱肾) 小茴(肝胃) 艾叶(肝脾) 吴萸(肝)
〔气实宜泄〕
丁香(肺胃肾) 冬花(肺) 白牵牛(肺) 白前(肺) 山楂(脾胃) 广皮(脾肺) 郁李仁(脾) 青皮(肝) 女菀(肺) 鹤虱(肝) 姜黄(脾) 玄一胡一索(心肝)
〔气升宜降〕
马兜铃(肺) 青木香(肺) 旋复花(肺肠) 栝蒌实(肺) 花粉(肺) 葶苈(肺) 续随子(胃) 麦荞(肠胃) 苏子(肺) 黑铅(肾) 杏仁(肺) 炒莱菔(肺脾) 枇杷叶(肺) 沉香(肾) 补骨脂(肾)
〔气坚宜破〕
枳壳(肺) 枳实(脾胃) 三棱(肝) 山甲(肝肺胃)
〔气散宜敛〕
栗壳(大肠肺) 木瓜(脾肺肝) 乌梅(肺肠肝) 龙骨(肝肾大肠) 枣仁(胆肝) 炒芍药(肝脾) 蛤蜊粉(肾)
〔气脱宜固〕
一胡一桃肉(肾) 菟丝子(肝肾) 覆盆子(肾) 补骨脂(肾) 莲须(心肾) 五味子(肺肾) 山茱萸(肝肾) 金樱子(脾肝肾) 葡萄(肾) 阿芙蓉(肾) 没石子(肾)龙骨(肝肾大肠) 牡蛎(肾) 沉香(肾) 灵砂(肾) 秦皮(肝胆肾) 石斛(脾肾) 芡实(脾肾)诃子(大肠肺) 桑螵蛸(肝肾膀一胱) 石钟一乳一(大肠胃)
〔气恶宜辟〕
良姜(胃寒) 生姜(肺寒) 蛇蜕(肝毒) 蜈蚣(肝毒) 樟脑(关窍邪) 甘松(脾湿臭) 山柰(胃湿臭) 排草(脾臭) 大蒜(脾胃诸恶) 虎骨(肝毒) 一胡一荽(心脾臭) 薰香(肺臭) 雄黄(胃肝邪) 酒(肝血诸恶) 苍术(脾湿) 苏合香(诸窍邪) 草果(胃瘴) 烟草(肺胃瘴) 槟榔(肠胃瘴) 贯众(肝胃瘴)
〔气浮宜镇〕
磁石(肾) 铁粉(肝) 金银薄(肝) 禹余粮(大肠) 密陀僧(脾) 代赭石(肝) 云母石(脾) 珍珠(心肝) 辰砂(心) 龙骨(肝肾大肠) 龙齿(肝肾大肠)
〔气急宜缓〕
甘草(脾) 合一欢皮(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