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读后感——不辞冰雪为卿热
人们总是倾向于同情黛玉,歆羡宝钗,以为宝钗登上宝二一奶奶的宝座,便是得到一个好结果,然而好结果只不过是众人眼中的好结果,对于宝钗自己来说,却未必。
宝钗和黛玉究竟谁更可怜?究竟是谁真正活了一次?究竟是谁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抓到?究竟是谁求而不得甚至不放纵自己去求呢?究竟是谁一直以来做的都不是她自己呢?宝钗处处避嫌疑,“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在情和礼之间,她选择了后者,但她毕竟也是一个方才及笄的少女,人非木石,岂能无情,当薛蟠说出:“你这金要拣有玉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宝钗“气怔了”,她反应有几分气忿,又有几分委屈?有多少是封建淑女做出来的矜持姿态,又有多少是被说中心事之后的羞恼与自我保护?宝钗“到房里整哭了一夜 ”,并非真正气忿,而是心中的委屈压抑太久然后爆发,她哭的是想爱而不敢爱的自己。
与宝钗的想爱而不敢爱不同,黛玉还泪而生,泪尽而逝,她活得比宝钗遂心。
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进行自一由 选择,那么即使是旁人看来很痛苦的事,当事人本身也会甘之如饴。
高鹗续书中黛玉临终时说:“宝玉,你好……”一股怨气扑面而来,这岂是身为知己的黛玉说出的话?兰墅让黛玉被迫害而死,仿佛只有让她成为受害者,才能骗取人们的眼泪和同情。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黛玉之苦是一种不怨之苦,所谓“春恨秋悲皆自惹”,曹雪芹虽然没有写黛玉的结局,但我宁可相信,她一直到死都是心甘情愿的。
用两个字概括黛玉对宝玉的感情——体贴,宝玉摔玉,黛玉引咎自责,便是“还泪”之始,脂评写到:“所谓宝玉“知己”。
全用体贴工夫。”
袭人半夜要让黛玉看通灵宝玉,黛玉说此刻夜深,明儿再看也不迟,“总是体谅,不肯多事”。
第八回宝玉在宝钗家吃酒,李嬷嬷上来阻拦,将贾政搬了出来,黛玉便斥责李嬷嬷别扫兴,脂评道:“这方是阿颦真意对玉卿之文。”
即便是生气时也留心到宝玉没有穿青肷披风。
第二十六回宝玉忽然被袭人叫走说是去见老爷,宝玉醉醺醺地回来,袭人尚且牵肠挂肚的等着,黛玉又何尝不是为他悬了一日的心呢。
因此才去怡红院看他,在这种情况之下被关在门外,一片真心掏出来却被糟蹋,怎能怪她小性。
她想找宝玉问个究竟,却又担心在众人面前让宝玉没面子,自己受到伤害时还为宝玉着想,这才是真心对宝玉之处。
宝玉病好了是黛玉第一个念出阿弥陀佛,宝玉受笞只有黛玉哭得“气噎喉堵”、“两眼肿的桃儿一般”。
宝玉担心跌坏玻璃绣球灯,黛玉道:“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
得知宝玉“不中用了”,黛玉毫不顾惜自己,“你不用捶,你竟拿绳来勒死我是正经!”宝玉临时抱佛脚,黛玉不动声色地临了厚厚一卷字迹相似的蝇头小楷。
只因宝玉毫不自惜,黛玉才处处体贴,李代桃僵,将对方的苦楚全部揽到自己身上。
正如脂评所说:“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黛玉之死并非由于受害,也不关宝钗的事,而是一种自我毁灭式的牺牲与付出,若说眼泪的数量有定额,那么还泪便是一个消耗生命的过程,黛玉几乎是主动地自一杀性地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我们不需要为黛玉不值,她得到了宝玉的回报,宝玉赠帕的意义便是他知道黛玉的泪都是为他流的,但是最重要并非这一点,而是如脂评所说的“求仁而得仁”,用一生完成了还泪报德的志愿。
这样,先不论黛玉是否得到宝玉的爱,她首先得了她自己,成全了她生而为人的价值。
用黛玉的一句话来概括她的一生:“我为的是我的心”,而宝钗终是违心而乡愿地活着,从来也没有得到过值得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东西。
既然如此,黛玉之死就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付出,而是上升到了个人价值实现的高度。
求仁而得仁,用一生来完成对自一由 意志的追求。
女子往往是为自己的一颗心活着的,在爱与被爱之间,她们更注重前者,对她们来说,只有这一颗恻隐之心才是唯一真实,唯一存在的东西。
只有在爱着的时候,她们才感觉到自己真真正正活着。
而当她在别人身上献出了她们的心血、爱,乃至生命时,她才真正实现了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