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六韬》文韬守国

六韬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六韬

六韬 - 文韬守国

六韬

文韬守国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

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物盈;冬道藏,万物寻。

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

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

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

故发之以其陰,会之以其陽,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

莫进而争,莫退而让。

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保卫国家呢?”

太公说:“请您先行斋戒,然后我再告诉您关于天地之间运行的规律,四季万物生长的原由,圣贤的治国道理,民心转变的根源。”

文王于是斋戒七天,以弟子礼再度拜问太公。

太公说:“天有四时,地生万物。

天下有民众,民众由圣贤治理。

春天的规律是滋生,万物都欣欣向荣;夏天的规律是成长,万物都繁荣茂盛;秋天的规律是收获,万物都饱满成熟;冬天的规律是贮藏,万物都潜藏不动。

万物成熟就应收藏,攸藏之后则又重新滋生。

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既无终点,也无起点。

圣人参照效法这一自然规律,作为治理天下的普遍原则。

所以天下大治时,仁人圣君就隐而不露;天下动乱之时,仁人圣君就奋起拨乱反正,建功立业。

这是必然的规律。

圣人处于天地之间,他的地位作用的确重大。

他遵循常理治理天下,使民众安定。

民心不定,是动乱发生的契机。

一同出现这种契机,天下权力之争夺得失也必然随之而起。

这时圣人就秘密地发展自己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就公开进行讨伐。

首先倡导除暴安民,天下必然群起响应。

当变乱平息一切已恢复正常时,既不要进而争功,也无需退而让位。

这样守国,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了。”

【例证】

“发之以其陰,会之以其陽,为乏先唱,天下和之。”

元末农民起义就是运用这一策略推翻元朝统治的。

元朝统治后期,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政局动荡,数十年间连续换了十个皇帝。

皇帝大多不问朝政,只图享受;大臣争权夺利,互相勾心斗角。

元王朝实行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政策,横征暴敛,土地高度集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阶级矛盾愈来愈激化。

于是,起源于宋代的白莲教,到元代逐渐流行,成为各族人民进行宣传和组织起义的秘密空教组织。

元朝末年,黄河泛滥成灾,殃及冀、鲁、豫广大地区,造成“里人乏食,草木为粮”,人民流离矢所,饿浮遍野,广大民众饥寒交迫,忍无可忍,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正在酝酿之中。

至正十一年(1351 年),元朝征发十五万民工修治黄河。

这些民工被征发到工地后,既要承担繁重的劳动,还要受官吏的凌一辱鞭打,怨恨满腹。

早已利用白莲教秘密进行起义准备的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刘福通等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便在民工中积极活动和串联,宣传天下就要大乱,号召起义。

他们暗地里做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即将开凿的河道上,同时派人到处散布歌谣:“石人一只眼,挑一动黄河天下反!”民工们掘出石人,认为歌谣灵验,群情震动。

他们辗转传告,很快遍及附近乡村,韩山童、刘福通觉得发动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在河北永年杀黑牛白马,聚众宣誓,准备举起反元大旗,各地同时起义。

但由于秘密泄露,韩山童被捕遇害,刘福通逃回颖州(今安徽阜陽)率众起义。

他们头裹红巾,称为红巾军。

由于红巾军所到之处,尽杀元朝官吏,“开仓济贫”,对人民“不杀不一婬一”,得到民众的热烈拥护,因此各地纷纷响应,起义迅速发展。

元王朝的统治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

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朱元璋率领的一支起义军攻占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六韬》古代兵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六韬》文韬守国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