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战争史
第一节 上海小刀会起义战争
一、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从此,上海及其附近各县人民,深受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榨,日益陷于贫困破产的境地。
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地区的棉纺手工业就相当发达,生产的土布畅销各地,成为劳动人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但是,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英、美等国棉纱、棉布的源源输入,土纱、土布的销一售日益受到排斥。
上海开市三年以后,松江、太仓的土布市场消减大半,某些以纺织为业的农村,甚至陷入无纱可纺的境地。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中国的纺织业在外国的这种竞争之下受到很大的危害,结果就使社会生活受到了相当的破坏。”
①上海是中国沿海“商贾云集,帆樯如织”的重要商业城市,水上交通历来比较发达,但自对外通商以后,外国轮船穿梭往返,逐渐排挤了长江和沿海一带木帆船的航运,使大批船夫失业。
与此同时,清政一府为了填补鸦片战争的巨大消耗和大量赔款,满足封建官僚的挥霍一浪一费,不断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作为清政一府主要财政收入的漕赋、地丁税普遍加重。
鸦片战争期间,上海一带地区的漕赋已经很重,而战后又增加了二三倍。
地主对农民的地租剥削也不断加重。
一亩田最多能收米三石,少的不足二石,但地租额竟高达一石五斗。
农民每年的收获所剩无几,终岁过着啼饥号寒的悲惨生活。
面对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上海及其附近各县的劳动人民不断进行反抗。
1848年,失业的漕船水手一万三千人在青浦集会示威,反对外国殖民者的侵略。
1849年,嘉定农民冲进县城,开展反对大户和米商囤积居奇的斗争。
在上海,则掀起了反抗外国侵略者为开马路、造洋房、建跑马厅而强迫人民迁移的斗争。
1852年,青浦农民在当地小刀会首领周立春领导下进行抗粮斗争,烧毁官府的催粮船,并冲进县衙,活捉知县余龙光。
苏州知府钟殿选率清军千余前往镇压,被数千农民用锄头、木棒击退。
与此同时,嘉定、太仓、松江、南汇等县人民也不断掀起殴官、拒差、焚毁仓衙等斗争。
这种日益高涨的反抗斗争,成了上海小刀会起义的先声。
上海小刀会由广东、福建、浙江和上海等七帮联合组成,会员以小刀为标志,对外用“义兴公司”为代号,首领有刘丽川、李咸池、陈阿林、林阿福、潘起亮等。
刘丽川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初在家务农,后赴香港谋生,于1845年加入天地会,1849年到上海为一家外商洋行当通事(翻译),不久辞去这一职务,抄录医书,为人治玻由于刘丽川仗义疏财,名望渐高,加之上海小刀会中以粤帮人数最多,势力最大,他遂成了该会的总领袖。
小刀会的成员有贫苦农民、手工业工人、船夫、搬运工人和城市贫民、游民等。
当上海及附近各县农民和失业水手等展开反抗斗争时,小刀会的组织有很大的发展。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上海及其附近各县的官僚、豪绅惊恐万状,刘丽川等便趁机积极准备武装起义。
他们一方面组织小刀会众加紧练习槍棒,一方面乘苏松太道吴健彰等通过福建、广东、宁波、上海等七会馆联名捐资和招募一团一练之机,派会员打入敌人内部,在反动武装中发展革命力量。
随着青浦、嘉定一带农民反抗斗争的日益发展,上海小刀会起义的条件也就日趋成熟。
1853年8月17日,嘉定县南翔农民在该地小刀会首领徐耀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一度占领县城,捣毁县署,驱逐知县,放出被监禁的群众。
之后,徐耀与青浦县的周立春联合,并取得上海小刀会的协助。
9月5日,在周立春的领导下,发动第二次起义,再次占领嘉定县城。
起义军纪律严明,获得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
整个形势对上海小刀会的起义十分有利。
同时,刘丽川等又得知吴健彰企图把四十万两白银运走,作为进攻太平军的军饷。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小刀会便毅然改变原定于冬季起义的计划,决定于9月7日乘上海城内举行祭孔大典的机会,提前发动武装起义。
当日清晨,头包红巾,腰缠红带,手持武器、旗帜的上海小刀会起义军在守城卫兵的内应下,以突然行动从北门冲入城内,与城内会员会合,经过短时间战斗,即攻入县衙,杀死了知县袁祖德。
接着,又占领炮台,包围了苏、松、太兵备道衙门。
吴健彰“象一只哀怜的小狈一样乞求饶命,拿出了他的官颖①,成了起义军的俘虏。
但是,美领事金能亨却出面请求刘丽川“加意优容,准吴健彰还里”②,并由外国人帮助吴乔装逃出上海县城。
吴健彰奔赴镇江后,便请兵围攻上海,成了镇压起义军的刽子手。
起义军占领上海后,即以文庙为总指挥部,依据天地会“反清复明”的宗旨,建立了“大明国”。
公推刘丽川为“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李咸池为平胡大都督,陈阿林为左元帅,林阿福为右元帅,潘起亮为飞虎将军。
其他首领也封以将军、先锋等名号。
刘丽川等发布告示,揭露清朝官吏的种种罪恶,表明起义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同时,严申军纪:“不听号令者斩,一奸一婬一妇女者斩,掳掠财物者斩,偷盗猪狗者斩。”
③起义军的主张和行动,得到群众的拥护,不少人自带刀矛参加革命队伍。
刘丽川、周立春为巩固革命政权,扩大革命势力,立即由上海、嘉定分兵出击,于9月9日占宝山,10日破南汇,13日克川沙,17日占青浦。
从9月5日起,在十二天内,起义军即攻占了六座县城,声威大振。
起义军原拟乘胜占领太仓,向苏州方向发展,后因苏州的天地会起义组织遭清军镇压,而进攻太仓又为清军所阻,故折回嘉定,转取守势。
为了取得太平天国的领导与支援,刘丽川等遣专使携带给天王洪秀全的公文,分由水陆两路前往金陵,要求天京当局速派大员前往上海主持军政大事。
同时,宣布上海小刀会起义军是“太平王的部属,在太平王的指挥下一致行动”,革命政权“奉行太平王的法令”①,并于9月下旬改用太平天国年号,竖一立太平天国旗帜,刘丽川也改称“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
这时的小刀会起义军,包括嘉定、青浦两县起义军在内,总数万人左右。
这些初起的义军由于没有战斗经验,武器又多为小刀长矛,仅有少数鸟槍,因而战斗力较弱;但是,他们凭着勇敢的革命一精一神,却能屡败清军。
二、上海城市保卫战
(一)起义军退保上海
起义军占领上海等县城后,不仅影响江浙漕粮的海运和清军江南大营军饷的供一应,而且使江南大营清军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因此,引起清廷及江苏督抚的震惊。
他们急忙从各地一抽一调兵员,捐资募勇,企图一举消灭小刀会起义军。
在周立春等率众第二次占领嘉定后,钦差大臣向荣即从江南大营清军中派出刑部主事刘存厚、云南参将秦如虎统兵一千六百名,前往苏州,归两江总督怡良调遣。
上海小刀会起义后,怡良随即调兵六百五十名,由署理江苏按察使吉尔杭阿统带,署江南提督和春也由镇江分兵六百,交游击长桂率领,另由吴县知县丁一柄一恩带勇一千三百余名,前往围堵。
不久,向荣又一抽一调官兵一千人,由新任总兵虎嵩林管带前往增援,并由江南大营帮办、署江苏巡抚许乃钊节制围攻起义军的各部清军(共计五千余人)。
①
清军的作战方针是首先夺取上海附近各县,最后集中力量进攻上海县城。
1853年9月20日,丁一柄一恩部兵勇由太仓向嘉定进一逼一,潜伏一在嘉定城内的地主豪绅乘机纠集反动武装充当内应,配合进攻。
起义军与敌人进行了激烈巷战,于22日撤离县城。
之后,一部分在嘉定以西农村坚持斗争,一部分在徐耀、周秀英(周立春之女)率领下,经南翔退入上海。
周立春在掩护部队撤退时,力竭被俘,于苏州英勇就义。
22日至27日,青浦、宝山、南汇、川沙的起义军也在清军和地主武装的进攻下撤离县城,退守上海。
从此,开始了上海县城的保卫战。
许乃钊在清军攻占上海附近各县之后,便于10月纠集各路清军及上海附近各县的地主武装进一逼一上海,北面推进到苏州河,在新闸一带建立北营,南面推进到黄浦江下游的卢家湾、小马桥一带,建立南营,以钳形态势夹击上海城。
另有红单船多艘,扼守吴淞口,并在黄浦江游弋。
这时,起义军虽然已由万余人减至数千人(有说三千人),且困守孤城,但上海城高墙厚,并储有一定数量的粮弹,因而士气高昂,决心固守待援(等待太平军的到来),与清军斗争到底。
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他们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治上,反复宣传推翻腐朽的满清政一府和铲除贪一官污吏的革命主张,拘捕扰乱社会秩序的不法分子和混进城内的一奸一细,以鼓舞和安定士气民心。
经济上,宣布豁免地方捐税,动员各铺户照常贸易,并派人秘密从常熟一带购运米粮进城,实行配给制度,保障军需民食。
军事上,大力动员群众参加战斗,并设女将军和“孩兵局”;在高大建筑物上开凿槍眼,各要地增设炮台,于城外深挖陷坑,设置铁蒺藜,并控制城东黄浦江及城郊的水陆要道;用土办法自制火药、子弹,并通过购买和动员散勇上缴等办法多方补充槍支弹药。
外交上,严正宣告起义军“与太平军已属一体,今日之中华实已与外邦并驾齐驱”,并斥责美国侵略者暗助清军,要求各国恪守中立。
①
上海小刀会起义军战士
(二)挫败清军的水陆夹击
1853年10月初开始,围城清军连日从陆上水上向上海城内发炮轰击,并不断发起进攻,均被起义军击退。
10月中旬,围城的清军增至八千余人,加上乡勇,共约二万人,并调集了水师战船数十艘。
11月9日,吴健彰以战船一队,混在外国军舰中间,发炮轰击东门外董家渡炮台。
起义军不动声色,待敌船驶离外国军舰后,突然发炮还击,击沉清军战船一艘,重创两艘。
这时,另一队清军战船开到,集中火力炮击起义军的五艘战船,将其全部击毁。
随后,敌战船上的清兵登陆,企图占领东门外的炮台。
起义军英勇抵抗,将其击退。
在城东作战的同时,清军约三千人向上海县城的北门发起攻击。
起义军沉着应战,待敌人缘梯登城时,突然开火,使清军伤亡惨重。
清军攻城失败后,纵火焚烧东门外的民房,并大肆抢劫。
一天之内,烧毁房屋不下一千五百余幢,从江边到城墙,人烟稠密的商业区,仅剩下一些破壁颓垣。
此后,清军又不停顿地向县城进攻,并在城北宁波会馆墓地上筑起一座高与城齐的炮台,整天向城内开炮;吴健彰的战船也继续轰击城东起义军的炮台,企图切断城内至江边的通道。
由于久攻不下,清军决定改取太平军常用的“一穴一地攻城法”,在城西秘密地挖了一条通向城脚的地道。
1854年2月6日晨,引爆火药,轰塌西面城墙,二千余名清军从缺口冲入。
起义军立即点燃火药袋和火罐,并用喷筒喷一射火陷,封锁缺口。
清军一片混乱,纷纷后退。
飞虎将军潘起亮率二百人乘势冲出城外,追杀清军,缴获大炮十二门和许多抬槍,胜利返回城内。
清军遭此挫败后,从3月到4月,基本上没有大的进攻行动。
起义军则多次主动出击,摧毁清军的营垒、炮台,杀伤不少敌人,迫使其全部退出南郊,初步改善了防御态势。
5月25日凌晨,清军又将小南门城墙炸开一个缺口,二百名清军尾随几名外国兵冲入城内。
起义军奋起反击,毙敌四十人,将敌军逐出城外。
配合清军进攻的外国战船,也被起义军击伤一艘,击沉两艘。
以后,清军又多次挖地道攻城,均被起义军击退。
(三)抗击中外反动派的联合进攻
小刀会起义武装占领上海县城后,标榜“中立”的英、美、法侵略者,想利用这个机会,要挟清政一府对它们在上海的侵略特权作出更大的让步,然后帮助清政一府镇压起义军。
当时的外国租界位于县城以北的洋泾浜地区,英、美、法领事以避免清军和起义军的炮火毁坏租界建筑物为由,曾禁止清军从北面进攻起义军,并对清军采取威胁态度。
1854年4月4日,英、美军队以清军侮辱、袭击租界外侨为借口,向驻于泥城浜(今西藏中路)的清军发起进攻,清军不战而退。
事件发生后,许乃钊立即派员向英、美领事求和,第二天又派吴健彰出面“陪罪”,作出了“租界不可侵犯”的保证。
不久,许乃钊、吴健彰又接受英国领事阿利国的建议,由英、美、法三国领事各指派税务司一人,组成所谓“关税管理委员会”,控制海关。
6月29日,与三国领事签订“上海海关征税规则”九条,从而开创了出卖中国海关主权的先例。
外国侵略者通过“泥城之战”,在租界地位、海关控制权等问题上获得了满意的结果,随即撕下“中立”的假面具,公开与清军勾结起来,镇压上海的起义军。
6月中旬,英、美、法三国领事就达成协议,决定以武力强迫起义军退出上海城,将县城交给清军。
同年7月,清廷以“许乃钊督师上海,日久无功”,将其革职,吴健彰也被拿问,由吉尔杭阿升任江苏巡抚,节制围攻上海县城的清军。
清廷令吉尔杭阿立即“督率各路兵勇,迅速筹攻,务将沪城克期收复”。
①吉尔杭阿接任后,不断驱使清军挖地道、埋火药,爆炸上海城墙。
有的坑道被起义军灌水破坏,有的虽爆炸成功,但始终未能攻入城内。
7月24日,清军在城南的一次爆炸中,竟自毙官兵五十名。
起义军趁势反击,“孩兵局”的少年战士在战斗中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一精一神。
吉尔杭阿见上海久攻不下,便步许乃钊、吴健彰的后尘,求助于外国侵略者。
他通过买办分子杨坊及其亲信吴煦奔走活动,征得外国侵略者的同意,于10月至11月底,筑成一条东起黄浦江边、中经陈家木桥直至洋泾浜北岸护界河的围墙,断绝县城与租界的交通,使起义军无法假道租界得到粮食与军一火的供一应。
在日益严酷的形势下,起义军中的少数不坚定分子(如李咸池、林阿福等)或者出走,或者降敌。
但刘丽川等仍然不畏艰险,率部坚持斗争。
12月上旬,起义军连续出击,摧毁了北门外的清军营垒,并于城外构筑炮垒,轰击围墙,以图打破敌人的封锁。
1854年12月6日,法国舰队司令辣厄尔蓄意寻衅,借口起义军的炮火将危及外国人的安全,竟要起义军拆除洋泾浜南岸的炮台。
这一无理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起义军的严词拒绝。
12月9日,法国战舰“高尔拜”号悍然开炮轰击县城和小东门炮台达两小时之久。
14日,法国侵略者正式向起义军宣战。
1855年1月6日晨,法国侵略军四百人伙同清军一部向上海北门发动进攻。
法舰“高尔拜”和“贞德”号以及领事馆附近的大炮同时猛轰,将城墙打开一个缺口。
接着,二百五十名法军首先突入城内。
英勇顽强的起义军在潘起亮率领下,立即发起反击,使敌人前进受阻。
法军慌忙打开北门,数千清军蜂拥而入,同样被起义军击退。
有的清军来不及从城门逃走,直接由城墙往下跳,死伤甚众。
此次作战,上海小刀会起义军共毙伤法军数十名、清军二千余名,取得了反击中外反动派联合进攻的辉煌胜利。
从此,法军不敢力攻,惟配合清军加紧围城。
(四)弃城突围与最后失败
起义军英勇奋战,虽然粉碎了敌军多次进攻,但由于长期困守孤城,兵员、弹药的补充越来越感到困难,粮食问题更是难以解决。
从1855年初起,城中粮食几尽,军民饥饿而死者与日俱增。
2月16日,清军轰塌小南门城墙,冲入城内,法军也发炮助战。
起义军忍着饥饿奋勇拚杀,再次迫使清军退出。
尽避如此,起义军终因内无粮弹、外无援兵,势难继续坚守,便于2月17日(咸丰五年正月初一日)夜分路突围,约定到镇江与太平军会师。
起义军出城后,有的被清军截杀,有的散入租界。
刘丽川率部由城西南冲出后,次日黎明到达上海西郊虹桥附近,与清军遭遇,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只有潘起亮和少数起义军突出重围,到达镇江,参加了太平军(1861年底太平军攻克宁波后,潘起亮以功封“衡天安”任海关主官,后随太平军余部转战赣、闽,1866年在广东牺牲);另一部分突围后,于1855年冬参加了江西天地会起义军。
还有部分起义军散入南翔、浦东农村,在以后太平军进攻上海时,积极配合作战。
三、起义的意义与教训
上海小刀会起义,是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鼓舞下掀起的一次反抗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者的武装斗争,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有名的城市武装起义。
它发生在我国沿海的重要商业城市和资本主义列强主要侵华据点之一的上海,不仅使清王朝的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予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起义军占领上海期间,外国资本家的“商业陷于停顿”①,鸦片贸易“连续的不景气”②,整个贸易额不断下降,以致引起侵略者的极度不安。
起义军占领上海县城后,坚持奋战了十七个月,迫使江苏清军既要对付天京的太平军,又要对付上海的小刀会起义军,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态势。
清廷由于兵力不足,不得不从江南大营先后一抽一调部队数千人,参加围攻上海的战斗。
所以,小刀会起义军坚守上海城,直接配合了太平军的作战。
他们不仅英勇地抗击了清军的围攻,而且毫无畏惧地抗击了外国侵略军的进攻,又一次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革命一精一神。
起义军最后终于失败了,从军事上看,主要是长期困守孤城的结果。
上海县城虽然城墙比较高厚,但城内居民不多(起义前约有二十余万人,起义后因不断外一流,最后只剩下三四万人),且东濒黄浦江,北有外国租界和苏州河,西、南多河浜,地势低洼,无高山屏障,地理条件也很不利。
嘉定、青浦、川沙、南汇、宝山等县的起义武装均被清军镇压,城市的斗争无法得到附近农村的支援,势必陷于孤立。
城外有数倍于己的清军包围,外国侵略军也近在咫尺。
在这种极为不利的形势和条件下,起义军长期坚守上海孤城,显然是战略上的失策。
刘丽川等所以坚守上海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寄希望于太平军的援助,认为“纵本城面临困难,我南京太平天王决不忍坐视不救”③。
但事实上,太平军占领金陵之后,由于同时分兵北伐、西征,还要对付江南、江北大营清军对天京的威胁,根本无力东顾,不可能给小刀会起义军以及时有力的支援。
刘丽川等在待援无望,而自己的实力尚较雄厚的时候,本应毅然作出决定,弃城突围,迅速转移到围城清军的侧后,以及清军兵力薄弱的苏南农村,逐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开辟一个新的游击根据地,或主动向南京方面靠拢,与太平军密切配合作战。
这样做,无疑地要比困守孤城主动得多,有利得多。
这次起义的教训证明,城市的起义,如果没有附近农村的起义武装密切配合,是难于取得胜利的;同时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爆发后应采取坚决进攻方针的极端重要一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