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孟子将朝王①,王使人来曰:“寡人如②就见者也《孟子》贤才可拜不可召

孟子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孟子

孟子 - 贤才可拜不可召

孟子

贤才可拜不可召

【原文】

孟子将朝王①,王使人来曰:“寡人如②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③,不识④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⑤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6)。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8),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9)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10)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11);君命召不俟驾(12)。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13)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14)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一党一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醜(15)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

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注释】

①王:指齐王。

②如:宜,当,应当。

③朝,将视朝:第一个“朝”读zhao,即“清晨”的意思:第二个“朝”读Chao,意即“朝廷”,视朝即在朝廷处理政务。

④不识:不知。

⑤造;到,上。

(6)东郭氏:齐国的大夫。

(7)孟仲子:孟了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

(8)采薪之忧:本意是说有病不能去打柴,引申为自称生病的代词。

薪,柴草.(9)要(yao):拦截。

(10)景丑氏:齐国的大夫。

(11)父召无诺《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

“唯”和“诺”都是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

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不等说“诺”就要起身。

(12)不俟驾: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

(13)宜:义同“殆”,大概,恐怕。

(14)慊(qian):憾,少。

(15)醜(Chou):类似,相近,同。

【译文】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

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

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

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

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

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

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出问最重要的伦理关系。

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

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

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

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

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

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唯’一声就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就谁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

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

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

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

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这就叫尊重德行喜一爱一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

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

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

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

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读解】

这个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就是孟子自己。

因为在《公孙丑上》里,当公孙王提出管仲来和孟子相比时,孟子已经说过,自已根本不屑于与管仲相比。

(参见3·1)比都不愿意比,当然就更不愿意做了。

可见孟子的自视是很高的。

自视既然这样高,当然就不愿意被呼来唤去的了。

自己主动要去朝见是一回事,被召唤去朝见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孟子才有为景丑等人所不理解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孟子有,就是孔子也是有的。

我们读本章,有些地方就与《论语·陽货》记录孔子虚与委蛇对付陽货的情况相似。

说穿了,是因为凡是自视甚高的人都很注意自己的立身“出处”。

这种做法,在民间的看法可就不一样了,说得好听一点是“清高”,说得不好听一点是“拿架子”,再说得难听一点那可就是“迂腐”而“酸溜溜”的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因为他们的“清高”(或“迂腐”)而不肯苟且,所以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周游列国都不被重用,空有满腹经纶和济世良方。

相反,像苏秦、张仪那样的纵横家却完全没有孔、孟的“清高”(或“迂腐”),“展开谈天说地口,来说名利是非人”,只管游说得君王高兴,不择一切手段,结果却大行其道,甚至能够“挂六国相颖。

撇开对孔、孟与苏秦、张仪的比较不论,回到对用人一方面的要求来看,孟子在这里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就是要求当政治目的君王“尊贤使能”,“尊德乐道”,礼贤下士,主动放下自己尊贵的架子而启用贤才,甚至拜贤才为老师,就像商汤王对待伊尹,齐桓公对待管仲那样。

其实,这也是儒学在用人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虽然孔、孟本人一生宣扬这种观点而自身并没有受到过这种待遇,但他们的思想却对后世的用人之道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刘玄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不就是这种影响最为典型的例证吗?

当然,有这种典型的例证并不意味着后世都在实施着孔、孟的观点。

而是恰恰相反,人们越是津津乐道于“三顾茅庐”的故事,就越是说明现实中缺乏这,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作风。

事实上,孔、孟的思想永远都给我们以理想主义的感觉,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就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使人感到有很多理想的成分。

或许,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理想的成分吧,才使他们的理论历久而常新,给人以启迪而不过时,这已经是题外的话了。

回到用人和被用的问题上来,既然当政者多半“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既然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是如此困难,如此难遇,作为被用的人,有一点“不可召”的清高和骨气,不也是应该的吗?正如曾子所说:你有你的官位,我有我的正义,我又输与你什么呢?

所以,我们还不能简单地认为孟子“不能造朝”是故作姿态,是迂腐,而应该肯定他的清高和骨气。

不然的话,“亚圣”之名从何得来呢?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孟子》诸子百家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原文】孟子将朝王①,王使人来曰:“寡人如②就见者也《孟子》贤才可拜不可召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