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原文】
“敢问夫子恶乎长?”
①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②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4)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长也。
元若宋人然:宋人有闵(6)其苗之不长而揠(7)之者,芒芒然(8)归,谓其人(9)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12)知其所蔽,一婬一辞(13)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14)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注释】
①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
问这句话的是公孙丑。
②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③慊:快,痛快。
(4)告于: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
⑤正:止。
“而勿正”即”“而勿止”。
(6)闵:担心,忧愁。
(7)揠:拨。
(8)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9)其人,指他家里的人,(10)病,疲倦,劳累,(11)耘,除草。
(12)诐(bi)辞:偏颇的言辞。
(13)一婬一辞:夸张、过分的言辞。
(14)遁辞:躲闪的言辞。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一性一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
--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
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活。”
【读解】
。
不是一般所谓“一精一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
不是属于医学的生理的范畴,而是属于人文的一精一神范畴。
这种气,陽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
“说大人则藐之,匆视其巍巍然。”
(《孟子·尽心下》)
靠是的这种气。
“富贵不能一婬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盂子·膝文公下》
依然是靠的这种气。
甚至如文天祥所写千古名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气歌》)
也仍然是源于这种气。
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不过,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古往令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常常讲这样的道理给我们听:地里庄稼,即使你站在它的面前随时观察,眼睛紧盯住它不放过,也绝对不能亲眼看到它生长;但是久而久之,隔一段时间去看它,却可以发现它已经长高了。
人的身一体长高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时,老师给我们讲这个道理,是勉励我们要勤奋学习。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心急图快,囫囵吞枣。
现在想来,当然也包含一着老师不拨苗助长的一份苦心在内。
可我们当时哪能体会出这些呢?
其实,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键在于营养的吸取,年力的增强。
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你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
放眼观世,红尘滚滚。
再看看你的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都是那“芒芒然归”的宋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