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改错脏腑记叙】古人曰∶既不能为良相,愿为良医《医林改错》卷上

医林改错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 - 卷上

医林改错

卷上

【医林改错脏腑记叙】

古人曰∶既不能为良相,愿为良医。

以良医易而良相难。

余曰∶不然。

治国良相,世代皆有本先失。

病本既失,纵有绣虎雕龙之笔,裁云补月之能,病情与脏腑,绝不相符。

此医道无全人之由来也。

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尝阅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

如古人论脾胃磨胃化食,脾不动则食不化?论脾之动静,其错误如是。

其论肺,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

既云下无透窍,何得又云肺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以行诸脏之气?论肺之孔窍,其错误又如是。

其论肾有两枚,即腰子,两肾为肾,中间动气为命门。

既云中间动气为命门,何得又云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两肾一体,如何两立其名,有何凭据?若以中间动气为命门,藏动气者,又何物也?其论肾错误又如是。

其论肝,左右有两经,即血管,从两胁肋起,上贯头目,下由少腹环绕一陰一器,至足大趾而止。

既云肝左右有两经,何得又云肝居于左,左胁属肝?论肝分左右,其错误又如是。

其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藏于心,意是心之机,意之所专曰志,志之动变曰思,以思谋远曰虑,用虑处物曰智,五者皆藏于心。

既藏于心,何得又云脾藏意智,肾主伎巧,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据所论,处处皆有灵机,究竟未帮助生灵机者何物,藏灵机者何所,若用灵机,外有何神情,其论心如此门上输于脾肺,宣播于诸脉。

此段议论,无情无理。

胃下口名曰幽门,即小肠上口。

其论小肠自一肛一门出,水归膀一胱为尿。

如此论,尿从粪中渗出,其气当臭,尝用童子小一便,并问及自饮小一便之人,只言味咸,其气不臭。

再者,食与水合化为粪,粪必稀溏作泻,在鸡鸭无小一便则可,在马牛有小一便则不可,何况乎人?看「小肠化食,水自阑门出」一节,真是千古笑谈。

其论心包络,细筋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络也。

又云心外黄脂是心包络。

又云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黄脂是心包络。

又云膻中有名无形者,乃心包络也。

既云有名无形,何得又云手中指之经,乃是手厥一陰一心包络之经也?论心包络竟有如许之多,究竟心包络是何物,何能有如许之多耶?其论三焦,更为可笑。

《灵枢》曰∶手少一陰一三焦主乎上,足太一陽一三焦主乎下,已是两三焦矣。

《难经·三十一难》论三焦∶上焦在胃之上,主内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分别清浊。

又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

此论三焦是有形之物。

又云∶两肾中间动气,是三焦之本。

此论三焦是无形之气。

在《难经》一有形、一无形,又是两三焦。

王叔和所谓有名无状之三焦者,盖由此也。

至陈无择以脐下脂膜为三焦,袁淳甫以人身着内一层,形色最赤者为三焦,虞天民指空腔子为三焦,金一龙有前三焦、后三焦之论。

论三焦者,不可以指屈,有形无形,诸公尚无定准,何得云手无名指之经,是手少一陽一三焦之经也?其中有自相矛盾者,有余尝有更正之心,而无脏腑可见,自恨着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四月初旬,游于滦州之稻地镇,其时彼处小儿正染瘟疹痢症,十死八九,无力之家多半用代席裹埋。

代席者,代棺之席也。

彼处乡风,更不深埋,意在犬食,利于下胎不死,故各义冢中,破腹露脏之儿,日有百余。

余每日压马过其地,初未尝不掩鼻,后因念及古人所以错论脏腑,皆由未尝亲见,遂不避污秽,每日清晨,赴其义 ,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视之,犬食之余,大约有肠胃者多,有心肝者少,互相参看,十人之内,看全不过三人,连视十日,大约看全不下三十余人,始知医书中所绘脏腑形图,与人之脏腑全不相合,即件数多寡亦不相符。

惟胸中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关紧要,及余看时皆以破坏,未能验明在心下心上、是斜是正,最为遗憾。

至嘉庆四年六月,余在奉天府,有辽一陽一州一妇,年二十六岁,因疯疾打死其夫与翁,解省拟剐。

跟至西关,忽然醒悟,以彼非男子,不忍近前。

片刻,行刑者提其心与肝肺从面前过,细看与前次所看相同。

后余在京,时嘉庆庚辰年,有打死其母一之剐犯,行刑于崇文门外吊桥之南,却得近前,及至其处,虽见脏腑,膈膜已破,仍未得见。

道光八年五月十四日,剐逆犯张格尔,及至其处,不能近前。

自思一篑未成,不能终止。

不意道光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夜间,有安定门大街板厂一胡一同恒宅请余看症,因谈及膈膜一事,留心四十年,未能审验明确。

内有一江一宁布政司恒敬公,言伊芳曾镇守哈密,领兵于喀什噶尔,所见诛戮逆一尸一最多,于膈膜一事,知之最悉。

余闻言喜出望外,即拜叩而问之,恒公鉴余苦衷,细细帮助形状。

余于脏腑一事,访验四十二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

意欲刊行于世,惟恐后人未见脏腑,议余故叛经文。

欲不刊行,复虑后世业医受祸,相沿又不知几千百年。

细思黄帝虑生民疾苦,平素以《灵枢》之言下问岐伯、鬼臾区,故名《素问》。

二公如知之的确,可对君言,知之不确,须待参考,何得不知妄对,遗祸后世。

继而秦越人着《难经》,张世贤割裂《河图洛书》为之图注,谓心肝肺以分两计之,每件重几许,大小肠以尺丈计之,每件长若干,胃大几许,容谷几斗几升。

其言仿佛是真,其实脏腑未见,以无凭之谈,作欺人之事,利己不过虚名,损人却属实祸。

窃财犹谓之盗,偷名岂不为贼。

千百年后,岂无知者?今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惟愿医林中人,一见此图,胸中雪亮,眼底光明,临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辕北辙,出言含混,病或少失,是吾之浓望,幸仁人君子鉴而谅之。

[时道光庚寅孟冬直隶玉田县王清任书于京邸知一堂]

【古人脏腑图】

古人所绘脏腑图形如此∶

[肺六叶两耳,凡八叶。

[胆附于肝之短叶。

肝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

【亲见改正脏腑图】

余将亲见诸脏腑显隐之形,绘于其后,计四十二件。

[左气门、右气门两管,归中一管念,由心左转出横行后接卫总管。

心长在气管之下,非在肺管之下,心与肺叶上棱齐。

[肺管至肺分两杈,入肺两叶,直贯到底,皆有节。

管内所存,皆轻浮白沫,如豆腐沫,有形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

[膈膜以上仅止肺、心、左右气门,余无他物。

其余皆膈膜以下物,人身膈膜是上下界物

[肝四叶,胆附于肝右边第二叶,总提长于胃上,肝又长于总提之上,大面向上,后连于脊,肝体坚实,非肠、胃、膀一胱可比,绝不能藏血。

[胃府之体质,上口贲门,在胃上正中,下口幽门,亦在胃上偏右,幽门之左寸许,名津门。

胃内津门之左,有疙瘩如枣,名遮食。

胃外津门左,名总提,肝连于其上。

胃在腹,是平铺卧长,上口向脊,下口向右,底向腹,连出一水道。

[脾中有一管,体象玲珑,易于出一水,故名珑管。

脾之长短与胃相等,脾中间一管,即是珑管。

另画珑管者,谓有出一水道,令人易辨也。

[气府,俗名鸡冠油,下棱抱小肠,气府内,小肠外,乃存元气之所。

元气化食,人身生命之源,全在于此。

此系小肠,外有气府包裹之。

[中是珑管,水由珑管分流两边出一水道,由出一水道渗出,沁入膀一胱为尿。

出一水道中有回血管,其余皆系水管。

[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名阑门。

大肠下口,即一肛一门。

[膀一胱有下口,无上口,下口归玉一茎一。

一精一道下孔,亦归玉一茎一。

一精一道在妇女,名子一宫。

[两肾凹处,有气管两根,通卫总管。

两旁肾体坚实,内无孔窍,绝不能藏一精一。

[舌后白片,名曰会厌,乃遮盖左右气门、喉门之物。

[古人言经络是血管,由每脏腑向外长两根,惟膀一胱长四根。

余亲见百余脏腑,并无向外长血管之形,故书于图后以记之。

【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荣总管、气府、血府记】

欲知脏腑体质,先明出气、入气与进饮食之道路。

古人谓舌根后名曰喉,喉者候也,候气之出入,即肺管上口是也。

喉之后名曰咽,咽者 也, 饮食入胃,即胃管上口是也咽以纳食,喉以纳气,为千古不易之定论。

自《灵》、《素》至今,四千年来,无人知其错而改正者。

如咽 饮食入胃,人所共知,惟喉候气之出入一节,殊欠明白。

不知肺两叶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为两杈,入肺两叶,每杈分九中杈,每中杈分九小杈,每小杈长数小枝,枝之尽头处并无孔窍,其形仿佛麒麟菜,肺外皮亦无孔窍,其内所存皆轻浮白沫,肺下实无透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

先贤论吸气则肺满,呼气则肺虚,此等错误,不必细辨。

人气向里吸,则肚腹满大,非肺满大;气向外呼,则肚腹虚小,非肺虚小。

出气,入气,吐痰,吐饮,唾津,流涎,与肺毫无干涉。

肺管之后,胃管之前,左右两边凹处,有气管两根,其粗如箸,上口在会厌之下,左曰左气门,右曰右气门,痰饮津涎,由此气管而出。

古人误以咳嗽、喘急、哮吼等症为肺病者,因见其症自胸中来。

再者,临症查有外感,用发散而愈;有燥痰,用清凉而愈;有积热,用攻下而愈;有气虚,用补中而愈;有一陰一亏,用滋一陰一而愈;有瘀血,用逐瘀而愈。

扬扬得意,立言着书,以为肺病无疑。

不知左气门、右气门两管,由肺管两旁下行至肺管前面半截处,归并一根,如树两杈归一本,形粗如箸,下行入心,由心左转出,粗如笔管,从心左后行,由肺管左边过肺入脊前,下行至尾骨,名曰卫总管,俗名腰管。

自腰以下,向腹长两管,粗如箸,上一管通气府,俗名鸡冠油,如倒提鸡冠花之状。

气府乃抱小肠之物,小肠在气府是横长,小肠外、气府内,乃存元气之所。

元气即火,火即元气,此火乃人生命之源。

食由胃入小肠,全仗元气蒸化,元气足则食易化,元气虚则食难化。

此记向腹之上一管。

下一管,大约是通男子之一精一道,女子之子一宫。

独此一管,细心查看,未能查验的确,所以疑似,以俟后之业医者,倘遇机会,细心查看再补。

卫总管,对背心两边有两管,粗如箸,向两肩长;对腰有两管,通连两肾;腰下有两管,通两胯;腰上对脊正中,有十一支管连脊,此管皆行气、行津一液。

气足火旺,将以管中之气上攻,上行过心,由肺管前气管中出左右气门。

痰饮津涎,本气管中物,古人何以误为肺中物,因不知肺管前有气管相连而长,止知痰饮津涎自胸中来,便疑为肺中物,总是未亲见脏腑之故。

手握足步,头转身摇,用行舍藏,全凭此气。

人气向里吸则气府满气府满,则肚腹大;气向外呼则气府虚,气府虚则肚腹小。

卫总管,行气之府,其中无血。

若血归气府,血必随气而出,上行则吐血、衄血,下行则溺血、便血。

卫总管之前,相连而长,粗如箸,名曰荣总管,即血管,盛血,与卫总管长短相等,其内之血,由血府灌溉。

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即舌后之白片,乃遮盖左右气门、喉门之物也。

【津门、津管、遮食、总提、珑管、出一水道记】

咽下胃之一物,在禽名曰嗉,在兽名曰肚,在人名曰胃。

古人画胃图,上口在胃上,名曰贲门。

下口在胃下,名曰幽门。

言胃上下两门,不知胃是三门。

画胃竖长,不知胃是横长,不但横长,在腹是平铺卧长。

上口贲门向脊,下底向腹。

下口幽门亦在胃上,偏右胁向脊。

幽门之左寸许,另有一门,名曰津门。

津门上有一管,名曰津管,是由胃出一精一汁水液之道路正盖津门。

总提下,前连气府接小肠,后接提大肠;在胃上,后连肝,肝连脊,此是膈膜以下,总提连贯胃肝大小肠之体质。

饮食入胃,食留于胃,一精一汁水液,先由津门流一出入津管。

津管寸许,外分三杈。

一精一汁清者,入髓府化髓。

一精一汁浊者,由上杈卧则入血府,随血化血。

其水液,由下杈从肝之中间,穿过入脾。

脾中间有一管,体相玲珑,名曰珑管。

水液由珑管分流两边,入出一水道。

出一水道形如鱼网,俗名网油。

水液由出一水道渗出,沁入膀一胱,化而为尿。

出一水道出一水一段,体查最难。

自嘉庆二年看脏腑时,出一水道有满水铃铛者,有无水铃铛者,于理不甚透彻。

以后诊病,查看久病寿终之人,临时有多饮水者,有少饮水者,有不饮水者,故后其水仍然在腹。

以此与前所看者参考,与出一水道出一水一节,虽然近理,仍不敢为定准。

后以畜较之,遂喂遂杀之畜,网油满水铃铛,三四日不喂之畜,杀之无水铃铛,则知出一水道出一水无疑。

前言饮食入胃,食留于胃,一精一汁水液,自津门流一出。

津门既孔如箸大,能向外一流一精一汁水液,稀粥岂不能流一出?津门虽孔如箸大,其处胃体甚浓,四围靠挤缩小,所以水能出而食不能出。

况胃之内,津门之左一分远有一疙瘩,形如枣大,名曰遮食,乃挡食放水之物,待一精一汁水液流尽,食方腐熟,渐入小肠,化而为粪。

小肠何以化食为粪?小肠外有气府,气府气抱小肠,小肠外、气府内,乃存元气之所,元气化食。

此处与前气府参看。

化粪入大肠,自一肛一门出。

此篇记一精一汁由胃出津门,生一精一生血;水液由珑管出一水道,入膀一胱为尿;食由胃入小肠,元气蒸化为粪之原委也。

【脑髓说】

灵机记一性一不在心在脑一段,本不当说,纵然能说,必不能行。

欲不说,有许多病,人不知言灵前,归并一根,入心,由心左转出,过肺入脊,名曰卫总管,前通气府、一精一道,后通脊,上通两肩,中通两肾,下通两一腿,此管乃存元气与津一液之所。

气之出入,由心所过,心乃出入气之道路,何能生灵机,贮记一性一。

灵机记一性一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一精一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

盛脑髓者,名曰髓海。

其上之骨,名曰天灵盖。

两耳通脑,所听之一声归于脑。

脑气虚,脑缩小。

脑气与耳窍之气不接,故耳虚聋,耳窍通脑之道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

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瞳人白色,是脑汁下注,名曰脑汁入目。

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

脑受风热,脑汁从鼻流一出,涕浊气臭,名曰脑漏。

看小儿初生时,脑未全,囟门软,目不灵动,耳不知听,鼻不知闻,舌不言。

至周岁,脑渐生,囟门渐长,耳稍知听,目稍有灵动,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

至三、四岁,脑髓渐满,囟门长全,耳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句。

所以小儿无记一性一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一性一者,脑髓渐空。

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

金正希曰∶人之记一性一皆在脑中。

汪庵曰∶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

脑髓中一时无气,不但无灵机,必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

试看痫症,俗名羊羔风,即是元气一时不能上转入脑髓。

一抽一时正是活人死脑袋。

活人者,腹先无气,胸中气不知出入,暴向外出也。

正一抽一时,胸中有漉漉之一声者,因津一液在气管,脑无灵机之气,使津一液吐咽,津一液逗留在气管,故有此声。

一抽一后头疼昏睡者,气虽转入于脑,尚未足也。

小儿久病后元气虚一抽一风,大人暴得气厥,皆是脑中无气,故病患毫无知识。

以此参考,岂不是灵机在脑之证据乎!

【气血合脉说】

(脉之形,余以实情告后人,若违心装神仙,丧天良,评论必遭天诛。

气府存气,血府存血。

卫总管由气府行周身之气,故名卫总管。

荣总管由血府行周身之血,周身气管。

荣总管,体薄形细,长在卫总管之前,与卫总管相连,散布头面四肢,近皮肉长,即周身血管。

气在气府,有出有入,出入者,呼吸也。

目视耳听,头转身摇,掌握足步,灵机使气之动转也。

血自血府入荣总管,由荣总管灌入周身血管,渗于管外,长肌肉也。

气管近筋骨生,内藏难见。

血管近皮肉长,外露易见。

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不动。

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并非血管。

如两眉棱骨后凹处,俗名两太一陽一,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头面之气管。

两足大指次指之端,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两足之气管。

两手腕横纹高骨之上,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两手之气管。

其管有粗有细,有直有曲,各人一体质不同。

胳膊肘下近手腕肉浓,气管外露者短。

胳膊肘下近手腕肉薄,气管外露者长。

如外感中人,风入气管,其管必粗,按之出肤。

寒入气管,管中津一液必凝,凝则阻塞其气,按之跳动必慢。

火入气管,火气上炙,按之跳动必急。

人壮邪气胜,管中气多,按之必实大有力。

人弱正气衰,管中气少,按之必虚小无力。

久病无生机之人,元气少,仅止上行头面两手,无气下行,故足面按之不动。

若两手腕气管上,按之似有似无,或细小如丝,或指下微微乱动,或按之不动,忽然一跳,皆是气将绝之时。

此段言人之气管,生平有粗细、曲直之不同。

管有短长者,因手腕之肉有薄浓也。

按之大小者,虚实也。

跳动之急慢者,寒火之分也。

前所言明明是脉,不言脉者,因前人不知有左气门、右气门、血府、气府、卫总管、荣总管、津门、津管、总提、遮食、珑管、出一水道,在腹是何体质,有何用处。

论脏腑、包络,未定准是何物。

论经络、三焦,未定准是何物。

并不能指明经络是气管、血管。

论脉理,首句便言脉为血府,百骸贯通。

言脉是血管,气血在内流通,周而复始。

若以流通而论,此处血真能向彼处流,彼处当有空隙之地,有空隙之地,则是血虚,无空隙之地,血流归于何处?古人并不知脉是气管,竟着出许多《脉诀》,立言虽多,论部位一人一样,并无相同者。

古人论脉二十七字,余不肯深说者,非谓古人无容足之地,恐后人对症无论脉之言,诊脉断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

气有虚实,实者邪气实,虚者正气虚。

正气虚,当与「半身不遂门」四十种气虚之症、「小儿一抽一风门」二十种气虚之症,互相参考。

血有亏瘀,血亏必有亏血之因,或因吐血、衄血,或溺血、便血,或破伤流血过多,或崩漏、产后伤血过多;若血瘀,有血瘀之症可查,后有五十种血瘀症互相参考。

惟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难分别。

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轻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一时,此内烧兼身热而言;若午后身凉,发烧片刻,乃气虚参 之症;若天明身不热,发烧止一阵,乃参附之症。

不可混含从事。

【心无血说】

余友薛文煌,字朗斋,通州人,素知医。

道光十年二月,因赴山东,来舍辞行。

闲谈言及古宗。

血是一精一汁入血府所化,心乃是出入气之道路,其中无血。

朗斋曰∶吾兄所言不实,诸物心皆有血,何独人心无血?余曰∶弟指何物心有血?曰∶古方有遂心丹治癫狂,用甘遂末,以猪心血和为丸,岂不是猪心有血之凭据?余曰∶此古人之错,非心内之血,因刀刺破其心,腔子内血流入于心,看不刺破之心,内并无血,余见多多。

试看杀羊者,割其颈项,不刺心,心内亦无血。

又曰∶不刺心,何死之速?余曰∶满腔血从刀口流,所以先流者速,继而周身血退还腔子,所以后流者迟,血尽气散,故死之速。

如人斗殴破伤,流血过多,气散血亡,渐至一抽一风,古人立名曰破伤风,用散风药治死受伤者,凶手拟抵,治一个,即是死两个。

若明白气散血亡之义,即用黄 半斤,一党一

【方叙】

余不论三焦者,无其事也。

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膈膜上、下两段,膈膜以上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

病有千状万态,不可以余为全书。

查证有王肯堂《证治准绳》,查方有周定王朱 《普济方》,查药有李时珍《本草纲目》,三书可谓医学之渊源。

可读可记,有国朝之《医宗金鉴》,理足方效,有吴又可《瘟疫论》。

其余名家,虽未见脏腑,而攻发补泻之方,效者不少。

余何敢云着书,不过因着《医林改错·脏腑图记》后,将平素所治气虚、血瘀之症,记数条示人以规矩,并非全书。

不善读者,以余之书为全书,非余误人,是误余也。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

通窍活血汤所治之病,开列于后。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头发脱落】

伤寒、瘟病后头发脱落,名医书皆言伤血,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

无病脱发,亦是血瘀。

用一药三副,发不脱,十副必长新发。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眼疼白珠红】

眼疼白珠红,俗名暴发火眼。

血为火烧,凝于目珠,故白珠红色。

无论有云翳,无云翳,先将此药吃一副,后吃加味止痛没药散,一日二副,三两日必痊愈。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糟鼻子】

色红是瘀血,无论三二十年,此方服三副可见效,二三十副可痊愈。

舍此之外,并无验方。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耳聋年久】

耳孔内小管通脑,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故耳聋。

晚服此方,早服通气散,一日两副,三二十年耳聋可愈。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白癜风】

血瘀于皮里,服三五副可不散漫,再服三十副可痊。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紫癜风】

血瘀于肤里,治法照白癜风,无不应手取效。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紫印脸】

脸如打伤血印,色紫成片,或满脸皆紫,皆血瘀所致。

如三五年,十副可愈;若十余年,三二十副必愈。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青记脸如墨】

血瘀症,长于天庭者多,三十副可愈。

白癜、紫癜、紫印、青记,自古无良方者,不知病源也。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牙疳】

牙者,骨之余;养牙者,血也。

伤寒、瘟疫、痘疹、痞块,皆能烧血,血瘀牙一床一紫,血死牙一床一黑,血死牙脱,人岂能活?再用凉药凝血,是促其死也。

遇此症,将此药晚服一副,早服血府逐瘀汤一副,白日煎黄 八钱,徐徐服之,一日服完。

一日三副,三日可见效,十日大见效,一月可痊愈。

纵然牙脱五七个,不穿腮者,皆可活。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出气臭】

血府血瘀,血管血必瘀,气管与血管相连,出气安得不臭?即风从花里过来香之义。

晚服此方,早服血府逐瘀汤,三五日必效。

无论何病,闻出臭气,照此法治。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妇女干劳】

经一血三四月不见,或五六月不见,咳嗽急一喘,饮食减少,四肢无力,午后发烧,至晚尤甚,将此方吃五副,或六副,至重者九副,未有不痊愈者。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男子劳病】

初病四肢酸一软无力,渐渐肌肉消瘦,饮食减少,面色黄白,咳嗽吐沫,心烦躁急,午后潮热,天亮汗多,延医调治,始而滋一陰一,继而补一陽一,补之不效,则云虚不受补,无可如何。

可笑着书者,不分别因弱致病,因病致弱。

果系伤寒、瘟疫大病后,气血虚弱,因虚弱而病,自当补弱而病可痊。

本不弱而生病,因病久致身弱,自当去病,病去而元气自复。

查外无表症,内无里症,所见之症,皆是血瘀之症。

常治此症,轻者九副可愈,重者十八副可愈。

吃三副后,如果气弱,每日煎黄 八钱,徐徐服之,一日服完,此攻补兼施之法。

若气不甚弱,黄 不必用,以待病去,元气自复。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一交一节病作】

无论何病,一交一节病作,乃是瘀血。

何以知其是瘀血?每见因血结吐血者,一交一节亦发,故知之。

服三副不发。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小儿疳证】

疳病初起,尿如米泔,午后潮热,日久青筋暴露,肚大坚一硬,面色青黄,肌肉消瘦,皮一毛一憔如脾疳、疳泻、疳肿、疳痢、肝疳、心疳、疳渴、肺疳、肾疳、疳热、脑疳、眼疳、鼻疳、牙疳、脊疳、蛔疳、无辜疳、丁奚疳、哺露疳,分病十九条,立五十方,方内多有栀子、黄连、羚羊、石膏大寒之品。

因论病源系一乳一食过饱,肥甘无节,停滞中脘,传化迟滞,肠胃渐伤,则生积热,热盛成疳,则消耗气血,煎灼津一液,故用大寒以清积热。

余初时对症用方,无一效者。

后细阅其论,因饮食无节,停滞中脘,此论是停食,不宜大寒之品。

以传化迟滞,肠胃渐伤,则生积热之句而论,当是虚热,又不宜用大寒之品。

后遇此症,细心审查,午后潮热,至晚尤甚,乃瘀血也。

青筋暴露,非筋也,现于皮肤者,血管也,血管青者,内有瘀血。

至肚大坚一硬成块,皆血瘀凝结而成。

用通窍活血汤,以通血管;用血府逐瘀汤,去午后潮热;用膈下逐瘀汤,消化积块。

三方轮服,未有不愈者。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通窍活血汤】

赤芍(一钱) 川芎(一钱) 桃仁(三钱,研泥) 红花(三钱) 老葱(三根,切碎) 鲜姜(三钱,切碎) 红枣(七个,去核) 麝香(五厘,绢包)

用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盅,去渣,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方内黄酒,各处香,市井易于作假,一钱真,可合一两假,人又不能辨。

此方麝香最要紧,多费数文,必买好的方妥,若买当门子更佳。

大人一连三晚,吃三副,隔一日再吃三副。

若七八岁小儿,两晚吃一副;三两岁小儿,三晚吃一副。

麝香可煎三次,再换新的。

[方歌]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加味止痛没药散】

治初起眼疼,白珠红,后起云翳。

没药(三钱) 血竭(三钱) 大黄(三钱) 朴硝(二钱) 石决明(三钱, )

为末,分四副,早晚清茶调服。

眼科外症,千古一方。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通气散】

治耳聋不闻雷声。

余三十岁立此方。

柴一胡一(一两) 香附(一两) 川芎(五钱)

为末,早晚开水冲服三钱。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病,开列于后。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头痛】

头痛有外感,必有发一热恶寒之表症,发散可愈;有积热,必舌干、口渴,用承气可愈;有气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胸疼】

胸疼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疼,用栝蒌薤白白酒汤可愈;在伤寒,用栝蒌、陷胸、柴一胡一等,皆可愈。

有忽然胸疼,前方皆不应,用此方一副,疼立止。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胸不任物】

一江一西巡抚阿霖公,年七十四,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布压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之,此方五副痊愈。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胸任重物】

一女二十二岁,夜卧令仆妇坐于胸方睡,已经二年,余亦用此方,三副而愈。

设一齐问病源,何以答之。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天亮出汗】

醒后出汗,名曰自汗。

因出汗醒,名曰盗汗,盗散人之气血。

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论。

竟有用瘀汤,一两副而汗止。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食自胸右下】

食自胃管而下,宜从正中食入咽。

有从胸右边咽下者,胃管在肺管之后,仍由肺叶之下转入肺前,由肺下至肺前出膈膜入腹,肺管正中,血府有瘀血,将胃管挤靠于右。

轻则易治,无碍饮食也;重则难治,挤靠胃管,弯而细,有碍饮食也。

此方可效,痊愈难。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心里热】

(名曰灯笼病)

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血瘀。

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

三两副血活热退。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瞀闷】

即小事不能开展,即是血瘀,三副可好。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急躁】

平素和平,有病躁急,是血瘀,一二副必好。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夜睡梦多】

夜睡梦多,是血瘀,此方一两副痊愈。

外无良方。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呃逆】

(俗名打咯忒)

因血府血瘀,将通左气门、右气门归并心上一根气管从外挤严,吸气不能下行,随上出,故气汤、都气汤、丁香柿蒂汤、附子理中汤、生姜泻心汤、代赭旋覆汤、大小陷胸等汤治之,无一效者。

相传咯忒伤寒,咯忒瘟病,必死。

医家因古无良法,见此症则弃而不治。

无论伤寒、瘟疫、杂症,一见呃逆,速用此方,无论轻重,一副即效。

此余之心法也。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饮水即呛】

饮水即呛,乃会厌有血滞,用此方极效。

古人评论全错,余详于痘症条。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不眠】

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小儿夜啼】

何得白日不啼,夜啼者,血瘀也。

此方一两副痊愈。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心跳心忙】

心跳心忙,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夜不安】

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一夜无宁刻,重者满一床一乱滚,此血府血瘀。

此方服十余副可除根。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俗言肝气病】

无故一爱一生气,是血府血瘀,不可以气治。

此方应手效。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干呕】

无他症,惟干呕,血瘀之症。

用此方化血,而呕立止。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晚发一阵热】

每晚内热,兼皮肤热一时,此方一副可愈,重者两副。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血府逐瘀汤】

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桃仁(四钱) 红花(三钱) 枳壳(二钱) 赤芍(二钱) 柴一胡一(一钱) 甘草(一钱) 桔梗(一钱半) 川芎(一钱半) 牛膝(三钱)

水煎服。

[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一胡一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膈下逐瘀汤所治症目】

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开列于后。

【膈下逐瘀汤所治症目·积块】

积聚一症,不必论古人立五积、六聚、七 、八瘕之名,亦不议驳其错,驳之未免过烦。

今然如故,自然不在肠胃之内,必在肠胃之外。

肠胃之外,无论何处,皆有气血。

气有气管,血有血管。

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

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竖血管凝结,则成竖条,横血管凝结,则成横条,横竖血管皆凝结,必接连成片,片凝日久,浓而成块。

既是血块,当发烧。

要知血府血瘀必发烧。

血府,血之根本,瘀则殒命。

肚腹血瘀,不发烧。

肚腹,血之梢末,虽瘀不致伤生。

无论积聚成块,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脐上、脐下,或按之跳动,皆以此方治之,无不应手取效。

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总是病去药止,不可多服。

倘病患气弱,不任克消,原方加一党一参三五钱皆可,不必拘泥。

【膈下逐瘀汤所治症目·小儿痞块】

小儿痞块,肚大青筋,始终总是血瘀为患,此方与前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三方轮转服之,月余,未有不成功者。

【膈下逐瘀汤所治症目·痛不移处】

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用此方治之极效。

【膈下逐瘀汤所治症目·卧则腹坠】

病患夜卧,腹中似有物,左卧向左边坠,右卧向右边坠,此是内有血瘀,以此方为主,有杂症,兼以他药。

【膈下逐瘀汤所治症目·肾泻】

五更天泄三两次,古人名曰肾泄。

言是肾虚,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药,治之不效,常有三五年不愈者。

病不知源,是难事也。

不知总提上有瘀血,卧则将津门挡严,水不能由津门出,由幽门入小肠,与粪合成一处,粪稀溏,故清晨泻三五次。

用此方逐总提上之瘀血,血活津门无挡,水出泻止,三五副可痊愈。

【膈下逐瘀汤所治症目·久泻】

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亦用此方。

【膈下逐瘀汤所治症目·膈下逐瘀汤】

灵脂(二钱,炒) 当归(三钱) 川芎(二钱) 桃仁(三钱,研泥) 丹皮(二钱) 赤芍(二钱) 乌药(二钱) 元一胡一(一钱) 甘草(三钱) 香附(钱半) 红花(三钱) 枳壳(钱半)

水煎服。

[方歌]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一胡一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出处】:

中医药文献博览-综合医书-医林改错-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医林改错》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医林改错脏腑记叙】古人曰∶既不能为良相,愿为良医《医林改错》卷上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