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内经》主治备要·(一)〔五运主病《医学启源》卷之中

医学启源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医学启源

医学启源 - 卷之中

医学启源

卷之中

【十、《内经》主治备要·(一)〔五运主病〕】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诸气 郁、病痿,皆属肺金。

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十、《内经》主治备要·(二)〔六气为病〕】

诸暴强直,〔支〕痛软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一便混浊,腹胀一大而鼓之有声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 〕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污,皆属于热。

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 〕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诸热瞀〔 〕,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或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暴病〔卒〕死,是〔皆〕属于火。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诸病上下所出一水液,澄澈清冷, 瘕 疝,痞坚,腹满急痛,下痢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

【十、《内经》主治备要·(三)〔五运病解〕】

五运主病,木、火、土、金、水,顺则皆静,逆则变乱,四时失常,一陰一陽一偏胜,病之源也。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注云∶掉,摇也。

眩,昏乱眩运也。

风主动故也。

所谓风气甚则头目眩者,由风木旺,则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生火,木火者皆一陽一也,故风火多兼化也。

风热相抟,则头目眩运而转也。

火一性一本动,火得风〔则〕成焰而旋转也。

风势甚,则曲直动摇,更加呕吐也。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注云∶痛痒而为疮,火之用也。

五常之道,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故火热过极,而反兼于水化也.所谓盐能固物,而令不腐者,咸寒水化,制其火热,使无热之过极,乃水化制之,而久固也。

热极即是木来生火也,甚则皮肉肌肤之间,不得宣通,故生疮疡而痛痒也。

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注云∶湿,地之体也。

湿极甚则痞塞肿满,物湿亦然。

故长夏暑湿之甚,〔则〕庶物隆盛也。

诸气 郁、病痿,皆属肺金。

注云∶肺主气,〔气〕为一陽一,一陽一主轻清而升,故肺居上部,而为病则气郁。

〔至于〕痿弱,手足无力,不能收持,乃血液衰少,故病然也。

秋金〔旺〕,则雾气蒙郁,而草木〔萎〕落,病之象也。

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注云∶收敛引急,寒之用也,故冬寒则物拘缩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四)〔六气病解〕】

六气为病,风、热、湿、火、燥、寒,乃天之六气也。

风木厥一陰一,肝胆之气也。

诸暴强直,〔支〕痛 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

【十、《内经》主治备要·〔暴强直〕】

注云∶暴,卒也,虐害也。

强劲有力而不柔和也。

直,筋劲强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支痛戾,里急筋缩〕】

〔注云〕∶支痛,支,持也,坚固支持,筋挛不柔而痛也。

, 缩也,戾,乖戾也,谓筋缩里急,乖戾失常而病也。

然燥金主为紧敛、短缩、劲切,而风木为病,反见燥金之化者,由亢则害,承乃制也。

况风能湿而为燥也,筋缩者,燥之甚也,故谓风甚皆兼于燥也。

热者,少一陰一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一便混浊,腹胀一大而鼓之有声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 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污,皆属于热。

【十、《内经》主治备要·〔喘〕】

注云∶喘,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故热则脉实而甚数,喘之象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呕】

注云∶火气炎上之象也,故胃〔膈〕热甚,则为呕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吐酸】

注云∶〔酸者〕,肝木之味也。

由火实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

法宜湿药散之,亦〔犹〕解表之义也。

使肠胃结滞开通,怫热散而和之。

若久喜酸而不已,不宜一温一之,宜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气和〔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暴注】

注云∶卒暴〔注〕泄,肠胃热甚,则传化失常,火一性一疾速,故〔如〕是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下迫】

注云∶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

火一性一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转筋】

注云∶转,反戾也,热气燥烁于筋,〔则〕挛 而痛也。

所谓转者,动也,一陽一动一陰一静,热证明矣。

多因热甚,霍乱吐泻,以致脾胃土衰,则肝木自甚,而热燥于筋,故转筋也。

大法曰∶渴则为热,凡霍乱转筋〔而〕不渴者,未之有也。

或不因吐泻,而但外冒于风,腠理闭密,一陽一气郁结,怫〔热〕内作,热燥于筋,则转筋也。

故诸转筋,以汤渍之,而使腠理开泄,一陽一气散而愈也。

因汤渍之而愈,故反〔疑〕为寒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小一便混浊】

注云∶天气热则水混浊,寒则水清洁,水体清,火体浊故也。

又如清水为汤,则自然浊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腹〔胀〕大而鼓之有声如鼓】

注云∶气为一陽一,一陽一为热,气甚则然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痈】

注云∶浅而大也。

经曰∶热胜血则为痈脓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疽】

注云∶深而恶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疡】

注云∶有头小疮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疹】

注云∶浮而小瘾疹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瘤气】

注云∶赤瘤〔丹〕 ,热胜〔气〕也,火之色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结核】

注云∶火气热甚,则郁结坚一硬如果中核也,不必溃发,但以热气散,则自消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吐下霍乱】

注云∶三焦为水谷传化之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吐下霍乱,火一性一燥一动故也。

大法曰∶吐利烦渴为热,不渴〔为〕寒。

或〔热〕吐〔泻〕,始得之亦有不渴者,若不止,则亡液而后必渴也。

或〔寒〕本不渴,若不止,〔亡〕津一液过多,则亦燥而渴也。

若寒者,脉当沉细而迟;热者,脉当实大〔而〕数。

或损气亡液过极,则脉亦不能实数,而反缓弱也,虽尔,亦不为热矣。

【十、《内经》主治备要·瞀】

注云∶昏也,热气甚,则浊乱昏昧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郁】

注云∶怫热结滞,而气不通畅也。

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

〔则〕如火炼物,反相合而不离也。

故热郁则闭塞不通畅也。

然寒水〔主〕于闭藏,而今反属热者,谓〔火〕热亢甚,则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肿胀】

注云∶热胜于内,则气郁而为肿也。

一陽一热气甚则腹胀。

火主长而高茂,形貌彰显,升明舒荣,皆肿胀〔之象〕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鼻窒】

注云∶窒,塞也。

火主 肿胀,故一陽一明热,而鼻中〔 胀〕,则窒塞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鼽】

注云∶〔鼽者〕,鼻出清涕也。

夫五常之道,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其鬼贼,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也。

由是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出〕汗,脾热甚则出涎,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

此乃寒〔伤〕皮一毛一,则腠理闭密,一陽一热怫郁,〔而病愈甚〕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衄】

注云∶一陽一热怫郁于足一陽一明,而上热甚,则血妄行为鼻衄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血溢】

注云∶〔血溢者〕,上出也。

心养于血,故热甚则血有余而妄行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血泄】

注云∶热在下焦,而大小一便血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淋】

注云∶小一便涩痛,热客膀一胱,郁结而不能渗泄故也。

可用开结利小一便之寒药,以使结散热退,血气宣通,荣卫和平,一精一神清利而已。

【十、《内经》主治备要】

注云∶大便涩滞也。

热耗其液,则粪坚结,大〔肠〕燥涩紧敛故也。

俗谓风热结〔者〕,谓火甚则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也。

或大便溏而〔 〕者,燥一热在乎肠胃之外,而湿一热在内故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身热恶寒】

注云∶此热在表也。

邪热在表而浅,邪畏其正,故病热而反恶寒也。

仲景云∶无一陽一不可发汗。

又云∶身热〔恶〕寒,麻黄汤汗之。

汗泄热去,身凉即愈。

【十、《内经》主治备要·战栗】

注云∶〔战栗〕动摇,火之象也。

一陽一动一陰一静,而水火相反。

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为病寒也。

栗者,寒冷〔也〕。

此由心火热甚,亢极而战,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栗也。

然寒〔栗〕者,由火甚似水,实非兼有寒气也。

故以大承气汤下之,多有燥粪,下后热退,战栗愈矣。

【十、《内经》主治备要·惊】

注云∶心卒动而不宁也。

火主〔于〕动,心火热甚〔故〕也。

虽尔,止为热极于里,乃火极而似水,则喜惊也。

反兼肾之恐者,亢则害,承乃制故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惑】

注云∶疑惑、犹豫、浊乱,而志不一也。

象火参差而惑乱,故火实则水衰,失志而惑〔乱〕也。

〔志〕者,肾〔水〕之神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悲】

注云∶金肺之志也。

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

所谓悲泣五液俱出〔者〕,火热亢极,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笑】

注云∶蕃茂鲜淑,舒荣彰显,火之化也,故喜为心火之志也。

喜极而笑者,犹燔烁火喜而鸣,笑之象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谵】

注云∶多言也。

言为心声,犹火燔而鸣,故心火热则多言,犹心醉而热,故多言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妄】

注云∶虚妄也。

火为一陽一,故外清明而内浊昧,其主动乱。

故心火热甚,则肾水衰而志不专一,虚妄见闻,而〔自为〕问答,则神志失常,而如见鬼神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衄蔑血污】

注云∶血出也。

污,浊也。

心火热极,则血有余∶热气上甚,则为血溢。

热势亢极,则燥而污浊;亢则害,承乃制,则色兼黑而为紫也。

湿者,太一陰一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 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十、《内经》主治备要·诸痉强直】

注云∶筋劲强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静故也。

一陰一痉曰柔痉,一陽一痉曰刚痉,亢则害,承乃制,故湿过极,则反兼风化制之。

然,兼化者,虚象也,实非风也,治风则误。

【十、《内经》主治备要·积饮】

注云∶留饮积蓄而不散也。

〔水〕得燥则消散,湿则不消,以为积饮,土湿主痞故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痞】

注云∶与否同,不通泰也,谓纹理闭密,而为痞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隔】

注云∶阻滞也,谓肠胃隔绝,而传化失常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中满】

注云∶湿为积聚痞隔,而土主形体,位在中央,故中满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霍乱吐下】

注云∶湿为留饮,为痞隔,而传化失常,故甚则霍乱吐〔泻〕也。

大法曰∶若利色青者,肝木之色,由火甚制金,使金不能平木,则肝自甚,故色青也。

或言利色青为寒〔者〕,误也。

(则)如仲景曰∶少一陰一病,下利清水,色纯青者,热在里也,大承气汤下之。

及小儿热甚急惊,利色多青,为热明矣。

利色黄〔者〕,由火甚则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黄也。

利色红者为热,心火之色也;或赤者,热深也。

利色黑而反为热者,由火盛过极,而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

(则)如伤寒一陽一明热病,则日晡潮热,甚则不识人,循衣摸一床一,如见鬼状,独语,法当大承〔气〕汤下之。

大便不黑者易治,黑则难治也。

诸痢同法。

然辨痢色以明〔寒〕热者,更当审其〔饮食〕药物之色也。

(则)〔如〕小儿病热,吐利霍乱,其一乳一未及消化,而痢尚白者,不可便言是寒,当以脉证别之。

又法曰∶凡泄利,小一便清白,不涩为寒,赤涩者为热也。

又法曰∶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澈清冷,小一便不涩,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者,寒证也。

谷虽不化,其色变〔非〕白,烦渴,小一便赤黄而或涩者,热证也。

凡谷消化者,无问他证,便为热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体重】

注云∶轻清为天,重浊为地,故土湿为病,则体重痞〔宜〕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肿、肉如泥、按之不起】

注云∶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过湿则为泥。

湿为病也,积饮痞隔,中满体重,霍乱吐下,故甚则〔 〕肿也。

火者,少一陽一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诸热瞀 ,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或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暴病卒死,是皆属于火。

【十、《内经》主治备要·瞀】

注云∶昏也。

(则)如酒醉而心火热甚,则神浊昧而瞀昏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

注云∶动也。

惕跳动 ,火之体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暴喑】

注云∶卒〔哑〕也。

金肺主声,火旺水衰,热乘金肺,而神浊气郁,则暴喑而无声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冒昧】

注云∶冒,昏冒也;昧,昏暗也。

气热则神浊冒昧,火之体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躁扰】

注云∶躁动烦热,扰乱而不宁,火之体也。

热甚于外,则肢一体躁扰;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反复颠倒,懊 烦心,不得眠也。

由水衰而〔火〕之动也。

故心胸躁动,谓之怔忪,俗云心忪,皆为热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狂越】

注云∶狂者,无正定也;越者,乖越理法而失常也。

〔夫〕外清内浊,动乱参差,火之体也;〔静顺清朗,准则信平,水之体也〕。

由是肾水主智,而水火相反,故心火旺则肾水衰,乃失志而狂越也。

凡发一热于中,则多干一陽一明胃经也,故经云∶一陽一明之厥,面赤而热,妄言。

【十、《内经》主治备要·骂詈】

注云∶言为〔心〕之一声也。

骂詈,言之恶也。

今病一陽一实一陰一虚,则水弱火强,制金而不能平木,而善言恶发,骂詈不避亲疏,〔本〕火热之所生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惊骇】

注云∶惊〔骇〕者,〔惊〕愕也,火之用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肿】

注云∶热胜〔肉〕而一陽一气郁滞故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疼酸】

注云∶酸疼也。

由火实制金,不能平木,则木旺而为兼化,故酸疼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气逆冲上】

注云∶火气炎上故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禁栗如丧神守】

注云∶战栗禁冷也。

如丧神守者,神能御形,而反禁栗,则如丧失保守形体之神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嚏〕】

注云∶鼻中因痒,气〔喷作〕声〔也〕。

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一陽一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疮疡】

注云∶君火〔化〕同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喉痹】

注云∶痹,不仁也,俗作闭,犹塞也。

火主肿胀,故〔热客〕于上焦,而咽噎肿胀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耳鸣】

注云∶有声非妄闻也。

耳为肾窍,一交一会〔手〕太一陽一、少一陰一、足厥一陰一、少一陰一、少一陽一之经,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微甚而作音声也。

故经曰∶一陽一气为物,上甚而跃,故耳鸣也。

然音在耳中,故微亦闻之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聋】

注云∶聋为肾虚冷,俗已误之矣。

夫《正理》曰∶心火本热,衰则寒矣;肾水本寒,衰则热矣。

肾水既少,岂能反为寒邪?故经言∶足少一陰一肾水虚,则〔腹〕满身重,濡〔泻〕,疮疡,大便难,口苦,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下血,皆热证也。

凡治聋者,适其所宜,若热证已退,其聋不已者,当以辛热发之;二三服不愈者,不可久服,〔恐热极而成他病耳〕。

若聋有热证相兼者,宜以散风退热凉药调之,热退结散而愈也。

然聋甚闭绝,亦为难矣。

慎不可攻之,过极,则伤正气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呕涌溢食不下】

注云∶火气炎上故也。

胃膈热甚,则传化失常故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目〔昧〕不明】

注云∶目赤肿痛,翳膜 伤,皆为热也。

经云∶热甚目瞑,眼黑也。

仲景〔言〕伤寒病∶热极则目不识人,乃目盲也。

《正理》曰∶由热甚怫郁于目,而致之然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暴注】

注云∶卒〔泻〕,与君火义同。

【十、《内经》主治备要】

注云∶惕跳动也,火主动,故夏热则脉洪大〔而〕长, 之象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暴病卒死】

注云∶火一性一速疾故也。

或心火暴甚,而肾水衰弱,不能制之,热〔气〕怫郁,心神昏冒,则筋骨不用,〔卒〕倒而无所知,是为僵仆也。

甚则水化制〔火〕,热甚而生涎,至极即死也。

俗云暗风,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风木自甚也。

肥人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若一陽一热又甚而郁结,甚则故卒中也。

瘦人反中风者,由暴然一陽一热太甚,而郁结不通故也。

燥者,一陽一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十、《内经》主治备要·涩】

注云∶凡物湿润则滑泽,干燥则涩滞,燥湿相反故也。

〔如〕遍身中外涩滞,皆属燥金之化,故秋脉涩。

涩,涩也。

或麻者,亦由涩也。

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利,气强攻冲,而为麻也。

俗方〔多〕用乌附辈者,令气因之〔冲〕开道路,以得通利,气行,故麻愈也。

无热证,即当此法,治之甚佳。

或风热胜湿为燥,因而病麻,(则)〔宜以〕退风散热,活血养液,润燥通气之凉药调之,则麻自愈也。

治〔诸〕燥涩,只如此〔法〕是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枯涸干劲】

注云∶枯,不荣〔旺〕也;涸,无水液也;干,不滋润也;劲,不柔和也。

(然)春秋相反,燥湿不同〔故〕也。

大法曰∶身表热为热在表;渴饮水为热在里;身热饮水,表里俱有热;身凉不渴,表里俱无热。

经所不取火化渴者,谓渴非特为〔热〕,如〔病〕寒吐利,亡液过极,则亦燥而渴也;虽病风热,而液尚未衰,则亦不渴也。

岂可止言渴为热,而痞为寒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皴揭】

注云∶皮肤启裂也。

干为天,为燥金;坤为地,为湿土。

天地相反,燥湿异〔用〕,(故)燥金主于紧〔敛〕,故秋脉紧细而微;(而)湿土主于纵缓,故六月其脉缓大而长也。

如地湿则纵缓滑泽,干则紧敛燥〔涩〕,皴揭之理明矣。

俗言皴揭为风者,由风能胜湿,而为燥故也。

经云∶厥一陰一所至,为风府,为璺启,由风胜湿而为燥也。

寒者,太一陽一寒水,乃肾与膀一胱之气也。

〔诸病上下所出一水液,澄澈清冷, 瘕 疝,痞坚,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

【十、《内经》主治备要·诸病上下所出一水液,澄澈清冷】

注云∶澄湛而不混浊也。

水体清净,而其气寒冷,故水谷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为病寒也。

如天气寒,则浊水自然澄清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犹征也)】

注云∶腹中坚一硬,按之应手,谓之 也。

水体柔顺,而今反坚一硬如地体者,亢则害,承乃制也。

〔故病湿〕过极而为 ,反兼风化制之也。

风病过极而反燥,筋脉劲急,反兼金化制之也。

燥病过极而烦渴,反兼火化制之也。

热病过极而反出五液,或为战栗恶寒,反兼水化制之也。

其为治者,俾以〔泻〕其过极之气,以为病本,不可反误治其兼化也。

夫五常之道,甚〔而〕无以制之,则造化息矣。

如春木旺而多风,风大则反凉,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

大凉之下,天气反一温一,乃火化承其金也。

夏火热极,体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

因而湿〔蒸〕云雨,乃土化承于水也。

雨湿过极,而兼〔烈〕风,乃木化制其土也。

飘〔骤〕之下,秋气反凉,乃金化承于木也。

凉极而反燥,乃火化制其金也。

因而〔以为冬寒〕,乃水化承于火也。

寒极则水〔凝〕如地,乃土化制其水也。

凝冻极而起东风,乃〔木〕化承土而成岁也。

凡不明病之标本者,由未知(此变化之道)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瘕】

注云∶腹中虽硬,而忽聚忽散,无有常准。

经曰∶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内凝(不流)而成瘕也。

一云∶腹内积病也。

又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为伏瘕,为沉。

〔注〕曰∶小肠热以传入大肠,两热相搏,则血溢而为〔 〕瘕也。

血涩不利,则月事沉滞而不行,故云为〔 假〕、为沉〔 〕。

乃或一陽一气郁结,〔怫热壅滞〕而坚一硬不消者,非寒瘕也,宜以脉〔证〕别之。

瘕〔一为〕疝,传写之误。

【十、《内经》主治备要·疝】

注云∶小腹连一卵一肿急绞痛也,寒主拘缩故也。

寒极而土化制之,故肿满也。

经云丈夫 疝,谓一陰一器连小腹急痛也。

经〔注〕曰∶寒气聚而为疝也。

脉急者,寒之象也。

然,寒则脉当短小而迟,今言急者,非急数而洪也,由紧脉主痛,急为病甚也。

病寒缩急,亦短小也。

所以有痛而脉紧急者,脉为心所养也。

凡气为痛,则心神不宁而紧急,不得舒缓,故脉亦(从)之而见也。

欲知何气为其痛〔者〕,诊其紧急相兼之脉可知矣。

如紧急洪数,则为热痛之类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坚痞腹满急痛】

注云∶寒主拘缩,故急痛也。

寒极则血脉凝冱,而反兼土化制之,故坚痞而腹痛也。

或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者〕,不可言为寒也,当以脉别之。

【十、《内经》主治备要·下利清白】

注云∶寒则清净明白故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食已不饥】

注云∶胃热则消谷善饥,故病寒〔则〕食虽已而不饥也。

胃〔膈〕润泽,而无燥一热故也。

或邪热不杀谷,而腹热一胀满,虽数日而不食,亦不饥者,不可言为寒也。

由一陽一热太甚而郁结,传化失常,故虽不食。

亦不饥也。

二证以脉别之自见。

【十、《内经》主治备要·吐利腥秽】

注云∶肠胃寒而传化失常,我子〔能〕制鬼贼,〔则己当自实〕,故寒胜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秽也。

腥者,金之臭也,由是热则吐利酸臭,而寒则吐利腥秽也。

〔亦犹〕饭浆,热则喜酸,寒则水腥也。

【十、《内经》主治备要·屈伸不便,厥逆禁固】

注云∶一陰一水〔主〕于清净,故病寒则四肢逆冷,而禁止坚固,舒卷不便〔利〕也。

故冬脉沉(而)短以敦,病之象也,或病〔寒〕尚微,而未至于厥逆〔者〕,不可反以为热;或热〔甚〕而成一陽一厥者,不可反以为病寒也。

然一陰一厥者〔之〕病脉候,皆为一陰一证,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未〔尝〕见于一陽一证也。

其一陽一厥者〔之〕病脉证,皆为一陽一证,热极而反厥,〔时〕复反一温一,虽厥而烦渴谵妄,身热而脉数也。

若一陽一厥〔极〕深,而至身冷,反见一陰一脉,而欲绝者,止为热极而欲死也。

经曰∶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谓道,偏一陰一偏一陽一之谓疾,一陰一陽一以平为和,以偏为病,万物皆负一陰一抱一陽一而生,故孤一陰一不〔长〕,独一陽一不成;是以一陽一气极甚,而一陰一气极衰,则一陽一气怫郁,一陰一陽一偏倾,而不能宣行,则一陽一气蓄聚于内,而不能营运于四肢,则手足厥冷为一陽一厥。

仲景曰∶热深则厥亦深,热微则厥亦微。

又曰∶厥当下之,下后厥愈。

当以凉药养一陰一退一陽一,凉膈散、调胃承气汤下之是也。

大凡治病者,必先明其标本,标者末,本者根源也。

故经曰∶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又曰∶标本相传,先以治其急者。

〔又〕言∶六气为本,三一陰一三一陽一为标,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

夫标本微甚,治以逆从,不可不通〔也〕。

故经曰∶知逆与从,正行无问;明知标本,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正此谓也。

【十一、六气方治·(一)风】

[〔防风通圣散〕∶]治一切风热郁结,气血蕴滞,筋脉拘挛,手足麻痹,肢一体焦痿,头痛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

或肠胃蕴热郁结,水液不能浸一润于周身,而为小一便多出者;或湿一热内甚,而〔时〕有〔汗泄〕者;或表之正气与邪〔热〕并甚于里,一陽一极似一陰一,而寒战烦渴者;或热甚变为疟疾,久不已者;或风热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肾水一陰一虚,心火一陽一热暴甚〔而〕中风;或暴喑不语,及暗风痫〔者〕;或破伤中风,时发潮热搐〔搦〕,并小儿热甚惊风,或〔斑〕疹〔反〕出不快者;或热极黑陷,将欲死者;或风热疮疥久不愈者;并〔解〕耽酒热〔毒〕,及调理伤寒,发汗不解,头项肢一体疼痛,并宜服之。

防风(二钱半) 川芎(五钱) 石膏(一钱) 滑石(二钱) 当归(一两) 赤芍(五钱)

甘草(二钱半炙) 大黄(五钱) 荆芥穗(二钱半) 薄荷〔叶〕(二两) 麻黄(五钱去根苗节)

白术(五钱) 山栀〔子〕(二钱) 连翘(五钱) 黄芩(五钱) 桔梗(五钱) 牛蒡(酒浸五钱)

人参(五钱) 半夏(姜制,五钱)

以上共五钱,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一温一服。

不计时候,日三服。

病甚者五、七钱至一两;极甚者,可下之,多服,〔二两〕、三两,得利后,却当服三、五钱,以意加减。

病愈,更宜常服,则无所损,不能再作。

[灵砂丹∶]治风热郁结,血气蕴滞,头目昏眩,鼻塞清涕,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嗽痰实,肠胃燥涩,小一便赤;或肾水一陰一虚,心火炽甚,及偏正头风痛,发落齿痛,遍身麻木,疥癣疮疡,一切风热,并皆治之。

独活 羌活 细辛 石膏 防风 连翘 薄荷(各三两)

川芎 山栀 荆芥 芍药 当归 黄芩 大黄(生) 桔梗(以上各一两) 全蝎(微炒半两) 滑石(四两) 菊花 人参 白术(各半两)

寒水石(一两生用) 砂仁(一钱) 甘草(三两生) 朱砂(一两为衣)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朱砂为衣。

每〔服〕茶清嚼一丸,食后服。

[神仙换骨丹∶]治气血凝滞,荣卫郁结,风热湿气相搏筋骨之间,内舍偏虚,发为不遂之病,气感八风,血凝五痹,筋挛骨痛,瘫痪偏枯,一切风证,并宜治之。

服之神妙,难以言宣。

槐角(炒黄熟) 桑白皮(去皮) 川芎 苍术(泔浸去皮) 白芷 蔓荆子(去萼)

人参 威灵仙 何首乌 防风(各二两) 苦参 五味子 香附(各一两)

麝(半两别研) 麻黄(十斤) 朱砂(水飞一两)

上将麻黄去根、苗、节,用河水三石三斗三升,小斗七升是也,熬至六升,滤去麻黄,澄清再熬至二升半,入其余药末,每一两三钱作十丸,朱砂为衣。

每一丸,酒一盏,浸至晚,溶化,临卧服。

[不换金丹∶]退风散热。

治风有二法,〔行〕经和血及开〔发〕腠理。

经脉凝滞,非行经则血不顺,是治于内也。

皮肤郁结,非开发则荣卫不和,是调理于外也。

此亦发散之药也。

荆芥穗 白僵蚕(炒) 天麻 甘草(各一两) 羌活(去芦) 川芎 白附子(生) 川乌头(生) 蝎梢(去毒炒) 藿香叶(各半两) 薄荷(三两) 防风(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细〔嚼〕茶清下。

如口 向左,即右〔腮〕上涂之,即止。

[花蛇续命汤∶]治卒中风,牙关紧急,一精一神昏愦,口眼 斜,不知人事,痰涎不利,喉中作声。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干) 全蝎(炒) 独活(去土) 天麻 附子 人参 防风 肉桂 白术 本 白附子(炮) 赤箭 川芎 细辛(去叶) 甘草(炙) 白僵蚕(去丝灰炒) 半夏(汤浸切) 白茯苓(去皮) 麻黄(去节,水煮三沸去沫,细切,以上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

[加减冲和汤∶]治中府之病,宣外一陽一,补脾胃,泻风木,实表里,养荣卫。

柴一胡一(五分) 升麻(三分) 黄 (五分) 半夏(二分) 黄芩 陈皮 人参 芍药甘草(各二分半) 当归 黄柏(酒浸,各三分)

上锉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

如有自汗多者,加黄〔 〕半〔钱〕;嗽者加五〔味〕子二十〔粒〕。

[防风天麻〔散〕∶]治风痹走注,肢节疼痛,中风偏枯,或暴喑不语,内外风热壅滞,解昏眩。

防风 川芎 天麻 羌活 白芷 当归 草乌头 白附子 荆芥穗 甘草(炙,各半两) 滑石(二两)

上为末,热酒化蜜少许,调半钱,加至一钱,觉药力营运微麻为度。

或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热酒化下。

或半丸,细嚼,白汤下亦得。

散郁结,宣气血。

如甚者,服防风通圣散。

[祛风丸∶]治风偏,手足〔颤〕掉,语言謇涩,筋骨痛。

乌头(炮) 天南星 草乌头(炮) 半夏 绿豆粉(各一两) 甘草 川芎 白僵蚕 藿香 零零香地龙 蝎梢(各三两) 川姜(半两炮)

上末一两,用绿豆粉一两,白面二两,滴水丸梧桐子大。

每三、五丸,细嚼,茶清下,或五、七丸亦得,食后服,初服三丸,渐加多。

[大通圣白花蛇散∶]中府之药也。

(大)治诸风,无问新久,手足 曳,腰脚缓弱,行步不正,一精一神昏昧,口眼 斜,语言謇涩,痰涎壅盛,筋脉挛急,肌肉顽痹,皮肤燥痒,骨节疼,目眩,下注腰脚,疼痛腿重,肿疡生疮;或痛无常〔处〕,游〔走〕不定,及风气上攻,面浮〔肿〕耳鸣,并宜服之。

天麻(去苗) 赤箭 防风(去苗) 本 木香 海桐皮 肉桂 杜仲(炒) 干山药 当归 威灵仙白附子(炮) 菊花 蔓荆子 羌活(去芦) 虎骨(酥炙) 白芷 干蝎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肉用) 荜甘草(炙) 牛膝(去苗) 郁李仁(去皮研) 浓朴(姜制,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一温一酒调下,荆芥汤调下亦得,空心服之。

常服祛风逐气,通行荣卫,久病风人,尤宜常服。

轻〔者〕中风,不过二十服,平安如故。

[活命金丹∶]治风中脏不语,半身不遂,肢节顽痹,痰涎上潮,咽嗌不利,饮食不下,牙关紧禁,及解一切药毒,发一热腹胀,大小一便不利,胸膈痞满,上实下虚,气闭面赤,汗后余热不退,劳病诸〔证〕,无问老幼妇人,俱得服之。

川芎 甘草 板蓝根 葛根(各一两) 龙脑(二钱研) 麝香(二钱研) 牛黄(研五分) 生犀 桂(各三钱) 珠子粉(半两) 川大黄(二两半) 甜硝(一两) 辰砂(四钱,一半为衣) 青黛(三钱) 薄荷(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同水浸蒸饼,糊为剂,每一两作十丸,别入朱砂为衣,就湿,以真金箔四十叶为衣。

〔葛〕月修合,瓷器内收贮,多年不坏。

如风毒,茶清送下;解毒药,新冷水化下;余热劳病,及小儿惊热,薄荷汤化下。

以上煎,量大小加减用之。

[至宝丹∶]治卒中风急不语,中恶气〔绝〕,中诸物毒,暗风,〔中〕热疫毒,一陰一陽一〔二〕毒,〔山〕岚瘴〔气〕毒,中暑毒,产后血晕,口鼻血出,恶血上攻心,烦躁,心肺积热,〔霍〕乱吐利,风注筋惕,大肠风〔秘〕,神魂恍惚,头目〔昏〕眩,眠卧不安,唇口干焦,伤寒狂语,小儿急惊,风热卒中,客忤,不得眠〔睡〕,惊风搐搦,以上无不治者。

辰砂(五两水飞) 生犀(五两) 麝香(二两半) 玳瑁(五两) 牛黄(二两) 龙脑(五两水飞) 人参(五两) 银箔(一百二十片,一半为衣,余入药) 琥珀(五两)

安息香(五两,用酒半升熬膏) 金箔(二百二十片,一半为衣,余入药)

雄黄(一两半) 南星(三两,水煮软,切片。

一法∶酒二升半,浸蒸七次,焙干用。

上为细末,(半)用安息香膏,次炼蜜,一处搜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煎人参汤下之。

小儿〔一丸〕至二丸,汤下之同上。

[牛黄通膈汤∶]治初病风证,觉一二日实,则急下之。

牛黄(二钱别研) 大黄(一两) 甘草(一两炙) 朴硝(三钱别研)

上件为末,每服一两,水二钟,除牛黄、朴硝外,煎至一盏,去滓,入牛黄、朴硝一半调服,以利三、二行为度。

未利,再量虚实加减服之。

【十一、六气方治·(二)暑热】

[白虎汤∶]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胸大烦,渴欲饮水。

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宜服之。

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知母(去皮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粳米(一合) 石膏(乱文者,别研,四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一温一服。

小儿量力与之。

或加人参少许同煎亦得,食后服。

此药立夏后〔立〕秋前可服,春时及秋后并亡血虚人不宜服。

[桂苓甘露饮∶]治饮水不消,呕吐泻利,流湿润燥,宣通气液,水肿〔腹〕胀,泄泻不能〔止〕者。

兼治霍乱吐泻,下利赤白,烦渴,解暑毒大有神效,兼利小水。

白茯苓(去皮) 白术 猪苓 甘草(炙) 泽泻(以上各一两) 寒水石(一两别研) 桂(去粗皮半两) 滑石(二两别研)

上为末,或煎,或水调,二三钱任意,或入蜜少许亦得。

[桂苓白术散:]治冒暑、饮食,所伤转甚,湿一热内甚,霍乱吐泻,转筋急痛,腹满〔痞〕闷,小儿吐泻惊风,宜服之。

木香 桂枝 藿香 人参 茯苓(去皮各半两) 甘草(炙) 白术 葛根 泽泻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 石膏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新水或生姜汤亦得。

[益元散∶]桂府滑石(二两烧红) 甘草(一两)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一温一水调下,无蜜亦得。

或饮冷者,新水亦得。

或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调,无时服。

[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淡竹叶(六钱半锉) 石膏(四两别研)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麦门冬(一两半)

半夏(二钱半汤洗)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粳米百余粒,煮取八分,米熟,去滓一温一服。

[化痰玉壶丸∶]南星 半夏(生) 天麻(各一两) 白面(三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水一大〔盏〕,先煎令沸,下药煮,候浮,漉出,方熟。

放一温一,别用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四君子汤∶]治烦热燥渴。

白茯苓(去皮) 人参(去芦)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一温一服。

[白术散∶]治诸烦(热)渴,津一液内耗,不问一陰一陽一,服之止渴生津一液。

白术 人参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 藿香 木香(各一两) 干葛(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一温一服,不拘时。

[小柴一胡一汤∶]治伤寒一温一病,恶风,颈项强急,胸膈肋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身面皆黄,小一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一热头痛,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一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并宜服之。

柴一胡一(四两去苗) 黄芩 人参 半夏(汤洗七次) 甘草(各一两半)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

小儿分作二服,更量加减。

[升麻葛根汤∶]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头痛发一热,肢一体烦热,疮疹未发,并宜服之。

升麻 葛根 甘草(炙) 芍药(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不拘时。

日进二、三服,病去身凉为度。

小儿量力与服。

【十一、六气方治·(三)湿土】

[葶苈木香散∶]治湿一热内外〔甚〕,水肿〔腹〕胀,小一便赤涩,大便滑泻。

葶苈 茯苓(去皮) 白术 猪苓(去皮,各一两) 木香(半钱) 泽泻 木通 甘草(各半两) 桂(一钱) 滑石(三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食前服。

此药下水〔湿〕,消肿胀,止泻利,利小一便。

若小一便不得通利,而反转泄者,此乃湿一热癃 极深,而攻之不开,故反为注泻,此正气已衰,多难救也。

慎不可攻之,而无益耳。

[白术木香散∶]治喘嗽肿满,欲变成水病(者),不能卧,不欲饮食,小一便闭者。

白术 猪苓(去皮) 泽泻 赤茯苓(以上各半两) 木香 陈皮(各二两去白) 槟榔 官桂(各二钱) 滑石(三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前一温一服。

[大橘皮汤∶]治湿一热内甚,心腹胀满,水肿,小一便不利,大便滑泄。

橘皮(一钱半) 木香(一钱) 滑石(六钱) 槟榔(三钱) 茯苓(一两去皮) 猪苓(去皮) 泽泻 白术官桂(各五钱) 甘草(三钱)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渣,一温一服。

[桂〔苓〕白术丸∶]消痰逆,止咳嗽,散痞〔满〕壅塞,开坚结痛闷,〔推〕进饮食,调和脏腑,无问寒湿〔湿〕热,呕吐泻利,皆能开发,以令遍身流湿润燥,气液宣平而愈。

并解酒毒,兼疗肺痿痨嗽,水肿〔腹〕胀,泻利不能止者,服之,利止为度,后随证治之。

楝桂 干生姜(各一分) 茯苓(去皮) 半夏(各一两) 白术 红皮(去穣) 泽泻(各半两)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汤下,日进三服。

病〔在〕膈上,食后服;膈下,食前服;〔在〕中者,不拘时。

或一法∶加黄连半两,黄柏二两,〔水丸〕,取效甚妙。

[六一散∶]治身热呕吐泄泻,肠癖下利赤白。

治癃一闭淋痛,利小一便。

偏荡胃中积聚寒热,〔宣积气〕,通九窍六腑,〔生〕津一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宽〕中,除烦热心躁。

治腹胀痛,补益五脏,大养脾胃肾之气,理内伤一陰一痿,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

主痫 惊悸,健忘,心烦满短气,脏伤咳嗽,饮食不下,肌肉疼痛。

治口疮,牙齿疳蚀,明耳目,壮筋骨,通〔经〕脉,和血气,消水谷,保真元,解百药酒食邪毒,〔耐〕劳〔役〕饥一渴,〔宣〕热,〔辟〕中外诸邪所伤,久服强志轻身,驻颜延寿,及解〔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恚〕怒、惊恐、传染。

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病,并解两感伤寒,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和〕而愈。

及妇人下一乳一催生,并产后损液血衰,一陰一虚热甚,一切热病,并宜服之。

兼〔防〕发吹一奶一乳一〔痈〕,或已觉吹一乳一乳一结,顿服即愈,乃神验之仙药也,惟孕妇不可服。

滑石(六两烧红) 甘草(一两微炒)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一温一水调下,无蜜亦得,日三、四服,〔或水调下亦得,解利发汗,煎葱白豆豉汤下四钱,并三四服,〕以效为度。

此药寒凉,解散〔郁热〕,〔若〕病甚不(可)解,多服无害,但有益耳。

[五苓散∶]治伤寒一温一热,病在表里未解,头痛发一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小一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

及治霍乱吐利,烦渴饮水。

泽泻(二两半) 猪苓 赤茯苓(去皮) 白术 官桂(去皮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热汤下。

恶热,欲饮冷者,新水调下,或生姜汤下愈〔妙〕。

或加滑石二两甚佳。

或喘嗽(咳)烦心不得〔眠〕者,加阿胶半两。

及治瘀热在里,身发黄胆,浓煎茵陈蒿汤调下,食前服。

疸病发渴,及中水引饮,亦可服,新汲水调下。

小儿加白术末少许,如虚热,加黄 、人参末少许。

[赤茯苓丸∶]治脾胃〔水〕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逆,气不宣通,小一便赤涩。

葶苈(四两炒) 防己(二两) 赤茯苓(一两) 木香(半两)

上为细末,枣肉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桑白皮汤食前下。

[人参葶苈丸∶]治一切水肿。

喘满不可当者。

人参(一两去芦) 苦葶苈(炒四两)

上为细末,枣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煎桑白皮汤下。

[海藻散∶]治男子遍身虚肿,喘满闷不快者。

海藻(锉碎) 川大黄 大戟(并锉) 续随子(去壳,以上各二两)

上件,好酒二钟,净碗内浸〔一〕宿,取去晒干候用。

甘遂(面炒黄色一两) 白牵牛(生一两) 滑石(半两) 肉一豆寇 青皮(去穣)

橘皮(去白,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如气实者,三钱半,平明冷茶清调下,至辰时取下水二、三行,肿减五、七分。

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肿消。

鱼肉盐皆忌。

一曰∶小儿肿一钱,五岁以下者半钱,孕妇勿服。

【十一、六气方治·(四)火】

[凉膈散∶]治伤〔寒〕表不(能)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下后燥一热怫〔结〕于内,心烦懊 不得眠,脏腑积热,烦渴头昏,唇干咽燥,喉痹目赤,颊硬,口舌生疮,咳唾稠粘,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闭结,风热壅滞,疮癣发〔斑〕,惊风热极,豆黑陷欲死者。

连翘(一两) 山栀 大黄 薄荷 黄芩(以上各半两) 甘草(一两半) 朴硝(一钱)

加减法∶咽喉〔痛〕涎嗽,〔加〕荆芥半两,桔梗一两。

咳而呕者,加半夏半两,每〔服〕生姜三片同煎。

血衄呕血,〔加〕当归〔芍药各半两,生地黄一两。

淋者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

风眩目痛,加川芎半两,石膏三两,防风半两。

〔斑〕疹加葛根一两,荆芥半两,赤芍、川芎、防风、桔梗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至五钱,水一盏,蜜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一温一服。

虚实加减如前。

或小儿可服七分八分,或无热,甚黑陷,腹胀喘急,小一便赤涩而将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气汤约下之,得〔和〕者即瘥。

[黄连解毒汤∶]治伤寒〔杂〕病燥一热毒,烦闷干呕,〔口〕燥,呻一吟喘满,一陽一厥极深,蓄热内〔甚〕,俗妄传〔为〕一陰一毒者。

及〔汗吐下〕后,〔寒凉诸药,不能退热势〕,并两感证同〔法〕。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栀子(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一盏,煎至四分,去渣一温一服。

或腹满呕吐,或欲作利者,每服加半夏三个,浓朴二钱,茯苓四钱去皮,水一盏半,姜三片,煎半盏,去滓一温一服,名曰黄连半夏解毒汤。

[三一承气〔汤〕∶]治伤寒杂证,内外所伤,日数远近,腹满咽干,烦渴谵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一便赤涩,大便结滞,或湿一热内〔甚而〕为滑泄,热甚喘咳闷乱,惊悸狂颠,目病口疮,舌肿喉痹痈疡,一陽一明胃热发〔斑〕,脉沉而可下者。

小儿热极风惊,潮搐昏塞,并〔斑〕疹黑陷不〔起〕,小一便不通,腹满欲死。

或〔斑〕疹后,热不退,久不作痂,或作〔斑〕痈疮癣,久不已者,怫热内盛, 癖坚积,黄瘦疟疾,久新暴卒心痛,风痰酒〔隔〕,肠垢积滞,久〔壅〕风热,暴伤酒食,烦心闷乱,脉数沉实。

或肾水一陰一虚,一陽一热暴甚,而僵仆卒中,一切暴喑不语,蓄热内伤,一陽一厥极深,脉反沉细欲绝。

或表〔之〕冲和正气,与邪气并〔之〕于里,则里热亢极〔似〕一陰一,反为寒战,脉微而绝。

或风〔热〕燥甚,客于下焦,而大小一便涩滞不通者。

或产〔妇〕死胎不下,或两感表里热甚,须可下〔者〕。

大黄 芒硝 枳壳 浓朴(各半两) 甘草(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水一盏半,姜三片,煎至六分,下硝一二沸,去渣热服,以利为度。

热甚者,作一服,得利为效,临时消息。

[八正散∶]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痛,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一便赤涩,或癃一闭不通,及热一淋血淋,并宜服之。

大黄(面裹煨干用) 瞿麦 木通 〔蓄〕 车前子 山栀 甘草(炙) 滑石(以上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些子),煎至七分,去滓一温一服,食后临卧。

小儿量力与之。

[洗心散∶]治风壅壮热,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节烦疼,热气上冲,口苦唇焦,咽喉肿痛,痰涎壅滞,涕唾稠粘,心神烦躁,眼涩睛疼,及寒〔热〕不调,鼻塞声重,咽干多渴,五心烦热,小一便赤涩,大便闭硬宜服。

大黄(面裹煨净用) 甘草(炙) 当归(去苗洗) 芍药 麻黄(去根)

荆芥穗(各半两) 白术(三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至七分,(内硝更上火煎一二沸)〔去滓,一温一服。

如小儿麸豆疮疹,欲发先狂语,多渴,及惊风积热,可服一钱,并临卧服。

如大人五脏壅实,欲要溏转,加至四五钱,乘热服之。

[〔调胃承气汤〕∶]治胃中热实而下满,一切胃经实热者,皆可服之。

大黄(炙半两) 芒硝(半两) 大黄(半两)

《内经》曰∶热一婬一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

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甘草甘平以助二物,推陈致新法也。

上件锉如麻豆大,水一盏,煮二味至七分,去滓,纳硝更上火煎一二沸,服之。

[大承气汤∶]治痞满燥实,地道不通。

大黄(苦寒,一两) 浓朴(苦寒姜制二两) 芒硝(咸寒一合) 枳壳(五个去穣麸炒)

〔《内经》曰∶燥一婬一于内,所胜以苦下之,大黄枳实之苦,以除燥一热。

又曰∶燥一婬一于内,治以苦一温一,浓朴之苦下燥结。

又曰∶热一婬一所胜,治以咸寒,芒硝之咸,以攻郁热蕴结。

〕上四味,以水五升,先煮二味,取三升,去滓,纳大黄,取二升,去滓,入芒硝,更上火微煎一二沸,分二服,得下勿服余者。

方内去硝,即小承气汤也,治证同。

[柴一胡一饮子∶]解一切肌热、蒸热、积热,及寒热往来,蓄热或寒战,及伤寒发汗不解,或不经发汗传受,表里俱热,口干烦渴,或表热入里,下证未全,下后热未〔除〕,及汗后余热、劳复,或妇人经病不快,产后但有如此之证,并宜服之,乃气分热也。

柴一胡一 人参 黄芩 甘草(炙) 大黄 当归 芍药(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一温一服。

小儿分三服,不拘时日,三服除病为度,热〔甚者〕加服。

[白虎汤∶]方〔见〕前〔暑热〕内,此方加甘草半两。

[桃仁承气汤∶]治热结膀一胱,其人如狂,热在下焦,与血相搏,血下则热〔随〕出而愈。

芒硝 甘草 桂枝(各六钱)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一两三钱)

甘以缓之,辛以散之,小腹急结,缓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热甚搏血,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中〔也〕。

上五味,〔 咀〕,以水二升三合,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纳芒硝,煎一、二沸,分五服。

[(神芎丸)∶]治一切热证,常服保养,除痰,消酒食,清头目,利咽膈,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利而愈。

神强体〔健〕,耐伤〔省〕病。

并妇人经病,产后血滞,腰脚重痛,小儿积热,惊风潮搐,〔藏〕用丸,亦曰显仁丸。

加黄连、薄荷、川芎各半两,名曰神芎丸。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或炼蜜丸亦妙。

每十五丸加至五、七十丸,一温一水下,冷水亦得。

【十一、六气方治·(五)燥】

[脾约丸∶]约者,〔结〕约之象,又曰约束之约也。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一精一气,上输于脾,脾气散一精一,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一胱,水一精一四布,五经并行,〔为〕其津一液者。

脾气结,约束一精一液,不得四布五经,但输膀〔胱〕,致小一便数,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

麻仁味甘平,杏仁甘一温一,《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麻仁、杏仁润物也,《本草》曰∶润可以去枯,肠燥必以甘润之物为主,是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

枳壳味苦寒,浓朴味苦一温一,润燥者必以甘,甘以润之;破结者必以苦,苦以泄之。

枳壳、浓朴为佐,以散脾之约;芍药味酸微寒,大〔黄〕味苦涌泄为一陰一,芍药、大黄为使,以下脾之结。

燥润结化,津一液还入胃中,则大便利,小一便数愈。

麻仁(一两) 白芍药 枳壳 浓朴(各半两) 大黄(二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研三钱)

上为极细末,蜜丸梧子大,米饮下三十〔丸〕,日进三服,渐加,以利为度。

[润肠丸∶]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燥不通,全不思食,〔此乃〕风结秘、血结秘,皆令 塞也。

〔风以润之,血以和之〕,和血疏风,自通利矣。

麻仁 桃仁(去皮尖) 羌活 当归 大黄(各半两)

上除麻仁、桃仁别研如泥,余药细研,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下。

〔如血涩而大便燥者,加桃仁酒洗大黄〕。

如大便不通而涩,滋其荣〔甚〕者,急加酒洗大黄;如风结燥,大便不行,加〔麻〕仁、大黄;如风湿大便不行者,加皂角仁、大黄、秦艽以利之;如脉涩,觉身有气〔涩〕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大黄以除气涩。

[当归润燥汤∶]升麻(一两) 当归(一两) 生地黄(二两) 甘草(一钱炙) 干地黄(一钱)

桃仁(一钱研) 麻仁(一钱) 红花(半钱) 大黄(一钱煨)

上桃仁、麻仁别研如泥,余锉〔麻豆大〕作一服,水二钟,入桃、麻仁煎至一盏,去渣,空心宿食消尽,稍热服。

[橘杏丸∶]治气闭,老人虚弱〔人〕皆可服。

橘皮 杏仁(汤浸去皮尖)

上二味等分,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七〔宣〕丸∶]疗风气,治结聚宿食不消,兼〔砂〕石皮一毛一在腹中,及积年腰脚疼痛,冷如〔冰〕石,香港脚冲心,烦〔愦〕,头〔眩〕暗倒,肩背重,心腹胀满,胸膈〔痞〕塞,风毒肿气,连及头面,大便或秘,小一便时涩,脾胃〔虚〕痞,不能饮食,脚转筋,挛急〔掣〕痛,心神恍惚,眠卧不安等疾。

柴一胡一(去苗五两) 桃仁(去皮六两) 枳实(麸炒五两) 〔诃〕子皮(五两) 木香(五两)

大黄(面煨十五两) 甘草(炙四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临卧服,米饮下一服,加至四、五十丸,宣利为度。

觉病势退,服五补丸,不问男一女老幼,并可服之,量与加减。

[麻仁丸∶]调三焦,和五脏,润肠胃,除风气,及治风热壅结,津一液耗少,令大便闭涩不通,高年及有风人一大便秘,宜服之。

枳实(面炒) 白槟榔(各一两半) 羌活(一两洗) 菟丝子(一两半酒浸别末) 〔山茱萸〕(一两半) 郁李仁(四两去皮) 车前子(一两半) 肉桂(一两) 木香(一两) 大黄(四两半) 麻仁(四两别研)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临卧一温一水下。

[神功丸∶]治三焦气壅,心腹痞闷,六腑风热,大便不通,腰脚疼痛,肩背重〔疼〕,头昏〔面〕热,口苦咽干,心胸烦躁,眠卧不安,及治香港脚,并素有风〔人〕大便结燥。

大黄(四两面煨) 麻仁(二两别研) 人参(二两) 诃子皮(四两)

上一处研,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一温一水下,酒亦得,食后服。

如大便不通,倍服,利为度。

[浓朴汤∶]凡治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疗,有虚秘,有实秘。

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一便赤,当以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

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一便清利,浓朴汤宜之。

浓朴(三两锉) 白术(五两) 半夏(二两泡) 枳壳(二两炒) 陈皮(三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三个,煎至一盏,去滓一温一服,空心食前。

胃实秘,物也;胃虚秘,气也。

[七圣〔丸〕∶]治风气壅盛,痰热结搏,头目昏重,涕唾稠粘,心烦面热,咽干口燥,一精一神不爽,夜卧不安,肩背拘急,胸膈痞闷,腹胀胁满,腰腿重痛,大便秘涩,小一便赤涩,宜服之。

川芎 肉桂 木香 大黄(各半两酒浸) 羌活(一两) 郁李仁(一两去皮) 槟榔(半两)

上〔七味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一温一水下,食后临卧〔服〕。

〔山〕岚瘴地,最宜服之。

〔更量脏腑虚实加减〕

[犀角丸∶]治三焦邪热,一切风气,〔又〕治风盛痰实,头目昏重,肢一体拘急,痰涎壅塞,肠胃燥结,大小一便难。

黄连 犀角(各一两) 人参(二两) 大黄(八两) 黑牵牛(二十两)

上与黑牵牛和合〔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卧时一温一水下,更量虚实加减。

【十一、六气方治·(六)寒水】

[大己寒丸∶]治大寒积冷,脏腑虚〔寒〕,心腹疼痛,胸胁胀满,泄泻肠鸣,下利自汗,米谷不化,一陽一气暴衰,一陰一气独盛,手足厥冷,伤寒一陰一胜,神昏脉短,四肢怠惰,并宜服之。

干姜 良姜(各六两) 桂 荜茇(各四两)

上〔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二十丸,米饮汤下,食前服。

[四逆汤∶]治一陰一证伤寒,自利不渴,呕哕不止,〔或〕吐利俱作,小一便涩;或利,脉微欲绝,腹痛胀满,手足厥冷;或〔病〕内寒外热,下利清谷,四肢沉重;或汗出不止,并宜服之。

〔此药助一陽一救衰〕甘草(炙六钱) 干姜(半两) 熟附子(一枚去皮)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一温一服,不拘时。

[附子理中丸∶]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泻利,转筋霍乱,体冷微汗,手足厥冷,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吐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宜服之。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 附子(各二两炮去皮脐)

上〔五味为末〕,炼蜜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盏,拍破,煎至七分,稍热,空心食前服之。

[一胡一椒理中丸∶]治脾胃虚寒,气不通宣,咳嗽喘急,逆气虚痞,胸膈噎闷,腹胀满痛,迫塞短气,不能饮食,呕吐痰水不止。

一胡一椒 荜茇 干姜(炮) 款冬花 甘草 陈皮 良姜 细辛(去苗各四两) 白术(五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一温一酒下,不拘时,日进三服。

[理中丸∶]治中焦不和,脾胃宿冷,心下虚痞,腹疼痛,胸胁逆冷,饮食不下,噫气吞酸,口苦失味,怠惰嗜卧,不思饮食,及肠鸣自利,米谷不化。

白术 干姜(炮)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沸汤下。

为粗末,理中汤也,味数相同。

[铁刷汤∶]治积寒痰饮,呕吐不止,胸膈不快,饮食不下,并宜服之。

半夏 草豆蔻 丁香 干姜(炮) 〔诃〕子皮(各三钱) 生姜(一两)

上 咀,水五盏,煎至二盏半,去渣,分三服,相继不拘时。

大吐不止,加附子三钱,生姜半两。

[桂附丸∶]治风邪冷气,入乘心络,或脏腑暴感风寒,上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甚则经久不瘥。

川乌头(三两炮去皮脐) 附子(三两) 干姜(二两炮) 赤石脂(二两) 桂(二两)

蜀椒(去目微炒)

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一温一水下,觉至痛处即止;若不止,加至五十丸,以知为度。

若早服无所觉,至午后,再〔服〕二十丸。

若久心痛,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尽一剂,终身不发。

[姜附汤∶]治五脏中寒,或卒然晕闷,手足厥冷。

干姜 附子(炮去皮脐) 甘草(炙各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服。

挟风不仁,加防风半两;兼湿肿满,加白术半两;筋脉挛急,加木瓜半两;肢节疼,加桂心半两。

[加减白通汤∶]治形寒饮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腹脐冷痛,足胫寒逆。

〔《内经》〕云∶寒一婬一于内,治以辛热;湿一婬一于内,治以苦热,以苦发之。

以附子大辛热,助一陽一退一陰一,一温一经散寒,故以为君。

干姜、官桂,辛甘大热,亦除寒湿;白术、半夏苦辛,一温一胃燥脾湿,故为臣。

草豆蔻、炙甘草、人参,甘辛大一温一,一温一中益气;生姜辛大一温一,能除湿之邪;葱白辛一温一,以通上焦一陽一气,故以为佐。

又云∶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故大作汤剂投之,不数服而(止)痛减,足胫渐一温一,调饮食数〔次〕平〔复〕。

附子(一两去皮脐) 干姜(一两炮) 官桂(五钱) 白术(五钱) 草豆蔻(煨) 甘草 人参 半夏(炮各五钱)

上 咀,每两,水二盏半,生姜五片,葱五一茎一,煎至一盏二分,去滓,空心服。

[二姜丸∶]治痼冷。

良姜 干姜(炮各三两)

上〔二味等分〕,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下。

[术附汤∶]治沉寒痼冷。

黑附子(炮一两) 白术(一两半) 甘草(炙,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二枚,拍破,煎至一盏,去滓,食后一温一服。

【出处】:

中医药文献博览-综合医书-医学启源-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医学启源》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十、《内经》主治备要·(一)〔五运主病《医学启源》卷之中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