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平脉法
【原文】
问曰:脉有三部,陰陽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一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①,津一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②。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
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③,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④,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⑤,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⑥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陰陽相干,风则浮虚。
寒则牢坚,沈潜水溶,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终必有一奸一,审察表里,三焦别焉。
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注释】
①因息游布:借气息活动,一精一华物质得到游行输布。
②效象形容:仿效物象描述脉的形状。
③参差:长短不齐。
④进退低昂:脉象有快慢高低之异。
⑤衡铨(quán):量轻重的器一具,这里喻作正常法度。
⑥漏刻:是古代计时的水器,百刻为一昼夜,约合现代的二十四小时。
【译文】
问:人的脉象有寸关尺三部,是陰陽相互依存、维系的反映。
脉的搏动与营卫气血及肺气密切相关。
在人一体内,营卫气血随呼吸出入、气息的活动而循环上下、敷布周身,故有脉的跳动。
人与天地相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势必影响到人,故脉随四时而有变化,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
例如春天脉像弦,秋天脉像浮,冬天脉像沉,夏天脉像洪。
同时,病人的脉象,有大小的区别,即使在一个时间内,也往往变化不定。
此外,尺部和寸部脉象可参差不齐,或见短脉,或见长脉;上部和下部的脉象可以不一,有的有脉搏存在,有的脉搏消失。
并且,人自生下来,病脉搏就会发生变化,或见脉搏跳得快,或见脉搏跳得慢,或见脉浮,或见脉沉。
这些都容易使人心迷意惑,动辄就丢掉纲领,请老师详加陈述,以便清楚明白。
老师答:你所提到的,正是医道中的根本问题。
脉有三部,就是寸关尺。
营卫、气血的流行,如尺之量长短,秤之称轻重,准确无误。
故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此为各脏正常的本脉,不会有丝毫差错。
随呼吸出入,人一体营卫之气流行,按漏刻时间循环周身。
漏刻中水下百刻,则循环一周。
因此,按寸口之脉,即可察人一体虚实,观病情的变化,明陰陽的偏盛偏衰。
若感受风邪,则脉象浮虚,感受寒邪则脉象牢坚,沉伏之脉主水饮停蓄,急弦之脉是支饮为害,动脉主痛,数脉主热甚。
若脉不相对应于病症,须了解其变化的根源。
寸关尺三部的脉象不同,疾病也就相异。
脉搏太过是病态,不及也是病态。
总之,邪气不是空无所见的,如果穷究其源,必能找到病变根本。
因此,必须审察病在表,还是在里,分辨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明确邪气所侵犯的部位,诊察推断脏腑的盛衰。
若掌握了这些,就会有独到、高超的见解。
为此,分条记述如下,以此传给那些有知识的人。
【评析】
本条以问答方式揭示平脉的总纲。
脉的搏动是与营卫气血的流行分不开的,而营卫气血的流行又必须借助于肺气的呼吸出入,才能循环不息,故有肺朝百脉之称。
人与天地相参,四时气候的转变,对人一体发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脉也必应乎四时而有所不同,如春为弦脉,夏为洪脉,秋为浮脉,冬为沉脉等。
如果发生了疾病,脉的变化就会更加显著,所以医生首先需要掌握在各种情况下的正常脉象,然后才能辨别内外因素所引起的异常脉象。
关于五脏正常的脉,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
假使感邪而患病,脉又因病变的不同而有不同变化,如感受风邪则脉现浮虚,内有蓄水则脉现沉伏等,这皆表明脉象与病变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原文】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初持脉,来①疾去②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
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③迟入④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注释】
①~④来、去、出、入:气之呼出者为来为出,气之吸一入者为去为入。
【译文】
老师说:人之呼吸,是计算脉搏的标准。
初按脉搏时,脉来得快去得慢,这是呼气时脉快而吸气时脉慢,叫做内虚外实。
初按脉搏时,脉来得慢去得快,这是呼气时脉慢而吸气时脉快,叫做内实外虚。
【评析】
本条从呼吸时脉搏的快慢,以测其内外虚实。
以平常人的正常呼吸,来衡量脉搏的快慢疾徐,所以说“呼吸者,脉之头也”。
所谓“头”,含有先头和标准的意思。
《经》云“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不足曰迟,太过曰数”,就是这个意思。
《内经》云:“来则为陽,去则为陰,陽主外,陰主内。”
来疾去迟,来迟去疾,是以呼出为来,吸一入为去,疾为有余而实,迟为不足而虚,故来疾去迟为外实内虚,来迟去疾为外虚内实。
总的一精一神,脉搏与呼吸必须调匀,不疾不迟,才是无玻
【原文】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①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一热,身一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
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中卒痛②,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
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注释】
①下工:工,是指医生;上、中、下,是指医生的水平有高低之分。
②卒痛:骤然发作的疼痛。
【译文】
问:高明的医生,通过察言观色便能知道病情,一般的医生,通过问诊就能知道病情,水平低下的医生通过诊脉才能知道病情。
这是什么道理呢?请老师赐教。
老师答:若病人家属来请医生时说:病人发一热厉害,身一体疼痛,却能自然安睡。
到病人家后诊病人的脉为沉而迟,知道疾病将要痊愈。
医生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呢?患者发一热、身一体疼痛,是表症之见症,表症脉应浮大,现在脉反见沉迟,为表症而得里脉,由此可知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
若病人诉腹部突然疼痛,却能安然自坐,切其脉为浮大,也可知道疾病将愈。
医生又是根据什么知道的呢?这是因为,患者腹内疼痛,是病在里,里有病脉应当沉而细,现脉浮大,是陰症而见陽脉,为正复邪退之兆,故得知疾病将愈。
【评析】
本条讲脉症合参,以推断病愈之法。
病人发一热身疼,脉搏浮大,则表邪尚盛,现在病人能够安卧,脉象不是浮大而是沉迟,乃正复邪衰之象,所以知为将愈。
这里所说的脉沉迟乃与浮大相对而言,不是里虚寒的沉迟,如系里虚寒的沉迟,则为表病里虚,陽症陰脉,不能断为欲愈。
“太陽病篇”有“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与“脉沉者,急温之”等条文,可以联系起来理解。
病人主诉腹部突然疼痛,如果疼痛较剧,必不能安然自坐,脉搏亦应沉细,今病人自坐,而脉又浮大,足证明里气已和,所以亦断为将愈。
本条病家云发一热身一体痛,病人云腹中卒痛,属于问而知之;病人自卧,病人自坐,属于望而知之;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今脉浮大,故知愈也,属于切而知之。
【原文】
师曰:病人家来请云,病人发一热烦极。
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
设令脉不和,处言①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②,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
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注释】
①处言:决断之意。
处言,即断言。
②盻(xì)视:怒视。
【译文】
医师说:病人家里人说,病人发一热烦扰得很厉害。
第二日医师到了病人家,看到病人面向墙壁而卧,这是热已退去,即使脉尚未和,亦可以断言此病即将痊愈。
假使病人向壁而卧,听说医师来到,并不惊慌起身,却以目怒视,几次欲说病情却又不说,给他诊脉时,吞咽唾沫的,这是伪装的假玻假使脉正常,可故意断言此病非常严重,必须服用大吐大下的药物,并须针灸数十百处之多,才能痊愈。
【评析】
本条讲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察病情之法,以及对诈病的识别和处理。
发一热烦极,必不得卧,今向壁静卧,足证明烦热已退,虽脉搏尚有不和,亦是病才向愈的缘故,稍待则脉自渐和。
若脉不和而躁不得卧,或热盛昏迷而卧,则又为病进的征象,应该及时治疗。
假使病人向壁静卧属于陰症,听见医生到来,必心里高兴,诉述病情当絮絮不休;今恰恰相反,见医生到来反有厌恶之意,欲言又止,诊脉时咽唾,此时应该怀疑他不是真的有病,如果脉搏平和,就可以肯定是伪装的诈玻既然是伪装诈病,直接揭穿一时也难收效,最好的办法是以诈对诈,可故意夸大病情,说病情非常严重,必须使用剧烈吐下与强刺重灸等方法,使他畏惧痛苦而不敢再继续故弄玄虚,装模作样,避免被诈病所迷惑。
【原文】
师持脉,病人欠①者,无病也。
脉之呻②者,病也。
言迟③者,风也。
摇头言者,里痛也。
行迟者,表强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
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
里实护腹,如怀一卵一物者,心痛也。
【注释】
①欠:呵欠。
②呻:呻一吟,病人因痛苦发出哼声。
③言迟:说话迟缓。
【译文】
医生给病人诊脉时,其打呵欠的,无玻医生给病人诊脉时,其呻一吟的,有玻若说话迟钝不灵活的,是风病;说话摇头的,是里有疼痛的病症;行动迟缓的,是筋脉强急的病变;俯伏而坐的,是短气;不能正坐的,是腰痛;双手护腹,似怀抱鸡蛋不肯放手,惧怕人触碰的,为脘腹疼痛。
【评析】
本条讲从望诊、闻诊、问诊而察知病情。
呵欠是息长而频频深吸,吸已复呵气的变状呼吸,乃平人疲倦之象,故曰无玻呻为呻一吟,病者似叹似呼,舒气以畅其郁结,在身一体病痛时,特别是有严重痛苦的病人,常有此种情况,所以说呻者病也。
舌为心之苗,内风痰阻,重则为舌蹇,轻则为言迟。
里有疼痛,则难发声,言语费力故先摇头。
风寒湿三气痹着于外,则经络阻滞而表强不舒,所以行动迟缓。
气短不足以息的人,胸部仰起则气难接续,所以喜坐而俯伏。
凡腰痛者,皆不能正坐,所以坐时每伸下一足,以企图缓和腰部疼痛。
痛而拒按为实,喜按为虚。
里实护腹,护腹是拒按的表现,与喜按异,不应理解为虚实互见。
由于心(胃)痛拒按,所以像如怀一卵一物的样子。
从师持脉开端,并未历举脉象,尽是从望诊、问诊、闻诊而察其病情,可见四诊必须配合运用。
【原文】
师曰:伏气①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
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
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②也。
病人云:实咽中痛。
虽尔,今复欲下利。
【注释】
①伏气:病邪伏于体内,过时发玻
②喉痹:咽喉闭塞而痛。
【译文】
老师说:伏气的疾病,可以推理判断,这个月内,可能发生伏气玻假使以往有邪气内伏,应当注意脉象的变化。
如果脉象微弱,当伴有喉中疼痛,似乎受伤一样,但不同于喉痹症。
病人说确实咽中痛,虽然如此,此刻又要腹泻。
【评析】
本条讲从脉象测知伏气为病可能发生的临一床一症候。
本条主要一精一神,说明诊察伏气之病,当以意候之,并举喉痛症以为示例。
所谓伏气,是指感受时令之气不即发玻伏藏体内,过时发作的一种疾玻由于四时之气不同,如春之风气,夏之暑气,秋之湿气,冬之寒气,所伏之气不同,所以其发病的一性一质常不一致,不过还有其一定的规律一性一,什么季节,可能有什么伏气发玻《内经》上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在春季时间,即要注意是否有冬令的伏气发病,所以说“以意候之”。
一般说来,冬寒伏于少陰的,至春陽气升发之际,必发温病;少陰属肾,肾司二便,而经脉循行咽喉,故少陰伏气病,当咽喉疼痛而又下利,与厥陰病的便脓血者其喉不痹,有一定区别。
【原文】
问曰:人恐怖①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②然,其面白脱色也。
【注释】
①恐怖:恐惧惊怕。
②累累:羸惫之貌,这里是形容脉的细小无力。
【译文】
问:人在恐惧惊怕的时候,脉的形态怎样呢?老师答:脉形好像用手指按丝线,纤细而连贯,同时,病人的面部失色而显苍白。
【评析】
本条讲受惊恐时的脉象和面色。
大抵血气虚弱、陽神不足的人,易患恐怖。
恐则血随气下,故面白脱色;怖则气随神乱,故脉形累累如循丝之细。
【原文】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译文】
问:人没有饮水,他的脉象怎样?师答:脉象涩而不流利,并且唇口干燥。
【评析】
本条讲缺乏津一液充养的脉症。
人的津一液由平时饮食而得到补给,以充填脉道,供养肌体需要。
如人不饮,则津一液的来源缺乏,脉道不得充填,所以脉象涩而不利,肌肤也不得润泽,所以唇口因之干燥。
必须明确,唇口干燥亦有因气候与地理条件等因素所引起,并不一定属于不饮所致。
【原文】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①。
【注释】
①乍白乍赤:一忽儿白,一忽儿红。
【译文】
问:人羞愧时,脉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老师答:脉象浮,并见面色忽红忽白。
【评析】
本条讲人羞愧时的脉色。
羞愧的人,气血紊乱,故脉见虚福神色荡而不定,故面色乍白乍赤,气上则血荣于面而乍赤,气下则面无血荣而乍白。
此乃暂时现象,不属于病态。
【原文】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①、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②,肾气也,若见损脉③来至,为难治。
【注释】
①菽(shū):豆的总称。
“三菽”、“六菽”等是说手指用力的轻重。
②脉有举头:脉搏随呼吸再动而应指外鼓。
③损脉: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为损脉。
【译文】
问:《难经》上说:脉象有三菽重、六菽重的,这是什么意思?师答:诊察疾病,医者以手按脉的时候,轻一按下去如三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肺脉,如六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心脉,进而如九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脾脉,重按如十二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肝脉,按之至骨而切得的为肾脉。
假使患腹泻,寸关尺三部的脉象都按不到,然而尺部脉间或轻微一见,随着呼吸再动而应指外鼓的,这是肾气尚未竭绝;如果出现损脉的话,那就难以治疗。
【评析】
本条讨论诊脉指法轻重与五脏的关系。
此节言切脉用指的方法,以菽数的多少表明指力的轻重,用以候五脏的常脉。
这与《难经·第五难》“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一毛一相得者,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之义大致相同。
因皮一毛一为肺之合,血脉为心之合,肌肉为脾之合,筋为肝之合,骨为肾之合,故五脏之脉各见于其所合的部位。
后世简化为浮中沉三候,浮取候心肺,中取候脾胃,沉取候肝肾,正是在上述五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肾位于下焦,内寓元陰元陽,为人之根本,肾脉的有无,对于判断疾病的预后至为重要。
按之至骨候肾气,所以沉候为脉之根本。
然而这仅是一个方面,脉有寸关尺三部,尺部候肾,因此,尺部脉也是脉之根本。
本条接着举寸关尺以候下利的预后,其中特别强调尺部的肾脉,下利而寸关脉不见,只要尺脉未绝,其病尚有生机,正是说明尺为根脉的意义。
要之,沉候是从指下轻重而言,尺脉乃就脉部高下立论,都属于脉之根本,不可偏废。
此外,还有脉的快慢也不应忽视,如果一息脉仅二至,是为损脉,虽然正气还末竭绝,亦为难治之候。
【原文】
问曰:脉有相乘①,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②;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③;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④;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⑤也。
【注释】
①乘:克贼也。
②纵:纵任其气,乘其所胜。
③横:其气横逆,反乘其不胜。
④逆:子行乘母,以下犯上为背逆。
⑤顺:母行乘子,以尊临卑为言顺。
【译文】
问:脉有互相乘侮,有纵克,有横克,有逆克,有顺克,这是什么意思?师答:如水克火,金克木,克其所胜则放纵自如,所以叫做纵。
火克水,木克金,反克己所不胜,则横行无忌,所以叫做横。
水克金,火克木,子去克母,所以叫做逆。
金克水,木克火,母来克子,所以叫做顺。
【评析】
本条以五行乘克理论辨析脏脉的纵横顺逆和疾病的吉凶。
人的五脏禀五行之气,各有本脏的脉象;五脏与四时相应,四时又各见其相应之脏的本脉,如春脉弦(肝木)、夏脉洪(心火)、秋脉浮(肺金)、冬脉沉(肾水),这是平人无玻假使不见本脉,即为病候。
一般有纵横顺逆四种情况,但归纳起来不外有两种,所谓纵横,乃就五行相克的关系而言,例如水行克火,水是当胜者,夏日应见洪脉,而反脉沉,即为水行乘火的纵克;反之,冬日应见沉脉,而反见洪脉,即为火行乘水的横克。
所谓逆顺,乃就五行相生的关系而论,例如水为金之子,火为木之子,水行乘金,火行乘木,为子反乘母,以下犯上则为逆;金为水母而乘水,木为火母而乘火,又属母行乘子,以尊凌、卑因名顺克。
【原文】
问曰:脉有残贼①,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涪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注释】
①脉有残贼:残贼,伤害。
脉有残贼,指邪气伤害人一体所致病脉。
【译文】
问:脉象中有邪气伤人的病脉,是怎么回事?老师答:脉象中有弦、紧、涪滑、沉、涩,这六种脉象即邪气伤人所致的病脉,是各经脉受到邪气的侵害而致的病变。
【评析】
本条概言几种病脉。
一般来讲,脉浮为病在表,沉为病在里,弦为肝逆,紧为寒盛,滑为痰壅,涩为血滞。
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一脉而主数病,也有数种病而见同一脉象。
譬如弦脉主肝胆病,但疟疾、痰饮病亦多见弦脉;紧脉主寒,但疼痛的病人也可出现紧脉;涩脉固为血少而滞,但在寒湿痹痛,或怀孕初期,也常见到涩脉。
因此必须脉症合参,不能单纯以脉断症。
【原文】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陽,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
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①。
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
【注释】
①灾怪:药症相符,服药反而病情加剧,是其灾可怪,因名灾怪。
【译文】
问:脉有灾怪,这是什么意思?老师答:假使一个病人,脉象与症候都符合太陽病,因而给予治太陽病的汤药。
回家后服汤药大约一顿饭时间,病人就出现大吐,或下利腹痛等症。
医师说我先前来诊病时并无此症,现在忽然发生这样异常的变化,这名叫灾怪。
又问:什么缘故现在发生呕吐腹泻?回答说:或许在前些时候,曾经服过其他的药,而现在发生了作用,所以会出现灾怪情况。
【评析】
本条讲示人问诊必须详细,一旦发生灾怪情况,应究其因而切勿忽视。
用发汗解表方药治疗典型的太陽病症,照理服药后应该病情减轻;今服药仅有吃一顿饭的时间,却猝然发生呕吐、腹泻、腹痛等异常变症,这种灾害实为可怪,因而谓之灾怪。
何以会发生这种变化?前两方面原因,一是病家未能将曾服过的方药告诉医生,使得医生不能全盘掌握;另一是医生的疏忽大意,没有问清病人的治疗经过,遂致发生灾怪情况,实际是旧时服药所致。
这就说明医生临一床一时,问诊必须详细周到,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原文】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脉
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译文】
问:东方肝脉,它的表现怎么样?老师答:肝属木,又叫厥陰,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的平脉,若肝病而见濡弱之脉,为疾病将愈之兆。
若为单纯弦脉的,预后不一良。
为什么呢?因为其脉如弓弦一样直,这是肝脏损伤,故可知预后不一良。
【评析】
本条讨论肝脏的平脉、病愈脉及死脉。
四时分主五脏,各有本脉,而皆以胃气为本。
胃气少就是病象,若无胃气,病即危险。
所谓脉有胃气,也就是脉象和缓悠扬的意思。
这里以肝脉为例,谓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的平脉;假令得纯弦脉者死,这和《难经》上“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正是同一意义。
无胃气,即是真脏脉见,所以主死。
【原文】
南方心脉,其形何以?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①,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②者,则汗出;下微本大③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
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注释】
①头小本大:寸为头,尺为本;“头小本大”即寸脉小,尺脉大。
②上微头小:寸脉微校
③下微本大:尺中微大。
【译文】
南方心脉的形象怎样?老师说:心于五行属火,于六气属少陰,所以其脉洪大而长,这是心的平脉。
若心病而见到洪大的脉,即易于痊愈。
假使脉来微去大,这是反常的现象,故名反,为病在里;若寸脉小,尺脉大,邪从里向表,故名覆,为病在表;如寸脉微小的,容易汗出;尺脉微大的,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小一便,无头汗的,尚可医治;若有头汗,则多属不治。
【评析】
本条讨论心的平脉、病愈脉及死脉。
心应夏气,陽气洪盛,万物荣茂,故心的平脉洪大而长。
《内经》说:“心部于表。”
洪大而长即陽气外胜于肌表的反映。
心之平脉又称“钩脉”,如《难经》“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第十五难)“疾”为有余,“迟”为不足,“来疾去迟”,也就是“来盛去衰”。
正由于心脉洪大而长具有“来盛去衰”特点,所以,“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提示这一脉象与心气盛于外的来盛去衰完全相反,为心气郁于里,虚于外的反常病症,因知“病在里”。
假使脉来头小本大,又与心火之一性一上炎脉当头大本小相反,这是心气外虚,不荣于内的缘故,所以知“病在表”。
这种当大反小,当小反大的情况,也是反常表现,所以名曰覆,覆即反的意思。
不管心气内郁里病,心气外虚表病,都是与正常脉相反的病脉。
至于脉症相参,凡上微而头小的,为心气虚于外,多伴见汗出;下微而本大的,为心气郁于里,可发生关格而不得小一便。
关格的预后怎样?取决于有没有头汗出,文中交代:“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无汗为津一液内藏,陽气未衰,故尚可救治;有汗为津一液上泄,陽气越脱,故属死候。
【原文】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脉一毛一浮也。
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
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译文】
西方肺脉的表现是怎样的呢?老师答:肺属金,又叫太陰,其脉如一毛一之浮,是肺的平脉。
若肺病而见此脉,或见缓迟的,是疾病将愈。
若有数脉出现,则疾病即将增剧。
为什么呢?脉数,主南方火邪盛,火克西方金,就会形成痈肿,是难治之症。
【评析】
本条讨论,肺的平脉、病愈脉及病剧脉。
一毛一浮为肺之平脉,缓迟为脾土之脉,脾土能生肺金,所以都为愈脉。
数为心火之脉,火能克金,所以见数脉则病剧。
热留于皮肤,可能发生痈肿。
这也是根据五行生克之理推断,相克故为难治。
【原文】
问曰:二月得一毛一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一毛一浮者,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①,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一毛一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
他皆仿此。
【注释】
①二月肝用事:用事,就是当权执政的意思,古人以五脏分属于四季,春季与肝相应,所以说二月肝用事。
【译文】
问:二月得一毛一浮的脉象,何以预断说到秋天当死?老师说:二月的时节脉当软弱,今反得一毛一浮脉,故知道到秋天当死。
二月是肝当令的时候,肝属木,脉当软弱,现在反见一毛一浮的肺脉,肺于五行属金,金能克木,所以预知其到秋天金旺时候就会死亡。
其余各季脉象变化,可以按照这个道理类推。
【评析】
本条说明相克脉预后不一良的机制。
二月为肝木当令,他的本脉应该是微弦软弱,才平和无玻今反见到一毛一浮脉,是肝木当令而见肺脉,肺属金,金能克木,肝木受其影响,在春令时尚能借助生发之气,而无大害,如一到秋季,则肺金用事,金气旺盛,而肝受克益甚,生机不能维持,所以至秋当死。
【原文】
师曰:脉肥人责①浮,瘦人责沉。
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注释】
①责:求。
【译文】
老师说:给肥胖人诊脉,若脉浮,应当寻求致浮的原因;为瘦弱人诊脉,若脉沉,应当查找致沉的根源。
因为肥胖人脉象本应当沉,现反而见浮;瘦弱人脉象本应浮,现反而见沉,皆为反常之脉,故理应查找原因。
【评析】
本条论体质肥瘦与脉象浮沉的关系。
肥人肌肉丰厚,经脉不易显露,故其脉沉;瘦人肌肉浅薄,经脉易于显露,故其脉福假使肥人而见浮脉,瘦人而见沉脉,这是反常现象,应作进一步研究。
【原文】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陽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陰绝,此皆不治,决死也。
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①也。
【注释】
①月节克之:月令季节和疾病相克的时期。
【译文】
老师说:寸脉不下行至关,此为陽绝,尺脉不上行至关,此为陰绝,这都是疾病不治之候,可以决定其预后必死。
假使要预计他的生死日期,可按月令季节和疾病相克的道理去推测。
【评析】
本条以五行生克之理,阐述节气和疾病预后的关系。
寸脉主心肺之陽,尺脉主肝肾之陰,关脉在中,主陰陽之升降。
今脉搏仅见于寸部,而关部尺部不见,是陽气有升无降,所以称为陽绝。
或脉搏仅见于尺部,而关部寸部不见,是陰气有降无升,所以称为陰绝。
《内经》说:“陰陽离决,一精一气乃绝。”
今陰陽偏绝,故其预后当凶,而大致多死于和疾病相克的月令季节,如肝病死于秋,心病死于冬,肺病死于夏,肾病死于长夏之类。
【原文】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一尸一①,以无王气②,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
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③,虽困无苦。
【注释】
①行一尸一:喻徒具形骸,虽生犹死。
②王气:“王”读“旺”,指脏腑牛长之旺气。
③谷神:水谷的一精一气。
【译文】
老师说:脉象有病而外形无病的,叫做行一尸一,是脏腑生气已竭的表现,若突然昏眩仆倒不省人事的,则会夭折而亡。
若外形病而脉象正常的,叫做内虚,这是因水谷之气缺乏而致,虽然身一体困苦,也不会有大的危害。
【评析】
本条讲辨别脉病与人病的预后吉凶。
脉为人的根本,诊脉不仅有助于辨证,而且能提高预见一性一。
当发现脉有病象,即使形体正常,也当及早防治。
因为脉病标志着根本大伤,脏腑已无生气,每致突发暴病而不及救治。
若能在未病之前,及早医治,或可免于死亡。
反之,外形虽病,而脉象正常,则知根本未伤,不过谷气暂时不充,虽然自觉病情较重,预后也必良好。
《内经》说:“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也就是这个意思。
蔓草虫豆
【原文】
问曰:翕奄沉①,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陰,翕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
陽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陰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陰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陰下湿也。
【注释】
①翕(xī)奄沉:脉来盛大,忽聚而沉,如转珠之状。
【译文】
问:脉搏浮动,忽然而沉,名叫滑脉,这是什么意思?师答:沉为少陰纯陰,翕为陽明正陽,浮沉起伏并见是陰陽和合之故,所以形成了圆转流利的滑脉,而关尺部自平。
陽明脉微沉,则饮食尚可;少陰脉微滑,所谓滑,指紧而升浮之状,这是少陰邪实,患者必有大一腿内侧出汗,陰部潮一湿的现象。
【评析】
本条讲滑脉的形象与机转。
少陰为先天之始,陽明为后天之本,少陰脉沉,陽明脉浮,陰陽和合,脉浮动而忽沉,这就是滑脉,表明气血充盛,经脉畅行流利,因而关尺自平。
若陽明关脉微偏于沉,乃脉气升浮不足,但是虽虚尚不太甚,所以饮食还能自可;若少陰尺脉微滑,表现出紧而升浮,这又是少陰邪实的缘故,肾邪有余,故股内汗出而陰下湿。
【原文】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
【译文】
问:我曾被人问难,怎样才会产生紧脉呢?老师答:若发汗太过,或者催吐,导致肺脏虚寒,可致紧脉;若咳嗽的病人,因喝冷水,致寒饮内停,也能产生紧脉;若患虚寒腹泻,因胃中虚寒,同样可致紧脉。
【评析】
本条揭示紧脉的由来。
本条举例说明紧脉的产生,大多与寒邪有关,这在临一床一比较常见。
如寒饮病人,每见脉象弦紧,少陰病陰盛陽虚下利,脉象也会见到沉紧。
《内经》说:“诸紧为寒。”
《金匮》说:“寒令脉急。”
这都表明紧脉与寒邪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必须知道,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脉紧的不一定必有咳嗽下利,咳嗽下利也不一定就现紧脉,应该脉症合参,才得全面。
即以紧脉为寒来说,也有寒实与虚冷的不同,也应作具体分析,以免拘执片面。
【原文】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①,荣气盛,名曰章②,高章相搏,名曰纲③。
卫气弱,名曰惵④,荣气弱,名曰卑⑤,惵卑相搏,名曰损⑥。
卫气和,名曰缓⑦,荣气和,名曰迟⑧,缓迟相搏,名曰沉⑨。
【注释】
①高:脉气浮盛。
②章:脉形充实。
③纲:经脉满急强盛。
④惵(dié):恐惧怯弱。
⑤卑:低下的意思。
⑥损:气血减损。
⑦缓:徐缓柔和。
⑧迟:从容舒迟。
⑨沉:元气密固。
【译文】
诊寸口脉,卫气盛实的,叫做高;荣气盛实的,叫做章;高和章相互合聚,叫做纲;卫气虚弱的,叫做惵;荣气虚弱的,叫做卑;惵和卑相互合聚,叫做损;卫气和的,叫做缓;荣气和的,叫做迟;缓与迟相互合聚,叫做沉。
【评析】
本条就寸口脉象论荣卫的盛、弱与平和。
由于荣卫陰陽之气皆会于寸口,所以据寸口脉象的变化,可以候荣卫的太过、不足与平和元玻卫主气为陽,荣主血为陰,卫气盛则脉气浮盛,气浮为陽,所以名为高。
荣气盛则脉形充满,形满为陰,所以名为章。
高章相搏,则气与形俱盛,而经脉满急强直,所以名曰纲。
“邪气盛则实”,所谓高、章、纲,是对荣卫太过特征的概括。
卫气出于上焦,卫气弱则上焦虚,所以心中恐惧怯弱;《针经》曰:“血者,神气也。”
荣气弱则血虚而神失养,因而羞愧自卑。
惵卑相搏,则荣与卫俱虚,而气血亏乏减损,所以名曰损。
“一精一气夺则虚”,所谓惵、卑、损,是对荣卫不足特征的概括。
“缓”乃徐缓柔和,所以“卫气和名曰缓”。
这里的“迟”,不是指三至的迟脉,而是舒迟从容之意,所以“荣气和名曰迟”。
缓迟相搏,意味着荣卫俱和,则“陰平陽秘”,脉气内敛,因此名曰沉。
总之,缓、迟、沉,又是对荣卫平和特征的概括。
【原文】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陽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①,一毛一发长;迟则陰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一紧薄鲜硬。
陰陽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注释】
①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特点是其声清越。
【译文】
寸口脉缓而迟,缓脉是卫气调和之象,卫气充盛于外,故其人皮肤颜色鲜明,有光泽,声音清晰高一亢,一毛一发生长旺盛;迟脉为营卫调和之象,营血盛于内,故其人骨髓生长,血脉充盛,肌肉丰一腴结实。
陰陽相互促进,营卫之气流通,刚柔相济,故身一体强壮无玻
【评析】
本条从寸口脉缓迟,推知荣卫谐和而体强无玻
【原文】
趺陽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译文】
趺陽脉滑而紧,滑是饮食在胃而谷气实,紧是停食不化而脾气强,胃实与脾强相搏击,反而自相伤害,这好比自己用手握持刀刃,因而造成创伤。
【评析】
本条论趺陽脉滑紧,主脾胃邪强而玻
寸口脉主气血,故以寸口脉论荣卫,趺陽脉主中土,故以趺陽脉论脾胃。
滑主胃之邪气实,紧主脾之邪气实,脾胃之邪各恃其强,则互相搏击,难免两脏俱伤,故有痛还自伤,以手把刃的譬喻。
【原文】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
关则不得小一便,格则吐逆。
【译文】
寸口脉浮而大,浮主正气虚,大主邪气实。
浮大脉见于尺部的,是正虚于下,邪气关闭下焦,而致小一便不通,即“关”;浮大脉见于寸部的,是正虚于上,邪气格拒上焦,故吐逆,为“格”。
【评析】
本条讲关格的脉症特点。
所谓浮为虚,大为实:是以脉象论证正虚邪实的病理关系,临一床一病症往往是正虚邪实同时存在,关格也是这样,乃正虚邪实,气机升降失常的缘故。
浮大脉见于尺部,是下焦邪闭,正虚气化不利,以致不得小一便,所以说“在尺为关”。
浮大脉见于寸部,是上焦邪壅,正虚气逆不降,以致吐逆,所以说“在寸为格”。
【原文】
趺陽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译文】
趺陽脉伏而兼涩,伏则呕吐上逆,水谷不能消化,涩则饮食不得入口,这也叫做关格。
【评析】
本条讲吐逆而食不得入。
【原文】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一体为痒。
痒者名泄风①,久久为痂癞②。
【注释】
①泄风:风邪外泄。
②痂癞(jiā lài):皮肤溃烂结痂。
【译文】
脉象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邪气盛。
风邪与正气相互搏结,轻的邪犯肌表而出现皮肤出疹,身一体瘙痒,名叫泄风;重的风邪久羁不去,皮肤溃烂结痂,而形成痂癞。
【评析】
本条讲泄风的脉症与病机。
本条脉浮大,乃正虚而邪风外袭,因而发生隐疹或痂癞。
隐疹的特点为周身皮肤瘙痒,乃是风邪外泄于皮肤,所以名为泄风。
风邪从皮肤入于经脉,则可能发生痂癞疠风。
由于疠风发病较慢,所以说久久成痂癞,并不是隐疹的必然结果。
但是疠风之前,确有先发隐疹的,亦不可不知。
【原文】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
荣为血,血寒则发一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译文】
寸口的脉弱而迟,弱是卫气不足,迟是荣中有寒,荣就是血,血受寒邪则发一热,卫是陽气,陽气微的心内饥饿,然而虽觉饥饿,但终因虚满而不能食。
【评析】
本条讲卫虚荣寒的脉症。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虚而不固,则荣血易受寒邪侵害,相争于外则发一热。
荣卫皆为水谷之一精一气所化,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今卫气衰微,亦与中焦陽气虚滞有关,所以虽然气虚而饥,却终因虚满而不能饮食。
【原文】
趺陽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译文】
趺陽脉大而紧,脉大为虚,紧为寒盛,正虚而陰寒邪甚,应当见腹泻等症,较难治疗。
【评析】
本条讲下利正虚邪盛,为难治之候。
虚寒下利,脉象应该迟小微弱,才为脉证相符,而易于治疗。
今脉象大而紧,紧为寒盛,大为病进,乃正虚邪实之象,脉症不相应,所以为难治。
【原文】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陽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译文】
寸口的脉弱而缓,弱是胃中陽气不足,缓是胃中谷气有余,噫气吞酸,饮食不下,这是气滞不化,填塞于膈上的缘故。
【评析】
本条说明胃弱食滞,而为吞酸噫气。
中焦虚弱,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则停滞不运,郁而生热,所以噫气吞酸,胸膈满闷而食不下。
【原文】
趺陽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
少陰脉不出,其陰肿大而虚也。
【译文】
趺陽脉浮而紧,浮为气虚,紧为寒甚,气虚则腹部胀满,寒甚则腹中绞痛。
气虚寒甚相合,则出现肠鸣,腹中气机转动,气机一转动则胸膈壅滞之气得以下行。
若少陰脉不现的,是虚寒之气结于下焦,可致外陰部肿大且疼痛。
【评析】
本条论脾胃虚寒脉症与少陰虚寒脉症的关系。
趺陽以候脾胃,少陰以候肾气,脾胃虚寒,所以肠鸣腹满而痛。
若太溪部少陰脉不出,则肾气亦虚,虚寒之气积于下焦,寒水下趋陰部,则陰部肿大而虚福
【原文】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①,身一体痹不仁②。
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
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③;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注释】
①三焦无所仰:仰,恃也,是说三焦失去依靠。
②不仁:失去感觉,不知痛痒。
③噫而酢吞:“醣古与“醋”通用,即噫气而醋心吞酸。
【译文】
寸口的脉微而且涩,微是卫气衰而不行,涩是荣气弱而不及,荣卫不能相互资助,三焦失去依靠,身一体麻痹,不知痛痒。
荣气不足,则身一体烦疼,口难言语;卫气虚弱,则洒淅恶寒,频频呵欠。
三焦不能各司其职,上焦失职,噫气而吞酸;中焦失职,不能消谷,不要进食;下焦失职,则二便失一禁。
【评析】
本条讲由于荣卫不能相助,以致三焦失职的病症。
营卫虚衰,不仅卫外不固,而为洒淅恶寒呵欠,营血不足,而为肢一体麻痹不仁或烦疼难言。
即上、中、下三焦,亦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善其职事。
上焦主受纳,中焦主熟腐,下焦主分一泌清浊;三焦失职,就会出现噫气吞酸、消化无力、大小一便失一禁等症。
【原文】
趺陽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译文】
趺陽脉沉而数,沉主邪实于里,数主热,热能消化水谷,较易治疗。
若脉不沉数而沉紧,为里寒甚,属难治之候。
【评析】
本条从脾胃的实热或虚寒,推断治疗的难易。
趺陽脉沉而数,乃脾胃实热之症,所以能够消谷引食。
若趺陽脉不是沉数而是沉紧,紧为寒邪之甚,脾胃陽气必遭伤残,邪实正伤,故为难治。
【原文】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
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译文】
寸口脉微而且涩,微是卫气衰弱,涩是荣血不足;卫气衰弱,则面色萎黄,荣血不足,则面部色青。
荣好比根本,卫好比枝叶,今荣卫俱衰微,则无论根本枝叶皆已枯萎,因而有形寒栗,咳嗽气逆,痰唾腥臭和吐涎沫的症状。
【评析】
本条讨论荣卫衰微的脉症。
卫为气,荣为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不足,所以面色青黄。
《内经》云:“子能令母虚。”
脾土为肺金之母,肺主气,肺气虚则脾气亦虚,脾色见于面部而黄;肝木为心火之母,心主血,心血虚则肝血亦虚,肝色见于面部而青。
心荣肺卫俱虚,所以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
【原文】
趺陽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一体瘦,肌肉甲错①。
浮芤相搏,宗气②微衰,四属③断绝。
【注释】
①肌肉甲错:皮肤干燥皲裂如鳞状,摸之碍手而不润泽。
②宗气:水谷之气,外达四肢,上聚于胸,名叫宗气。
③四属:四肢,也有认为是皮、肉、脂、髓。
【译文】
趺陽脉浮而芤,浮主卫气虚,芤主营气伤,营卫之气衰微,不能充养形体,故皮肤粗糙、身一体消瘦,皮肤干燥甚至成鳞甲之状。
【评析】
本条讲宗气微衰、四属断绝的脉症。
荣卫本水谷之一精一气所化,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
趺陽脉浮而且芤,表明荣卫的化源已虚,卫气不充则身一体消瘦,荣气不充则肌肤甲错;荣卫既虚,则外达四肢,上聚于胸的宗气衰微,四肢百骸皆失所养,而四属断绝了。
【原文】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
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
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一经,名曰血崩。
【译文】
寸口脉微而且缓,微是卫气不能固护,则腠理空虚;缓是胃气有余,胃气有余则饮食消化如常。
食物得胃气的消化,才有脉道的运行,津一液输送到经脉,才有荣血的形成。
荣盛不与卫和,则卫虚不固,所以其肤必疏,三焦丧失掉正常功能,就会发生下血如崩。
【评析】
本条讲荣盛卫疏,三焦失常,可发生血崩。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互依附,保持动一态平衡。
假如荣盛卫虚,则气弱不能摄血,可能发生血崩。
【原文】
趺陽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译文】
趺陽脉微而紧,紧为里寒,微为气虚。
微紧相合,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故出现短气。
【评析】
本条说明里气虚寒,可致短气。
趺陽脉微而紧,指轻一按微而无力,重按紧而有力,由于气虚,故浮微,里寒故沉紧,趺陽脉候脾胃,脾胃既虚且寒,则土不能生金,而肺金失养,肺气虚而不利,因而短气。
这里的脉微而紧,与“太陽病篇”抵当汤症的“脉微而沉”相近,不应理解为微紧,微与紧不可能同时出现,所以,许多注家微与紧并提,是不符实际的。
【原文】
少陰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①。
【注释】
①厥逆:四肢厥冷不温。
【译文】
少陰脉弱而且涩,弱则心中微烦,涩则手足逆冷。
【评析】
本条讲少陰陰血虚,致微烦厥逆。
少陰属肾,是陰陽气血的根本,少陰脉弱而无力,是属陰虚,陰虚生热,热扰故微烦。
涩为血少,流行不畅,陽气不能外达四肢,故四肢厥冷。
【原文】
趺陽脉不出,脾不上下①,身冷肤硬。
【注释】
①脾不上下:脾虚失运,不能升清降浊。
【译文】
跌陽脉隐伏不显,主脾陽衰微。
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一精一微不能营养周身上下,故身一体冷而皮肤硬。
【评析】
本条讲脾不升降,致身冷肤硬。
脾胃为荣卫生化之源,趺陽脉不出,是胃气大虚而脾不能健运,以致荣卫之气不得上下周流,卫气不温分肉,所以身冷,荣血不濡肌肤,所以皮肤硬。
【原文】
少陰脉不至,肾气微,少一精一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
陽气退下,热归陰股,与陰相动,令身不仁,此为一尸一厥①,当刺期门、巨阙。
【注释】
①一尸一厥:肢一体厥冷,无知无觉,状若死一尸一,名曰一尸一厥。
【译文】
少陰脉按不到,是肾气微弱,一精一血不足。
气上奔而促迫于胸膈,以致宗气反聚而血结于心下。
气下陷而陽热趋于陰部和大一腿内侧,与陰气相搏动,致身一体失去知觉,这就形成一尸一厥,治疗当用针法急救,可刺期门、巨阙等一穴一。
【评析】
本条讲一尸一厥的脉、症、机、治。
少陰脉不至,则肾虚可知,由是陰陽升降逆乱,宗气反为所阻,血结于上,气陷于下,陰逆于上,陽退于下,遂致身一体手足厥冷,知觉丧失,状若死一尸一,所以名为一尸一厥。
治应刺法急救,刺期门所以通心下血结,刺巨阙所以行宗气之聚。
【原文】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陰常在,绝不见陽也。
【译文】
寸部脉微,尺部脉紧,微为陽气衰微,紧是陰寒内盛。
陰邪常盛而陽衰,故病人虚弱多汗。
【评析】
本条讲陰盛陽绝的脉症。
寸口脉微是陽气衰,尺部脉紧为陰邪盛,虚损且又多汗,则陽气外亡,所以说绝不见陽。
【原文】
寸口诸微亡陽,诸濡亡血,诸弱发一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①,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注释】
①郁冒不仁:昏迷失去知觉。
【译文】
寸口部凡是脉微的为陽虚,凡是脉濡的为血虚,凡是脉弱的多伴有发一热,凡是脉紧的为寒邪;大凡陽虚血少的人,受到寒邪侵袭,就会发生厥逆,突然昏迷而失去知觉,这是因为胃陽素虚,缺乏谷气,脾的运化功能滞涩不畅,因而口紧急不能言语,怕冷而战栗。
【评析】
本条举例辨证平脉,兼论胃虚感寒的症候、病机。
寸口系泛指手腕部的脉象,应包括关脉、尺脉在内,而不是专属寸脉。
本条是分别列举微、濡、弱、紧四种脉象的各自主玻微脉与紧脉均主寒症,但有虚实之别,虚寒为陽虚,所以脉微无力,虚甚则陽气外亡,因此说“诸微亡陽”。
实寒为陰邪,陰邪盛则脉紧有力,因此说“诸紧为寒”。
濡脉与弱脉均主虚症,但有浮细无力与沉细无力的区分,浮细无力为濡脉,可见于血虚症,所以说“诸濡亡血”。
大凡血虚一精一亏、损陰脱液之病均可见到濡脉。
如《脉诀汇辨》说:“濡主陰虚、髓竭、一精一伤。”
沉细无力为弱脉,陰陽气血虚均可见到弱脉,若为陰虚,则陽亢而发虚热;若为陽虚,而虚陽浮越亦发虚热,所以说“诸弱发一热”。
【原文】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①?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注释】
①十一头:十一种。
【译文】
问:濡弱脉为什么皆适宜于十一脏呢?老师答:濡弱是胃气调和之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皆赖胃气以滋生,所以濡弱脉对十一脏都适宜。
【评析】
本条讲五脏六腑相克为病,以有胃气为贵。
濡弱为胃气柔和之症,五脏六腑皆借胃气以生,病脉尽管各异,皆应以有胃气为贵。
若无胃气,则为真脏脉,病多不治。
【原文】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陽浮数为乘腑,诸陰迟涩为乘脏也。
【译文】
问:怎样才能知道病已入腑呢?又根据什么知道病入于脏?老师答:凡见陽脉如浮或数的,是病入于腑;凡见陰脉如迟或涩的,是病入于脏。
【评析】
本条概言病入腑、脏的脉象。
腑为陽,浮与数脉亦属陽,脏为陰,迟与涩脉亦属陰;故浮数脉为腑并陽病,迟涩脉为脏并陰玻但此亦不过言其大概,因病情变化错综复杂,决不可机械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