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新书
保傅
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于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非甚相远也,何殷周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
颗之王者,太子初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斋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
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
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三公之职也。
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
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燕者也。
故孩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一习一 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
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故太子初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
一习一 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之不能不齐言也;一习一 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无不正也,犹生长于楚之不能不楚言也。
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一习一 ,乃得为之。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一习一 贯如自然。”
是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
及太子少长,知好色,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
《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
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
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
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踰矣。
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一习一 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
“ 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
学成治就,是殷周所以长有道也。
及太子既冠成一人 ,免于之严,则有司直之史,有亏膳之宰。
天子有过,史必书之。
史之义,不得书过则死,而宰收其膳。
宰之义,不得收膳则死。
于是有进善之旌,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
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
一习一 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是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
三代之礼,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
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
行以鸾和,步中采荠,趋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其于禽一兽 也,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尝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食以礼,彻以乐,失度则史书之,工诵之,三公进而读之,宰夫减其膳,是天子不得为非也。
明堂之位曰:笃仁而好学,多闻而道顺。
天子疑则问,应而不穷者谓之道。
道者,道天子以道者也。
常立于前,是周公也。
诚立而敢断,辅善而相义者谓之辅。
辅者,辅天子之意者也。
常立于左,是太公也。
洁廉而切直,匡过而谏邪者谓之拂。
拂者,拂天子之过者也。
常立于右,是召公也。
博闻强记,捷给而善对者谓之承。
承者,承天子之遗忘者也。
常立于后,是史佚也。
故成王中立听朝,则四圣维之。
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殷周之所以长久者,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
使赵高傅一胡一 亥而教之狱,所一习一 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
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
忠谏者谓之诽谤,深为之计者谓之妖言。
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一胡一 亥之性恶哉?其所以一习一 道之者,非理故也。
鄙谚曰:“不一习一 为史,而视已事。”
又曰:“前车覆而后车戒。”
夫殷周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是不法圣智也。
秦之亟绝者,其轨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覆也。
夫存亡之反,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县于太子。
太子之善,在于蚤谕教与选左右。
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夫开于道术,知义之指,则教之功也。
若其服一习一 积贯,则左右而已矣。
夫一胡一 越之人,生而同声,嗜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也,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一习一 然也。
臣故曰:“选左右蚤谕教最急。”
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此时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