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
游雁宕山日记浙江温州府
【原文】
自初九日②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③。
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④。
十一日 二十里,登盘山岭。
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
又二十里,饭大荆驿⑤。
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一奴一辈指为两头陀⑥,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⑦。
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⑧,高可⑨百尺。
侧又一小童,伛偻⑩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
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
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
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
坐顷之,下山。
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
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
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
双鸾、五老,接翼联肩。
如此里许,抵灵峰寺。
循寺侧登灵峰洞。
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
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
坐玩至暝色,返寺。
【注释】
①雁宕(dànɡ)山:简称雁山,今称雁荡山。
“宕”同“荡”。
积水长草的洼地称为“荡”。
该山顶部有荡,相传秋天大雁南归时多宿于此,故称“雁荡”。
山在今浙一江一 一温一 州地区,有南、中、北之分,但以位于乐清县的北雁荡山为著。
一温一 州府:治永嘉县,即今一温一 州市。
②初九日:指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初九。
作者在此之前不久的三月底,曾游天台山,详见前《游天台山日记》。
③黄岩:浙一江一 县名。
④八岙(ào):黄岩县南地名。
浙一江一 、福建沿海人称山间平地为“岙”。
⑤驿(yì):驿站,古代为官员信使暂住、换马而设立的住所。
⑥一奴一辈:指作者随行的仆人。
头陀:梵文Dhūta的音译,指赤脚行游化缘的僧人。
⑦肖(xiào):相像。
⑧兀(wù)立:高耸直立。
⑨可:大约。
⑩伛偻(yǔ lǚ):弯腰驼背。
谢公岭:南朝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纵一情 山水,曾在此地游览过,因此得名。
亘(ɡèn)天:直贯天空。
骈(pián):并列。
芝:灵芝。
卓:挺立。
幞(fú):幞头,古代的一种头巾,形制很多,这里当指高高翘起的那一类。
靛(diàn):靛青,青蓝色的天然染料。
双鸾、五老:均为山峰名。
窝:指洞底。
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译文】
自初九日离别天台山,初十日抵达黄岩。
太陽已偏西,从南门走出三十里,歇宿于八岙的旅舍。
十一日 走过二十里路,登上盘山岭。
遥望雁宕山的那些山峰,就像木芙蓉直插蓝天,片片花瓣般的景色扑进人的眼里。
又前行二十里路,在大荆驿用饭。
向南渡过一条溪水,见西边的山峰上点缀着一块圆石,一奴一仆们认定是两头陀岩,我则怀疑即是老僧岩,但又不很像。
走了五里路,经过章家楼,才看清楚老僧岩的真实面目:穿着袈裟,头上秃顶,形象逼真地直立着,高约百尺。
其侧边又有岩石像一小孩童弯腰曲背地跟随在后面,不过平时被老僧所遮掩罢了。
从章家楼走出二里路,在山半腰处找到石梁洞。
洞门东向,洞门口有一石桥,从洞顶斜插于地上,有如飞虹下垂。
由石桥侧面的缝隙中一层一层地拾级而上,上面高而宽敞、空阔。
坐下休息了好一会儿,才下山而去。
由右边的山麓越过谢公岭,渡过一条溪涧,顺着溪涧岸向西走,就是去灵峰的道路。
刚一转过山腋,就见两边的岩壁陡峭笔立,直亘云天,险峰重重叠叠,形态万千,有的像刀削般直立,有的像群峰簇拥,有的像并列的竹笋,有的像挺拔的灵芝,有的像笔一般直立,有的像头巾一样倾斜。
山洞洞口有的像卷起的帷帐,水潭有的碧绿得像澄清的蓝靛一般。
双鸾峰如羽翼相接的双飞鸾,五老峰酷似五位联肩并行的老翁。
走过景致如此幽奇的一里多路,到达灵峰寺。
顺灵蜂寺侧的山道登上灵峰洞。
灵蜂中部是空的,很特异地耸立于灵峰寺后,其侧面有缝隙可以进入。
从缝隙处走过数十级石磴,直达窝顶上,深远处的平台方圆而宽敞,其中有十八罗汉等塑像。
坐在平台上玩赏景色,直到暮色降临才返回灵峰寺。
【原文】
十二日 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
返旧路,抵谢公岭下。
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
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
出谷五里,至灵岩寺。
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
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
嶂①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
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
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
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
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②润泽,颇有鳞爪之状。
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一注石盆。
此嶂右第一奇也。
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
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
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
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
顶有春花,宛然插髻。
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
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
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
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
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
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
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
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
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
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
此又灵岩③之外观也。
【注释】
①嶂(zhànɡ):高险如屏障的山。
②绀(ɡàn):红青色。
③灵岩:壁立干霄,状如屏风,亦称屏霞嶂。
前为灵岩寺,寺前天柱、展旗两峰相对,称南天门,卧龙溪从中穿出,周围群峰环拥。
【译文】
十二日 饭后,从灵峰右侧山脚去寻觅碧霄洞。
返回原路走,到达谢公岭下。
从南边经过响岩,走五里路,到净名寺路口;再走进去寻觅水帘谷,所谓水帘谷,就是两崖相夹,流水从崖顶上飘落而下。
走出水帘谷五里路,就到了灵岩寺。
这里四面围合着绝壁,摩天劈地,通过曲折的小道进去,仿佛是另外开辟出来的一个广阔世界。
灵岩寺位居其中间,南向,背后则是屏霞嶂。
屏霞嶂顶部平而整齐,岩石呈紫色,高有数百丈,宽与高相称。
屏霞嶂的最南处,左面是展旗峰,右面是天柱峰。
介于屏霞嶂右胁与天柱峰当中的地方,最先看见的是龙鼻水。
龙鼻水的出水洞穴,从岩石缝隙一直向上,像灵峰洞,但小一些。
洞穴内岩石的颜色都呈黄紫色,唯独缝隙口有石纹一缕是青红色而又湿润,很像龙鳞龙爪的形状。
从洞顶部连贯到洞底,落下的一端很像人的鼻子,鼻尖端的石孔可以容纳手指,水就从石孔内滴下来,注入石盆中。
这就是屏霞嶂右边的第一奇景了。
屏霞蟑西南面是独秀峰,比天柱峰小,但高度和岩石的尖锐却不相上下。
独秀峰之下是卓笔峰,高度有独秀峰的一半,岩石的锋锐却与两峰一般。
南面的山坳间,轰然向下飞泻的,就是小龙湫瀑布了。
隔小龙湫瀑布与独秀峰相对的,是玉女峰。
玉女峰顶开满鲜艳的春花,很像是插在玉女发髻上的装饰。
从此经过双鸾峰,即以天柱峰为尽头。
双鸾峰只有两座山峰并列耸起。
峰际有“僧拜石”,身穿袈裟、伛偻着躯体的样子,很像老僧人。
由屏霞嶂的左胁、介于展旗峰的中间地方,最前是安禅谷,安禅谷即屏霞嶂的下岩。
东南面是石屏风,形状相似屏霞嶂,高度、宽处各为屏霞嶂的一半,正好插在屏霞嶂的尽头处。
石屏风峰顶有“蟾蜍石”,与屏霞嶂侧面的“玉龟石”相对。
从石屏风向南去,展旗峰侧面的褶皱中,有小径一直通向峰顶,石磴级的尽头处,有石门槛阻隔着。
俯身石门槛而窥看,下临似乎看不到地,头顶上嵌镶着高高的天空。
展旗峰外有两个圆孔,侧面有一个长孔,亮光从孔中射进来,别有一种境界,这就是天聪洞,是屏霞嶂左方的第一奇景。
尖峰与高山重重叠叠,左右回环相对,奇异一精一巧的景致层出不穷,真不愧为天下奇观!而小龙湫瀑布的水向下流,流经天柱峰、展旗峰,有石桥横跨溪流之上,灵岩寺的山门则面对石桥。
石桥外面,可看见含珠岩在天柱峰麓,顶珠峰则在展旗峰之上。
这又是灵岩寺的外观了。
【原文】
十三日 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
高而展者,为板嶂岩。
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
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
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
鸟道①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②,涧底石平如砥。
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
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
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
龙湫③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
潭上有堂④,相传为诺讵那⑤观泉之所。
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
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
雨廉纤⑥不止,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
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
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
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
道人⑦清隐,卧床 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
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注释】
①鸟道:《华陽国志》:“鸟道四百里,以其险绝,兽犹无蹊,特上有飞鸟之道耳。”
形容道路险绝。
②汤汤(shānɡ):大水急流的样子。
③龙湫(qiū):此指大龙湫,在马鞍岭西4公里,水从高约190米的连云峰上飞坠潭中,为著名大瀑布。
湫:水潭。
瀑布下为深潭。
④堂:四方而高的建筑。
⑤诺讵那:罗汉名,又作诺矩罗。
相传诺矩那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宕山芙蓉峰龙湫。
唐代僧人贯修《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句,即指此景。
⑥廉(lián)纤:细雨。
⑦道人:修道的人,此处指和尚。
【译文】
十三日 从灵岩寺山门出来,顺山麓向右走,一路上只见山崖、岩壁参差不齐,流霞与山间的色彩相辉映。
高峻而顶部平展的,是板嶂岩。
板嶂岩下耸立而又尖又窄狭的,是小剪刀峰。
再往前,重重叠叠的山岩之上,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峰直插云天,那就是观音岩。
观音岩侧面则是马鞍岭横亘在前方。
险要的山道盘旋、曲折,越过山坳向右转,有溪流浩浩汤汤,山涧底部的石头平坦得像细磨刀石。
沿着山涧深处前进,大约离开灵岩寺十余里,经过常云峰,就见大剪刀峰介立于涧旁。
大剪刀峰北面,重岩陡然耸起,它的名称叫连云峰。
从这里,山环水绕,峰回壁合,岩崖穷尽了。
大龙湫瀑布的流水,轰然下泻,直捣潭中。
山岩的态势开展而陡峭,而流水没有河床 承受,于是腾空飘荡而下,顿时令人目眩而心有恐惧。
水潭上方建有庙堂,相传是诺讵那罗汉观赏流泉的地方。
从庙堂后面沿石级直上,有座建在岩壁上的亭榭犹如鸟儿展翅一般。
面对瀑布踞坐着观赏了很久,才走下山岩回到庵中吃饭。
蒙蒙细雨下个不止,然而我的心神早已飞到雁湖山顶。
于是,冒雨到达常云峰,从常云峰半腰的道松洞外,攀登非常陡险的石磴有三里之多,奔赴白云庵。
人已空而庵已坍塌,一个和尚在草莽中,见有客人到来,望了望就离开了。
再进入一里路,有云静庵,于是在此投宿。
清隐和尚已病卧在床 数十年,还能与客人谈笑。
我见四周山峰乌云笼罩,细雨不止,凄凉寒冷,不能不为明天早晨的旅程担忧。
【原文】
十四日 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
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
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①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
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
然海中玉环②一抹,若可俯而拾也。
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
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
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③,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注释】
①跻(jī):登。
②玉环:明代称玉环山,即乐清县东海中的玉环岛,现为浙一江一 省玉环县。
③丘垤(dié):小土堆。
【译文】
十四日 天忽然间晴朗起来,于是强请清隐和尚的徒弟做向导。
清隐说,雁湖中长满了草,已变成荒芜之田,白白地到此,再没有其他可去之处,但可以送我到峰顶。
我想,只要到达峰顶,便可得以游览雁湖;于是每人手握一根拐杖,在深草中攀登,一步一喘地走了数里路,才到达高峰之巅。
四下一望,白云弥漫,一片白色平铺山峰下面。
各座山峰就像云海中的朵朵鲜花,仅露出一点峰顶,陽光辉映在峰顶之上,这景致就好像盛冰的玉壶、清净洁白的瑶台神仙世界一般,让人不能辨别哪是云海、哪是山川陆地。
然而,那云海中的玉环山有如轻微的一抹飘带,似乎可以俯身去拾起来。
向北远望,山坳中岩壁削立,里面石笋茂盛繁密,参差不一。
三面有布满绿树的山崖环绕,景致更比灵岩寺优美。
但山谷幽深而境地非常陡险,只听见潺潺的流水声,无法辨别出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
遥望四周,峰峦累累,低伏的有如小土堆,只有东面的山峰昂然独自向上高耸,最东边的常云峰,还能够与之相当。
【原文】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
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
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
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
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
由旧路下,余与二一奴一东越二岭,人迹绝矣。
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
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
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
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一奴一足布①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一奴一,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
及下,仅容足,无余地。
望岩下斗②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
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
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
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
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
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
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注释】
①足布:裹脚布。
②斗:通“陡”。
下同。
]【译文】
当向导的和尚告退时,指点说雁湖在西面中部的一山峰上,还需要翻越三道尖山。
我听从向导的话,等到翻越过一座尖山,路已绝断;再越过一座尖山,一看所要登临的山顶,已经在天的中间。
自己想,《大明一统志》说:“雁荡在山顶,龙湫瀑布的流水,就是从雁荡而来。”
现在山的地势逐渐下降,而上龙湫的山涧,却是从东面的高峰发脉,距离这里已隔开两道山谷。
于是改变行走路线向东走,望着东面诸峰中的高峻山峰趋赴。
莲舟和尚感到疲劳,不能跟上我。
由原路向下走,我与两个一奴一仆向东越过两座山岭,人迹完全消失了;接着,前面的山越来越高,山脊越来越狭窄,两边相夹的岩壁直立,使人感到像在刀背上行走。
而且石片的棱角、锋芒非常突出,每越过一道山脊,即遇到一座陡峭的山峰,都是从如刀剑般锋利的石片的缝隙中攀援而上。
就像这样攀越了多次,但见所经境地难以容足,又怎么能容纳下一个湖泊呢?接着就是高峰的尽头处,一座石壁如刀劈一般陡峭,我一向惧怕石片锋利逼人,而到这里已经是没有锋利的石片可以放置脚了!在山崖上踌躇再三,不敢再由原来的小道返回。
俯瞰南面的岩壁上有一石级,于是叫一奴一仆们脱下四条裹脚布接成布绳,从悬崖上悬空垂下,先让一一奴一仆顺布缒下去,我第二个跟从他缒下,想着可以找到攀援的路。
等下到石级处,仅仅能容纳脚,再没有多余的地方。
遥望岩壁下面,非常陡峭,深有百丈,想要设法再攀援上去,而上面的岩石嵌在空中三丈多高的地方,不能飞越登高上去。
手拉布绳试着往上攀登,布绳被凸突的锋利石头所紧勒,忽然中断。
重新把布绳续接好使它悬空,竭尽全力挽布绳腾空跳跃,得以再次攀登到上面的岩石上。
脱离险境,回到云静庵时,太陽已渐渐西坠。
主人及一奴一仆们的衣服和鞋子全都弄得破敝不堪,寻觅雁湖的兴致大为减退。
于是,告别清隐师徒下山,再次到龙湫瀑布。
而溪水积攒了雨水后,怒涛奔腾,倾泻而下,态势变幻极大,瀑布如喷雪,声大如雷轰鸣,水势比昨天增大一倍。
一直坐到天黑才出山门,南行四里路,宿歇于能仁寺。
【原文】
十五日 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①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岐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②。
【注释】
①中(zhònɡ):合,符合要求。
②乐清:明为县,隶一温一 州府,即今浙一江一 乐清县。
【译文】
十五日 在能仁寺后寻觅到方竹好几把,竹细如树枝;竹林中新长的竹条,大的径围可达一寸,比较柔软,不适合做手杖,而老的竹条已经砍伐殆尽了!于是,从岔道度过四十九盘岭,一路顺着东海边向南行,翻越窑岙岭,往乐清县而去。
【评析】
雁荡山是东南名胜之一,作者曾三次游览。
本文所记,是他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中旬第一次游览雁荡的情形。
此番游览,前后共用了五天,而真正所游的是四天。
每天所记,各有中心,并根据不同的景物特点和人物活动情况,采用不同的笔法,因而详细生动,引人入胜。
第一天,记进山到灵峰寺的一段景观。
这一段以奇峰异石为主,观察仔细,采用丰富多彩的比喻手法,极尽景物的千姿百态,十分生动传神。
其中对老僧岩的观察描写,随着游踪的深入、视角的转换,由先前的误解到逐渐显其“真面目”,尤为细致而逼真。
第二天,写屏霞嶂南面的景观。
这一带景致众多,关系复杂,作者以灵岩寺为观景点,以屏霞嶂为中心,分两路进行,以客观描写为主。
描写中有总有分,有远望中的形势,有游历中所见,有简笔速写,有重点素描;因此景物虽多,却繁而不乱,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三天,记由灵岩寺右行的一路景观,描写的重笔则在大龙湫瀑布,通过各种手法,表现瀑布的声威气势和壮丽景象。
最后写到“神飞雁湖山顶”,“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为第二天的惊险游览作了铺垫和过渡。
第四天,写为寻找雁荡山顶湖荡而历尽千难万险的经过,以人物活动为主。
整个过程,写得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其中写山石之狰狞、悬崖之险峻、形势之危急,细致真切,繁密紧凑,扣人心弦;而作者的心理,从开头的欣喜、自信、坚定到疑虑、踌躇、求生乃至最后扫兴,逐层显现。
至于写景,在本段中则为次要,而且是融入人物活动中。
如写作者攀上高巅时所见的云海奇观一段,境界开阔奇幻,景色瑰丽壮美,抒发了作者明朗雄阔的胸怀。
总之这一段,作者把叙事、写景、抒情等融为一体,令人如亲历其境,是全文最一精一彩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