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韩非子》存韩第二

韩非子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韩非子

韩非子 - 存韩第二

韩非子

存韩第二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

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

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

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

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 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

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

修守备,戎强敌,有蓄积,筑城池以守固。

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

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

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则合群苦弱以敌而共二万乘,非所以亡赵之心也。

均如贵臣之计,则秦必为天下兵质矣。

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今贱臣之愚计:使人使荆,重币用事之臣,明赵之所以欺秦者;与魏质以安其心,从韩而伐赵,赵虽与齐为一,不足患也。

二国事毕,则韩可以移书定也。

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

故曰:“兵者,凶器也。

”不可不审用也。

以秦与赵敌衡,加以齐,今又背韩,而未有以坚荆、魏之心。

夫一战而不胜,则祸构矣。

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

韩、秦强弱,在今年耳。

且赵与诸侯陰谋久矣。

夫一动而弱于诸侯,危事也;为计而使诸 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

见二疏,非所以强于诸侯也。

臣窃愿陛下之幸熟图之!攻伐而使从者闻焉,不可悔也。

诏以韩客之所上书,书言韩子之未可举,下臣斯。

甚以为不然。

秦之有韩,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虚处则然,若居湿地,著而不去,以极走,则发矣。

夫韩虽臣于秦,未尝不为秦病,今若有卒报之事,韩不可信也。

秦与赵为难。

荆苏使齐,未知何如。

以臣观之,则齐、赵之交未必以荆苏绝也;若不绝,是悉赵而应二万乘也。

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

今专于齐、赵,则韩必为腹心之病而发矣。

韩与荆有谋,诸侯应之,则秦必复见崤塞之患。

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

辩说属辞,饰非诈谋,以钓利于秦,而以韩利窥陛下。

夫秦、韩之交亲,则非重矣,此自便之计也。

臣视非之言,文其一婬一说一靡一辩,才甚。

臣恐陛下一婬一非之辩而听其盗心,因不详察事情。

今以臣愚议:秦发兵而未名所伐,则韩之用事者以事秦为计矣。

臣斯请往见韩王,使来入见,大王见,因内其身而勿遣,稍召其社稷之臣,以与韩人为市,则韩可深割也。

因令象武发东郡之卒,窥兵于境上而未名所之,则齐人惧而从苏之计,是我兵未出而劲韩以威擒,强齐以义从矣。

闻于诸侯也,赵氏破胆,荆人狐疑,必有忠计。

荆人不动,魏不足患也,则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

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计,无忽。

秦遂遣斯使韩也。

李斯往诏韩王,未得见,因上书曰:“昔秦、韩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数世矣。

前时五诸侯尝相与共伐韩,秦发兵以救之。

韩居中国,地不能满千里,而所以得与诸侯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

先时五诸侯共伐秦,韩反与诸侯先为雁行以向秦军于阙下矣。

诸侯兵困力极,无奈何,诸侯兵罢。

杜仓相秦,起兵发将以报天下之怨而先攻荆。

荆令尹患之,曰:“夫韩以秦为不义,而与秦兄弟共苦天下。

已又背秦,先为雁行以攻关。

韩则居中国,展转不可知。

'天下共割韩上地十城以谢秦,解其兵。

夫韩尝一背秦而国迫地侵,兵弱至今,所以然者,听一奸一臣之浮说,不权事实,故虽杀戮一奸一臣,不能使韩复强。

今赵欲聚兵士,卒以秦为事,使人来借道,言欲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

且臣闻之:“唇亡则齿寒。

'夫秦、韩不得无同忧,其形可见。

魏欲发兵以攻韩,秦使人将使者于韩。

今秦王使臣斯来而不得见,恐左右袭曩一奸一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

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韩之交必绝矣。

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欢心,愿效便计,岂陛下所以逆贱臣者邪?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葅戮,愿陛下有意焉。

今杀臣于韩,则大王不足以强,若不听臣之计,则祸必构矣。

秦发兵不留行,而韩之社稷忧矣。

臣斯暴身于韩之市,则虽欲察贱臣愚忠之计,不可得已。

过鄙残,国固守,鼓铎之一声于耳,而乃用臣斯之计,晚矣。

且夫韩之兵于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强秦。

夫弃城而败军,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

城尽则聚散,则无军矣。

城固守,则秦必兴兵而围王一都,道不通,则难必谋,其势不救,左右计之者不用,愿陛下熟图之。

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于前,乃就吏诛不晚也。

秦王饮食不甘,游观不乐,意专在图赵,使臣斯来言,愿得身见,因急于陛下有计也。

今使臣不通,则韩之信未可知也。

夫秦必释赵之患而移兵于韩,愿陛下幸复察图之,而赐臣报决。”

译文:

韩国侍奉秦国三十多年了,出门就像常用的袖套和车帷,进屋就像常坐的席子和垫子。

秦国只要派出一精一兵攻取别国,韩国总是追随它,怨恨结于诸侯,利益归于强秦。

而且韩国进贡尽职,与秦国的郡县没有不同。

如今我听说陛下贵臣的计谋,将要发兵伐韩。

赵国聚集士兵,收养主张一合纵的人,准备联合各国军队,说明不削弱泰国则诸侯必定灭亡,打算西向攻秦来实现它的意图,这已不是一朝一夕的计划了。

如今丢下赵国这个祸患,而要除掉像内臣一般的韩国,那么各国就明白赵国计谋不错的了。

韩是小国,而要对付四面八方的攻击,君主受辱、臣子受苦,上下相互同忧共患很久了。

修筑防御工事,警戒强大敌人,积极储备物资,筑城墙,挖城河以便固守。

今若伐韩,不能一年就灭国。

攻克一城便要退兵,力量就被各国看轻,各国就将打垮秦军。

韩国背叛,魏就会响应,赵靠齐作后盾,如果这样,就是用韩、魏助赵,赵再借齐来巩固合纵,从而与秦争强,这是赵国的福气,泰国的祸害。

进而击赵不能取胜,退而击韩不能攻克,那么冲锋陷阵的士兵疲于野战,运输队伍疲于军内消耗,那就是集合困苦疲劳的军队来对付赵、齐两个大国,这是不合灭韩本意的。

全按贵臣的计策行一事,那秦国必定成为各国的攻击目标了。

陛下即使同金石一般的长寿,那兼并天下的日子也不会到来的。

如今我的计策是:派人出使楚国,厚赂执政大臣,宣扬赵国欺骗秦国的情况,给魏国送去人质使其心安,率韩伐赵。

即使赵与齐联合,也是不值得担忧的。

攻打赵、齐的事完了后,韩国发一道文书就可以平定的。

这样,秦一举而两国成灭亡之势,而楚、魏也一定自动顺服了。

所以说“武器是凶残的东西”,是不可不慎用的。

拿秦和赵抗衡,加上齐国为敌,今又排斥韩国;而没有用来坚定楚、魏联秦之心的措施,这一仗如果打不胜,就会构成大祸了。

计谋是用来决定事情的,是不能不深察的。

究竟赵、秦谁强谁弱,不出今年就分明了。

再说赵国和其他诸侯暗地谋划好久了。

一次行动就示弱于诸侯,是危险的事;定计而使诸侯起心算计秦国,是最大的危险。

出现两种漏洞,不是强过诸侯的办法。

我希望陛下周密考虑这种情形!攻伐韩国而使合纵者钻了空子,后悔是来不及的。

诏令把韩非的上书——书中说韩国不可攻取——下达给臣子李斯,臣子李斯认为他的说法非常不对。

秦让韩存在,就像人得了心腹之病一样,平时就难受,假若住在潮一湿地方,痼而不治,快跑起来,病就犯了。

韩虽已臣服于秦,未必不是秦的心病,一旦有突然上报的事,韩是不可信的。

秦与赵为敌,荆苏出使齐国,不知结果如何。

在我看来,齐、赵两国的关系不一定因荆苏而断绝;如不绝交,这是要倾动全秦来对付两国兵力。

韩并非顺服秦的道义,而是顺服强大的,现在集中对付齐、赵,韩就一定会成为心腹之病而发作起来。

韩与楚如果谋划攻秦,诸侯响应,那么秦国必定再次看到兵败崤塞的祸患。

韩非的到来,未必不是想用他能存韩来求得韩的重用。

巧语连篇,掩饰真意,计谋欺诈,来从秦国捞取好处,用韩国利益窥一探陛下。

秦、韩关系亲密,韩非就重要起来了,这是便利他自己的计谋。

我看韩非的言论能够文饰他的混说狡辩,很有才华。

我担心陛下受韩非辩说的迷惑而听从他的野心,因而不详察事务的实情。

现在按我的愚见:秦国发兵但不说明讨伐对象,那么韩国的执政者将会采取侍奉秦国的计策。

请允许我去见韩王,让他来晋见,大王接见时,趁机扣留他,不要遣返,随后召见韩国大臣,用韩王和韩人交易,就可大量割取韩地。

接着命令蒙武征发东郡的士卒,在国境上陈兵窥伺但不说明去哪儿,齐人就会害怕而听从荆苏的主张,这样,秦兵不出境,劲韩就会慑于威势而就范,强齐就会由于道义而服从了。

其他诸侯听说后,赵人胆战心惊,楚人犹豫不决,必定产生忠秦的打算。

楚人不动,魏不值得忧虑,各国就可逐渐侵占完毕,就可以和赵国较量了。

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我的计谋,不要忽视。

于是秦国派李斯出使韩国。

李斯前往告渝韩王,没能见到,就上书说:“过去秦、韩同心协力,因此互不侵扰,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敢来进犯,像这样有几十年了。

前段时间五国诸侯曾相互联合共同讨伐韩国,泰国出兵前来解救。

韩位于中原地带,领土不满千里,之所以能和诸侯并列于天下,君臣两全,是因为代代相教侍奉秦国的作用。

先前五国诸侯共同讨伐泰国,韩国反而联合诸侯,并充当先锋,在函谷关下来和秦军对阵。

诸侯士兵困乏力量耗尽,没办法,只好退兵。

杜仓任秦相时,派兵遣将,来向诸侯报仇,而先攻楚。

楚国令尹以此为患,说:“韩国认为泰国不义,却与秦结成兄弟共同荼毒天下。

不久又背叛秦国,充当先锋去攻秦关。

韩既居于中原,反复无常,不可料知。”

诸侯共同割取韩上一党一地区十个城去向秦国谢罪,解除了秦军威胁。

韩曾一次背秦而国迫地削,兵力衰弱至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听从一奸一臣的浮说,不权衡事实,所以即使杀掉一奸一臣,也不能使韩国重新强大。

如今赵国想集合士兵,突然进攻秦国,派人来韩借路,说是想伐秦。

它的趋势必定先击韩而后击秦。

况且我听说:“唇亡则齿寒。”

秦、韩不能没有共同忧患,这种情形显而易见。

魏想发兵来攻韩,秦国派人把魏国使者带到了韩国。

如今秦王派我来却“得不到召见,我伯大王重演过去一奸一臣之计,使韩又有丧失领土的忧患。

我得不到召见,请让我回国报告,秦韩关系必将断绝。

我来出使,奉着秦王使两国交一欢的心意,希望进献有利韩国的计谋,难道陛下就这样来接待我吗?我希望见大王一面,上前陈说愚计,然后接受死刑,希望陛下多加关注!现在即使把我杀死在韩国,大王也不足以强大;但如不听我的计策,那必将构成灾祸。

秦出兵不停地前进,韩国国家就可忧虑了。

假如我在韩暴一尸一街市,那么大王即使想考虑我向您效忠的计策,也不可能了。

边境残破,国都死守,杀声贯耳,那时才想到用我的计策,就晚了。

再说韩国兵力几何是天下都清楚的,如今又背叛强大的秦国。

如果城失兵败,内寇必将袭击城邑;城邑丧失完,百姓就散了;百姓一散,军队就没了。

要是死守都城,秦国必将兴兵把大王包围在孤城中,道路一旦不通,谋划就难确定,这种形势无法挽救,左右近臣的计策没有用场,希望陛下好好想想吧。

假如我所说有不符合事实的,希望大王能让我上前把话说完,再受刑杀也不迟。

秦王饮食不甘,游玩不乐,心意全在谋取赵国,派我前来通知,希望能得到亲自接见,为的是急于和大王商量计策。

如今使臣不通,韩国的诚信就无法弄清。

泰国必将放弃赵国的祸患而移兵到韩,希望陛下再一次认真考虑这种情形,并把决定告诉我。”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韩非子》诸子百家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韩非子》存韩第二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