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
补笔谈卷三
“飞鸟图”与《守令图》
【原文】
地理之书,古人有“飞鸟图”,不知何人所为。
所谓“飞鸟”者,谓虽有四至①里数,皆是循路步之,道路迂直而不常,既列为图,则里步无缘相应,故按图别量径直四至,如空中鸟飞直达,更无山川回屈之差。
予尝为《守令图》②,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③,又立准望、牙融④,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⑤。
图成,得方隅⑥远近之实,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为二十四至,以十二支⑦、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乾坤艮巽四卦名之。
使后世图虽亡,得予此书,按二十四至以布郡邑,立可成图,毫发无差矣。
【注释】
①四至:亦泛称“四至八到”,指某地到它周边相邻各地的距离。
“四至”以东西南北言,“八到”又加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
②《守令图》:又称《天下郡县图》《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图》。
沈括制作,为一套一图,有大图一、小图一、十八路图各一。
始作于熙宁九年(1076),完成于元祐三年(1088)。
今四川省博物馆所藏《九域守令图碑》,当即其总图的碑刻。
③分率:即现在所称比例。
以二寸折百里,即以地图上的二寸表示百里的实际距离。
④准望:方位。
牙融:二字之意未明。
疑指行政区划的地理边界而言。
又按晋人裴秀的“制图六法”,此下仍当有“道里”一项。
⑤七法:疑二字前当有“凡”字。
鸟飞之数:即直线距离。
⑥方隅:方位。
⑦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译文】
地理书籍中,记载古人有一种“飞鸟图”,不知是什么人制作的。
所谓“飞鸟”,指的是过去的地理书虽记有四至的里数,而都是沿着相互间的道路步测的,由于道路的曲直没有常规,在绘制成地图以后,里数和步测就无法一致,所以就按地图另为量度四至的直线距离,如空中鸟飞直达,这样的直线距离也就不会再有因为山川阻隔与道路曲直所造成的里数上的误差。
我曾制作《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算百里为比例,而又测定方位、边界和道里,并以地形高下、方向斜正、道路曲直为验证,凡用七种方法,以推求各地间的直线距离。
地图绘成后,天下郡县的方位和远近皆得其真实情况,于是施用飞鸟法,细分四至八到为二十四至,并以十二地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个天干名和乾、坤、艮、巽四个卦名为二十四至的名称。
即使后世郡县地图亡佚了,只要得到我这套飞鸟图,按二十四至在上面填布郡邑,马上就可以绘制出新图,丝毫不会有差错。
磁针有指北者
【原文】
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
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
如夏至鹿角解,冬至麋①角解。
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
【注释】
①麋(mí):麋鹿,俗称四不象。
【译文】
用磁石磨针尖,则针尖的一端常常指向南方。
也有指向北方的,恐怕是磁石的性质有所不同。
如夏至季节鹿角就脱落,麋鹿的角却在冬至季节脱落。
南北方向是相反的,按说磁石磨过的针尖指南或指北应该有不同的道理,只是人们未曾深加研究而已。
河豚
【原文】
吴人嗜河豚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
据《本草》:“河豚,味甘一温一 ,无毒,补虚,去湿气,理①脚腰。”
因《本草》有此说,人遂信以为无毒,食之不疑,此甚误也。
《本草》所载河豚,乃今之鱼,亦谓之鮠(五回反)鱼,非人所嗜者,一江一 浙间谓之回鱼者是也。
吴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鱼。
《本草注》引《日华子》云:“河豚,有毒,以芦根及橄榄等解之。
肝有大毒。
又为鱼、吹肚鱼。”
此乃是侯夷鱼,或曰一胡一 夷鱼,非《本草》所载河豚也,引以为注大误矣。
《日华子》称又名鱼,此却非也,盖差互②解之耳。
规鱼③,浙东人所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规。
吹肚鱼,南人通言之,以其腹胀如吹也。
南人捕河豚法,截流为栅,待群鱼大下之时,小拔去栅,使随流而下,日暮猥④至,自相排蹙⑤,或触栅则怒,而腹鼓浮于水上,渔人乃接取之。
【注释】
①理:治。
唐一人避讳“治”字,改写为“理”,后人多承之。
②差互:错互,彼此互相混用。
③规鱼:“”、“鮠”读音皆同“规”,故俗称“规鱼”。
④猥(wěi):多而杂,拥挤。
⑤蹙(cù):迫,挤。
【译文】
一江一 浙一带的人嗜好吃河豚鱼,有中毒的,往往死人,应该深以为戒。
据《本草》记载:“河豚鱼,味甜而一温一 和,无毒,能够补虚弱,去湿气,治脚病和腰病。”
因《本草》有这样的说法,人们就相信了,以为河豚无毒,食之不疑,这是个大误解。
《本草》所记载的河豚,指的是今天的鱼,也称鮠(五回反)鱼,一江一 、浙间称为回鱼的就是这种鱼,并不是人们所嗜好的河豚。
一江一 、浙人所吃的河豚是有毒的,本名侯夷鱼。
《本草注》引《日华子》说:“河豚,有毒,用芦根及橄榄等可以解其毒。
其肝有大毒。
又称为鱼、吹肚鱼。”
这是说的侯夷鱼,或叫一胡一 夷鱼,不是《本草》所记载的河豚,引《本草》为此作注释就大错特错了。
《日华子》说这种鱼又称鱼,这却是不对的,大抵是一种相互混用的解释。
把这种鱼叫做规鱼,是浙东人的称呼;又有生于海中的一种鱼,腹上有刺,叫做海规。
叫它吹肚鱼,是南方人笼统的称呼,因为它腹部能膨胀,就像吹起来的一样。
南方人捕河豚的方法,是在河流上横着设置栅栏,等到成群的鱼大批游下来时,稍微提起栅栏,使鱼群随流而下,黄昏时候鱼越来越多,自相排挤,或触栅即发怒,而腹部胀鼓鼓地浮上水面,渔人就在下面接捞上来。
扬州二十四桥
【原文】
扬州①在唐时最为富盛②,旧城③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④者有二十四桥。
最西浊河⑤茶园桥,次东大明桥,今大明寺⑥前。
入西水门有九曲桥,今建隆寺⑦前。
次东正当帅牙⑧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见在⑨今州城北门外。
又南阿师桥,周家桥,今此处为城北门。
小市桥,今存。
广济桥,今存。
新桥,开明桥,今存。
顾家桥,通泗桥,今存。
太平桥,今存。
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今存。
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今开元寺⑩前。
次东水门,今有新桥,非古迹也。
东出有山光桥。
见在今山光寺前。
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注释】
①扬州:古代州、路、府名。
隋代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扬州,治所在一江一 都(今一江一 苏扬州),元代改其为扬州路,明代改其为扬州府。
②富盛:富裕强盛。
唐代扬州是对外贸易海港之一,经济与文化都比较繁荣,所以当时曾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意思是说扬州和益州(今四川成都)在经济与文化方面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
③旧城:老城,文中当指唐代扬州城区。
扬州唐城在今扬州蜀冈上下,沈括在下文中所记旧城方圆规模,与现代考古发现的扬州唐城的规模基本相符。
④纪:通“记”,记载。
⑤浊河:扬州古河流名,在扬州子城南,临近蜀冈一带。
⑥大明寺:扬州著名寺院,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后又称栖灵寺,宋代复称大明寺,清代乾隆皇帝赐名“法净寺”。
1980年,鉴真大和尚像从日本“回乡探亲”时又恢复原名大明寺。
⑦建隆寺:古代扬州寺庙名,后毁于兵燹(xiǎn)。
兵燹,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
⑧帅牙:帅衙。
牙:古代官署的称呼,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衙”。
⑨见(xiàn)在:现今存在。
⑩开元寺:扬州古寺名,原位于唐代扬州城墙的东北角,后废堙。
今扬州市下属一江一 都市境内建有开元寺。
山光寺:扬州古寺名,原称果胜寺,在扬州东北湾头镇前、古运河之滨,隋大业中建,原为隋炀帝行宫,后舍宫为寺,今仅存遗址。
【译文】
扬州在唐代时最为繁荣富庶,老城南北长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长七里三十步,可以记录下来的桥有二十四座。
最西面的是浊河上的茶园桥,往东是大明桥(在现在的大明寺前)。
进入西水门有九曲桥(在现在的建隆寺前)。
再往东正对官衙的南门,有下马桥,还有东边的作坊桥。
在桥东河流转向南面,有洗马桥,往南有南桥(如今在州城的北门)。
再向南有阿师桥、周家桥(如今此处是州城的北门)、小市桥(如今还在)、广济桥(如今还在)、新桥、开明桥(如今还在)、顾家桥、通泗桥(如今还在)、太平桥(如今还在)、利园桥。
出南水门有万岁桥(如今还在)、青园桥。
在驿桥北面河流从东流出,有参佐桥(在今开元寺前)。
再向东是东水门(如今有新建的桥,不是古迹),向东出去有山光桥(在现在的山光寺前)。
还有,从官府门前的下马桥一直向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称九桥,不通船只,不包括在二十四桥的数目之内,它们都在如今的扬州城西门外边。
黄镮(紫藤)
【原文】
黄镮①,即今之朱藤②也,天下皆有。
叶如槐,其花穗悬,紫色,如葛花。
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
京师人家园圃中作大架种之,谓之“紫藤花”者是也。
实如皂荚③,《蜀都赋》④所谓“青珠黄镶”者,黄镶即此藤之根也。
古今皆种以为亭槛⑤之饰。
今人采其茎⑥,于槐⑦干上接之,伪为矮槐。
其根入药用,能吐人⑧。
【注释】
①黄镮:也作“黄环”,紫藤的古称,豆科,高大木质藤本,奇数羽状复叶,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荚果像皂荚,产于我国中部,广为栽培供观赏。
②朱藤:紫藤。
③皂荚:也称皂角,豆科,落叶乔木,有分枝的圆柱形刺,偶数羽状复叶,荚果带状,富含胰皂素,捣碎浸水可供洗涤衣物,皂荚的果实、刺均可入药。
④《蜀都赋》:晋朝著名文人左思的《三都赋》之一,赋中有一段谈蜀地药材丰富,有“……百药灌丛,寒卉冬馥。
异类众伙,于何不育?其中则有青珠黄镮,碧砮芒消……”句,青珠、黄镮、碧砮、芒消都是药材名。
⑤亭槛:这里泛指庭院、园林。
⑥茎:植物的主干,文中可能指紫藤的干或枝条。
⑦槐:槐树。
⑧吐人:使人呕吐。
吐:在这里用作使动词。
【译文】
黄镮,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朱藤,各地都有。
它的叶子像槐树叶,花成穗状挂在枝条上,紫色,像葛藤的花。
可以用来做菜,如果烧得不透,也会有微毒。
京城人家的庭院花园里,常常搭起高大的架子来栽种黄镮,叫做“紫藤花”的就是这种,它的果实像皂荚。
《蜀都赋》中所说的“青珠黄镮”,那黄镮指的就是这种藤的根。
古今都有人栽种这种植物用作亭台栏架的装饰。
现在还有人截取它的枝干嫁接在槐树干上,假作矮槐树。
它的根可以入药,有让人呕吐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