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集注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24]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25]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6]
【注释】
[124]为学与为道不同。
通过为学,可以不断知道更多的知识;而为道则相反,为道使人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更多。
或者说,“道”是趋向于知识的“融和”。
庄子“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就是这个意思。
庄子据此说什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就说明庄子是多么从表面理解《道德经》。
毫无疑问,老子是古代中国最博学的人物之一。
[125] 由于各个方面的知识全部融会贯通为一,即“损之又损”,最后终于达观了:什么作为呀?什么都不用作!“天何言哉!”。
[126]如果“有事”,即反叛或战争已兆,老子认为,这样的“取”天下其实已经失败了。
当然,老子这里所说的“取天下”,和秦以后的“取天下”,其实不是一回事。
后者在例如庄子看来不过是“窃国者候”而已。
与“德”,与“道”,其实差得太远。
【译文】
从事于用世之学,情一欲文饰一天一天增加;从事于“道”,情一欲文饰一天一天减损。
减损又减损,到达于无为之境。
能够无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作为了。
所以治理天下,摇经常不生事。
到一旦生事时,那就不够治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