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古文观止》日喻说·原文·译文·翻译

古文观止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 日喻说·原文·译文·翻译

古文观止

日喻说·原文·译文·翻译

〔宋〕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陽,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陽的形状象铜盘。”

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声音。

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陽了。

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陽的光亮象蜡烛。”

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

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以为是太陽了。

太陽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

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陽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故。

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陽来要难见得多了,而普通人尚未明白它,也与瞎子不知道太陽没有什么两样。

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更形象。

从铜盘到钟,从蜡烛到籥,一个譬喻接着一个譬喻地形容变化,这还有尽头吗?所以世上讲道的人,有的是就其看到的来解释道,有的是没有见过道而主观猜想它,这两者全都是求道的弊病。

然而道是永远不可求得的吗?我说:“道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而不可以强求的。”

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子说:“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自投罗网,而不陷入敌人的圈套。”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 而得到道。”

不去强求而自然而然得到,这就是致的意思吧!

南方多善于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

他们七岁就能趟着水走,十岁就会游泳,十五岁就会潜水了。

那潜水的人难道是随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

天天与水打一交一 道,那么十五岁就可以熟悉水性。

从小不接触一江一 河湖水的人,即使过了三十岁,连看到舟船也会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了怎样潜水的方法,照着潜水人的讲解而到河里去试着游水,却没有一个不遭没顶之灾的。

所以凡是想不学习 而一心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过去国家以诗赋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所学繁杂而不崇尚儒道;现在用经义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明白要追求儒道却不肯专心学习 。

渤海人吴彦律,是位立志勤学的人,将去礼部应试,我写了《日喻》以勉励他。

(丁如明)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译文·翻译 石碏谏宠州吁·原文·译文·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译文·翻译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译文·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翻译 宫之奇谏假道·原文·译文·翻译 子鱼论战·原文·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翻译 勾践灭吴·原文·译文·翻译 邵工谏厉王弭谤·原文·译文·翻译 赵宣子论比与党·原文·译文·翻译 吴子使札来聘·原文·译文·翻译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古文观止》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宋〕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古文观止》日喻说·原文·译文·翻译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