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袁崇焕评传》四

袁崇焕评传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袁崇焕评传

袁崇焕评传 - 四

袁崇焕评传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

生于哪一年无法查考。

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总是向他们请问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在年轻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1>。

他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2>,喜欢旅行。

他中了举人后再考进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应试,总是乘机游历,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3>。

最喜欢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兵戈战阵之事<4>。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会试在二月初九开始,十五结束。

三月初一廷试。

袁崇焕于万历十七年在北京参加廷试而中进士。

杨镐于该年二月誓师辽十陽十,三月间路丧师。

新中进士和大战溃败这两件事在同一个时候发生,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边防的新进士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

他那时在京城,当然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他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

天启二年,他到北京来报告职务。

他平日是很喜欢高谈阔论的,大概在北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的见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才子侯方域的父亲)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荐他有军事才能,于是获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自正七品的知县升为正六品的主事)。

不做地方官了,被派到中央政十府的国防部去办事。

明朝官制,兵部(国防部)尚书(部长)一人,左右侍郎(副部长)各一人,下面分设个司:武选(武官人事)、职方(军政、军令)、车驾(警备、通讯、马匹)、武库(后勤、训练)。

职方司等于现代的总参谋部,职方司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

主事大概相当于总参谋部中的文职中校副处长。

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满朝惊惶失措。

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自万历十六年到那时,年多的时间内,覆没了明军数十万,攻占抚顺、开原、铁岭、沈十陽十、辽十陽十,直十逼十山海关。

明军打一仗,败一仗,山海关是不是守得住,谁都不敢说。

山海关一失,清兵就长驱而到北京了。

于是北京宣布戒严,进入紧急状态。

可是关外的局势到底怎样,传到北京的说法多得很,局势越是不利,谣言越多,这是人类社会的通例。

谣言满天飞,谁也无法辨别真假。

就在这京师中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关去考察。

兵部中忽然不见了袁主事,大家十分惊讶,家人也不知他到了哪里。

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关上形势,宣称:“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

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他行十事任十性十,很有胆识,敢作敢为而脚踏实地,但狂气也是十足。

若在平时,他上司多半要斥责他擅离职守,罢他的官,但这时朝廷正在忧急彷徨之际,听他说得头头是道,便升他为兵备佥事,那是都察院的官,大概相当于现代文职的上校政治主任之类,派他去助守山海关。

袁崇焕终于得到了他梦想已久的机会,雄心勃勃的到国防前线去效力。

他上任后的第一道奏章,便提出了“谋定而战”的字要诀,同时也自豪而自信的说:“臣有微长也。”

<5>他的豪语一定使朝中大官们印象十分深刻,所以得到朝廷的支持,从他家乡招募了一批兵员去。

当时守山海关的主要是新到的浙十江十兵。

另有三千名广东水兵,在袁崇焕之后到达。

袁崇焕认为广东步兵勇捷善战,推荐他叔父袁玉佩负责招募三千名,其中包括袁崇焕平生所结纳的死士谢尚政、洪安澜等人。

他又认为广西狼兵雄于天下,冲锋陷阵,恬不畏死,申请于田州、泗城州、龙英州各调二千名,由他至戚慷慨知名、且善武艺的林翔凤带领。

朝廷一一批准<6>。

他到山海关后,作为辽东经略(东北军区总司令)王在晋的下属,初时在关内办事。

王在晋见他任事干练,很是倚重,派他出关到前屯卫去收抚流离失所的难民。

袁崇焕奉命之后,当夜出发,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更天时到达。

前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

袁崇焕本是书生,这一来,兵将都服了他了。

王在晋奏请正式任他为宁前兵备佥事。

袁崇焕本来是没有专责的散官,现在有了驻地,相当于宁远、前屯卫二城的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员,身当山海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

宁远在最前线,前屯卫稍后。

不过他虽负责防守宁远、前屯卫,第一线的宁远却没有城墙,没有防御工事,根本无城可守。

他只得驻守在前屯卫。

至于明军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山海关。

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防守京师的第一大要塞,然而它没有外围阵地。

清兵若是来攻,立刻就冲到关门之前。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立刻会看出来,单是守御山海关,未免太过危险,没有丝毫退步的余地。

只要一仗打败,这个大要塞就失守,敌军便攻到北京。

所以在战略形势上,必须将防线向北移,越是推向北方,山海关越安全,北京也越安全。

袁崇焕一再向上司提出这个关键问题。

王在晋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十江十苏太仓人的文弱书生,根本不懂军事,眼光短浅,胆子又小,听袁崇焕说要在关外守关,想想道理倒也是对的,便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筑城守御。

他一定想,离山海关太远,逃不回来,那怎么得了?袁崇焕认为只守八里的土地没有用,外围阵地太窄,起不了屏障山海关的作用,和王在晋争论,王不采纳他的意见。

于是袁崇焕去向首辅叶向高申请,叶也不理。

袁崇焕的主张虽然正确,然而和顶头上司争论了一场之后,意见不蒙采纳,竟径自去向最高行政首长投诉。

越级呈报是官十场大忌,他做官的方式大大不对了。

这又是他蛮劲的表现之一。

这时宁远之北的十三山有败卒难民十余万人,给清兵困住了不能出来。

朝廷叫大学士孙承宗设法解救。

袁崇焕申请由自己带兵五千进驻宁远作声援。

另派骁将到十三山去救回溃散了的部队和难民。

王在晋觉得这个军事行动太冒险,不加采纳。

结果十余万败卒难民都被清兵俘虏,只有六千人逃回。

满清这时在经济上实行十奴十隶制度,女真人当兵打仗,以抢劫财物为主要工作,认为男子汉耕田种地是耻辱,所以俘虏了汉人和朝鲜人来耕种。

汉人、朝鲜人的十奴十隶是可以买卖的,当时价格是每个十精十壮汉人约为十八两银子,或换耕牛一头<7>。

十三山的十多万汉人被俘虏了去,都成为十奴十隶,固然受苦不堪,同时更大大增加了满清的经济力量。

那时袁崇焕仍是极力主张筑城宁远。

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

大学士孙承宗是个有见识之人,亲自出关巡视,了解具体情况,接受了袁崇焕的看法。

不久孙承宗代王在晋作辽东主帅。

天启二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桂带兵驻守宁远,这是袁崇焕领军的开始。

满桂是蒙古人,骁勇善战。

从那时起,他和袁崇焕的命运就永远结合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

一个蒙古武将,一个广东统帅,都是十分刚硬、十分倔强的脾气。

两人一起经历了多次生死患难,也有过不知多少次激烈的争吵。

一直到死,两人仍是在争吵。

但在两人的内心,却又一定是互相钦佩。

那既是英雄重英雄的心情,又知道在抗拒清兵大敌之时,非仰仗对方的力量不可。

高明的组织才能和正确的战略决策是必要的,亲临前敌、殊死决战的刚勇也是必要的。

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只守八里和守到二百多里以外,战略形势当然大有区别。

宁远现在叫作兴城,有铁路经过,是锦州与山海关之间的中间站。

地滨连山湾,与葫芦岛相距甚近。

我真盼望将来总有一日能到兴城去住几天,好好的看看这个地方。

天启三年九月,袁崇焕到达宁远。

本来,孙承宗已派游击祖大寿在宁远筑城,但祖大寿料想明军一定守不住的,只筑了十分之一,敷衍了事。

袁崇焕到后,当即大张旗鼓、雷厉风行的进行筑城,立了规格: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派祖大寿等督工。

袁崇焕与将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当他们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

次年完工,城高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

这座城墙是袁崇焕一生功业的基础。

这座城墙把满清重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吴三桂把清兵引进关来,不知道还要阻挡多少年。

关外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这些年来,辽东辽西的汉人流离失所,若是给满洲人掳去,便成了十奴十隶,于是关外的汉人纷纷涌到,远近视为乐土,人口大增。

宁远城一筑成,明朝的国防前线向北推移了二百余里。

袁崇焕同时开始整饬军纪,他发现一名校官虚报兵额,吞没粮饷,蛮子脾气发作,当即将他杀了。

但按照规定,他是无权擅自处斩军官的。

孙承宗大怒,骂他越权。

袁崇焕叩头谢罪。

孙承宗也就算了。

他后来擅杀十毛十文龙,在这时可说已伏下了因子。

孙承宗也是个积极进取型的人物,这时向朝廷请饷二十万两,准备对清军发动进攻。

孙承宗是教天启皇帝读书的老师,天启对老师很不错,立刻就批准了。

但兵部尚书与工部尚书互相商议说:“军饷一足,此人就要妄动了。”

所以决定不让他“饷足”,采取公文旅行的拖延办法,使孙承宗的战略无法进行。

孙承宗于是进行屯田政策,由军士自耕自食,却也得到很大的成效。

天启年,袁崇焕与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等率领一万二千名骑兵步兵东巡广宁。

广宁即今北镇县,在锦州之北,离满清重镇沈十陽十已不远了。

袁崇焕还没有和清兵十十交十十过手,这次已含有主动挑战的意味。

但清兵没有应战。

袁崇焕一军经大凌河的出口十三山,从海道还宁远。

这时清兵已退出十三山。

袁崇焕这次陆海出巡,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偕诸将游海岛》,不说“率诸将”而说“偕诸将”,不说“巡海岛”而说“游海岛”,颇有儒将的雅量高致。

诗中很清楚的抒写了他的心情:是战是守的方略苦受朝廷牵制,不能自十由,见到大好河山,更加深了忧愁。

对荣华富贵我早已看得极淡,满腔忠愤,却只怕别人要说是杞人忧天。

外敌的侵犯最后总是能平定的,但朝廷中争权夺利的斗争却实是大患,不知几时方能停止?看到天上浮云,冷清清的月亮,又想到我父亲逝世,伤心得肠也要断了<8>。

短短三年之间,从京师戒严到东巡广宁,军事从守势转为攻势,这主要是孙承宗主持之功,而袁崇焕也贡献了很多方略。

孙承宗很赏识他,尽力加以提拔。

袁崇焕因功升为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

孙承宗对他言听计从,委任甚专。

天启五年夏,一切准备就绪,孙承宗根据袁崇焕的策划,派遣诸将分屯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诸要塞,又向北推进了二百里,几乎完全收复了辽河以西的旧地,这时宁远又变成内地了。

清兵见敌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推进,年之中也不敢来犯。

然而进攻的准备工作却做得十分积极,努尔哈赤将京城从太子河右岸的东京城移到了沈十陽十,以便于南下攻明、西取蒙古,保持充分的出击姿态。

孙承宗有才识,有担当,有气魄,袁崇焕对他既钦佩,又有知遇的感激,这样的上司是极难遇到的。

眼见他和孙承宗的共同计划正在一步步的实现,按部就班的收复失地,这几年袁崇焕一定过得十分快乐。

他和手下将领满桂、左辅、朱梅、祖大寿、何可纲、赵率教、孙祖寿等人的战斗友谊,也在这些日子中不断加深。

可是好景不常,时局渐渐变坏。

天启皇帝熹宗越来越喜欢做木工。

魏忠贤的权力越来越大,尽量发挥他地痞流十氓十性十格中的无赖、无知、无十耻、以及无法无天。

短短三年之间,从京师戒严到东巡广宁,军事从守势转为攻势,这主要是孙承宗主持之功,而袁崇焕也贡献了很多方略。

孙承宗很赏识他,尽力加以提拔。

袁崇焕因功升为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

孙承宗对他言听计从,委任甚专。

天启五年夏,一切准备就绪,孙承宗根据袁崇焕的策划,派遣诸将分屯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诸要塞,又向北推进了二百里,几乎完全收复了辽河以西的旧地,这时宁远又变成内地了。

清兵见敌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推进,年之中也不敢来犯。

然而进攻的准备工作却做得十分积极,努尔哈赤将京城从太子河右岸的东京城移到了沈十陽十,以便于南下攻明、西取蒙古,保持充分的出击姿态。

孙承宗有才识,有担当,有气魄,袁崇焕对他既钦佩,又有知遇的感激,这样的上司是极难遇到的。

眼见他和孙承宗的共同计划正在一步步的实现,按部就班的收复失地,这几年袁崇焕一定过得十分快乐。

他和手下将领满桂、左辅、朱梅、祖大寿、何可纲、赵率教、孙祖寿等人的战斗友谊,也在这些日子中不断加深。

可是好景不常,时局渐渐变坏。

天启皇帝熹宗越来越喜欢做木工。

魏忠贤的权力越来越大,尽量发挥他地痞流十氓十性十格中的无赖、无知、无十耻、以及无法无天。

天启五年,魏忠贤大举屠戮朝廷里的正人君子,将弹劾他二十条大罪的杨涟下狱。

同时下狱的有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等大臣,所诬陷的罪名是贪十污。

百姓大愤,数万士民在北京街道上呼叫大哭。

魏忠贤不敢正式审讯,命狱卒在监狱中打死了这些大臣。

杨涟死得最惨,土囊压身,铁钉贯耳。

不久,魏忠贤又杀熊廷弼。

熊廷弼在辽东立有大功,蒙冤入狱,百姓都很同情他。

民间流传一部绣像演义小说《辽东传》,描写熊廷弼守辽东的英勇事迹。

魏忠贤的徒十十党十十中有一个名叫冯铨的,他父亲当年在辽东作布政的官,清兵未到,先就鼠窜南逃。

《辽东传》第十八回有“冯布政父子奔逃”一节,描写冯铨父子弃职而逃的狼狈丑态,可说是当时的“新闻体小说”。

冯铨对这事深为怀恨,又要讨好魏忠贤,于是买了一部《辽东传》放在衣袖里,见到熹宗后,把小说拿出来,诬告说:“这部演义小说是熊廷弼作的,他吹嘘自己的功劳,想要免罪。”

熹宗信以为真,登时大怒。

大概他看到小说中的绣像将熊廷弼画得威风凛凛,而文字中或许对皇帝还颇有讽刺,于是即刻下旨将熊廷弼斩首,还将他的首级送到各处边界上去给守军观看,那就叫做“传首九边”,说他犯了不战的大罪。

然而真正应当负责的王化贞反而不杀。

文字狱也开始发展。

十江十苏太仓的两个文人作诗哀悼熊廷弼,都被加以“诽谤”罪名而处斩。

魏忠贤喜欢文官武将送他贿赂,越多越好。

孙承宗带兵十多万,粮饷很多,应当大量克扣下来转奉给他“九千岁”才是。

孙承宗不肯这样办,魏忠贤自然不喜欢,于是派了个吹牛拍马的小人高第去代孙承宗作辽东经略。

高第一到任,立刻就说关外之地不可守,要撤去关外各城的守御,将部队全部撤入山海关。

这战略之十胡十涂,真是不可理喻。

那时清兵又没有来攻,完全没有撤兵逃命的必要。

大概他是怕一旦来攻,非败不可,还是先行撤兵比较安全。

袁崇焕当然极力反对,对高第说:“兵法有进无退。

诸城既已收复,怎可随便撤退?锦州、右屯卫一动摇,宁前就震惊,山海关也失了保障。

这些外卫城池只要派良将守御,一定不会有危险的。”

高第不听,下令宁远、前屯卫也撤兵。

袁崇焕倔强得很,抗命不听,说道:“我做的是宁前道的官,守土有责,与城共存亡,决计不撤。”

高第是胆小的书生,袁崇焕虽是他部属,但见他蛮劲发作,声色俱厉的不服从命令,也就不敢对他怎样,只是下令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去了,放弃了粮食十余万石。

撤退毫无秩序,军民死亡载道,哭声震野,百姓和将士都是气愤难当。

袁崇焕的父亲早一年死了,按照规矩,儿子必须回家守丧。

当时朝廷以军事紧急,下旨不许他回家,命他在职守制,称为“夺情”。

这时袁崇焕大怒,上奏章要回家守制。

朝廷不准,为了慰抚他,升他为按察使。

但这样一来,数年辛辛苦苦的经营毁于一朝。

虽然升官,也决不会开心。

可以想象得到,袁崇焕在这段时期中,“×他十妈十”的广东三字经不知骂了几千百句。

他是进士,然而以他的十性十格而遇上这种事情,不骂三字经何以泄心中之愤?或许高第不敢见他的面,否则被他饱以老拳、殴打上司的事都可能发生。

高第,字登之,万历十七年进士。

他考试果然“高第登之”,但做大军统帅,却是“要地弃之”。

军事上这样荒谬的决策,大概只有当代南越阮文绍主动放弃顺化、岘港,弃军十万,因而引致南越全面溃败一事,可以与之“媲美”。

【注释】

<1>关于袁崇焕的事迹,如未注明出处,主要系依据《明史·袁崇焕传》所载。

<2>袁崇焕考举人时,有“秋闱赏月”诗,有句:“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

<3>袁崇焕《募修罗浮诸名胜疏》:“余生平有山水之癖,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

故十公车,强半在外,足迹几遍宇内。”

《下第》诗有云:“遇主人宁易,逢时我独难。

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从东莞到北京,约八千里。

<4>他到浙十江十嵊县游览时,与好友秦六郎中宵长谈,有《话别秦六郎》诗:“海鳄波鲸夜不啾,故人谈剑剡溪头。

言深夜半犹疑昼,酒冷凉生始觉秋。

水国芙蓉低睡月,十江十湄杨柳软维舟。

自怜作赋非王粲,戛玉鸣金有少游。”

<5>袁崇焕在《天启二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中提出招募兵员的要求,宣称:“他日战之不力,即斩臣于行军之前,以为轻事者戒。”

最后说:“如听臣之言,行臣之忠,臣必效力以舒人神之愤。

不但巩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将复之。

谋定而战,臣有微长也。”

<6>招募和调集三千名广东兵、六千名广西兵,一共大约花了二十万两银子。

据袁崇焕所申请的预算,广东兵要安家、行粮、衣甲、器械等费,每人二十余两。

广西狼兵本来就是兵,所以不发安家、兵甲费用,只需从广西到关外的行粮每人六两银子。

<7>详见王钟翰《满族在努尔哈齐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皇太极时代满族向封建制的过渡》。

<8>原诗是:“战守逶迤不自十由,偏因胜地重深愁。

荣华我已知庄梦,忠愤人将谓杞忧。

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十操十几时休?片云孤月应肠断,桩树凋零又一秋。”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袁崇焕评传》古典侠义小说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袁崇焕评传》四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